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 民生银行陈大鹏:消费金融大变局的破与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说
导读:不破不立。在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陈大鹏看来,重压之下,信用卡业务的机遇也随之而来。信用卡自诞生起,就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从支付到小额信贷,从商超优惠、特定文化传播到信用观念教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一不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大鹏 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
瞭望智库:消费金融行业历经了2020年的冲击与重构,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新冠疫情冲击叠加行业自身转型需求,应该怎么办?
陈大鹏:2020年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是竞争和变革的一年。疫情冲击了餐饮、旅游等境内外实体消费场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信心,消费金融行业也面临重重压力。
最大的压力,是内外部冲突的叠加。
外部,以信用卡业务为例,疫情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普遍下降、还款能力降低、还款意愿减弱,一方面逾期还款相关的客户投诉数量激增,信用卡消费者保护的工作压力空前;另一方面,信用卡风险持续暴露并呈现新特点,欺诈风险、输入性风险等加快向银行系统传导。
人民银行近期也发布《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称,在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内部,尽管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新增拐点渐显——国有大行依托网点和客群基础获取新客户的优势明显减弱;股份制银行尽管借数字化转型加大了线上获客,取得了相对增长,但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信用卡市场将从流量竞争转向运营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从行业运行规律来看,未来一段时期,疫情给行业带来的违约风险、共债风险仍将持续释放,风控将持续承压。
因此,我们深思熟虑,定下了适合自己的中长期战略。
瞭望智库:有说法认为,消费金融正在向商业银行“回归”,那么信用卡业务将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陈大鹏:新机遇存在于三方面:一是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消费型社会正在形成,社会转型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金融需求;二是金融监管不断加码,从法律层面夯实了行业监管框架,监管统一性日渐增强,为信用卡市场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生态环境;三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一场行业重塑、竞争洗牌的新革命到来。尤其是疫情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催生了线上经济新生态,而信用卡作为银行支付融资一体化、线上线下相交融的新型数字化工具,自然成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先锋队。
当然,新挑战也随之而来。
第一,商业银行体量庞大,机制体制相对固化,常常反应不够迅速灵敏。
第二,信用卡业务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紧贴消费者、投诉率和逾期率相对较高等原发性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力促个人消费者“去杠杆”,加之此前互联网金融业态对全社会消费观的误导,较容易让全社会因个别事件而对信用卡产生误解,从而施以强监管、严处罚。
第三,银行对于信用卡资金流向的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要进一步防止信用卡套现现象。微观上,套现会加大业务本身风险;宏观上,套现资金一旦流入房地产等政策限制领域,则会削弱宏观管控政策的执行效果,引发潜在的跨市场风险。
最后一个挑战,是尽管信用卡市场整体规模增速放缓,但竞争仍旧激烈。如何获客、黏客、留客,突破“同质化”重围,是摆在各家银行桌面的老问题。
瞭望智库:从转型难到风险多,再到始终难觅的差异化突围道路,信用卡业务似乎走在荆棘之路上。过去一年,一批相关监管政策密集出台,您认为其中有哪些利好和利空?
陈大鹏:所有监管政策,即便短期内对行业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中长期都在助推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例如,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有效统筹推进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减少了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1月,央行宣布取消信用卡利率上下限,则是开启了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纪元。此前,尽管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属性,却因定价限制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在与消费金融、网络小贷等类信用卡机构的竞争中手脚被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人民银行此举,推动行业竞争更加市场化、公平化。
这些政策,一改过往“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资质不足的长尾用户在享受正规金融机构服务时,能有更多低廉的信用产品可选择,“高利贷”“套路贷”等风险大幅减少。整个市场也更加风清气正。
瞭望智库:疫情对信用卡业务的具体影响有多大?如何未雨绸缪?
