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 曾刚:银行数字化发展的实质
导读: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踏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开展了许多有益实践。数字化对银行的组织、文化、业务、技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如果单纯地从技术角度去理解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容易落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银行的数字化发展的实质。CFT50成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与传统银行相比,数字银行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适应数字经济的企业文化
科技在银行中的地位、科技人员的占比、技术创新对业务的推动力和创新速度、任何一个新的想法的决策和执行速度、最后再到银行内部数字化的管理和资产的数字化,各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数字化的银行。真正的数字银行绝不是靠传统 IT 信息化建设模式,科技部门被动支撑业务发展、业务外包和现有业务流程支撑新业务能够短时间脱胎换骨的。也不是靠单纯地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和各种开源技术,因为这些技术的使用并不难,难的是去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文化和整体机制。
在银行内部仅仅靠推动新技术落地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中非常容易停滞,推动难度也很大。厘清现状如何,仔细分析当前的现状,明晰业务需求,梳理监管要求和行业领先者的做法,将银行的顶层业务战略方向和科技结合起来,设计转型的蓝图、路径,快速迭代,不断试错,充分发挥自有优势,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并不是盲目地追随。
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一个主要挑战是其组织架构很难支撑敏捷反应和快速决策,因此需要建立起安全稳定与市场创新并存的多元化组织架构。
首先,需要考虑成立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浪潮在改变传统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数字化”一方面拉近了银行前中后台组织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得“业务”与“科技”的边界愈发模糊。因此银行需要考量如何将业务、管理和科技的人合理分配,在保障安全、稳定、高效的同时,最大化发挥“数字化”创新能效。
其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面临“治理”的问题。数字化最先改变的是决策流程和组织形态。在大数据时代,银行的全面数字化,不仅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与客户产生链接,也意味着所有的决策要以数字化的方式开展。原本以部门为节点,凭经验做决策的方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数据 + 算法”的决策方式,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
银行是基于大量信息和数据设计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同时,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对于银行来说,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及治理,有望形成规范的数据体系与标准,为新兴技术的赋能与实践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具体来看,在引入大数据技术赋能业务流程和场景的过程中,数据的量级、结构化程度、完整性是决定大数据模型精准度的重要因素,而大数据算法与模型的使用,将帮助银行实现精准获客、高效管控、全流程风控等目标,这也是数据价值深度挖掘的重要实践环节。
高效的数字化营销和运营能力
银行可以从客户体验的角度,形成与客户实时联动,及时发布产品信息,打通获客渠道,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从获客到活客到获利的全流程管理。同时从数据集中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起高效的贯穿前中后台的业务流程审批、资源配置、线上风控等整个闭环有序的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
通过大数据、AI、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客户的精准画像、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体系,实现千人千面的功能、个性化的服务、精准的营销推荐、智能化精细化运营、实时防范线上业务风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全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建设智能风控管理平台,基于兼顾风险和效益的原则,在保证客户体验基础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
健全的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
如今,不同机构彼此合作形成全新的金融生态,共同分享大数据带来的价值和规模效应。在生态构建中,诸多业务参与方在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沉淀、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为有金融需求的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金融解决方案。
一是聚合生态场景。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需要为其海量互联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属性服务,以达到构建生态闭环的目的,银行主动加入这一生态圈,聚合起更多的生态场景,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和场景优势,更高效地触达、获取和保留客户。生态闭环一旦形成,对外部竞争对手就会产生较强的排他性,其他金融机构将难以复制这一模式,由此形成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二是实现金融服务与场景的融合。要从场景端而非供给端的需求出发,充分洞悉和理解场景中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和痛点,以数字化手段对接客户需求,在线提供产品服务和完成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将金融机构与客户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从触点转向客户旅程,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交易思维转向价值伙伴,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和服务边界;从集中转向开放,重新定义金融服务方式。
三是从提供金融产品到经营生态。拓展服务范围。同时通过提供非金融类服务场景,来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整体打包金融服务,银行定位已经从提供金融产品角色转变为“综合类服务的集成商”。场景化金融的在客户每个相关场景中,都能切入其中,进行产品的布点、流量的获取,与合作伙伴互相依赖,成为共生的经济体。
四是全面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联动日常运营和场景生态的数据,如产品应用数据、客户体验数据、交易行为数据、市场变化数据、行业趋势数据、宏观环境数据等,可以形成运营全景视图、客户全景视图、产品全景视图、交易全景视图、市场变化及行业趋势全景图等,从而提升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和风控能力。
(来源: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当代金融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银行科技 | 兴业银行陶以平:科技创新,为打造未来银行提供强大动力
行业观察 | 银行不得不发出“灵魂拷问”:你从哪里来,我的储户?
“金融科技50人论坛”成立四周年啦,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读者微信群“,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合作、赠送金融科技图书,欢迎您的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olivia9484),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入群,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邀请进群。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CFT50汇聚了国内金融科技一线的管理层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共同探究前沿课题、助力产业实践,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论坛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政产学研用”的独立优秀学术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与教育培训。参与出品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践》《CFT50金融科技资讯》等学术成果,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