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湖读吧第55期读书会回顾:舌尖上的历史——湖北经济学院刘芝庆副教授读《筷子——饮食与文化》

东湖读吧 东湖读吧 2023-09-21

点击

观看

现场

视频


以书会友,携手同行。3月29日晚7点,第55期东湖读吧读书会在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倍阅·书香语林”书店举行。本期读书会是东湖读吧首次走出武汉体育学院,与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读书会邀请到了湖北经济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研究中心刘芝庆副教授,领读著名学者王晴佳教授的著作《筷子:饮食与文化》。刘芝庆从“书与作者”“筷子本身”和“关于筷子的任何事”三个部分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筷子这个“小”物件论及文化和文明的“大”历史。



在领读开始之前,东湖读吧创始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德胜教授致辞。张德胜说,读书会第一次走出武体,走进湖经,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事情,起码有“三新”。


一是拓展了阅读的新形式。以前是师生共读,名家领读,今晚是两校共读,两岸(学者)共读。既打造了书香校园,又为建立两校新传学院的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新途径。


二是开辟了阅读的新主题。我们的读书会,从最早只读新闻传播类的学术性著作,到后来读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到今晚读日常生活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是共享了阅读的新快乐。过去,东湖读吧的办会理念是“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那么现在,我们要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真正做到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张德胜感谢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各位书友创造了这么好的沙龙环境,他预祝此次读书会圆满成功。



【刘芝庆领读《筷子——饮食与文化》】

书与作者

刘芝庆介绍到,本书的作者王晴佳是在中西方大学都有任教经历并且著作等身的史学家,他主要研究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两大重要领域。这本书是他浩瀚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杰出成果:以日用而不自知的筷子为抓手,对文学、哲学和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元理解。


葛兆光教授的书评就认为,该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历史的研究从由上到下的政治史,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民间史。刘芝庆认为,该书既是由上而下又是由下而上,是一种上下皆具的生活史,作者在自序也说,此书完成了两点突破:


一是从物件的历史与传播,突破了民族与国家的框架。筷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而变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呈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


二是从客观价值到抽象价值的突破。这本书既描述了筷子的起源、使用与推广,又从“饮食-文化”的双重视角解释了筷子如何连接过去与现在,串联自我与他者,同时也引申了物质属性之外的象征隐喻。



筷子本身

刘芝庆引用书中的论证,指出农业生产方式、烹饪技术和文化因素决定了人们是否使用餐具和使用何种餐具。


由于早期的饮食习惯,筷子其实并不是我们最早拿来进食的工具,勺子和手反而是最普遍的工具——因为它们可以更便捷地将热的食物送达口中。


东汉时期,人们的食材逐渐从小米转为小麦、面食饺子和饼等饮食出现在餐桌上,筷子的作用渐渐凸显,形成了以筷子为主、勺子为辅的工具使用习惯。


左右滑动查看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筷子不能只是筷子,它还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追求从必须变成奢华,从仅仅要求吃得饱变成追求吃得好。这种追求也就是当代研究中常引用到的消费文化。


然而,消费文化不只是奢靡无用,也不仅仅是支配供给的价值量化。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有可能与消费文化产生勾连,成为有着各式各样意涵的符号象征,作者在本书中让筷子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进入我们理解世界的体系中。


左右滑动查看


具体来说,文化人类学者能够看到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仪式。通过一个人使用筷子的行为可以判断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养;借由筷子分享食物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和传承亲情、爱情和友情;男女亲家赠送筷子礼盒,更彰显了凝结在礼物中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都是筷子在文明社会中的仪式表征。


社会学者则可以透过筷子看到内含的竞争、阶级和性别等问题。例如,从筷子的材质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财力和地位。


政治经济学者看到的则是消费文化在市场化以后逐步演变为帝国主义施行霸权统治的政治扩张,饱含市场化意涵的消费文化成为一种宰制。例如前几年随处可见的星巴克,它的最大目的不一定是盈利,而是占据市场,压制或淘汰其他品牌。


左右滑动查看


关于筷子的任何事

刘芝庆抛出两个问题:筷子有什么用?如果筷子不用来进食,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前一个问题,人们会很自然地会说:用来吃饭。但这样我们就落入了价值局限性的陷阱中。通过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已经凝固的价值解放出更多的可能性,让这个东西有更多理解和想象的空间:筷子,它既是一个客观物质,也可以是一个象征符号,它可以是爱情、是亲情、是习俗、是民族……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解码,这就形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成为我们得以理解万物宇宙的线索。倘若我们只执着于单一价值,就会变成苏轼所说的“人生识字忧患始”。