陈大鹏:疫情暴发以来,民生信用卡在息费减免、征信保护、费率政策、审批制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帮助。对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实行差异化授信审批,适当调整额度或提供专项分期额度,匹配年费优惠及分期费率等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去年4月,我们推出了“复工能量站,刷出新生活”复工复产系列计划,为大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助力消费市场复苏,并联合生鲜电商返现还款、外卖满减等,促进复工复产和保障居民生活。
当然,疫情对于信用卡业务有不小的影响。
从各行数据来看,在还原当年的核销与资产证券化后,2020年9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平均不良率达6.7%,而2019年只有4.7%,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为此,我们要控制好资产质量,提前布局风控措施:
一是今年主动调整和收紧客户准入及授信政策,重点针对共债类客户制定专项政策;
二是加大对正常类客户的风险监测与分析,快速发现潜在风险,强化风险早期处置与化解;
三是补充和完善各类评分模型,优化数据驱动体系,用大数据指导风控策略;
四是加大贷后催收的人力与费用投入,按照逾期阶段逐级“拦堤筑坝”,坚持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对标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清收处置能力;
五是大力推动科技赋能,风险管理不断向系统化、平台化发展,充分发挥集中管理优势,变“招式”为“拳法”,变“散打”为“合力”,充分运用AI智能交互手段和智能机器人工具,提高业务效率、提升业务成效;
六是加强司法诉讼类手段的拓展和应用力度,专项打击恶意欠款、恶意投诉等老赖和不良客户,净化欠款催收环境、维护资产安全。
瞭望智库:您提到了“老赖”。受疫情影响,客户投诉必然增加,但监管层对此却有明确红线。这一压力如何化解?
陈大鹏:宏观经济下行叠加居民收入下降,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双降,进而导致信用卡协商还款投诉大幅上升,这是不可避免的。
去年以来,央行开始统计各家银行被投诉的情况,民生银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信用卡这一零售业务相对更“接地气”,投诉量占比相对较大,亟待我们加速化解。
一是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完善投诉管理、消保应急管理等制度,加强考核问责,避免违规、有责投诉;
二是优化提升重点问题,加强第三方催收机构管理、客户信息安全管理、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增值服务管理并规范营销宣传;
三是增配人员,增设专线;
四是加强督导,交叉联动。持续推动专业培训并将消保知识融入各条线常规业务培训,提升员工的消保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是多样分期,缓解压力。持续优化现有协商还款投诉处理流程,并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分期还款服务,缓解客户还款压力,提升客户体验。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不但要强化消费者教育,也应在非常时期重新考量针对消费者投诉的监管尺度。
瞭望智库:危与机总是并存的。民生信用卡今年的整体战略将有何调整?将打造哪些差异化优势?
陈大鹏:我们今年将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坚持风险引领市场,依托支付融入场景,识别并发展客户,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力争成为民生银行零售客户规模增长及综合价值提升的基石与引擎。
一个侧重点,是提升客户活跃度,优化客户评价体系,营销重心向低风险、中收益的生活消费类客户转移,通过标签运用来实现差异化任务和奖励。同时,紧密联系生活场景,加大与主流支付渠道的合作,回归支付本源,抢占支付卡首位。并且,重塑招牌活动,以品牌口碑带动用卡活跃。打造标准化的营销阵营,实现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同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对文化品类持续深耕,以客户价值体系、钱包位置模型、客户标签系统等数据模型为精细化经营提供支撑。另一优势,是特惠业务场景主要依托自拓模式,绝大部分是自有商户体系,商户合作与活动开展具备延续性。
瞭望智库:您反复提到数字化。信用卡业务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公里”。除去引入第三方合作商外,还有哪些自身能力建设?对于联合建模有何安排?
陈大鹏:放眼行业,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
例如,我们一直非常看重与第三方大数据商的合作。当前,大数据对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精确、高密度的金融数据已经成为银行最基础、最核心的数据资产,价值挖掘潜力巨大。今年也期待在征信行业的监管新规之下,与第三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强化风控能力。
我们的自身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场景建设要求,构建标准化的服务模块和通用组件,提升快速复制和灵活研发能力,以交付流水线建设和云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二是增强全民生活APP、微信银行服务力度,丰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服务功能,打造四位一体的对外服务体系。目前,民生银行99%的信用卡业务均可零接触完成;三是逐步提升人脸、语音、语义、声纹等智能识别技术的辨识率,优化客户体验,培育、稳固客户服务行为新常态。
在联合建模方面,我们有一支包含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模型算法研发、数据治理等方向的近80人专业团队。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绿色金融 | 兴业银行:提前布局“碳中和”,加速向ESG集团演变
银行科技 | 尹振涛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数据治理建议
银行科技 | 工行吕仲涛:金融科技如何助力构建发展新格局?
银行科技 | 工行宋建华: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支持数字零售业务发展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 | 数字“守门人”:未来数字市场监管法案出台的背景
“金融科技50人论坛”成立四周年啦,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读者微信群“,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合作、赠送金融科技图书,欢迎您的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olivia9484),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入群,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邀请进群。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CFT50汇聚了国内金融科技一线的管理层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共同探究前沿课题、助力产业实践,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论坛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政产学研用”的独立优秀学术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与教育培训。参与出品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践》《CFT50金融科技资讯》等学术成果,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