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长成的伦勃朗
伦勃朗的画来北京了!我上周去看啦!
在去之前我专门读了几本艺术史的书来做功课。深入地研究了一下伦勃朗以及他所处的梦幻般的荷兰黄金时代中其他的艺术家……心潮澎湃,急于分享……即使你没有机会看展览,也希望你能了解到这件盛事。
这个展览是由专门收藏“17 世纪荷兰绘画”的美国“莱顿收藏”主办的世界巡展。国博是继卢浮宫之后的第二站,9 月 3 日展览结束。会再去上海的龙美术馆、阿布扎比的卢浮宫……这 70 幅画作的档期还是很满的~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亲自去看啊!
作为过来人,先啰嗦一下看展前的准备:
1. 排队的心理准备。因为展览在国博,所以要排三次队才能开始这次艺术朝圣。是的,安检一次、取号一次、入场一次。
2. 在家下载好语音导览音频。在喜马拉雅里面搜索“中国国家博物馆”,会找到“伦勃朗和他的时代”,作品下方有二维码的都可以听介绍。
3. 一定要戴上耳机!看一张画,周围响起好几个声部的语音介绍,并不太美妙。
4. 这个展览不许拍照。关键是这个展览真的不用拍照。“莱顿收藏”的网站可以看到非常清晰可以无限放大的图片以及详细的英文介绍。
https://www.theleidencollection.com/
当然更重要的是储备一些背景知识了。现将我横跨几本大部头总结出的知识点奉上。
伦勃朗的时代——荷兰黄金时代
Dutch Golden Age painting
伦勃朗的巅峰时期正值传说中的荷兰黄金时代。那个时候荷兰的政治、经济都非常发达,在今天看来都像是天方夜谭。在其他国家还处于绝对王权的时代,荷兰就建立起了“商业贵族的共和制”。拥有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海船,被称作“海上马车夫”。还产生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很自然,在没有绝对权力的荷兰共和国,发达了的中产阶级成为更主要的艺术品买家。他们大多信奉新教,追求勤勉、节俭的生活。更爱将一些风格朴素的肖像画、风俗画、静物画挂在家里……
当时,一个人一年挣 1500 到 3000 荷兰盾就能过得很舒适。这样的荷兰人可能花 1000 盾买房子,然后再花 1000 盾进行装修——这其中包括大量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尽管艺术品价格千差万别,但很多艺术品人们还是负担得起,比如大规模印制的版画作品就非常便宜。就绘画作品而言,室内装饰画和风俗画相对便宜,大约一两盾;肖像画最贵。同时,作品尺寸和画框质量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加德纳艺术通史》
他们的艺术品市场交易也非常地活跃和自由。
买卖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直接卖给来参观画室的买主,或通过商人、展览、市场、拍卖甚至抽奖等方式。——《加德纳艺术通史》
“自由”,这听起来非常有诱惑力。但代价是艺术家需要独立去解决生存的压力,并不像为教会、宫廷作画那么有保证。当时的艺术家会专门画某一个门类的画,以求更准确地迎合市场的需求。甚至还有不少艺术家开酒馆做生意,贴补家用。像后面我会提到的维米尔和扬 · 斯特恩的生存方式就是这样。
艺术家经常用他们的作品还贷款或还债。尤其是酒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艺术商人出身于酒店老板。酒店老板也经常在酒馆里举办画展,希望借此大卖。——《加德纳艺术通史》
最大亮点当然是伦勃朗
Rembrandt
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都会组成群体聚集在一起。像维米尔在代尔夫特,哈尔斯在哈勒姆。而伦勃朗大部分的创作是在阿姆斯特丹。
莱顿是伦勃朗的出生地,他在此学画、声名鹊起,算是天才的起点吧。
1
最早的作品
伦勃朗生于 1606 年,是一位磨坊主的儿子。被大学录取后,不久就退学去做画家。很快他就崭露出绘画的才能。展览中的这三幅作品大约画于 1624-1625 年,那时伦勃朗差不多 19、20 岁,是刚学画不久时的作品。
Three Musicians (Allegory of Hearing)|Rembrandt van Rijn|ca. 1624–25
三个音乐家 (听力寓言)
Unconscious Patient (Allegory of Smell)|Rembrandt van Rijn|ca. 1624–25
无意识的病人(嗅觉)
Three Musicians (Allegory of Hearing)|Rembrandt van Rijn|ca. 1624–25
石头操作(听力寓言)
2
伦勃朗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with Shaded Eyes|Rembrandt van Rijn|1634
