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bxss.me
5
1'
6
@纽约时间
7
习近平
8
@诉说趣闻
9
//bxss.me
10
x博士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bxss.me
5
1'
6
@纽约时间
7
习近平
8
@诉说趣闻
9
//bxss.me
10
x博士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中国紫砂博物馆出品!2025紫砂五福杯:五福云集,宜藏宜礼!
央视罕见表扬,美哭3亿人:璀璨中国史,正在走向全世界
亲密关系中,比“不爱了”更残酷的,是这3种相处模式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教授陈平原:人文学科的意义究竟何在?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12-14
人文学科的意义究竟何在?
文:
哲学之路
编:
先知书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在人文学科的发展进程中,真是十分恰当。
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步步后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语文之美,教育之责——第三届语文教育论坛”上说:
人文学科让大学充满“灵气”,承载着学科本身之外的文化教育作用。这种时代背景下,综合大学的人文学者应该大声地、理直气壮地、有礼有节地说出人文学科的意义,并使人文学科变得重要起来。
在陈平原看来,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估模式以及教师人格魅力,都还有反思的空间。
▲陈平原
▌人文学科逐渐边缘化是全世界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人文学科正值“黄金时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人文学科的地位步步后退,而在发达国家,人文学科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逐渐边缘化。及至2001年,互联网的兴起,给全世界的人文学科都带来了冲击。
“以前学生们都很膜拜人文学科教授,学生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人文学科教授会告诉你这在《汉书》第几卷可以找到答案。而互联网时代数据库的出现,改变了以记忆为中心的人文学科,没有人再会佩服记录在脑海中的知识检索技能。”
陈平原教授说,这不禁让人思考,人文学科还有什么比其他学科更进步的地方?
2005年,许多大学的人文学科开始“突围”。
在陈平原看来,所谓的“突围”,就是让大学里的人文学科变得“有用”。不论是政府层面有什么决策还是社会上有什么热潮,人文学科就会立马冲上去说“我也可以!”。
但,“正是‘变得有用’的学科建设思路,伤害了人文学科的根基。”
陈平原说:“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存在差异,谈城市建设、交通、大气污染等实际问题时,社会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有强大的能力,人文学者最强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天人合一’,还能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呢?”
在他看来,人文学科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学术,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的现象。而到1992年后,政府加大了对于人文学科的投资,人文学者可以支配的经费日渐增多,但大学学者的“趣味”却日渐淡化,强调思考、注重品味,擅长把玩的人文学,在这些学者“有用”的思想主导下,变得越来越僵硬、平淡、了无趣味。
陈平原认为,学问中有人、学问中有精神、学问中有趣味,是人文学最大的特点。而今日看来,人文学的特点让人可惜。
人文学科的日渐式微,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去年6月,日本文部大臣下村博文给全日本86所国立大学下达指令———希望国立大学采取必要的步骤与措施,取消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部组织或者转型,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起初,日本部分大学校长对此表示反对,但并没有撼动文部大臣此项政策的推行动作。今年1月,陈平原再次访问日本时与日本大学校长谈起这个政策,日本的大学校长解读说:“不是不允许国立大学兴办人文学科,只是不给经费,自行解决。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可以坚持,其余很多学校都在压缩名额,过几年就慢慢消失了。”
在陈平原看来,日本文部大臣的思路似乎可以理解———政府给国立大学的拨款,纳税人的钱,希望做有用的、实用性的知识。
在美国,人文学科发展较好的高等院校,确实也都以私立大学为主。
当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私立大学是否存在、地位如何情况各异。在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下,参照国外发展的思路,人文学科退居较为边缘化的地位也是正常现象。
▌人文学者应该走出学科的“偏见”
陈平原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路径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对于学科发展的进程,个人力量无法逆转。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理解人文学科的变化,寻求人文学科发展的新规律,成为了人文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想要了解当代大学,必须先要理解学科文化。”
陈平原说,人文学科的发展变化,除了政治的权威、市场的经济、大众的传媒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社会学科的思路对人文学科也进行了改造。
“每个学科经过自己的发展,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一个学科出来的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些年来,学科文化的复杂性没有得到深刻的理解。”陈平原说。
整个学科发展过程中,某些学科占据主流,某些学科被边缘化,这是有发展规律的。整个“学科盘子”就这么大,哪些学科站出来、得到关注,其他学科就会被挤到边缘。只有理解整个学科状态,才能来讨论问题。
时下,在代际、文化、政治等分裂因素之外,“学科分裂”常常被忽略。不同学科的文化“分裂”,造成了同样具有深厚学科涵养的学者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异。
陈平原说,某种意义上,长期的学科训练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努力走出自己学科的偏见,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是人文学者必须做到的。
“人文学科所推崇的独立的精神、人文的思想,有迅速恢复的可能性。当下,参照国外的经验,人文学科退居边缘是正常的,人文学在中心反而不正常。在‘正常状态’中,在综合大学里,人文学者如何大声地、理直气壮地、有礼有节地说出我们的好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让其他专业、不熟悉的专业也都能理解我们的价值。”
对于大学而言,人文学科的意义究竟何在?
