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道玉先生相识于十年前。近日,他赠我四本大著,分别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论》,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教育问题探津》、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出版的《论爱的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其命维新》。我首先捧读的是《其命维新》,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故事之生动,情节之感人,思想之深邃,在我近年见到的国内出版物中,可称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副题《刘道玉口述史》,其实并非口述,而是笔述。我从事口述史学多年。在我看来,口述史应当由历史当事人口述,历史研究者采访整理,双方合作完成。本书系刘道玉本人撰述,并无采访者。因为周洪宇教授策划了一套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口述史丛书,邀刘道玉校长参加,盛情难却,只好从众,接受这样一个副题。其实,历史当事人自撰的回忆录,史料价值更高,何必冠以口述史之名?作者今年米寿,在去年武汉疫情最严峻、夫人患重病的当口,将这部40余万字的大著杀青,更显弥足珍贵。我曾关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思考中国大学精神的百年演变,深知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地位不同寻常。21世纪已经过去五分之一。时间的沉淀,可以更清晰地回望20世纪。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现代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叶。进入20世纪,高等教育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在世纪上半叶。民国年间,中国数所大学渐入佳境,已经可与欧美名校比肩。一批杰出的校长,诸如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浙大竺可桢、燕京司徒雷登,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学再度中兴,也出现了一批优秀校长。书中提到的北大丁石孙、武大刘道玉、华工朱九思、华中师大章开沅、政法大学江平,就是其中代表。政声人去后,他们至今有口皆碑。其实,他们担任校长的时间都不长,江平两年,丁石孙五年,章开沅六年,刘道玉八年,朱九思九年。朱九思任职前期,中国尚未改革开放。1984年退下来,施展改革时间有限。相比而言,刘道玉从1981年做到1988年,虽系突然免职,却在五人中施展抱负时间最长,留下的足迹最深,故事也最多。有人称他“当代蔡元培”,并非过誉。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给他们的时间都嫌太短,令人扼腕。刘道玉、章开沅联名向教育部长呼吁,大学校长任期不能和政府公务员同样对待,可惜国家尚未采纳。刘道玉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讲述一生的经历。而《其命维新》则专门回忆他执掌武汉大学八年的往事,主题更加集中。何为好校长?在我看来,说复杂,一言难尽;说简单,也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发现人才,保护人才。蔡元培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用了陈独秀、胡适一干人才,北京大学就站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前列,引领了一场席卷中国的思想文化启蒙,社会革故鼎新。刘道玉在位八年,创办那么多新系、新专业、新实验室,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办作家班、摄影大专班,支持学术沙龙,多学科讨论会等许多新名堂,其目的也可归为一句话:不拘一格降人才。
为人才脱颖而出,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光是教育部就不知跑了多少次,找了多少人,如果不是担任过高教司长,对教育部的机制和人事熟门熟路,别人去跑也未必办得成事。书里讲了武汉大学几十位师生的具体故事,有名有姓,细节各不相同。其中雷祯孝、胡发云、赵林、邓晓芒、高伐林、野夫、陈世旭、喻杉,我或多或少有所接触,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杨小凯、易中天我不认识,但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人生的关键时候,刘道玉雪中送炭,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些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刘道玉想尽办法帮助他们避免两地生活,夫妻分离;有的学生考上外校博士,因女友告发婚前性行为被退回,刘道玉为他托底;有的学生被判刑入狱,他专程探监。这些举动体现的人性深度,非一般大学领导人所能够达。保护学生,需要承担风险和压力。武大中文系学生牵头承办全国大学生文学刊物《这一代》,遭到一场来头很大的整肃。刘道玉回忆:“这届毕业生离校时,我也对他们说,今后若你们单位问起《这一代》的问题,如果他们有怀疑,就请他们来找我调查。它不是地下组织,也不是地下刊物,而是学校批准办的刊物,也不是非法串联,而是校际学生的交流。他们的活动经费2000元,是我批拨的。如果有问题我负全部责任。由于我的表态,才使一些毕业生在使用、晋级和提职上都没有受到影响。”《这一代》的负责人高伐林我认识,他毕业分配到团中央,可作印证。我读到这一段,特别感动。我也是77级学生,可惜上的不是武汉大学,而是山西大学,当时,哲学系77级同学贾秀文担任校学生会学习部长,经校方同意,办了一个名叫《视野》的学生刊物,印刷费用也是学校出的。《这一代》遇到麻烦的同时,《视野》也遇到了麻烦。有关部门查问,学校领导便推卸责任,把《视野》说成打着合法旗号的非法刊物。我因在《视野》上发表过文章,毕业分配推迟了四个月。幸好省委秘书长张长珍是我的老领导,施以援手,帮我转危为安。主编贾秀文吃了苦头。毕业两年不分配工作,团中央书记陈昊苏来山西公干,为他说情作证,也不能解决问题。两年后才打发到山区某县上班,和妻子分居两地。他本来思想活跃,很有才华,后来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与刘道玉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纪辉对《这一代》的保护相比,有天壤之别。如今中国高校,教师、学生挨整的事时有耳闻。像刘道玉这样挺身而出保护人才的大学校长,哪里去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在中国已经热议多年。有大学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今年毕业博士3168位,超过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哥伦比亚、芝加哥、约翰霍普金斯、加州伯克利十所名校一年毕业博士之和,自然令人生疑。在我看来,中国许多大学的硬件已经很好,一些院校的经费也很充裕,缺的就是蔡元培、刘道玉式的校长。如果体制不能让真正的教育家登上大学校长的帅位,或者登上去也不能施展,干不长久,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恐怕仍然是镜中月,水中花。刘道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中国40年的教育改革画上了等号,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人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改革是没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刘道玉才成为了‘永远的校长’。”
就像武大里至今没有刘道玉一个题字,也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认:他的生命历程、改革历程,早已与武大、与中国教育血脉相连。
作为改革家,他大胆创新、甘冒风险;作为教育家,他慧眼识珠、成就斐然;作为良师益友,他爱才如命、义薄云天;作为知识分子,他刚直不阿,不慕权位……如易中天所说,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离任武大校长后,刘道玉“生不愿封万户侯”——拒绝了担任某部部长的仕途安排,也拒绝了国外诸多名校请其担任校长的邀请。三十年来潜心研究教育、公益和中国的改革命运,并不断有新的文章问世。刚刚出版的《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一书,除了真实还原80年代的教育奇迹以及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汇集了刘道玉最近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与研究成果,书中最后一章,更是刘道玉未完成的改革设想的首次公开。因此,《其命维新》是88岁高龄的刘道玉迄今最看重的一本书。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刘道玉和他的武大学子作品集》,收藏杨小凯、赵林、野夫作品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东小群,原标题:读刘道玉新著《其命维新》。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