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研究

其他

直播预告 | 祝世虎:ChatGPT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思考(3月26日)

获取直播通道金融科技研究视频号神州信息视频号高景立学视频号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金融科技学苑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中国金融 | 建行谢晓雪: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给商业银行的启示

Innovation,DFPI)宣布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其进行接管。FDIC同日发表声明,为保护存款人权益,创建存款保险国家银行(Deposit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聚焦两会 | “数字经济”的六大热词

导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们就此提出意见建议,“数字中国、未来科技、5G应用与6G研发、工业互联网、虚拟财产立法、国家数据局”等热词,聚焦新经济、助推创新潮。内容来源:证券日报热词一数字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新型实体企业在赋能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降本增效、助力数实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和发展新型实体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要加大对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形成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并对经贸往来产生多重影响下,向内挖潜,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和国内资源再整合并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我国的一个现实选择。数字中国建设具有很强的通盘考量、顶层设计色彩,也是新型举国体制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引领之下的一次创新实践。热词二未来科技“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从这一点看,ChatGPT在技术进步上,特别是保证算法的实时性与算法质量的有效性上,非常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对ChatGPT做出十分接地气的评价。这也是近期王志刚第二次提及ChatGPT。今年的两会建议、提案中,ChatGPT、人形机器人等关乎未来科技发展的词汇也高频出现。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 “建议从两方面着手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一是建立大型科技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的产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的‘微软+Open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二是设立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长期开源项目,打造开源众包的开放创新生态。”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仿生人形机器人是刚柔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与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紧密关联,其发展与突破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充分重视元宇宙发展与治理问题,积极推动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关注元宇宙前瞻治理问题。”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技部已经提出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国内资本将会加强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投资,政府相关产业项目也将增加,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热词三5G应用与6G研发近期5G、6G话题频繁出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议上,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在近期召开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壮龙也表示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5G建设以来,各地已基本将5G站址纳入通信专项规划,但在同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还有差距。建议在新建项目和修编控制性规划时落实地块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将通信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控,提升站址稳定性,确保网络覆盖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依迅北斗董事长付诚:“在湖北筹建国家北斗产品质检中心是促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可更好的促进湖北北斗产业和5G、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全国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计量、检测、认证基础。”近几年,中国5G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5G用户超过5.75亿,今年5G基站总数将有望突破290万个,5G标准专利居全球第一。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5G目前正处于B端应用落地阶段,但这并不妨碍6G技术的研发,甚至5G的应用拓展,会进一步带动对6G的需求。6G网络高密度连接和更大的网络容量会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复杂的数字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通信技术支持。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银行科技 | 华瑞银行曹彤:数智化金融服务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导读:近日,IMI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出席“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系列活动,并围绕“数智金融服务产业新蓝海”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数智化金融服务产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应当重视且具备数字化交融与数字化风控的能力。从二、三产业的数字化红海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智化蓝海趋势已经明显,银行业基于经济演进脉络的互联网银行、数字化银行、开放银行的演化路径可以预见,因此如何继续推进数智化,值得更加深入的思考。内容来源:IMI财经观察01引言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数智金融服务产业新蓝海,关键词“数、智”,数智金融和数字金融没有本质区别,通常在描述这一类做法上也会把智慧AI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所以用数和智的范畴可能比数字更宽一些。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也是今天的主题。三是“产业”,中国产业的互联网化在国际上看是比较早的,在消费金融领域或者消费类产业中,数字化的进展是最快的,启动也是在消费产业领域。从金融行业来看,数字金融最早的应用大部分也是在消费产业中,普遍以B2C为早期的业务模式。这些年随着业务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使得数字化或互联网化的程度从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转移,这种转移带来了金融行业很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金融行业过去所选择的方向,以数字化金融模式选择的方向,过去如果更多局限于B2C模式,现在可能更多的触及B2B的模式,就是产业金融。关键词“新蓝海”,因为它比较新,产业金融本身并不是新蓝海,但是用数字化的方式做它有可能是新蓝海。02以终端客户为中心的产业数智金融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渐进趋势是逐渐从量变到质变。B2C非常容易起量,但B2B相对较难。B2B每个产业门类都有非常个性的部分。比如建材,电子产品或者化工等等,所以在B2B领域,任何一个产业中产生爆款单品都是不容易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互联网B2B渗透或模式选择时普遍比较慎重。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能力、数字化社会环境的不断深化,消费产业互联网的条件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消费产业B2C领域也进入了标准化、激烈竞争的阶段;从行业发展来看,也到了中期或中后期,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资源,资金、人才开始向着B2B领域渗透。这种渗透带来了产业互联网的深刻变化,同时对金融行业出现了很多机会。从产业数智金融模式架构看,如果通过一张图来勾画,假定用几个维度,那么将是:客户是谁?什么样的客户?用哪几个维度的数字化去服务客群?需要整合哪些社会资源?以及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假定用这样的分析框架来看市场,在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几种状态。1、以终端客户为中心金融产业同各个产业一样,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但金融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同,颗粒度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服务一个汽车供应链,可能主机厂商、核心厂商是主要的目标客户,先要把它服务好,再向着上下游延伸。目前,随着这一条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颗粒度越来越细,使得即使是直接作用于汽车的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厂商,作为下游的经销商,或者再下游C端直接客户也可以做到。这使得针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带来了金融行业服务客户数量级极大的提升。过去一家银行对公客户能做到几万家,也算不错,这里指资产类客户做贷款的银行,而目前甚至可以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量级。所以,直接触达终端客户对金融行业将带来深刻的变化与机遇。但同时这也将带来很大的挑战。一家银行只具备服务两万个贷款的对公客户的能力,突然间终端客户增加到二十万、二百万,对整个组织架构、风控理念、风险控制的技术、IT基础技术支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五流贯通体系”从产业角度讲五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作为核心企业,主机厂商一般会从这“五流”去考量,但上下游小型企业很难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把握,管理成本也是很高的。但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的提升,随着提供的SaaS软件日益完善,使得生态链中的小型企业也可以从“五流”角度分析判断和参与行业的运营,这也是数字化带来整个行业变化的非常大的特征。但这个变化对金融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为金融行业主要利用信息运转。信息种类越多越精准,越有利于金融企业。所以“五流贯通体系”的变化给产业金融带来了很多机遇。但这些机遇对每个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是普适的,在银行与银行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变化的转折点和契机就出现了。3、信用和风控体系构建从金融视角看,信用和风控体系的构建也变得更加重要,针对直接触达终端客户和通过核心厂商触达的终端客户,是完全不同的风控流程,风险理念也不一样。比如做传统供应链,先给核心厂商一个授信额度,上下游企业都可以用这个额度。但如果上下游不还钱了,第一风控来源是主机厂商来做担保来还钱,这是传统产业链金融的做法。但随着上下游信息越来越对称,也随着核心厂商的杠杆率更高,需要金融体系直接作用于上下游的终端客户,在这种情况下,风控流程、理念、模型、变量采集等都变成了全新的课题。不能说这样的体系要从零构建,但至少是一次比较大的跳跃,有些银行跳过去了,就可以构建竞争差异化,但有些银行不一定跳得过去,也可能会带来相当的转型成本。4、金融服务整合体系产业和金融之间越来越成为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从一个客户变成一万个客户、十万个客户,数据获取不是单一金融机构和单一银行能做到的,必须借助于社会化。有的属于基础设施类,需要政府提供数据源,有的需要第三方合作,有的需要一些嵌入式SaaS化软件跟终端客户的合作,从而产生之后的模型判断等等。所以,金融服务体系也大大扩展了。在这种扩展中,需要对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深刻的改革。5、业务创新体系终端客户、第三方平台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传统意义上核心厂商的需求完全不一样,意味着在产品层面的创新,服务流程,客户体验的创新也是不同的。6、技术层面最后怎么实现,还是要靠技术、代码和编程来实现。技术开发的工作量,几乎也是几何级数的增加。是自己雇IT人员还是外部合作,还是通过社会上第三方标准化软件,这些问题都出现了。所以,风控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业务创新体系和狭义的IT技术,包括新的数字化技术,这四个体系也是展开数字化金融的机构所要必备的。再底层可能表现为数据处理能力、协同能力、运营能力、敏捷能力和开放能力。图1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李强总理记者会文字实录(全文)

导读: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总理就“施政目标”“中国经济”“民营经济”“就业”“人口红利”“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对外开放”“政府工作”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李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会议简报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3)》系列第六本开题

导读:3月11日,“《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3)》春季开题会”在线举行。《报告》的主编团队对图书的研究结构、研究重点及学术规范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展望,核心作者结合所负责的章节就思路和计划展开发言。本次会议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社科院金融所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第六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划和政策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报告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分、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致辞环节在致辞环节,由《报告》的两位联合主编,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做发言。杨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首份上市行年报 |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升级有突破,AUM近3.6万亿