但是,解构了一元,看到了多元的价值后,我们就了解了真相吗?刘芝庆认为这个答案是要画个问号的。以筷子为例,我们认识到筷子有这么多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后就等于我们了解了筷子的全部吗?其实不然。在后真相时代中,真相更多是人们的价值取向,我们每个人应该了解真相运作机制,而非轻易地评判划分。



最后,刘芝庆分享了作者的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和儿子——母亲在中国教我用筷,儿子在美国学习用筷。用筷子进餐的传统不但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还从中国走向了世界。”这句话也暗喻了王晴佳先生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希望借由筷子的多元价值来消解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区隔。


【师生互动】



来自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学的王菲同学就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习惯体现了中西方怎样的文化差异向刘芝庆提问。


刘芝庆认为,这个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餐具的使用习惯与历史变迁和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刀叉对于西方而言是基督教文明的体现,并没有太多的涵义。筷子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意义,是因为筷子在中国乃至整个筷子文化圈中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实践,它很难再被单一价值定义。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2021级的王凌峰同学表示,今天的分享让她收获颇丰,但对于筷子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该如何继续传承,王凌峰提出了她的疑问。


刘芝庆表示,第一,他希望有关“筷子”的文化研究可以更加丰富;第二,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小切口,希望“筷子文化”可以消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更多的隔阂。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学的刘颖同学分享了自己与筷子的故事,同时也十分好奇老师与筷子有什么深刻的故事,以及台湾是否有与筷子有关的独特习俗。


刘芝庆联想到他回家祭祖时,虽然都是素昧平生的亲戚,但是大家围桌而食,觥筹交错的感觉让他意识到什么叫血缘,他对血脉相连有了更加具体的想象。除此之外,在台湾,与传统文化象征相比,筷子更倾向于成为一个经济符号,助力文化创意产业。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系的郭子航同学对“筷子”的多元价值之间的差异和其反映的时代特征表示了疑惑。


刘芝庆强调,筷子它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每个时期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象征涵义。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多元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传播学李菲钰同学表示,通过这次读书会,她认识到真相可能存在于一元和多元价值之间,那么如何让优秀的文化在一元和多元价值之间得到更广的生存空间,而不是被套上霸权的标签。


刘芝庆表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已有的霸权和宰制现象中的机制和利弊尽可能分析清楚。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姜小凌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她认同筷子可以作为一个价值观的承载物和投射物,但对筷子本身是否能够承载像性别和国族这么丰厚的文化内涵存疑,并就文化真相的内涵是什么与刘芝庆交流。


刘芝庆认为有关筷子的联想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怎么从筷子联想到其他事物;第二个他为什么会有这个联想,这个联想是否合理;第三个是联想者的言外之意。后两个层次其实都添加了联想者的个人价值观,如果我们将这种联想认为是真相的话,那可能会变成一种固定组合或套路,那“筷子”这个承载物的价值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学术点评】


90分钟的读书会在热烈的讨论中接近尾声,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建华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


首先,这本书有很多颠覆性的观点引发了在场每个人的思考,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大陆学术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个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的提出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优秀文化上的不断深耕。


其次,从小物件着眼的研究思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沈从文先生做服饰研究,我们可以做发型、鞋子和生活方式等的研究,这种思路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宏观的事物进行微观化展示和小切口研究,从而打开研究视野。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用多学科的视角对某一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或许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所以读书的快乐就体现于此:在观念冲击中获取新的灵感,不断进步。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吕永峰副教授宣布第55期东湖读吧圆满结束。两周后同一时间,第56期东湖读吧与您不见不散!


 往期推文回顾

东湖读吧第54期:

他者眼中的中国——武汉大学程芸教授读《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东湖读吧第53期:

重温20年前的足球报道与媒体竞争——武汉体育学院张德胜教授读《迷球时代》


东 湖 读 吧


撰稿:李菲钰  

摄影:张   政   梁  涛

 摄像:邢秋锦   张  蕊 

 美编:杨   澜 

校对:王   菲

轮值主编:邢秋锦     

 复审:路云飞

 终审:吕永峰

出品 :东湖读吧新媒体运营团队

投稿&创意 :wtdhdb@163.com

--转载须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