阴影遮住眼部的自画像
伦勃朗画了非常多的“自画像”。他的自画像贯穿整个创作生涯,这就意味着我们差不多可以看到他各个时期的样子。
那时,艺术家为了接受更多的肖像画订单。会创作一种叫做“特罗尼”(tronies)的面部表情画,挂在画室展示给买家看。和肖像画不同的是,它不是明确身份的人订制的。一般会找家里人来做模特,或者更省事,对着镜子画自己。
伦勃朗的很多自画像也属于这种,但这次展出的这张《阴影遮住眼部的自画像》还是在试图画出一些不同的——
他的早期自画像的确非常与众不同,他希望人们认出这些自画像的模特兼创作者是谁。就连贝雷帽也成了一种商标……用贝雷帽很大程度上是受 16 世纪艺术家的影响。——《自画像文化史》
画这张自画像的 1634 年,伦勃朗刚刚离开莱顿,已经是阿姆斯特丹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同年又娶了经纪人的外甥女莎斯姬亚……正是人生最得意之时,画像中的自己也充满自我意识的觉醒。
然而他最出色的 20 张作品都是在晚年,它们的力量、创意和尺寸(多数与真人等大)一直以来都让人惊诧不已。甚至有些评论家说在其中看到了全人类。
3
伦勃朗的历史画
Minerva in Her Study|Rembrandt van Rijn|1635
书房中的密涅瓦
这个时候的伦勃朗开始做起了艺术品生意,他事业上的成功当然不止于肖像画,而是一系列风格多变、范围广泛的历史题材画作:它们放弃古典作品中高雅的姿态以产生更血脉扩张的效果。——《艺术的力量》
这张画里的金色刺绣、蓝色丝绸、金色地球仪、金色的头发、厚重的挂毯都非常炫目,充分展现了伦勃朗在表现逼真事物时的能力。在看这类画的时候,我总是被华丽的纹路和质感深深吸引,忍不住贴上去……
然而在笔触描述到密涅瓦的时候,他又巧妙地用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自然的肢体语言冲淡了她身上的珠光宝气。某些高尚的品质在画中呈现。
画这张画的时候,伦勃朗刚刚成立自己的画室。让我不得不啧啧赞叹,伦勃朗还是非常了解他那些信奉新教又富有的中产阶级主顾们的需求的。
其他要多看几眼的大人物
1
第一代肖像画大师
弗兰斯 · 哈尔斯
Frans Hals|1580 - 1666
在肖像画和风俗画方面,弗兰斯 · 哈尔斯是同时代画家的佼佼者,而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把两者结合起来——使肖像画的人物姿势稍微放松甚至随便。从而使人变得有生气。他的风俗画里通常只有一个人物,这些人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的。——《詹森艺术史》
哈尔斯比伦勃朗早一代,大约和鲁本斯同时期。在他之前,欧洲天主教地区的肖像画作品,虽然也是逼真生动。但画家总是小心翼翼地布置过被画者的姿势,以便表现贵族们的高贵气质。
而哈尔斯更像是“快相”。他善于迅速抓住“人物”的转瞬即逝的印象,并定格在画布。
这在当时也是极大的创新,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大师。
Portrait of Samuel Ampzing |Frans Hals|1630
Portrait of Conradus Vietor|Frans Hals | 1644
下面这张《吉普赛女郎》应该很多人都见过的。属于他的风俗画。放上来是为了拉近我们和他的关系。
2
伦勃朗的对手兼朋友
扬 · 利文斯
Jan Lievens | 1607-1674
伦勃朗20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之无愧成为“画布上的戏剧之王”。当时能与他分享这一荣耀的就是扬·利文斯。在入行做绘画生意之初,他们还曾共用一间画室。相互讨论绘画技巧、相互影响。
奥兰治王子的秘书康斯坦丁· 惠更斯(Constantjin Huygens)在他的自传中,将伦勃朗和利文斯进行比较。
我斗胆贸然提出,伦勃朗以其确定的笔触和鲜活的情感而高于利文斯……他在小幅作品中达到的成就,其他画家在大幅作品中也无法企及。
“斗胆”说出这番话的惠更斯看起来不光有胆量,还很有眼光,这段话或许可以说明利文斯当时是可以和伦勃朗相提并论的人物。
The Goldfinch | Jan Lievens| 1631
海角和头巾的男孩(普法尔茨的鲁珀特王子的肖像)
此次展出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张利文斯的一张画~
3
伦勃朗的学生
格里特 · 德奥
Gerrit Dou | 1613-1675
我们都知道伦勃朗的画鉴定起来非常难,因为有很多是学生创作的。他的工作室生意非常红火,是以一种“工厂”的方式来运作,风格特点、技术方法都是统一管理的。伦勃朗非常有商业头脑,这样大量作品 + 众多学生的联合产出,使得伦勃朗对荷兰艺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格里特 · 德奥是伦勃朗在莱顿时的第一批弟子,他继承了“伦勃朗风格”,并发展出备受市场欢迎的精密画风格。他及他的弟弟弗兰斯·范·米里斯借此安身扬名。