导读:A股首份上市行去年年报出炉,5.32万亿的平安银行,资产规模较去年稳健增长8.1%。近年来,这家不遗余力推进零售转型升级、且被部分分析师誉为“零售新王”的股份行,其去年末零售AUM已达到3.58万亿,转型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在市场高度关注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方面,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户数已经突破百万。内容来源:平安票号3月8日,平安银行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该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2022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零售AUM接近3.6万亿元,关键风险指标保持稳定。同时,该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普惠、制造业、涉农、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实现较好增长。负债总额48,868.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3,126.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报告致辞中表示:结合平安银行自身实践,我们以“专业创造价值”的新价值文化为引领,以终为始,深入分析金融服务实体的痛点,持续寻求解决方案,久久为功,自身发展与践行使命已经融为一体,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该行2022年经营业绩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1)营收保持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2.36%,同比上升1.51个百分点。(2)各项业务均衡发展。2022年末,该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5,872.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6,20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个人存款余额10,349.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2022年末,对公客户数61.5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55万户,增幅20.7%;对公开放银行服务企业客户50,968户,较上年末增长68.2%;企业存款余额22,777.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2022年,该行主要做市交易品种的交易量和市场份额均保持市场前列,其中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为3.2%,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平安避险”外汇避险业务交易量3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54.0%。(3)资产质量保持平稳。该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强资产质量管控,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5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3和0.69,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2和0.04;拨备覆盖率290.28%,较上年末上升1.86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好水平。01零售打造“智能化银行3.0”、对公持续做精做强、资金迈出新步伐零售业务2022年,平安银行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优势,持续深入贯彻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零售转型新模式,打造“智能化银行3.0”,零售各项业务稳健开展,业务规模取得进一步突破。2022年末,个人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个人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平安口袋银行APP月活跃用户数(MAU)突破5千万户,转型发展成效持续显现。三大业务模块经营持续升级。私行财富:该行财富客户126.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0%,其中私行达标客户8.0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5%。2022年,该行实现代理保险收入19.84亿元,同比增长30.9%。基础零售:2022年末,该行零售客户数12,30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1%;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5,288.3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5,068.4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1%。消费金融:2022年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20,473.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6,899.72万张,较上年末下降1.6%,但通过精细化客群经营,全年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同比2021年增长22.1%,带动信用卡利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对公业务2022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紧跟国家战略布局,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该行对公业务发挥科技及平台优势,发力两大核心赛道,实现业务平稳增长。报告显示,获客及客群经营方面,2022年末,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数61.5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55万户,增幅20.7%;对公开放银行服务企业客户50,968户,较上年末增长68.2%;数字口袋累计注册经营用户数1,329.6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3.4%。对公存款方面,2022年末,企业存款余额22,777.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企业存款日均余额同比2021年增长11.7%。2022年末,“星云物联计划”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基建、智慧物流六大产业领域落地30多个创新项目,服务客户超21,000户,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2,000万台。自“星云物联计划”落地以来,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6,500亿元。资金同业业务平安银行资金同业业务坚定执行“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经营理念,加速布局机构客户业务及企业避险业务,持续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创新,结构持续优化,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报告显示,2022年,该行主要做市交易品种的交易量和市场份额均保持市场前列,其中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为3.2%,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机构交易活跃客户达837家,机构销售的现券交易量2.20万亿元。同时,该行“平安避险”业务严格履行风险中性宣导和服务职责,通过减费让利履行服务实体的责任。2022年下半年以来,该行推出面向中小微客户的专项外汇避险让利活动,降低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的入门成本和套保费用,让避险服务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2022年,“平安避险”外汇避险业务交易量3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54.0%。此外,2022年末,该行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较上年末增加577.07亿元;托管净值规模8.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托管市场份额4.08%,较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02资产质量指标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水平2022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对公客户经营和零售客户的就业和收入均受到一定影响,平安银行认真落实监管金融纾困政策,对暂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对公和零售客户采取延期纾困政策,与客户共渡难关,同时密切关注延期政策对全行风险状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应对策略。2022年末,该行主要资产质量指标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好水平。据报告显示,2022年末,该行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5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0.87%,与上年末持平;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7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2022年,该行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641.68亿元,同比增长8.0%。2022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1,011.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拨备覆盖率290.28%,较上年末上升1.86个百分点。2022年,该行核销贷款598.02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412.94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本金203.64亿元(含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119.42亿元),同比增长8.7%。03支持实体经济、践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平安银行践行零售转型新模式,不断深化数字化、线上化经营,有效提升智慧普惠服务能力,打造7×24小时贷款服务。同时,借助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先技术,深入供应链场景和生态,推动小微专属产品“新微贷”实现数字化升级,并持续优化“宅抵贷”“抵押E贷”等普惠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该行坚决落实四部委要求,积极响应“减费让利”两项倡议,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减负。据报告显示,2022年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小微企业贷款(以下简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户数105.78万户,其中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88%,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占绝对主体;贷款余额5,282.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2%,其中信用类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93.43亿元,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0.7%;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额4,680.87亿元,同比增长31.2%,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1.93个百分点,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平安银行持续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2022年,该行新增投放民营企业贷款客户占新增投放所有企业贷款客户达70%以上;2022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8.4%,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74.5%。同时,围绕二十大精神,平安银行认真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深入布局绿色金融产业化发展,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全面助力实体经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2022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700.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5%;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09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平安银行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工作,并依托数字乡村生态圈,支持脱贫地区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2年,该行投放乡村振兴支持资金330.78亿元,累计投放692.54亿元;乡村振兴借记卡发卡90,439张,累计发卡113,930张;惠及农户8万人,累计103万人。2022年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060.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谢永林在报告致辞最后指出,2022年,平安集团发布新价值文化体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突出落脚点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我们惟有将‘金融为民’的初心本色,将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落实到科技、专业、开放等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推动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他表示,“在这个伟大而充满希望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有,也必将有更加积极的作为。”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3月9日
其他

数字金融 | 杨涛: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重点探讨(下篇)

导读:近日,由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神州信息、高景立学共同推出的“2023数字金融公益直播课”顺利开讲。首期嘉宾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杨涛教授,分别从“金融助力共同富裕”“金融数字化变革”“金融如何更好的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聚焦“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重点探讨”,近两万读者通过直播平台观看。以下为实录内容(下篇):前面我们梳理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趋势,接下来进入到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拥抱绿色与转型金融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前,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来看,绿色金融更多是用来“精准定位”地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行业或部门,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保障,以此实现行业增长目标,并且达到“奖优罚劣”的政策引导效果。在绿色金融的探索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转型金融也成为近两年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民银行在2022年4月召开的一次研究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出了要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此后近一年来,相关部门在不同的场合都反复的讨论转型金融。为什么要讨论转型金融?因为它与绿色金融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转型金融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提出,即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融资活动都可以视为转型金融范畴。此后相关的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会议上反复讨论转型金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在低碳目标下进行产业调整的大型经济体,更面临转型金融的压力。在绿色金融的框架下,诸多“非绿”领域其实难以得到绿色金融的有效支持,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碳行业,以及传统建筑、公路交通等等。这些领域同样需要得到有效的金融资源支持,有的使得它从非绿变成为绿色,有的要引导其更好退出转型,这也意味着给转型金融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在新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进一步突出转型金融?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一步探究。第一,从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来看。一是高碳行业这些“非绿”部门和活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可能“转绿”,包括具备主观意愿、技术条件、现实路径等。例如,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保障能源安全,尤其是当前仍以煤为主,这就需要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保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传统能源总量,稳步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转型,在此方面就需要转型金融的有效支持。二是部分属于“非绿”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却因为各种条件制约,难以真正“转绿”,对此也需要给予适度的支持。目的在于推动合理“降碳”同时,对维持必要的经济活动仍然给予合理金融资源。最后一类是属于“非绿”领域但经济价值又不突出的行业或活动,这个怎么办?也不是不管它了,而是应该引导产业资本退出,更多转向其他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领域。所以,从支持对象的角度来讲,转型金融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些方面也是能够在国际上形成共识的。作为一个降碳目标非常迫切的大国,我们需要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共识,才能够在下一步产业政策应用当中更多的得到多方的理解和认同。第二,从转型金融的供给侧来看。现有的绿色金融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叠加转型金融的“增值服务”,还是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转型金融的探索是有可能和绿色金融中存在的一些类似于“漂绿”“假绿”的争议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叫“漂绿”“假绿”?什么是真正的转型金融?都需要更好的厘清其边界,这也是值得探讨的。第三,从转型金融的保障要素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撑转型金融创新的生态与基础。这个过程当中有信息披露的问题,有标准化的问题,有更清晰的监管框架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刚才所谈的金融数字化、金融科技就能够在其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数字化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推动转型金融的标准化、信息披露的完善,更精准的数据库的积累显然与转型金融的保障要素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综合来看,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什么?首先,金融的发展和演变是有背后的逻辑线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又要符合金融自身的规律来努力实现效率、安全二者的有效平衡,同时还要深入的认识我们国家在推动金融改革过程中,依托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维持下来的重要理念。其次,在新时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我们重点讨论了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如何持续稳定的推动数字化转型、如何有效的赋予绿色与转型发展,这几点特别值得关注。以上,就是今天一个简短的分享,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朋友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互动问答环节主持人:好的,特别感谢杨涛老师的精彩分享,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您来做2023数字金融直播课的首期开讲嘉宾,机会难得,我们也收到了来自直播间朋友们的热情提问,想请老师指点一二。Q1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该如何快速调整和积极融入?杨涛老师:好的,这个问题,我相信也是我们金融科技领域众多参与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可能既有共性的问题,又有差异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科技企业的角度,都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发展形势、怎样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那么核心竞争力对于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来说,它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它既体现为自己的财务指标与业绩,更体现为它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重大目标方面如何实现商业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效结合。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体现为特定的前沿技术以及技术所应用的场景,有过人一等的前沿应用能力。所以核心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始终是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需要共同关注的点。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比如说,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是很难单打独斗的,而是要更好的合作、共赢的。这种合作共赢在新的局面下,需要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更好的来探讨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是当监管规则发生演变之后才倒逼着把原有的模式进行调整,而是在未来符合主流的监管框架下,能否尽可能的拓展商业模式,找到平台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同样也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任何一个微观主体在应对大变格时都离不开的共性要素。第一个是战略。战略先行,路线是纲,纲举目张,战略如果出现问题,下面一切的努力都有可能归零。第二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在面向新的时代,是否更敏捷、更有效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组织架构的依托,你的战略就有可能成为一个PPT的战略。另外,人才激励约束的机制、文化生态等要素都是绕不开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大,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Q2在“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成为核心主线”的背景下,哪些业务将成为主流呢?杨涛老师:这个问题可以从我讲课中的需求端进一步嵌入。从理论层面,无论是有助于解决收入结构优化、财富结构优化,还是消费结构优化的这些业务探索,显然都是未来拓展和创新的重要节点。相信,基于这样一个全新的思路,对于曾经饱受争议的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也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从实践角度,总书记在谈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方面,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协调发展的问题,从传统的产融协调逐渐到供应链金融,再到产业链金融,这条线索延续下来,成为在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过程当中,非常值得嵌入的领域。再比如,为了解决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衍生出来的命题,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从需求端来延续,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这一主线索值得未来进一步的梳理。Q3金融业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其他产业要如何更好的服务和追赶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共同发展呢?杨涛老师:金融业是一个新技术的集成行业,很多前沿技术会集中到金融领域得以应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他产业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可能是在不同维度上。如何把不同维度转化为一个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的结果呢?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中央反复强调的科技、产业、金融三要素的良性互动。这三要素的良性互动,就带来了其中每两个要素两两之间的新的要求。比如金融业应用新技术的时候,一方面是这些技术会带来金融效率的提升,反过来金融效率提升之后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产业,来推动科技金融的创新,使得科技企业在技术进步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二者之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进步。如何把另外两个元素有效的利用起来,也是两两互动的一个重要点。再比如,上一个问题提到了产业链金融。什么叫产业链金融?它是从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拓展而来的,供应链金融有一些天然的概念边界,而产业链金融面临的是整个金融链跟全产业链在数字化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全面融合。在这种融合过程当中,二者就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在数字化背景下,更好的实现信息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的有效融合。所以我认为,其他产业和金融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借鉴跟追赶的关系,而是在不同维度的基础上,大家在科技、产业、金融三元动力融合的共同目标下,建立更有效的合作共赢的机制。Q4在新的浪潮到来的时候,作为个人应该如何自我提升,做新时代的数字人才?杨涛老师:这个问题当然是很大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视角。如果说面对数字化新技术、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冲击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几个视角值得每个人共同关注。第一,如何在新的挑战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无论是搞研究还是从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信息挑战越来越多元化,很多领域都强调综合性人才、复合性人才。事实上,我觉得多数人要成为复合性人才、综合性素质的人才都很难,甚至是面对AI的挑战,真正能够生存下来更多还是要强调专业性、深度。你能否在一个领域真正成为专业性特别高的专才,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第二,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真正的应用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知识的获取不再成为人才最核心的价值。依托于大数据和新技术的手段,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复制变得越来越容易。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真正的应用能力,同样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重大挑战。比如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文献当中,怎样有效的转化为自己的分析能力。对于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说,同样你的能力不在于你能够反馈、复制多少信息,而在于你能否利用这些信息,剔除信息当中的噪音,找到自己能够利用的价值。第三,如何真正以开放式的思维突破原有的信息舒适区,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增长点。要秉持开放的思路和心态,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数字化时代,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面对的环境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自己的信息更加多元,但事实上我们越多越多的人是处于“信息茧房”当中,你获取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主体传递给你的,当你认为你开放的时候,事实上你的思维方式有可能越来越狭窄。在新的情况下,如何真正以开放式的思维突破原有的信息舒适区,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数字化人才面临的挑战之一。主持人:好的,谢谢老师,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演讲以及干货满满的互动问答。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3月9日
其他

中国金融 | 证监会姚前:ChatGPT类大模型训练数据的托管与治理

导读:近日,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撰文指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训练数据的安全合规使用是大模型人工智能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文章以ChatGPT为例,探讨大模型训练数据的来源以及未来使用合成数据(Synthetic
2023年3月8日
其他

金融标准 | 中银协标准委常委会在京召开,将积极促进银行业标准供给

导读:3月3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产品和服务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准委”)第三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标准委主任委员、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兵兵,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标规处副处长冯蕾,中国银保监会统信部标准处副处长张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主持。内容来源:中国银协邢炜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时间 | 提及金融19次,政府工作报告怎样说?

