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校长派 2021-09-14

全文长 1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精彩导读


五一劳动节是家长对孩子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当前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呢?可能并不仅仅简单地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劳动教育在今天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
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校和家庭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
教师凌宗伟说过他们班两个学生的故事,正好跟劳动有关。
“我曾有两个学生,他们来自相同的初中,家长也在镇上同一个机关工作,但两家的家庭教育似乎差别很大。
同样是做楼梯卫生,其中一个学生是先用湿拖把将楼梯拖干净,再用干拖把抹一遍。而另一个学生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把明显脏的地方拖一遍。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每一块地砖都擦一遍,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仔细留意了这两个学生,发现他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态度都和拖地一样。认真拖地的那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缘好,后来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受单位好评。另一个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沟通能力较差,处事马虎,参加高考时因疏忽漏填答题卡,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我们对劳动教育中

“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
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

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我们已经熟知,很多国家的国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一个人修身立德所需要的一切,已经从学校里展开了训练,国民素养由此萌芽。
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士大夫讲的话,劳动的价值是知识分子做的代言。
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把世界只装在脑袋上,也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会,在于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


往期精彩



◀深度丨疫情下审视国民素质教育:这些行为习惯应该养成


◀深度丨当前的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深度丨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为什么要学“无用”的学科?


◀深度丨踩过了“西式管理”的坑,这位校长找到了“中国式管理” 之路,结果很惊喜……

来源丨教育思想网

编辑丨校长派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