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众的中国「药方」,不在于砸钱
头图来源 | 视觉中国
作者 | 苏 鹏
编辑 | 王 妍
高昂的补课成本
2021全年,在大众产品提速,一年之内推出ID.3、ID.4、ID.6等多款全新车型的前提下,ID系列在国内仅卖出7.06万辆。今年9月,大众 ID.4X 、 ID.3、 ID.6X的销量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049辆、977辆和474辆。
投入不低,为何效果不佳?
首先从结果来看,因为软件问题,不仅导致首款MEB平台智能电动车型ID.3 延迟交付数月,之后《德国经理人》援引大众内部员工表示,“ID.3一天要修复300多个BUG,而且新的BUG正在不断地冒出来。”今年7月,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由于软件部门CARIAD进展缓慢,奥迪新项目Artemis的车型估计要到2027年才能上市,比计划晚了三年。原计划于明年推出的保时捷新款电动版Macan及奥迪Q6 e-tron,也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为了掌握控制权,大众选择了一条并不擅长却足够激进的路。传统的汽车没有底层操作系统,电子架构也采用分布式控制,但作为集中式电子架构的先行者,特斯拉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了一举解决因为智能化导致的ECU(控制单元)多但“各自为政”且计算能力低下的问题,大众决定开发一个名为vw.OS的底层操作系统和配套的全新电子架构,其MEB平台的电动车计划通过3-5个高性能的ECU实现对于整车的控制,并通过vw.OS操作系统连接各种传感器和ECU。在迪斯眼中,这是赶超特斯拉的关键一步,一旦落地也能让大众在智能汽车领域重新建立话语权。但实现“大一统”的前提是,各个ECU模块的供应商愿意共享底层代码。很显然,在被供应商拒绝后,大众凭借一己之力,迟迟未能给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在硬件模块工程师周然看来,因为缺少能在系统层面将所有模块贯穿与集成的软件设计人才,系统之间无法有效协同,才最终导致ID.3问题频出。长久以来,大众集团在华合资公司主要负责本土化生产、销售,而研发工作主要由总部沃尔夫斯堡完成。大众中国的员工陈到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在公司内部,软件的开发由德国工程师和国内工程师协同作业,但国内的工程师团队话语权并不高,“比如大众系统和功能软件的开发由德国总部说了算,我们只能针对数据地图做优化。”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在智能化上大步快跑,“但因为总部工程师的思维逻辑仍然以欧洲市场的需求作为主导,所以很难针对中国市场的智能化要求做出改进。”陈到表示,大众ID.4的失利也挫伤了研发团队的信心,”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不少人选择跳槽去国内的造车公司。”
“花钱”能解决问题吗?
继去年10月在北京设立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后,今年3月,奔驰宣布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软件及硬件开发和大数据等领域。在此之前,拥有超5000名员工的大众CARIAD除了在德国五个城市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也在中国设立了子公司。CARIAD中国团队也被视为大众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今年4月,官方曾介绍,CARIAD中国团队拥有600多名员工,预计于2023年底前实现人数翻番,其中90%以上将是本土软件人才。彼时大众对于中国团队的定位是主要开发软件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互联功能。不过在当时的展示环节,中国子公司拿出的成果之一,是智能座舱与驾驶员通过颜色互动的功能。回到问题的本质,真金白银的投资究竟能否治疗“顽疾”,仍有待观察。毕竟入局不算晚,却未曾有起色,在这场灵魂之战中,大众的“症结”并不在于缺少投资。(注:文内受访者周然、陈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