导读: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金融”19次,其中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报告要点如下:内容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一金融政策解读01未来趋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02过去成绩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受益。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分两期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出台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明显攀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加注重稳就业。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弹性增强、保持基本稳定。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法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绿色发展金融支持。03问题挑战报告指出,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二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01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02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03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税费优惠: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就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疫情防控: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消费: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外资: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绿色转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住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社会保障: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港澳发展: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台湾问题: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3月6日
其他

行业观察 | 48家银行首席信息官履历盘点

导读: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银行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首席信息官也成为各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的核心人物。本文将对48家银行的CIO进行盘点,他们正在引领银行科技高质量发展。内容来源:IT金英会01六大国有银行首席信息官从我国六大国有银行首席信息官的履历来看,首席信息官均有非常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履历,且多在本行内长期任职,部分任职时间长达30年之久。除了邮储银行的牛新庄为“70后”外,工商银行吕仲涛、中国银行孟茜、建设银行金磐石、农业银行徐瀚均出生于1965年,足见首席信息官这一职位对履历的要求严苛。(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商银行没有首席信息官的相关信息,吕仲涛担任该行首席技术官。)资料来源:根据各大银行年报、官网等公开渠道整理。02股份制银行首席信息官从各家股份制银行公开的数据来看,部分银行首席信息官有理工科和商科学术背景。除了民生银行张斌、恒丰银行司继平,其他四家银行现任首席信息官均有国有商业银行工作经验。比如华夏银行信息官吴永飞曾任职于中国银行,广发银行首席信息官王兵在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担任过副总经理一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银行机构从互联网大厂引进金融科技人才,比如招商银行江朝阳曾任职于支付宝安全副总裁,平安银行唐家才曾任职于阿里巴巴场景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资料来源:根据各大银行年报、官网等公开渠道整理。03城商银行首席信息官从各家城商银行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出,多数现任的首席信息官均为“70后”,且三分之一的首席信息官有国有大行总部或分行工作的背景,比如上海银行首席信息官胡德斌曾任职于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副总经理,江苏银行首席信息官葛仁余曾任职于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徽商银行陈皓曾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此外,有不少城商银行首席信息官均在本行任职多年,对数字金融、信息科技、银行科技系统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解。比如,北京银行龚伟华一路从北京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升至北京银行信息部副总经理,盛京银行张翼从信息部副总经理成为总经理。资料来源:根据各大银行年报、官网等公开渠道整理。04农商银行首席信息官从农商银行公开的数据来看,相比较大型银行,除了部分实力雄厚的农商银行外,多数农商银行还没有将首席信息官上升至银行高层管理者的角色。在工作背景方面,只有少数银行首席信息官拥有国有大行总部或者分行的工作履历。比如,沪农商行周衡昌曾任职于交通银行信息科技部、顺德农商银行蔡凌玮曾就职于工商银行科技开发中心、重庆农商银行谢文辉曾任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资料来源:根据各大银行年报、官网等公开渠道整理。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央行行长易纲: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支持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发展(全文)

导读:3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内容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刘健
2023年3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行业观察 | 32家银行信息科技投入、数字化人才及战略布局盘点

导读:近年来,银行金融科技战略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全行业来看,各家银行在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建设、数字转型、业务重构上都有长足的进步。2022年初,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更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本文选取了32家主要银行2019年至2021年已披露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以期全面了解各家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建设情况。内容来源:IT金英会01
2023年3月1日
其他

银行科技 | 北京银行霍学文:打造儿童金融,做好伴您一生的银行

导读:近日,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受邀出席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并围绕“打造儿童金融,深化财富金融,助力创新金融,做好伴您一生的银行”发表致辞。他表示,北京银行支持财富管理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地做好财富管理事业。北京银行已经构建起了从儿童金融到成长金融,到创业金融,到家庭金融,到养老金融全谱系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打造“伴您一生的银行”。霍学文
2023年3月1日
其他

金融监管 | 银保监会王朝弟:让金融科技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导读:2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在出席金融四十人论坛举办的“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上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加强监管引导和金融科技规划,持续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快金融科技运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深度融合,让金融科技这一“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王朝弟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心动的OFFER | 金融与科技招聘信息双周报(第53期)

编者按:本期周报,充分体现了银行对“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抢人大战,一触即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你们的支持下,“心动的OFFER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工行发布 |《银行元宇宙创新应用白皮书》(内附全文)

导读:近日,由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元宇宙技术研究所编制的《银行元宇宙创新应用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该《白皮书》是银行同业首个发布的元宇宙应用白皮书,是工商银行在元宇宙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体现,为银行业进一步开展元宇宙创新应用提供了体系性参考。内容来源:轻金融1前言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科研、技术、商业、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论证了元宇宙概念互联网发展新赛道的价值。国内政策对于元宇宙的态度逐渐清晰,多个省市陆续推出元宇宙发展政策或工作报告,拟加强元宇宙相关技术产业和应用场景建设政策支持,构建数字经济新赛道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元宇宙萌芽阶段,科技公司在元宇宙新赛道上的竞逐,必将以元宇宙数字3D的沉浸交互方式诞生新应用吸引分化互联网流量。元宇宙的新流量和用户习惯将为银行带来新的服务渠道、新的服务交互方式、新的产品创新蓝海和新的运营组织形式。本白皮书第一章简要叙述了元宇宙热点产生的过程以及近期其在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梳理业界对元宇宙概念定义、核心特征和演变阶段。第二章解析元宇宙为银行带来的商业、技术和应用价值,促进银行数字技术底座沉浸体验升级,分析银行数字化转型与银行元宇宙的关系。第三章重点介绍银行元宇宙萌芽阶段创新思路,分析元宇宙重塑银行金融服务要素,并从服务渠道、营销手段、产品创新、创新运营四个角度阐述银行元宇宙应用场景。第四章阐述银行在元宇宙的挑战对策和未来展望。2目录一、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银行资本管理新规解析:内容与影响

导读: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经过测算显示,《征求意见稿》实施后对银行影响不大,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大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较多的城农商行或受益更多。内容来源:王剑的角度01事项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测算显示《征求意见稿》实施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对行业影响不大。02点评一、《征求意见稿》是对巴塞尔Ⅲ最终版的响应巴塞尔协议的范围不仅包含资本监管,还包括流动性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等。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Ⅲ),在资本监管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引入流动性、杠杆率等指标,并于次年制定了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监管要求。我国监管部门随后对我国的监管标准进行调整:(1)2013年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三个资本充足率指标是资本监管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级的资本(即分子项)和风险加权资产(即分母项)。(2)2015年实施《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设立了杠杆率指标。(3)2015年和2018年先后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设立了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等监管指标。(4)2021年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对认定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实施附加资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是对巴塞尔Ⅲ最终版的响应。2010年颁布的巴塞尔Ⅲ对此前的监管协议进行了优化修订,但对风险资产这一核心数据的计量,仍然沿用了巴塞尔Ⅱ的方法,受到很多人质疑。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2017年修订完成了《巴塞尔Ⅲ: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巴塞尔Ⅲ最终版),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改革。除此之外,巴塞尔Ⅲ最终版还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最低杠杆率附加要求。2023年,我国监管部门立足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对此前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二、重点关注第一档银行的影响与之前的监管标准不同,本次《征求意见稿》将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1)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2)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3)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重点关注第一档银行的计量规则。以发债银行数据来看,目前仅表内资产余额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其2021年末总资产就达到242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6%,因此第一档银行的计量规则更需关注。三、重点关注《征求意见稿》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的调整银保监会称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修订重构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完善调整第二支柱监督检查规定,全面提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也就是说,我们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对风险加权资产(即三个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分母)计量规则的修订。而由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90%以上,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规则变化。1.权重法下计量规则的调整:有紧有松风险权重是按资产类别划分的。权重法下风险加权资产的风险暴露权重调整主要发生在如下几个方面:(1)新增资产类别,影响较大的是房地产风险暴露,总体来看有紧有松。《征求意见稿》新增了很多资产类别,资产区分更为细致,其中主要的新增类别包括三个:(a)新增房地产开发风险暴露。对房地产开发风险暴露区分为100%和150%两个档次,总体而言变得更严;(b)新增商用房地产风险暴露,总体而言变松。除部分商用房地产贷款按交易对手风险权重计量外,其余风险权重根据贷款价值比计量,权重分为65%、75%、90%、110%、150%等几个档次,总体而言变松;(c)新增居住用房地产风险暴露,对居住用房地产风险暴露进行了更为细致地划分,总体来看有所放松。从实际情况来看,考虑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比例一般高于30%且对借款人资质要求较高,因此与之前规定相比,银行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总体来讲应该是小幅降低了5-1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增类别,比如新增对不合格多边开发银行风险暴露、合格资产担保债券风险暴露,以及对第一档银行新增专业贷款风险暴露、已违约风险暴露等。但结合权重设计调整幅度及商业银行实际投资规模情况,我们认为对其他的新增类别没有必要特别关注。(2)调整风险权重,对地方政府、企业的风险权重总体放松,对银行同业(包括次级债)的风险权重总体上升,对个人则是有紧有松。《征求意见稿》对部分资产类别的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值得关注的包括:(a)对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风险权重由20%调整为10%;(b)对境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权重进行大幅调整,总体而言小幅上升。之前对境内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的权重按资产的原始期限区分,原始期限为三个月以内的是20%,三个月以上是25%。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按商业银行的评级划分。从评级标准来看,我国大部分银行应该会被评为A级,其风险权重总体而言小幅上升;(c)对一般公司的风险权重进行调整,总体而言风险权重降低。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暴露由100%调整为85%;针对第一档银行而言,对投资级公司(如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或发债企业)的风险权重由100%调整为75%;(d)对个人风险权重进行调整,有松有紧。其中大部分信用卡贷款的风险权重由75%调整为45%,大部分其他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则由75%调整为100%;(e)对次级债权的风险权重进行调整,统一规定为150%,较之前的100%明显上升。2.内评法下计量规则的调整:整体变严内评法的调整主要是限制使用范围和校准风险参数,总体而言变得更严。内评法下的调整主要包括:(1)限制高级内评法应用范围,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金融机构和符合特定要求的企业集团采用高级内评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2)对部分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规定了下限。目前采用内评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很高,估计这一变动对其业务开展的影响不会很大。3.其他注意事项一是银行账簿资产管理产品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资管产品的风险权重分为三种:可以穿透底层资产后直接按底层资产权重计量;无法穿透的,可以利用资管产品募集说明书、定期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或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采用授权基础法进行计量,其内涵是对底层资产采取最谨慎的假设来计量风险权重;无法穿透底层资产或使用授权基础法的,权重为1250%。二是对采用高级方法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的银行,设置72.5%的风险加权资产底线(即采用高级方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不得低于采用其他方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的72.5%),替换原来的资本底线要求。这一改变总体而言有所放松,不过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原本就远高于监管标准,因此这一放松影响不会很大。4.《征求意见稿》与巴塞尔Ⅲ最终版的主要差异《征求意见稿》是监管部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所制定,与巴塞尔Ⅲ最终版不完全一致,相对而言我国的更加严格一些,主要差异包括:(1)对投资级公司风险暴露的权重为75%,比巴塞尔Ⅲ最终版高10个百分点;(2)居住用房地产风险暴露,依据不同的贷款价值比,其权重比巴塞尔Ⅲ最终版高出15-30个百分点。此外,商用房地产风险暴露权重也稍微高一些,但区别不大。四、《征求意见稿》对银行的整体影响不大我们认为,《征求意见稿》实施的整体影响不大,主要是考虑到如下几个原因:(1)我们很难根据具体数据测算《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影响,但监管部门称“测算显示,实施《征求意见稿》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未出现大幅波动,单家银行因资产类别差异导致资本充足率小幅变化,体现了差异化监管要求,符合预期”,说明《征求意见稿》对银行业而言整体影响不大;(2)保持监管资本总体稳定是此次修订的三大原则之一。监管部门将平衡好资本监管与社会信贷成本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统筹考虑相关监管要求的叠加效应,保持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水平的稳定性;(3)新的办法将与明年初实施,并未设立过渡期,说明其影响不会很大。《征求意见稿》实施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大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较多的城农商行或受益更多。虽然不同银行受到《征求意见稿》的影响不同,但对大行而言,受益于资本底线放松、投资级公司以及个人住房贷款权重下调等,其资本充足率大概率将上升;股份行将受益于投资级公司以及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权重下调,但股份行的开发贷、其他个人贷款较多,风险权重可能会上调,最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中小企业贷款较多的城商行及农商行,其资本充足率或将有所上升。《征求意见稿》对部分资产的信用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可能会对银行的投资行为产生一些影响,权重下调的资产将变得更受欢迎,权重上调的资产则相反。具体资产风险权重的变化请参考前文表2的内容。五、投资建议(略)总体来看,《征求意见稿》对行业影响不大,我们维持行业“超配”评级。六、风险提示若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可能从多方面影响银行业,比如经济下行时期货币政策宽松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超预期下降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等。(本文作者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陈俊良、王剑、田维韦)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行业观察 | 如何谋篇布局有未来的银行