陈平原给出了这样一个比喻: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就好比北京大学里的未名湖,华东师范大学中的丽娃河,是一所大学“灵气”之所在。人文学科,让大学充满诗情画意。
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曾立下规矩:大学以文理为中心,民国年间规定,文学院+理学院+第三个学院就可以成为大学。文理学院缺一,再多的学科也不能成为大学,只能成为学院。
王选在研发计算机激光照排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曾说,“王选这种工作清华大学做不了,只能北大来做,因为这项工作本身不但是技术上的突破。没有一流的文科,单纯拥有一流的工科,清华大学也不能成为一流大学。”
而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说,为什么谈及北京大学历史时,讲述老北大、新北大的故事时,被广为传唱的永远都是人文学科教授,尤其是中文系教师。
陈平原分析说,
“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之气,中文系教授通常‘飞扬跋扈’,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值得记忆。人文学科知识容易理解,而自然学科知识过于专业,乃至大众很难理解。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中文系中有文采斐然的学生,他们总是把教授们渲染得‘奇奇怪怪’,妙趣横生。”
基于此,在综合性大学里,不同学科的人必须站出来让大家理解各自的专业是学什么的,专业的魅力和意义是什么。
▲陈平原
▌人文学科承担学科外的文化功能
“本国语言文学的教育,承担着远远超过教学本身的任务。”陈平原说,各个大学之中,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对话、干预公共事件的,往往是中文系教授。中学里的语文教师同样具备影响学生的能力。
陈平原曾带教过一名优秀的中文系硕士生。硕士毕业之际,陈平原鼓励其继续攻读博士,从事文学研究。但被这名同学拒绝了,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他告诉陈平原,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对其影响深远,那时他便立志站在中学三尺讲台。如今,他在清华附中担任语文教师,深受学生喜爱。
“就对学生的影响而言,高中教师超过大学教师。尤其对于男生,青春期受到教师的影响最大。形成怎样的气质、未来走什么样的路,是中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影响很大。”
陈平原说,“有的课程过了还会回来,这就是语文课。”如今不少出版机构还在印刷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学科对孩子们的影响值得关注。
鲁迅先生笔下的章太炎,是一位好老师。鲁迅先生写《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提及,“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章太炎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晚清后,对于中文系教师的评价逐渐倾向于著作,而忽视了教师那些弥漫在课堂里、影响学生的声音。
闻一多为人称道,与他同时期在西南联大执教的罗庸同样才华横溢,他的古诗词解析课程学生喜爱有加。但很少有人了解罗庸,因为他的著作只有一本小册子。
叶嘉莹曾说,“别的老师是一首百科词典,顾随先生是一首诗,他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也是一首诗。”
近20年来,叶嘉莹每逢演讲都会提及顾随的伟大,才让人逐渐知晓顾随先生。
英文专业出身的顾随同时热爱古代文学,他上课时从不需要教学大纲,一首诗可以赏析几个星期,将这首诗与国内外的诗歌联系起来,凭借自己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驰骋在文学的天地。
他的课程体会、鉴赏为主,留下的著作很少。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仍然有这样的教师,得到许多学生长期的追随。
吴组缃只指导过1个硕士4个博士,林庚只指导过1个硕士2个博士,季镇淮只指导过4个硕士,王瑶先生有10个硕士5个博士。
而现在,每教授指导过三四十个博士都很正常。
对此,陈平原很是感慨:过去,北京大学这么多好教授为了给中年教师“腾位子”,带教的学生并不多。而如今反思,却也有些可惜。
如果当年的这些老教授,能如南京大学程千帆、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苏州大学钱仲联那样坚持带教,会让学生受益很多。
“老教授”指导学生的意义,主要是精神熏陶和人格熏染。此外,文科教授与指导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不用在学术研究上存在重合或者冲突,做学问的“气”和“精神”还在。
▌表面的系统性,反而影响文学修养的养成
具有传统文人趣味的顾随、罗庸等人文学者与现代教育体制相遇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没有著作等“成果”,如何来评价这些教师?另一方面,学生们期待的是,教师将教学大纲、讲稿、PPT放在网上,根据讲稿来学习语文课。
陈平原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中文系测试题目中让学生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结果答卷里百分之七八十举例是《范进中举》———一篇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
这让陈平原很受“刺激”。他愤怒地问道:“大学里有没有读《儒林外史》?”没想到学生们回答说:“那么多课程和内容,我们哪里有时间读书啊,根本学不过来。”
这让陈平原反思,北大、华师大中文系讲文学课的时候,会不会受到学堂文学史教科书的限制,讲了一大堆学生们不看的作品、不知道的人物?这样的课堂,只能培养一批趣味不佳、技艺很好、出口成章但都没读过书的学生。
“有必要教那么多东西吗?”陈平原说,今天任何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掌握的文学知识,都超过任何一个清代的大儒。
清代大儒只需要知道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就专攻李白,就喜欢杜甫。如果没有文学史,中文系教师还知道如何让学生了解文学知识吗?还是说有了文学史,就像梁山上给英雄排座位一样,把文学知识排列给学生?
“没有一个英国人会说莎士比亚不伟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读过莎士比亚,没读过他们也知道莎士比亚很伟大。”
曾经,文学就是教育。但是在当下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人文教育备受质疑。然而,却很少有人探究为什么人文教育必不可少?
“五四”时期,那时候最热门的专业是哲学、文学等,因为大家在思考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导向、人类的未来等大问题。
近些年来,“文学已死”、“文学无用”论甚嚣尘上。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大爆发,以文学的形式作为传播的形式却成为主流,人人都在享用文学教育的成果,却在蔑视文学教育的功能。
没有哲学教育,我们的思维就不成体系;
没有历史教育,我们的思维就完全缺乏广度和厚度,不知道之前和现在的区别;
没有文学教育,就会缺乏对人性和美的感知……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书中包含了他近三十年来对人文学命运、文学教育、人文与社会等问题的丰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对人们在今天如何理解人文学,以及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纠偏救弊,大有裨益。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先知书店特别收集到陈平原老师的签名,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陈平原:当代人读书的三大歧途
陈平原: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放任人文学科萎缩,社会将付出沉重代价
张宏杰: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既读懂历史又读懂现实的人,才堪称思想者
王小波: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
语言即文明:“清洗”词汇比空谈常识更重要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