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勇:戊戌政变的三大谎言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9-12


戊戌政变的三大谎言
文:马勇     编:川川

在传统的教科书上,对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通常是这样描述的:

维新志士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得到军方支持,但袁世凯向保守派告密,随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掌政权,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并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最终被扼杀。

然而,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先生却认为,这种描述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相。


▌帝后两宫:并非不共戴天
  
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对光绪过于严格,以至于光绪对慈禧非常畏惧,马勇先生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他觉得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走了两个极端"。

"慈禧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

26岁丧夫,一个寡妇,带着独子同治帝,活在大清纷乱之局,而且不幸接踵而至,在慈禧40岁的时候,同治帝也死了。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内忧外患,应接不暇。这个不幸的女人饱尝命运之厄,却还要昂首面对整个大清。

慈禧在过去对同治是"太溺爱"了,以至于同治帝17岁时拿着大臣们的奏折都断不了句。

更为严重的是,同治帝小时候就跟着一群小太监不学好,出去逛北京南城的"红灯区",为了避免在名窑碰到他的"众爱卿",小同治只有去逛低等的窑子,十七八岁就染上了性病,以至于在他21岁死时,下身溃烂。

慈禧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后,将自己妹妹的孩子--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过继到自己膝下。

"为什么慈禧会打光绪?"

慈禧在同治帝死后,已明白溺爱的下场,于是走了另一个极端,"领养过来的孩子不能再溺爱!"

但正由于慈禧的严格管教,光绪帝的文化教养相当高,他甚至能用英文阅读。但光绪对慈禧自然产生的敬畏之情,却常常被世人曲解,以此来证明慈禧太后的蛮横与专营,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光绪帝年龄渐长,慈禧将恭亲王奕欣解职,让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上位,有意地将权力向光绪帝转移。

马勇认为这一举动表明慈禧并不想控制权力,她所做的决策是有意识地巩固光绪的统治。

慈禧本人也于1888年正式地提出要退位,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颐养天年;二是光绪帝已长大;三是国家发展的很好,她退位无忧。

但醇亲王奕譞认为年轻的光绪还无法把控大局,恳请慈禧再辅佐光绪几年,"扶上马再送一程",慈禧没能顺利交权,这也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权力的双轨制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分,但这并非慈禧与光绪的本意。

  
▌围园劫后:康有为的超级想象力
  
"从来没有见过慈禧,只见过光绪帝1个多小时"的康有为,一走上政治舞台就反复强调"皇上无权",大权落到了慈禧手中,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他们要救皇上于水深火热中。

有一天,光绪与慈禧就免掉"礼部六堂官"的问题发生了"言语冲突",光绪请来当时军机章京上行走的杨锐出主意,希望他能够帮忙想出一个"可以让老一辈人"放心的改革之方。

杨锐获得皇帝给的"免死诏书"后,说出了"康不得去,祸不得息"八个字,建议光绪疏远太过激进的康有为,以缓和内部矛盾。

康有为作为当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激进主张深刻影响了新政以来的一系列决策,他急于介入政治高层的野心几乎没有任何掩饰,这在高层已引起相当震动。


相信这些议论也会传到慈禧耳朵里,慈禧当面劝诫皇帝,不要急于提拔那些未经考验的年轻汉臣,实是专门针对康有为等人的。

许多传闻表明,慈禧确认康有为"毒化了"皇帝的思想,挑拨两宫,紊乱朝政,非君谤上,建议皇帝对康有为采取决断措施。

这一系列外在影响,已使光绪帝对康有为有所警觉,此次一经杨锐点破,更促使光绪帝猛醒。

于是,光绪采纳了杨锐的建议,并让他以"派康前去上海办报"的理由,将康有为迁出北京。

杨锐事后将皇上的口谕告诉了康有为的"粉丝"林旭,让他向康转达圣谕。

林旭当晚去找康有为时,康有为却外出看戏,不在寓所,林旭也就没有等待,只是留下一个字条,称"来而不遇",嘱明日勿出,有要事相告。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光绪帝及林旭虽然觉得康有为必须迅速出京,但也没有到十万火急的程度(如果真的如康有为所认为的,政变已发生,皇帝让他火速逃命,林旭无论如何当晚要找到康有为,传达旨意)。

等到第二天,林旭来传达皇帝旨意,让康有为离京,并转达皇帝关怀--"为国珍重,来日方长",康有为却在中间解读出错误信息,他以为是皇上已经被慈禧关起来了,要他赶紧逃命,想法勤王。

康有为决定不能这么走掉,要救皇上出来。随后,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在北京大肆活动。