导读:比尔·盖茨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但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巨变、新的技术不断涌现,银行家们既需要关注眼前的机遇与挑战,也需要仰望星空,思考2035年未来银行的价值定位与业务形态,以愿景驱动、拥抱和布局下一个十年,打造一家有未来的银行。内容来源:BCG波士顿咨询(一)未来已来:十大发展趋势将深刻改变银行业发展根基银行业所面向的客户结构及需求、所处的金融和社会环境以及可利用的技术与资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都将深刻颠覆银行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孕育着新一轮变革的方向。客户需求趋势一:低生育率伴随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发生巨变,银行的核心客群逐渐步入老年,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涌现;00后逐步成为新的客户中坚力量,身为数字原住民,他们要求金融服务无感地嵌入线上线下场景,与客户建立连接的方式不再区分行内与行外。趋势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轻资产、高科技、快成长的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服务新动能企业需要定制化、综合化的投融资解决方案,银行传统的授信和风控逻辑受到挑战;而传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重组、升级也将带来新的业务机会,要求银行在方案设计、投商联动、朋友圈打造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趋势三:超个性化成为客户的一致要求。AI、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成熟及大型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优质服务使得银行客户对金融产品、服务与体验的要求更加苛刻,千人千面的超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成为银行的必备能力。经营环境趋势四: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来临。息差大幅缩窄、侵蚀银行主体的利息收入,但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交易和资管相关的业务有望逆势发展。趋势五:双碳目标下,全社会生产到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绿色金融中孕育着百万亿级的投融资机遇,同时存量金融资产也面临着价值重估,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趋势六:互联网超级平台把控用户的主要线上触点,得益于监管对巨型互联网平台金融牌照的限制,银行与平台巨头在产业链上形成分工明确的生态合作关系。人才管理趋势七:零工经济和自由职业伴随着经济不确定性升高、新世代青年就业偏好的改变而兴起,中、基层员工更多参与兼职和非职业相关的工作,顶级人才“租赁机制”也逐渐盛行,给人力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科技基础趋势八:支付方式升级、便利度提升,银行需适应新的支付方式,更新核心系统、升级基础设施、强化反洗钱和风控体系。趋势九: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创新与效率提升,在提升交易透明度、把控信用风险、推动资产/合约智能化、加强流程自动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趋势十:人工智能技术与银行的前端业务和后端运营深度结合,在精准营销、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二)连接世界:未来银行全新的功能与价值定位随着客户结构、支付方式、利率环境和平台渠道的变迁,银行在价值保护、价值交换、融资、财富增值和社会价值上的功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现有的业务结构和战略侧重。受利率下行、支付方式升级的影响,银行在价值保护和价值交换上的功能将被削减。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冲击银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业务体系。低利率时代下对银行财富保值增值功能的需求提升,但渠道端受到来自科技巨头的竞争,银行与科技公司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形成分工。银行需围绕双碳目标更积极地践行社会责任,以绿色资产配置为主要抓手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未来银行将以“连接客户与世界”为核心价值定位,由提供存贷款服务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转型成为连接各方价值与生态的综合型服务平台,面向更多元的客户、管理更丰富的资产类别、在其间建立广泛的连接、推动更大的价值创造:面向更多元的客户群体,基于众多客户细分提供超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与体验。管理更丰富的资产类别,既包括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也包括新兴的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线下场景等展开生态合作,以嵌入式、无感式的银行服务为客户建立广泛的连接,并且由重资本的资金中介转向轻资本的综合投融资服务提供方、由赚取利差收益到赚取高价值的专业服务收益。在新技术、新平台的支持下,构建面向未来现金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社会价值(而非仅依赖过去形成的资产抵押物、仅看重单一财务价值)的评估与风控体系,以更好地支持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三)谋篇布局:未来银行的业务模式与能力要求2035年,银行将对零售、批发和金融市场三大条线进行颠覆性升级,打造更加智慧、专业、轻型的业务模式。零售条线将定位为“超个性化仿生型金融解决方案专家”:在渠道上由“全渠道”走向“超渠道”,通过新型设备和API嵌入线上线下各类场景,提供无处不在、无感联通的开放银行服务;在经营上依靠极大丰富的内外部用户数据和个性化智能引擎,实现数据驱动、千人千面的“超个性化”体验;在能力上广泛应用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模型和引擎的自学习式进化,打造“仿生型”银行。批发条线将定位为“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和成长机会连接平台”:十年后,银行早已摆脱关系型营销,而在行业专业化与客层精细化经营上取得长足发展,针对客户所处的产业链环节、生命周期、竞争地位,提供定制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业务形态上,银行将不会被“去中心化”取代,但会越来越淡化“资金中介”的角色,更多扮演“方案顾问”的角色,成为直接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平台;基于更强的行业研究能力和新一代风控手段,银行将更多介入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与企业共同成长并分享成长价值。金融市场条线将定位为“新一代金融投资综合管理人”:在低利率时代,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性被推至新的高度,银行将为客户管理各类资产(含数字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将自身庞大资产负债表上的更多资产配置于资本市场;在投资的框架和范式上,银行将践行社会责任,更多考虑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而非单纯的财务价值。为支撑三大条线的业务转型,银行将重点建设15项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图),并以API形式将其搭载至六大线上线下展业平台,即:核心金融平台:基于新型支付方式升级的核心系统,并搭载企业和零售客户洞察、解决方案设计的综合金融展业平台。BaaS平台:以开放银行的方式融入线上线下场景,提供无感的银行服务。手机银行/客户经理展业工具:以数字化方式直接服务零售大众客户,或以数字化工具赋能客户经理提供更专业的零售金融服务。非金融线上平台:为零售和企业客户提供非金融增值服务,以增强客户粘性。线下渠道:运用AI、AR/VR等技术升级线下网点渠道,提供智慧的线下交互方式。非金融线下渠道:在零售端融入线下新零售场景,在企业端融入企业的生产贸易等环节。(四)时不待我:布局未来银行的40项战略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刻改变银行业的社会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萌芽,银行机构需尽早布局,积极应对可能的颠覆和挑战。BCG围绕零售、批发和金融市场三大条线及组织/人才、平台建设、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四大能力梳理了值得关注的40项战略课题,协助银行业高管行在当下,赢在未来。在零售条线上,围绕融入场景、服务新兴客群、打造超个性化投融资服务和超开放式产品货架,对业务模式进行全面进化。在对公条线上,运用先进技术进一步强化行业专业化经营及综合的投融资避险服务,围绕重点客户和场景(成长型企业、并购整合、GBC生态)建立解决方案。在资本市场条线上,积极参与构建纳入数字资产、ESG新投资框架与范式,并拥抱AI等新技术辅助投资决策。在组织/人才上,逐步转型成为未来型平台组织、提升业务能力和运营效率,采用敏捷灵活的团队组织,提升数字化人才和科技人才占比,并实现前端客户经理由销售角色向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角色的转型。在平台建设上,打造15项解决方案并以API形式搭载嵌入到六大平台,在面对面/无接触自主式/外部平台上,皆可实现所有触点上“看不见的金融”。在数据管理上,将数据上升至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塑覆盖全行的全域全景数据管理体系。在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上,开发面向新型支付方式、搭载未来先进技术的业务和风控系统。(五)结语达尔文说:“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孕育未来银行的基础已逐渐具备,银行家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与定位,调整业务布局,打造新的能力,以赢得下一个十年。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行业观察 | 59家银行金融科技组织架构盘点

导读:202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随着金融科技应用加深,各家银行机构纷纷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布局力度,通过调整自身组织架构不断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主要方向。文章对59家银行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进行了盘点。(文中59家银行按照《2022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进行排序)内容来源:IT金英会01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四月考试 | 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初级、中级证书在线培训

为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为行业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受中国银行业协会委托,东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院联合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北京民生财富研修学院共同举办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线上培训。2023年度,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线上培训课程全面升级,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拥抱新职业。2022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鼓励选聘具有科技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人才,提高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自2021年4月开始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于近日面向社会公示。新版大典的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标注为S)。“金融科技专业人员”首次被写入大典,“金融科技师”(标注为S)将成为新职业,这不仅仅体现了国家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重视,更凸显了在实际应用层面上金融科技人才的紧缺性。01全面升级的专业课程金融科技师(CFT)初级课程初级课程含
2023年2月18日
其他

李扬: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CFT50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理论学习文章,探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李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导读:《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行业观察 | 2023年银行数字化营销的五个趋势