对于当时大多数收藏艺术品的人来说,买画就是为装点家里的白墙。他们很喜欢下面这张照片似的“视错画”,平滑细腻得让人忽略画布的存在,仿佛在通过一扇窗户窥测另外一个世界。
然而伦勃朗的风格,却越来越“不平滑”,越来越粗糙风格,使他变得越来越过气……
Cat Crouching on the Ledge of an Artist’s Atelier|Gerrit Dou | 1657
猫蹲在艺术家工作室的边缘,1657
4
伦勃朗最才华横溢的学生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
Carel Fabritius | 1622 - 1654
法布里蒂乌斯是伦勃朗学生中最才华横溢的一位。不幸的是他在 32 岁死于火药爆炸。这次展出的《哈加尔和天使》是他留下的 13 幅画作之一。有人说他对维米尔有不小的影响。因为他擅长用精准的透视处理空间的特点,这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也有体现。
他们都是生活在代尔夫特的艺术家。
对!他就是画《金翅雀》的那一位。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画!
美国女作家唐娜塔特以《金翅雀》为线索创作的同名小说 2014 年获得普利策奖。使得当年《金翅雀》在东京、纽约、旧金山展览时,大批观众排队观看。也是当年现象级的作品。
Hagar and the Angel | Carel Fabritius | ca. 1645
《哈加尔和天使》
The Goldfinch | Carel Fabritius| 1654
《金翅雀》已经有了中文版,但是英文封面太好看了
5
荷兰风俗画的代表人物
扬 · 斯特恩
Jan Steen |1626 – 1679
这次展览中扬 · 斯特恩的作品非常多,而且他的风俗画太有代表性了。也确实展现了那个时代荷兰人的风貌。所以虽然我不太喜欢他的画,但仍然来介绍一下。
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做酒馆生意的艺术家,还酿酒。绘画只是他的副业。生活对于他来说应该是轻松甜美的吧。他喜欢用快乐、质朴的方式来展示热闹嘈杂的尘世:明媚的阳光、晴朗的天空、劳作、游戏……尽在眼前。据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荷兰北方的传统审美。他还常常通过画作进行说教,告诉人们要善良、不要太贪财之类的道理。
Peasants Merrymaking Outside an Inn | Jan Steen Leiden | ca. 1676
农人们在酒馆外欢庆
Banquet of Anthony and Cleopatra | ca. 1673–75
安东尼的宴会和克娄巴特拉
6
隐私风俗画家
约翰内斯 · 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1632 – 1675 Delft
扬 · 斯特恩的画中流露出的是流浪般的粗野气质,维米尔的室内风俗画则是充满诗意圣光、带有隐私感的。
维米尔年轻时家境不错,以开酒馆和从事艺术品销售为生。后来运气不佳破产,曾经寄居在丈母娘家中,直到四十几岁去世。
历史上对维米尔的记载不多,他如同隐士般存在——甚至这张维米尔画的像是否他的自画像也是猜测。他非常低产,能确定的作品不超过 35 幅。没人知道他的老师是谁、他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
这张维米尔画作《坐在维吉尼亚琴旁的年轻女子》首次造访中国,是唯一一张被私人收藏的作品。让人失望的是,他的画幅非常小。
但它还是体现了维米尔的一贯特征:光从左侧的窗子打进来,照在女子恬静的脸上。这个瞬间永远地被定格在画面上。
对光的精准运用是维米尔作品的一大特征。表现物体的形状、色彩以及透视都非常严谨,却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用力”。意外地,有种柔和的诗意。他很好地在严谨与诗意之间达到了一个平衡。
是的,我是被维米尔的画催眠的人。
另外,这张画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和收藏在卢浮宫的《花边女工》用的是同一块画布,而且,在他如此静谧的画作之外,竟然有 11 个孩子……
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Johannes Vermeer| ca. 1670–72
坐在维吉尼亚的年轻女子,原作尺寸非常小,只有 25.5 x 20.1厘米
The lacemaker |Johannes Vermeer| (c.1669-1671)
《坐在维吉尼亚的年轻女子》就是与这张画用的同一块画布,它藏于卢浮宫。
在他们当中,为何伦勃朗最伟大?