9月18日夜,谭嗣同受命游说袁世凯,希望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凯出于道义捕杀荣禄,发兵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袁世凯身为体制内高官,知道慈禧与光绪两宫之间并不是像康有为所说的那么不共戴天,自然没有答应谭嗣同的要求,由此康有为觉得事情或许已败露,一股莫名的恐慌,笼罩在康有为心头。

他随后向正在北京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等人求助未果,20日黎明时分,康有为凄凉出逃。一个惊天大案终于引爆。
  
康有为仓皇出逃引发重大问题。20日夜,清廷发布了逮捕康有为、康广仁兄弟的命令,罪名是"结党营私,诱言乱政"。

康广仁被捕后,交代了谋围颐和园、捉拿太后的阴谋,一场血雨腥风的肃清运动随即展开,随后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谭嗣

当光绪得知康有为背着他并且以他的名义图谋政变时,愤怒地连发谕旨斥责康有为,但是一百年来,康有为等人因"六君子"的牺牲而获得道义同情,清廷特别是慈禧皇太后成为革命党、维新派的攻击对象,百口莫辩。

人们往往不太相信光绪帝斥责康有为的那些谕旨。

  
▌瀛台泣血:彻头彻尾的假故事
  
慈禧的女侍从,后来定居美国的德龄,后来用英文写成《瀛台泣血记》,书中披露,"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剥夺了一切权力,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

那么,真相果真如此吗?

光绪帝最后十年到底有没有被囚禁于瀛台?

瀛台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瀛台从清朝以来直至今天都是上层统治者疗养、工作的地方,是中南海最好的建筑",马勇先生说,瀛台是一个四面环水的人工岛,康熙年间修建,就是为了让皇帝不出宫、不出北京也能得到休养。

康有为假借光绪之名图谋政变,让光绪急火攻心、情绪烦闷,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肾病,需要静养,因而光绪在政变后不久就搬至瀛台休养。

这件事后来传出太监的记录中说,慈禧为了封闭光绪,特命太监们用砖头把墙壁给砌起来,并用报纸糊窗,以此隔断光绪与外界的联系。

光绪余生的囚笼:瀛台

然而,马勇认为糊窗之举显然也是恶意解读,有阴谋论之嫌。戊戌政变发生在9月下旬,正值北京换季时节,风沙大作,家家户户都要糊窗,光绪皇帝住进瀛台之后封窗户,实在是太正常了。

而瀛台泣血的故事最早出自德龄之笔,德龄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陪伴过慈禧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事德龄并非亲历,而且德龄后来定居美国,已经完全西方化,她在国外用外语写作《瀛台泣血记》时也完全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喜用传奇式笔法来迎合读者的需要。

而且史学界已经公认,《瀛台泣血记》中的史料并不可靠。

马勇认为在瀛台的十年间,光绪帝一直是自由的,从未停止工作,而且关于光绪帝在此期间的活动,当时中国的报纸都有详尽报道。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争时,光绪帝主持的几次御前会议,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明确记载;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前后,光绪皇帝的活动都是明明白白,在此期间慈禧也并未贪权独政。


戊戌政变的三大谎言,只是整个近代史中种种谎言的一个缩影。历史的谎言为何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三个原因:


历史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历史可以构建国家:近代以来,各种主义、思潮来回往复,每种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待历史的视角。


◎历史学家用历史来遮蔽现实问题:大部分人不愿意更新认知,只愿意相信、回顾甚至沉浸在他们误认为的那个更单纯、更简单的过去。


◎缺乏公共知识产品式的历史作品:中国的历史写作,不是教科书就是专业书籍,缺乏类似房龙还有贡布里希一样的公共历史叙事,导致即使有学者纠正历史谎言,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


真实的历史并不只有革命视角,被误解的也不仅仅是戊戌政变。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恰恰是这些历史谎言背后遮蔽的东西。


而马勇老师写史的初衷,正是要“还中国近代史以本来面目”。马勇老师既不同于书斋中的学者,也不随意戏说历史,他的写作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学术底蕴,被称为“中国的房龙


但现实却如余世存老师所说“马勇的意义被低估了”,当下熟悉马勇的,限于学者、企业家群体在内的一小部分。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马勇作品集”精装全签名版(6卷),包含《晚清四书》与马勇老师最新出版的《激荡》、《回望》。重构被激进叙事遮蔽的近代史,找到更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叙事方式。先知书店有幸获得少量马勇老师签名,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湖湘讲堂。感谢马勇老师。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马勇:清末民初的官民冲突

左右:美国政治的秘密何在?

刘擎:世界为什么成为今天这样?

“高冷”哲学家刘擎推荐书单(精华版)

钱满素:美国立国精神的两种源流

罗马人的故事:西方古典文明的开拓者

张鸣:文明和不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基督教不是来自西方文明,而是改造了西方文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