导读: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数字化转型。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数字化是营销的未来”。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应努力把握数字化营销新趋势、新特点,努力做到“五个结合”,构建科学、高效、规范的数字化营销体系。内容来源:电子银行网数字化营销是指基于数字化思维,运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实现信息获取、用户分析、关系管理、产品推介等一系列营销行为,从达到提升营销工作效能、满足用户需求等目的。对我国银行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往往偏重于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而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化营销逐渐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01数字化营销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近年来,部分银行借助外部力量,尝试开展数字化营销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部署,营销行为往往“运动式”推进,难以全面深入开展,活动效果难以持续。在存量竞争时代,营销工作对银行业而言至关重要,而数字化正在为营销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数字化营销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服从和服务于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总体而言,银行应基于自身发展愿景、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按照《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企业级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战略中明确数字化营销的规划和策略,包括数字化营销体系组成、数字化营销平台建设、数字化运营团队配备、财务资源投入以及重点营销活动计划等。同时,应全面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完善用户基础信息,整合行内外数据,为数字化营销创造必要的条件。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数字化营销体系不应是千篇一律的。对大型银行而言,应构建全覆盖、立体式的数字化营销体系,全面服务零售银行、批发银行、金融市场等业务板块。而中小银行数字化营销,应基于业务发展重点、核心用户特点,体现差异化与针对性。如以零售银行业务为重点的银行,重在打造零售客户数字化营销平台;主要用户群体为农村用户的银行,数字化营销应重在对县域市场的渗透和挖掘。02数字化营销与经营理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银行数字化营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短信微信、手机银行等渠道向用户推送产品和服务信息。但受制于基础数据质量及大数据分析局限性等因素,营销推荐往往不够精准,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降低用户满意度。而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4.0》一书中提出数字化下营销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水平、包容、社会性。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不再惧怕大公司和品牌,他们敢于发声,愿意在用户社区分享与品牌有关的种种故事,并在选择品牌时更倾向于听取“F因素”——朋友、家人、粉丝以及关注者所提供的经验和意见,因为这些相较于精准的广告宣传而言,更具有可信度和影响力。因此,银行要在提高数据质量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营销推送的精准性和人性化,努力使金融产品推荐为客户带来惊喜而不是惊吓。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数字化营销全过程融入“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营销活动,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全面分析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真正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平时,通过与用户的持续交互,了解用户期望获得的服务收益,如提供财经资讯、开展投资指导、聆听产品建议等,努力将用户留在银行的生态体系之内。同时,通过持续的品牌内容营销和互动营销,为用户及家庭、朋友带来更多参与感,构建数字化的社会用户关系管理。03数字化营销与线下渠道有机结合部分银行对数字化营销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认为数字化营销就是纯线上、零接触开展,忽视了线上线下协同;部分银行营销活动基于“部门银行”思维定势,未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联动,营销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数字化时代,物理网点和一线员工仍然具有独特价值。网点作为银行基本分销渠道,在树立服务品牌形象、销售复杂金融产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一线员工如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在营销活动执行、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可替代。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网点和一线员工仍然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大众的重要依托。因此,数字化营销体系建设,应从银行实际出发,实现全渠道交互融合、多层级协同联动,最大限度提高营销行为和活动效能。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持续努力:强化科技应用,打破“部门墙”,打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柜面终端等渠道,构建全渠道协同营销模式;建设数字营销平台,通过向网点推送营销商机、价值分析、流失预警等信息,线上线下协同,加大对网点营销支持;支持客户经理在手机银行App开立“云工作室”等,或为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提供智能营销终端,为一线员工赋能。部分营销活动可主要以线上形式开展,但奖品兑换可引导至就近网点,从而实现线上为线下引流。当然,一线员工要努力提高能力,适应数字化营销新要求。04数字化营销与场景建设有机结合当下,银行业正在大力发展场景金融,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类场景,以场景为依托向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这是金融科技时代银行服务的一场深刻变革。数字化营销活动固然可以独立开展,但如果与场景建设紧密结合,主动融入各类场景,做到润物细无声,不但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场景主要包括C端、B端、G端三个领域。C端方面,银行应从用户的生活角度捕捉非金融场景,结合区域经济、商户资源和用户消费特点,找到差异化服务渠道和方式,为客户提供各类消费金融服务。B端和G端方面,近年来银行发力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场景建设,通过非金融场景建设带来新的机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要以手机银行作为自身场景建设的主阵地,持续地整合升级手机银行APP,不断延申和拓宽获客活客渠道。银行应推出具备定制化、组合化、安全性等特点的产品,加大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供给,无缝衔接到各类场景中去。要借助金融科技,在合规的前提下分析用户的消费、投资等数据,关注用户生产生活中的潜在需求,丰富客户触点、强化闭环跟踪,提升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的策划、发布、实施、迭代的水平。要加强资源投入,成立专门团队,探索线上经营新模式,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以“流程银行”的理念来运营好场景平台。05数字化营销与法律政策有机结合数字化营销基础是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营销效率,但也容易产生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数据公平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过度收集滥用个人信息、违规处理用户数据等顽疾下了一剂猛药,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划定红线、明确原则、提供遵循。这要求银行在实施数字化营销的全过程,无论是自主开展还是与合作机构联合开展营销活动,都应该提高用户信息数据保护意识,增强用户信息获取的合规性和数据应用的安全,以最严格的标准保障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这既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也是科技伦理治理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部分银行为提高营销活动吸引力,在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等网络营销,取得较好效果。但少数机构邀请明星为金融产品代言,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等现象时有发生。2022年1月,央行等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金融产品网络营销行为进行全面规范。银行数字化营销应落实好《办法》提出的原则和精神,加强对日常营销行为和具体活动的规范。在数字化营销活动中,银行不能借用专业人士和演艺明星的名义或者形象对金融产品进行推荐、证明;自主通过直播等方式开展营销活动,营销人员应当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并具备相关专业资质。此外,不得通过短视频等平台,片面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数字金融时代,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字化营销体系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将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更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原载《数字金融创新思考与案例精选》一书,略有修改)(本文作者系CFT50学术成员、招联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董希淼)图片来源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北京发布 | 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

导读:2月13日,北京市经信局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据《白皮书》介绍,北京持续保持人工智能领先优势。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9%,位列全国第一。同时,北京市将全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底座,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内容来源:北京日报据介绍,北京持续保持人工智能领先优势。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9%,位列全国第一;核心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全国第一,已经形成了全栈式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一;工信部揭榜挂帅优胜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排名全国第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以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重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在科技创新、融合应用、生态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持续保持人工智能领先优势。创新方面,北京创新“策源地”建设提速。北京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超4万人,占全国的60%。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一。在专利授权数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机构中,北京总部机构30家。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京诞生的智源“悟道2.0”,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模型,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百度“文心”大模型参数规模达到2600亿,是目前全球最大中文单体模型。这背后,是北京人工智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排名全国第一。据悉,北京市政务数据开放走在前列,已无条件开放115个市区级单位,公共服务事项指南、财税金融、城市管理等领域公共数据集15880个。不仅如此,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成果显著。相关负责人说,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冬奥会成功落地,彰显科技冬奥魅力。海淀、朝阳、西城、昌平、通州等区已开始或完成“智慧城市大脑”相关部署,北京已迈向全域场景开放的智慧城市2.0阶段。无人出行服务从示范运营迈入商业化试点新阶段。“北京市将继续坚持‘五子’联动服务,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突破,助力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将持续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开源社区等,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协同攻关。同时,本市将全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底座,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构建开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应用生态。加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加速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供给。北京也将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优势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全面构筑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高地;研究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安全、伦理治理范式,构建法律、市场、代码架构和社会规范相结合的多元路径;率先建成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科学谋划高端顶尖人才和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机制,进一步促进海外顶尖人才在京创新创业,激活创新驱动“源头活水”。图片来源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招商银行等快速布局ChatGPT,客户服务领域有望率先应用

导读:日益火爆的ChatGPT正引起银行业的密切关注。招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已经开始试水,希望借此提升和改善自己的业务能力。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提高运行效率一直是银行业的重要工作目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进步,ChatGPT技术有望率先在银行业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等领域得到应用,后续还有望在信贷模型测算等领域提供助力。内容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日益火爆的ChatGPT正引起银行业的密切关注。江苏银行日前宣布,已尝试运用ChatGPT技术提升软件开发生产力。招商银行本周发布的一则通过ChatGPT生成的亲情信用卡(附卡)文案,超高的文字创作水平更是让业内人士惊艳。银行业务复杂多样,数据庞杂,客户需求各不相同,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提高运行效率一直是银行业的重要工作目标。01试水文案写作和软件开发2月9日,招商银行发布一篇《当ChatGPT遇上AI小招》的推文,文中向ChatGPT提问“怎样才能在35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什么是个人养老金”等问题,ChatGPT一一回答,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建议。值得一提的是,2月6日晚间,招商银行发布了一条亲情信用卡(附卡)的文案,文案正是ChatGPT所作,文字温馨且富有逻辑,对亲情的理解颇为深刻。ChatGPT不仅能为银行营销宣传人员提供更多文案创意,还能为银行技术人员“减负增效”。江苏银行信息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ChatGPT作为一种具有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数据,了解用户感受,以便为客户创造更好的对话体验。该行已尝试运用ChatGPT技术提升软件开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运营效能。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银行科技 | 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工商银行这样做

导读:近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并围绕“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发表演讲。他结合工商银行的实践指出,“顶层设计先行、政策引领”是当前阶段数字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意识、模式与组织机制三大转变,还需要实现从局部到全链路、在部门级或产品级与企业级层面上的数字化转型。吕仲涛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银行科技 | 同业生态平台如何建,邮储银行准备这样干

导读:2月8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主办、博时基金协办的邮储银行同业合作论坛暨“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发布会在深圳成功举行。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邮储银行借助科技赋能,以开放银行、生态银行、数字银行、科技银行四大理念打造了“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内容来源:邮储银行+来自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财务公司等90家金融机构的2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合作愿景,齐绘发展蓝图。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副行长徐学明,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出席活动。活动现场,邮储银行与博时基金等9家同业客户代表共同点亮“邮你同赢”,发布邮储银行“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此次活动除深圳主会场外,邮储银行还在其他35家一级分行设分会场,分会场嘉宾通过远程会议方式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深化同业合作
2023年2月9日
其他

李扬:如果居民收入不增长,消费从何而来?

导读:2月4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受邀出席“2023(首届)长白山高峰论坛”,并重点分析了消费问题。他表示,中国消费增速呈现逐年下降之势,启动消费增长是一项艰巨任务,并从三方面做出了具体解读。一是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不快;二是居民的债务负担很高,偿债压力较大;三是由于疫情反复,从根本上侵蚀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基础,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李
2023年2月7日
其他

腾讯发布 | 全真互联·银行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解读银行布局路径(内附全文)