伦勃朗为什么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呢?
年轻时的伦勃朗,还是荷兰黄金时代艺术的卓越代表,随着他后半生的“沉沦”,他逐渐被那个时代抛弃。我们通常认为,这个转折点是大名鼎鼎的《夜巡》。
De Nachtwacht|Rembrandt van Rijn|1642
夜巡|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当时,伦勃朗为了追求独特的戏剧效果,将大家都出了钱的“众筹付费”军人团体肖像画画得非常不平均,伦布朗不但没有拿到钱,还被告上法庭。但我想,站在画面最前面的两个人应该还是会很开心地付钱吧……
《詹森艺术史》也提到,这种说法其实没有证据,《夜巡》在当时反而大受赞赏。而 BBC 出版的《艺术的力量》中提到:
《夜巡》没有陷入投诉风波,居于画面中央的班宁科克对之情有独钟,后来还找人复制了一份留存。但也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满意。其中某位居政治中心的权贵拒绝支付 500 盾的费用。于是伦勃朗到艺术仲裁委员会上诉以求获得公正决断。
而且在 17 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伦勃朗仍然接到了重要的公共订单。
比如下面这张《克劳迪乌斯西威利斯率领巴达维亚人谋反》。这张画的遭遇才是真的悲惨。伦勃朗也因此彻底跌入人生的低谷。但这幅画却使我们看到伦勃朗的伟大之处。
The Conspiracy of Claudius Civilis|Rembrandt van Rijn|1666
《克劳迪乌斯西威利斯率领巴达维亚人谋反》
这张画是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建成后,政府的一件订制作品。主要讲述荷兰的古老英雄——克劳迪乌斯带领巴达维亚部族谋反的故事:
伦勃朗使出浑身解数,将毕生从绘画艺术中所学的一切技巧——纵深空间的凹陷,选择性的光线对比,富有表现力的色彩使用——通通都运用到这幅宏大的剧作里……——《艺术的力量》
然而得到的评价是:
他用所谓红黄两种调子,把阴影画得像烧红了一样热,把颜料像稀泥一样涂在画布上,这都给后人树立了注定失败的榜样。——《艺术的力量》
市政厅的官员们在挂了几个月后,无法忍受,最终将它退回,伦勃朗没有得到回报。但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该如何处置呢?伦勃朗不得不将画裁成适合私宅装饰的小片,而核心部分依然无人问津。
在伦勃朗去世 65 年后,有人以 60 荷兰盾的价格购得画布残片,这在当时接近一张花式床单的价格。——《艺术的力量》
其实对于这样粗糙表面、模糊的轮廓线的表现手法,看多了印象派作品的人是很容易理解的,那是一种更忠于自然的观察方法。但 19 世纪的印象派作品况且被当时的舆论强力碾压,不难想象在 16 世纪时就采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伦勃朗,会如何被他的时代抛弃了。
尤其是,伦勃朗其实可以把光滑缎面画得最好;也完全知道雇主们的需求。但他还是做出这样的选择。我想他内心一定非常坚定地知道这个是最好的。
他的超前性,也让后来的艺术家戈雅、德拉克洛瓦、罗丹、梵高看到他的画时感到了巨大的震撼。
英国评论家罗杰·弗莱在《伦勃朗:一种阐述》中说:
一般而言,荷兰画家局限在最后加工完成的虚伪表面上,而不敢运用更有表现力的方法。正是这一点使得伦勃朗成为出类拔萃的典范。因为正是伦勃朗,在他的晚年充分揭示了物质材料的表现潜力,对伦勃朗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惰性的,相反,材料仿佛为观念所渗透,并仿佛为观念所激化,因而画面上的每一颗粒子都变得灵动起来。……让他能够建构起最大程度的团块结构,赋予它们三维立体效果,却不需要那些狂暴的光线与阴影,那些是他年轻时期的作品不得不依赖的。
做这份攻略时,我看了《詹森艺术史》《艺术的力量》《加德纳艺术通史》《艺术的故事》《自画像文化史》……是不是有种我博览群书的感觉?但其实我只是读了和伦勃朗、荷兰相关的内容。
对于艺术入门读物,如果只推荐一本的话,我推荐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是我大学开始时读的一本书。他的文字非常好读,整本书的结构又非常清晰,但传达的思想并不浅显。因此被称作“艺术圣经”。
欣赏艺术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只有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反复体察,才能弥补思维的盲点。在我们看到一件作品时,不是去搜肠刮肚寻找合适的标签,而是去用心观察。——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广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