审美:一个民族对自身生活最敏锐的感知
爱美是一种天性,但审美需要培养,不懂得审美的人生,注定是悲哀的。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
审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生活最为敏锐的感知。
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审美水平却依然令人担忧。尤其是去博物馆看到中国画,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中国艺术美的元素,经常看不懂,很尴尬很遗憾。
这本书的特点是不空谈美感和造型,在作者看来,空谈美感和造型的美术史是空虚的,内涵才是作品的灵魂,而美术的手法是为了体现内涵。
举些例子:
◎书法是中国视觉艺术中最先被视为精英自娱的。掌握书法需要具备君子的品格,也是一种智性修养。
比如王羲之《丧乱帖》,最能体现书法艺术性。
他写的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坟被毁的悲怆无奈之情。这种“通贯心肝”的感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走龙蛇,感情随笔尖宣泄而出。宗白华先生评价以王羲之为首的魏晋笔法,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什么样的大臣最难当?且看《韩熙载夜宴图》。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的功能可以用一个现代词汇来说明——偷拍录像。南唐后主李煜因韩熙载的北方身份,非常不信任他,便派人密切关注他。所以,韩熙载总能宴请各种人到家里欢聚,给自己塑造了个不问政治的酒色之徒的形象。
传统社会的法家持“性恶论”立场,不相信有什么信仰忠诚的大臣,所以历史上常有臣子故作腐败状,以使君主放心。前者如萧何,为释刘邦之疑而故意霸人家产,自毁声誉。后者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规劝权臣们纵情声色犬马,而放弃政治抱负。
从中国政治、历史、社会、宗教等因素,读懂中国艺术内涵,可以读读这本中国艺术史经典著作——《中国艺术与文化》。
这本书来头不小,是斯坦福等多所海外名校中国艺术史通用教材,作者都是西方著名的中国艺术史大牛。得到了国际艺术史界泰斗巫鸿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教授、北大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等联袂推荐。
巫洪教授说:本书有开创之功。其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把7000年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大众视觉文化。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时代在前进,朝代在更替,文化和艺术却将永存,留下一代又一代人对艺术的感悟与创造,带给我们美的体验。书中记载的中国古代那些超妙的艺术,展现的不但有潇洒超脱的心灵,更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审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