导读:2023年2月4日,在2022深圳国际金融科技节“金融数字化与业务安全分论坛”上,腾讯研究院联合腾讯云、腾讯优图实验室、中国银联、光大银行、北京银行、长沙银行,重磅发布《全真互联·银行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报告首提“全真银行”,全景呈现了在数实融合的趋势下,银行在打破线上线下的边界,推进数字化、全真化过程中的探索路径和前沿洞察。过去几年,伴随着以高弹性、高并发、低成本为特点的云计算的普及,以及数字孪生技术、音视频技术、人工智能算力等的充分发展,世界正在进入全真互联时代。全真互联是通过多种终端和形式,实现对真实世界全面感知、连接、交互的一系列技术集合与数实融合创新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全真互联技术带来的产业发展红利,使其迎来了向上发展的拐点,推动银行迈向数字化、全真化的新征程。为了探讨全真互联背景下银行数字化领域的发展与实践,联合课题组经过5个月的调研,共同编制成近五万字的《全真互联·银行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对外发布,获得多位著名专家的指导和推荐。01专家点评高峰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当前,银行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转变,如何判断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报告从银行数字化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全真互联时代下银行数字化的转型重点与方案、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与成效三个方面给出答案,对把握全真互联时代下银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丁志勇北京银行数字化战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发展部总经理近年来,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号召,各银行持续推动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提升。数字化的转型是一场涉及数据的管理、业务的管理、技术的管理、组织体系的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本报告探讨了全真互联时代下银行的数字化机遇、方案和路径,为银行转型探索提供了参考。胡利明腾讯云副总裁在全真互联时代,金融科技如何与实体经济进行更好的融合,《全真互联·银行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给出了前瞻性的预判。报告以全真互联为主题,包括政策篇、行业篇和案例篇,详细介绍了金融科技如何赋能金融机构,并首提“全真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以及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具有深刻启示。谢绚丽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国发院副研究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代表着“下一个时代”的全真互联成为业界公认的技术趋势,探索全真互联视角下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报告从渠道、营销、运营、风控、核心系统等角度探讨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方案与实践,对于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02银行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分为三个篇章,从政策、行业、案例三个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全真互联时代,银行数字化的转型机遇、转型方案与转型路径。全景呈现了在数实融合的趋势下,银行在打破线上线下的边界,推进数字化、全真化过程中的探索路径和前沿洞察。一、政策篇:全真互联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机遇政策引领是银行数字化落地的关键因素,以数字经济规划为整体指引,以金融科技规划及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为行业落实,政策正在加速银行数字化的步伐。在政策篇,报告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数字化指导意见三个重点领域政策的分析与解读,梳理了全真互联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机遇。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还将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提升工程之一。各地陆续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或相关促进文件,并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及相关举措。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为核心的全真互联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带来助力作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为金融发展注入创新活力。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两次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驱动”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数据要素、数字思维、数字化开发在银行业务中的价值备受关注。数字化指导意见,指引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为了全面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具体来看,《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路径,包括分布式的架构建设以及全方位的数字银行建设等。在此背景下,全方位的数字银行建设将加速推进。不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区域性的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类银行的“必答题”。二、行业篇:全真互联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案全真互联时代,在技术、生态、资金、政策和标准的共同推动下,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新方向、新机遇。当前,海内外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用户、产品和场景在数字空间的映射连接。全真银行是银行通过布局数字孪生、云原生等技术,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建立泛在连接,从而为客户提供沉浸式、个性化金融服务体验的新模式。数字员工、远程银行、空中营业厅等创新,是全真银行的典型应用。虽然全真银行尚处萌芽阶段,短期内银行对于全真的布局以技术储备和场景探索为主,但长期来看,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活动均可数字化、全真化,因此全真银行未来空间广阔。当前,布局“数字员工+空中营业厅+远程银行+数字原生资产”的全真银行,成为银行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方式。近期,多家银行已陆续发布数字员工、空中营业厅等基于全真互联的远程金融服务。实践表明,以全真互联技术为支撑的商业银行,极大地释放了数字红利,即使是在银行面临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不断加大、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前期数字化转型未及预期等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全真银行依然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从技术的深度、市场的广度、服务的精度三个维度来说,全真银行正成为全真互联时代新方向。在行业篇,报告提出了渠道、营销、运营、风控、核心系统五个向全真银行转型的重点方案。针对每一个层次,报告通过探讨“全真五化”的实现路径、应用场景以及规划建议,展示了全真银行的转型重点与方案。一是优化用户交互,渠道全真化。包括了以数实融合为代表的新型客户触达方式,也包括了以小程序银行为代表的客户获取和服务的新模式,还包括了以全真营业厅为代表的新型的交互体验。二是提升用户体验,营销全真化。基于机器学习、智能语音等技术,人工智能与营销场景的融合,带来了营销的自动化和体验升级。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营销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营销质效。三是助力基业长青,运营全真化。要求金融机构可以像“数字化的企业”一样进行高效管理、内部协同和创新孵化等,因此金融机构的组织管理、思维模式、文化基因都要拥抱数字化时代。此外,数字员工的出现也代替和补充了银行的人力劳动,让员工能够从枯燥的重复性任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金融服务更具价值的环节中,优化银行的运营效率。四是激发数据动能,风控全真化。在数字时代,数据要素的动能将会在技术进步下被引爆,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产品迭代模式,以数据来说话的内部管理决策机制和业务决策机制,将成为银行数字化发展的重点。五是打造弹性架构,核心系统全真化。在业务全真化的背景下,核心系统作为金融业务的支撑基础,也面临着进行深度改革的需求。其中既包括了以分布式架构等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也包括了以敏捷开发、多云协同为代表的研发实现过程管理理念。三、案例篇:全真互联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在案例篇,报告从渠道全真化、营销全真化、运营全真化、风控全真化、核心系统全真化五个领域,共选取了十个银行数字化的典型案例。案例覆盖了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范本。在“渠道全真化”方面,北京银行以APP平台搭载服务场景生态建设,通过独特性、原创性IP形象的不断更新迭代扩大其影响力,建立消费者的品牌专属形象,实现银行线上业务增长新势能。国内某商业银行通过搭建“云营业厅”,借助于腾讯的实时视频技术能力,将实时互动视频场景与银行业务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银行“不见面,面对面”的线上金融服务。在“营销全真化”方面,长沙银行借助企业微信的系列产品方案,围绕着“人即服务”,连接微信社交生态打造服务闭环,进行社交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以此更迅速、更有温度地去触达当地客户,给他们提供更及时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基于“数据+算法+平台+运营”的数字化模式,在部分分行引入智能营销手段,推出手机银行客户旅程运营机器人、重点客群数字化运营机器人等,将按批次执行的营销活动转为常态化的按日自动化营销,实现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运营全真化”方面,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联合腾讯云、腾讯优图实验室打造数字员工,在信贷面审、面签引导、信保面签等方面进行实践。解决了远程业务办理时传统客服成本高、效率低、重复性工作质量难以保障等痛点,使得信贷业务量、业务效率、服务体验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交通银行基于前期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优势,不断加大布局AI技术,在腾讯优图实验室的助力下,形成了包括“统一图像识别平台”在内的多项创新实践,极大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在“风控全真化”方面,光大银行联合腾讯云开发智能风控中台,搭建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专家经验策略集合的智能风控决策体系。实现了电商、社交、出行、教育、医疗等多类消费场景的金融化和互联网化,先后在欺诈检测、风险评估、预警催收等多个风控环节进行智能风控产品创新,并实现成果转化。某大型外资银行采用“数据驱动战略”,通过建立数据库、搭建大规模的科学分析实验室、聘用世界顶尖数据分析师、使用高度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在该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以取得市场竞争新优势。在“核心系统全真化”方面,中国银联结合金融行业安全合规要求及其业务发展需要,搭建了多地多中心的金融云架构,形成了从IaaS到PaaS的上百项云计算产品能力及与公有云场景一致的安全管理和运营运维能力,可满足相关业务高可用、高性能、高安全、高扩展、高可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管理系统也是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与腾讯“乐享”合作,打造一张能够链接三万多名员工的有温度的数字化协同“服务网”,满足了多层级、多权限、能管控的需要,实现了城乡互通、内外相连、渠道融合、高效便捷的诉求。扫描以下二维码
2023年2月6日
其他

倒计时 | 第四届金融科技青年论文征集活动将于2月28日截止

导读:这是我们与金融科技青年学者共同成长的第四年。连续前三届的“青年论文征集”活动,得到了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院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领先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些学术成果已经由社科文献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等结集出版。更重要的是通过征集,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舞台和职业新机遇。指导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协办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评论》编辑部《金融理论探索》编辑部学术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承办单位:金融科技50人论坛、腾讯金融研究院一、背景说明连续三届的“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征集”活动,得到了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院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领先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些学术成果已经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和中国金融出版社汇集于《“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19)》《“新基建+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和《“新发展格局+数字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1)》系列图书。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世界,全球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幸运的是,中国在这场竞争中保持着部分优势。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迫切需要青年人才的积极加入,实现理论与研究先行。为此,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作为指导单位,金融科技50人论坛、腾讯金融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评论》编辑部协办的“2022第四届金融科技青年论文征集”期待各方学术精英参与和支持。二、征文领域围绕“数字金融”的“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量子科技等的探索,结合新技术对于银行业、证券化、保险业、信托业的影响与发展,以及在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监管与安全等方面的业务创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数字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三、征稿事项(一)征文范围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经济、金融、法律等院系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在站博士后,从事与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及法律相关的青年人员,以及具备财经、金融、法律、技术等学术背景的政府、监管、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技术企业等等各界专业人士。(二)征稿时间截稿日期:请于2023年2月28日前,将论文电子版全文提交至menghua.qi@nifd.cn,并注明“2022青年论文征稿”字样。(三)论文主题围绕“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相关研究,自拟定题目,可参照但不限于如下选题:1.基础理论类1)
2023年2月3日
其他

北京发布 | 2023年十大主要任务:部署“科技—产业—金融”未来发展

导读:近日,新一年北京市“两会”如期而至。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穆鹏在会上作《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报告》公布了北京市2023年的十大主要任务。以下为《报告》全文。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年2月2日
其他

银行科技 | 邮储银行举行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加快向一流大型零售银行迈进

导读:1月3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跑出数字金融‘加速度’”为主题,在京举行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介绍发展数字金融的战略部署与创新实践。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副行长曲家文、总工程师徐朝辉、首席信息官牛新庄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内容来源:邮储银行+积极践行科技兴行战略加速推进数字生态银行建设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数字金融有助于推动金融服务重塑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也能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邮储银行积极践行科技兴行战略,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坚持将每年营业收入的3%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全力推动金融科技赋能,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全行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刘建军在发布致辞中表示,邮储银行的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比喻为以“加速度”奔跑奋进的前行者,战略部署、科技引领、数据驱动是提供动力的三大核心“器官”:战略“入脑”,指挥发展脚步;科技“强心”,引领服务创新;数据“造血”,释放金融活力。最终驱动金融服务升级,以人为本,普惠城乡。具体而言,在战略“入脑”方面,邮储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重点战略举措,规划了“123456”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刘建军介绍,“1”是坚持数字生态银行转型“一条主线”;“2”是并行推进“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和“传统银行智能化重塑”两大轨道;“3”是实施个人金融、公司金融、资金资管三大板块数字化改造;“4”是打造产品创新、风险防控、数据赋能和科技引领四大数字化能力;“5”是重点突破生态、渠道、产品、运营和管理五大领域;“6”是强化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敏捷组织、专家队伍、资源保障和考核激励六大支撑。在科技“强心”方面,邮储银行以“十四五”IT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智慧、平台、体验、生态和数字化的“加速度”(SPEED)科技战略实施,坚定不移地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以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信用卡核心系统、手机银行4个新一代系统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数字生态银行建设。在数据“造血”方面,邮储银行以新一轮大数据五年规划为基础,持续强化数据能力建设,让数据资产“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邮储银行完成了全行系统数据的整合,并融合了税务、工商等外部数据,完善金融十大主题数据模型,建成客户、风险等六大数据集市,累计上线18类1600余个零售客户标签,实现客户精准画像。上线手机银行千人千面等200多项数据服务,支撑客户分析、风险监控等9大场景,实现全流程端到端的应用。截至目前,全行部署分析模型和策略规则8000多个,极大提升了客户识别、集约运营、风险防控等领域的效能。坚持走自主可控之路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圆满收官核心系统是银行IT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一家银行的大脑和心脏,也是一家银行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邮储银行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全力建设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历时3年,于近期完成了超6.5亿个人客户无感迁移,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项目圆满收官。该系统是大型银行中率先同时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基于全栈式安全可控软、硬件打造的全新一代核心系统,是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实践。发布会上,牛新庄介绍,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主要具有六大创新点,即“流程再造、化繁为简”“业技融合、敏捷创新”“夯实平台、引领创新”“智能运维、全景掌控”“自上而下、安全可控”“在线迁移、无感切换”。具体来说,“流程再造、化繁为简”,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方法重构业务产品,重塑业务流程;“业技融合、敏捷创新”,加快对市场和客户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及服务的响应速度;“夯实平台、引领创新”,形成持续可扩展、技术自主可控的企业级分布式技术研发运行能力;“智能运维、全景掌控”,适配分布式核心系统的运维模式,提供全景可视、量化管控、智能驱动的运维能力;“自上而下、安全可控”,通过国产硬件与软件、开源与定制开发的有机结合,构筑金融核心级的全栈式自主可控能力;“在线迁移、无感切换”,实现新、旧核心系统不停机完成超6.5亿客户迁移,开创核心系统切换上线新模式。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全面赋能邮储银行业务发展。据介绍,该系统主要具有三个显著价值:一是产品灵活装配,快速响应市场。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打造了一套完善的市场化、差异化、可视化、可扩展、灵活配置的产品装配和定价管理体系,可快速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二是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办理效率。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按照客户维度提供全景视图和全过程管理,并通过交易整合、流程优化等多种方式提高使用感受,使交易流程更简、业务办理更省、查询时限更长、交互过程更顺、服务范围更广、线上线下更搭。三是统一数据标准,夯实风险防控。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建设过程中,统一400余条交易摘要、2000余条报错提示信息、实现3000余条数据全面贯标,提高全行数据的可用性、共享性。全行建立统一的客户欺诈信息识别和反洗钱、反欺诈名单维护机制,将33类反欺诈、反洗钱名单校验嵌入交易流程中,实现柜面风险的实时防控,提高邮储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和合规管理能力。“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性能全面提升,能够满足全行超6.5亿客户,18亿账户,近4万个网点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支撑邮储银行高质量发展。”牛新庄表示。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深化“邮储大脑”和“邮储U链”场景建设科技的迭代和变革改变着银行的经营模式,为业务发展补给能量,也为金融形态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近年来,邮储银行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构建“平台+能力+应用”的金融科技创新格局。发布会上,徐朝辉介绍了邮储银行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的“邮储大脑”“邮储U链”两大金融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为业务赋“智”,不断“链”接新生态。作为邮储银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规划,“邮储大脑”是邮储银行筑牢数智能力基座的核心成果。据介绍,“邮储大脑”构建感知、决策两大区域,打造三大平台及六大能力群,搭建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管理等多维应用场景,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智能化能力支撑体系。徐朝辉表示,目前“邮储大脑”已实现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提升,“看、认、谈、辩”四大AI应用方向持续强化邮储银行对客户的理解与认知,助力服务形态和模式的优化,从而改善金融服务体验。具体来看,一是看得懂,智能图像能力支持15类通用、40种特定票据,支撑日均近42万笔影像识别,服务于贷款线上申请、票据交易等众多场景;二是认得清,智能语音能力支持多语种、多信道语音服务,帮助远程银行中心实现智能机器人与人工客服协作,业务替代率达78%,识别准确率超过96%,此外还应用在语音搜索、语音导航等场景;三是谈得来,支持自然语音交互的智能外呼服务覆盖消费信贷、营销等场景,触达超3000万客户;四是辩得明,支持多引擎、多策略生物特征识别,为超200个业务场景,提供日均超200万次人脸、声纹比对和验活服务。除“邮储大脑”外,发布会上介绍了另一金融科技创新平台“邮储U链”。“邮储U链”是邮储银行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区块链应用平台,提供便捷易用、性能卓越、安全稳定、易于扩展的区块链服务,致力打造链接信任的金融基础设施,孵化出以供应链金融、政务金融、跨境金融、资金监管等为代表的区块链特色产品。“邮储U链”供应链系统通过企业应收账款上链,向中小企业提供易得、便捷、低成本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政务金融区块链实现非税业务电子票据全流程链上管理,形成缴费渠道和执收单位相互支撑、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资金监管金融区块链连通政府、企业、合作方、银行等多个业务参与方,实现工程项目关键节点信息上链,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跨境金融区块链系统对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强了外贸客户及交易背景真实性保证,缓解了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促进跨境贸易发展。构建全新的移动金融生态个人手机银行8.0和企业手机银行上线邮储银行自主研发了移动互联技术平台,打造企业级移动金融支撑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个人手机银行8.0和企业手机银行,构建全新的零售和公司两大移动金融生态,致力于将手机银行打造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随身化交互陪伴平台”。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软件研发中心资深信息技术专家张兰英介绍,新一代手机银行8.0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等多项技术融入登录、转账、理财、信贷等关键环节,设置了标准、青年、三农、财富、大字版等多个版本,呈现了千人千面新面貌,并以追求用户极致体验为目标,致力为客户打造更贴心、温暖、智能的移动银行。公司移动金融生态方面,邮储银行企业手机银行是一款面向公司客户的移动App,支持免U盾交易、智能转账、全线上普惠贷款、一体化工作台等功能,创新引入财税管理、工商信息服务等泛金融服务场景。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对公客户的服务需要,企业手机银行设计推出了标准和小微双版本,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推动对公数字化转型。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还首次发布了依托自有区块链技术打造的个人手机银行8.0“向新而升”数字藏品。藏品以“智慧兔”为主形象,生动可爱,将科技感、时尚感融为一体,用数字艺术珍藏科技之美,开启元宇宙发现之旅。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服务大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深化金融科技赋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向一流大型零售银行迈进。(本文由邮储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部供稿)转载文章仅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23年2月1日
其他

肖钢:加快数字金融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和五大原则

导读: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牵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参加《加快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课题报告发布会,对报告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表示,课题选题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高度契合,课题深入分析了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及特点,客观总结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及原因,并提出政策框架和相关建议。肖钢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金融监管 | 央行孙天琦:金融改革化险应“防未病”“治已病”有效结合

导读: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发表了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的一些思考。他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当前,要“防未病”和“治已病”相结合,扎实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对增量高风险机构,应探索强化早期纠正硬约束,限期整改,不纠正即处置,防止高风险机构淤积。金融改革化险应“防未病”“治已病”有效结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一批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强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按季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评级。对评级较好的机构,着力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提早将潜在风险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亚健康机构,着力推动真实改革化险,防止其劣变为高风险机构。目前,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仍属高风险银行业机构,但总体数量比峰值下降一半左右。对此,仍应采取有力措施压降存量,同时推动建立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督促增量风险限期整改,不纠正即处置,避免高风险机构淤积和区域性集中,减少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损失,减少处置中的公共资金损失。No.1当前银行业整体稳健,风险可控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超过90%,银行稳则金融稳。央行评级结果共分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数值越大则风险越高,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2021年四季度央行评级结果显示,参评的4398家银行业机构中,在安全边际内的1-7级机构有4082家,占参评机构的93%,资产规模占参评机构的99%。其中,24家大型银行评级始终保持在1-5级的优良状态,资产规模占参评机构的70%,是整个金融业的压舱石。8-10级和D级高风险机构316家,资产规模仅占银行业1%。但不可否认,少数机构出险带来的影响仍较为恶劣。2018年以来,高风险机构数量先增后降,目前已较峰值压降近五成。2018年一季度共420家,2019年三季度达到峰值649家后逐步下降至2021年四季度316家。目前全国11个省(区、市)已无高风险机构。No.2“防未病”和“治已病”一体抓金融风险是不断动态演化的。评级良好机构和高风险机构处于不同的风险演化方向和阶段,风险传染的性质和烈度不同,化解方法、重点和难度也不同,须基于评级结果分类施策、分段管理,一体推进“防未病”和“治已病”。由于金融管理部门的评级滞后性不可避免,高风险机构暴露时,风险、损失已成事实,“治已病”可能延误风险化解的最佳时机,增加风险处置成本,因此要更多关注“防未病”。金融风险的积聚早期往往有迹可循,但有些早期异常指标容易被忽略,或被误认为是快速发展的表现。近年处置的出险机构中,有的机构10个月内资产扩张16倍;有的机构7年间资产负债规模扩张93倍;有的机构虚假贸易(离岸转手买卖)营收7年内增长700多倍;有的机构10年间负债扩张4000多倍;还有机构成立20多年负债高达约2万亿元,这些案例均出现了不正常的高速扩张,市场约束、监管预警和外部审计监督失灵。这些机构出险前,市场和金融机构或持续给予高评级,或为其承销债券股票,或斥资购买债券股票、向其发放贷款。同时,外部审计监督也基本失灵。部分案例中,会计师事务所在机构出险前长期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各相关管理部门监管预警失效,对异常指标反应不敏锐、纠偏不及时,处置时机延误,风险不断扩大。No.3对1-7级机构(评级良好)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通过总结高风险机构和“爆雷”工商企业出险前的异常指标特征,于2020年四季度针对1-7级银行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指标和苗头性风险,探索了基于央行评级、分类分级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框架。预警指标涵盖扩张性风险、同业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综合风险五个方面。在指标选取上,考虑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兼顾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重点关注问题比较突出的票据业务、同业业务、无网点区域的异地业务扩张、线上联合贷款、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和银行承兑保证金存款等领域。预警措施:一是发送风险警示函、约谈高管等,及时提示风险,督促银行对异常指标涉及的相关业务进行整改;二是将被预警银行纳入重点关注名单,定期跟踪其主要经营指标;三是将被预警银行异常指标情况作为央行评级和存保收费的重要参考,必要时下调评级、提高存保费率,真实反映机构风险。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人民银行共开展5次银行风险预警工作,累计对评级1-7级的187家银行实施预警274次,发现众多典型案。其中,预警风险类型以同业风险和扩张性风险为主,合计224家次,占比82%;机构类型以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主,合计209家次,占比76%。从5次预警来看,被预警银行大部分集中在4-7级。其中,超过七成的被预警银行在随后两个季度内即退出预警名单。例如某银行的域外贷款占比从43%降至当年末25%等。实践发现,抓早抓小“防未病”,在银行评级尚好时介入整改,对异常指标及时纠偏,效果明显。No.4重点关注安全边缘的7级机构当前,部分省份的7级机构占比偏高,应针对性摸排7级机构,着力防止其劣变为高风险机构。理论上,央行评级总体应呈正态分布,近年来评级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其中处在安全边缘的7级机构占比约15%。但有的省份尽管8–10级高风险机构不多,7级机构占比却接近50%,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数字人才培养 | 2022,成功举办系列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的培训

编者按:“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撰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岁末集锦 | 2022,我们参与出品的系列图书和学术成果

编者按:“这是2022年的深冬,我们在回望中走向未来。未来终将到来,相信让未来与我们有关。”这是南方周末2023的新年献词,这些文字点燃自己,让我们在微光中看到曙光。2022,确实是非常艰难的一年,玉汝于成。我们参与出品和支持了6本图书、1份学术报告、1本学术期刊的专栏主持,深耕金融科技领域研究,从理论到应用。这一年,路虽远,行则将至。第一部分:CFT50参与的系列图书01《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系列第五本《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12月2022年是北京金融街建设和发展三十周年。11月22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专场活动“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中,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该报告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该报告的第五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的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报告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02《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新书发布暨研讨会《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9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行长荐书 |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金融与好的社会》

导读: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2023年工作会议上向所有建行人推荐了一本书——《金融与好的社会》。田国立董事长在讲话中提到,“服务社会应当是商业银行最高的价值追求。”那么《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快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金融与好的社会》作者:罗伯特·希勒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1月关于作者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住房价格指数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还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竞争性市场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2012年罗伯特·希勒入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经常为联合报业集团下属的报刊和《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同时,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著述颇丰,《非理性繁荣》、《终结次贷危机》、《动物精神》等成为超级畅销书。内容简介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为什么金融离不开社会?为什么金融创新不能缺少?为什么金融家一定要追逐风险?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金融家和诗人、音乐家、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公众对金融行业如此不满,这种不满的根源在哪里?作者在这本书中一一揭开了金融行业的关键角色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等人物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介绍了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这些游离于金融行业周围的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人们称这是一部金融行业的必读书,同时也是一部了解金融行业的必读书。田国立董事长在讲话中还引用了以下几本书的观点在这里略作展示供大家学习参考《繁荣的悖论》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影响力投资》作者: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金融监管 | 2023银保监会监管工作的九个重点

导读:1月13日,银保监会以视频形式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主持会议,其他党委委员出席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下,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任务。顺利召开系统党代会,选举产生银保监会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面向全系统和银行保险机构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三是坚决有力抓好中央巡视整改。按照党中央要求,高质量完成集中整改任务,持续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21.3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长9%,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超过1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23.6%、13.7%。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0.8%。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保险业赔付1.5万亿元。五是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扎实推进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化险。着力推进不良贷款处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六是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成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农信社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辽宁农信社重整方案启动实施。配合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行业保障基金风险处置平台作用。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稳步推出新型养老金融产品。批准一批中外合资、外方独资行业领先的金融机构筹建或开业。七是切实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制定或修订35项监管制度办法。正式实施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62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7561人次,罚没28.99亿元。开展银行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清退费用5.75亿元。八是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姜丽明、秦会忠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实现会党委巡视全覆盖。会议认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谋划、亲自指挥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是金融杠杆率明显下降。金融资产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势头得到扭转。二是存量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缓释。累计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约15万亿元,超过此前历年处置额总和。三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得到根本遏制。具有“类信贷”特征的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近30万亿元。四是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惩治。查办非法集资刑事案件2.2万起,涉案金额1.5万亿元。五是抵御外部冲击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六是房地产泡沫化势头得到实质性扭转。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稳妥处置头部房企风险。七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风险快速上升势头得到管控,存量风险化解正在持续推进。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成效明显。同时,中小银行机构改革化险取得重要进展。保险公司深化改革回归本源。信托业转型发展形成较好态势。华融公司等其他非银机构风险化解稳步推进。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基本完成。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银行保险监管工作意义重大。银保监会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深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会议要求,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银行保险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努力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三是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鼓励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四是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五是积极推动信托等非银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本源业务,持续拆解“类信贷”影子银行。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六是有效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反弹。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七是强化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做好股东资质穿透审核和股东行为穿透监管。研究构建符合中小机构特点的差异化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发挥金融人才库作用,推动选优配强中小银行保险机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投资者保护。八是持续提升监管有效性。健全金融法治。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审慎监管。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九是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会议强调,2023年的首要政治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决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长效化中央巡视整改,持续巩固巡视整改成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优配强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深化管党治党“四责协同”机制。中央组织部、中央财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首席会计师、首席检查官,审计署金融审计二局、驻会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机关各部门、金融工会负责同志,各在京会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会机关参加会议。各银保监局班子成员及其他局级干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计划单列市银保监局主要负责同志及纪委书记,各京外会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一图读懂《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来源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财政部、银保监会:加快推进银行函证规范化、集约化、数字化(内附全文)

导读:1月9日,财政部、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银行函证规范化、集约化、数字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一是全面实现银行函证业务规范化。二是加快推进银行函证业务集约化。三是积极探索银行函证业务数字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通过银行函证平台(包括第三方函证平台和银行自建函证平台)开展数字化函证,有效提升函证效率和效果。《通知》提出,全面实现银行函证业务规范化。各会计师事务所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应当严格遵守《财政部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李扬:重要的是恢复信心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导读:1月6日,CFT50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受邀参加第八届中国债券论坛,并发表题为《重要的是恢复信心和正常的经济秩序》的演讲。在演讲中,李扬教授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并针对国内形势及如何落实二十大的部署展开分析论述。李扬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金融监管 | 银保监会发布监管统计管理办法,强调数据治理、数据价值实现

导读:为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统计管理,规范监管统计行为,提升监管统计质效,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将本单位监管统计工作纳入数据治理范畴。明确提出监管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相关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应用,充分发挥监管统计资料价值。《办法》包括总则、监管统计管理机构、监管统计调查管理、银行保险机构监管统计管理、监管统计监督管理和附则等六章,共三十三条,重点就以下内容予以规范: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金融监管 | 银保监会就“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征求意见,明确不同类型贷款期限

导读: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月6日,银保监会就“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社会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并适时发布实施。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适度拓宽流动资金贷款与固定资产贷款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受托支付标准,适度调整受托支付时限,增加紧急用款相关规定,提升受托支付的灵活性。三是合理调整贷款业务办理模式,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场景。四是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增加信用方式办理贷款相关内容,更好契合融资实际。五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六是整合其他相关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修订内容,对于小微企业办理的流动资金贷款,符合相关监管要求的可简化或不再进行现场调查。在新修订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中,增加了“贷款人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借款人的有效测算方法”,以及“对于小微企业借款人,贷款人可通过其他方式分析判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的规定。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三个办法一个规定”答记者问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银保监会对《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等信贷管理制度(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进行修订,形成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一个规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上述制度回答了记者提问。一、修订“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背景是什么?“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十余年来,在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防控信用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一些规定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需要更新调整,以更加适应当前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银保监会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相关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本次修订的原则是什么?本次修订遵循问题导向、与时俱进、风险为本的原则。重点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出发点,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关键点,研究解决市场反映较为迫切的有关问题,并根据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调整政策的适用性、有效性。同时,注重科学把握政策调整节奏,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坚持审慎性要求,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三、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是根据信贷业务实际,适度拓宽流动资金贷款与固定资产贷款用途及对象范围。二是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贷款的受托支付标准,优化受托支付管理要求,提高受托支付执行的有效性。三是根据新型业务场景,调整业务办理方式,支持应用大数据、非现场技术,开展贷款调查和管理。其中,对于小微企业办理的流动资金贷款,符合相关监管要求的可简化或不再进行现场调查。上述小微企业包括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得贷款融资的小微企业。四是提升贷款办理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进一步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增加信用方式办理固定资产贷款相关内容,更好契合融资实际。五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优化贷款结构。六是整合其他相关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四、本次修订对贷款用途范围和贷款对象进行了哪些调整?《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固定资产贷款是指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建设、购置、改造等行为。同时,对于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研发项目办理的贷款,可参照本办法执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人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经营周转的本外币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股东分红,不得用于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五、本次修订对贷款受托支付相关要求进行了哪些调整?对于固定资产贷款,明确向借款人某一交易对象单笔支付金额超过五百万元人民币的,应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并将受托支付时限在相关特殊情况下放宽至十日内。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规定支付对象明确且向借款人某一交易对象单笔支付金额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应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在借款人紧急用款场景下,允许贷款人可适当简化受托支付事前证明材料和流程,并予以事后审核。对于个人贷款,单次提款金额超过三十万元人民币的个人消费贷款,以及单次提款金额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经营贷款,应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控制需要,在规定的受托支付相关标准基础上设置更为严格的标准。规定中的受托及自主支付账户均为银行账户。六、本次修订对防控贷款资金挪用行为提出哪些要求?一是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借款人出现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等情形时,如个人经营贷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等,借款人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以及贷款人可采取的提前收回贷款、调整贷款支付方式、压降授信额度、停止或中止贷款发放等措施,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二是贷款人应健全贷款资金支付管控体系,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有效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发现借款人挪用贷款资金的,应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控。七、本次修订对贷款期限进行了哪些明确规定?为填补关于贷款期限的制度空缺,并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本次修订明确: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不得超过3年。固定资产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0年,办理期限超过10年贷款的,应由总行负责审批,其中经营范围为全国的银行,可授权一级分行审批。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不得超过5年,个人经营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对于贷款用途对应的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10年。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助学贷款等的贷款期限另有规定的,继续执行相关规定。八、本次修订对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进行了哪些调整?考虑不同类型流动资金借款人差别较大,实际需求不尽相同,本次修订更加注重流动资金贷款的灵活性,支持商业银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测算其营运资金需求,办法后附测算方法示例供参考。同时,增加了“贷款人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借款人的有效测算方法”,以及“对于小微企业借款人,贷款人可通过其他方式分析判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的规定。九、关于“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相关条款中规定的“书面形式”是否指的是纸质文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符合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关于“书面形式”的有关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十、办理互联网贷款如何适用《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关规定?根据《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四十五条、《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办理符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来源
2023年1月9日
其他

首都金融 |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全力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导读:1月6日上午,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举办构建新发展格局讲座,邀请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信息中心主任姚前围绕金融科技发展作辅导报告。姚前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金融科技的关键要素与发展趋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策略等方面作了深入解读,并对北京发展金融科技提出建议。图片来源:摄图网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强调,金融科技是全球金融创新与竞争的重要着力点。要充分发挥北京金融科技资源优势,紧抓“两区”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机遇,持续在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生态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殷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市委副书记刘伟参加学习。会议指出,北京既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条件也有责任在金融科技发展上走在前列。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和“监管沙盒”试点,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一批支撑金融科技发展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相继落地,金融科技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初步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两区”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又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巩固扩大领先优势。会议强调,技术创新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石,要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用好产学研用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底层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加强对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应用。国家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十分重要,要做好服务。用好大数据交易所,夯实底层数据基础。应用场景是最好的催化剂,要深化发布和对接机制,支持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跨境贸易等领域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范围。会议强调,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要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依法合规实施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广大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发挥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作用,做实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创新服务平台,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打造全链条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体系。持续提高金科新区承载力和国际吸引力。丽泽金融商务区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石景山、房山、通州等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特色园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办好数字金融论坛。会议强调,越是发展越要守住安全底线,加强审慎监管。持续完善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加强“两个试点”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来源
2023年1月9日
其他

朱民:构建中国特色的零碳金融市场

导读:1月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受邀出席第七届新金融论坛,并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零碳金融市场”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在未来下一个4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会产生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将在碳中和转型中起着先行和关键的作用,中国有望在碳中和的目标下再创辉煌40年。朱民
2023年1月6日
其他

央行工作会议 | 确定今年七项重点工作,涉及数字人民币试点、反洗钱监管等

导读: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4日上午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和五年来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3年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强化人民币现金管理。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扎实开展反洗钱监管。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刘国强、张青松、宣昌能,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曲吉山出席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等严峻挑战,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坚决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水平,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新成效。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超1万亿元。提前完成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二是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力金融支持。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3条措施。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和补充投资资本金。提高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支持比例。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交通物流、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全面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制造强国战略。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三是金融工作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更好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全力做好金融委重大议题设定和议定事项督促落实。加强监督问责,向部分省(市)、银行、监管部门等提示风险。推动地方成立省级领导牵头的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果。支持风险较大地区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取得进展。善始善终做好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五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持续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发布2022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批准设立三家金融控股公司。六是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推动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外汇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七是金融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加入国际清算银行(BIS)人民币流动性安排。推动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升至12.28%。八是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立法、金融业综合统计取得显著进展。支付监管、金融科技、货币金银服务管理增强。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运行。国库、征信体系建设、反洗钱、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金融研究、参事工作等取得新成效。内部管理质效持续提升。会议认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五年来,人民银行保持货币政策针对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增长较快、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的优化组合。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应对了超预期冲击。奋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推动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趋于收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围绕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并以此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五年来,人民银行经受住了内外部重大冲击考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应有贡献。会议指出,人民银行党委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行各级党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更加主动、自觉。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项重要批示指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二是扎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巡视情况汇报和集中整改进展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巡视整改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协助国务院金融委抓好金融系统巡视整改工作。三是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召开系统党的代表会议,选出人民银行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牵头认真做好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会务服务保障。全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二十大学习教育活动。四是扎实推进党内制度建设和金融法治建设。制定印发10余项党内规范性文件。努力推动《金融稳定法》的立法进程。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持续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大干部统筹调配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六是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严肃查处典型腐败问题。完成党委巡视全覆盖任务。不断加大惩治违纪违法问题力度。会议要求,2023年,人民银行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进一步发挥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健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四是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优化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机制。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五是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做好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牵头工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六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框架。加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继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七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推进金融立法。扎实做好金融统计和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支付监管质效。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强化人民币现金管理。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提升国库业务信息化水平。全面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反洗钱监管。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会议强调,2023年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全面抓紧抓好整改落实。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锲而不舍纠“四风”。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人民银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等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中组部、中央财办、审计署有关部门同志应邀出席会议。来源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李扬: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关系

导读:本文系CFT50学术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为中信出版集团最近出版的译作《货币从哪里来》所作之序。在序言中,李扬教授指出,银行、借贷关系和信用等,早于货币而存在。因此,脱离信用、脱离借贷来讨论货币,是舍本求末。李扬
2023年1月5日
其他

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 | 黄益平: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

导读: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三十一讲发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的演讲。他围绕数字经济的发展、收益与挑战、治理框架与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三十一讲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黄益平
2023年1月4日
其他

首都金融 | 李文红:巩固扩大金融科技发展优势,大力培育数字金融产业主体

导读: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出席由金融界主办的“第十一届领航中国年会”并发表致辞演讲。她指出,要巩固扩大金融科技发展优势。加强底层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加强协同合作,大力培育数字金融产业主体。发挥数字货币试验区示范作用,在电子商务、产权登记、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
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