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江蝶变:从阡陌乡野到科创之城

科创上海 2024-04-20


上海光源


从阡陌交通的农村田野

到星罗棋布的新兴园区

从寂寂无名、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外

到万商云集、名满天下的科学之城

30个寒暑春秋

上海张江谱写了

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

时代画卷和沧桑巨变


“1998年,我第一次到张江是学开车。当时张江到处是农田,只有龙东大道等几条马路,路上空空荡荡,当地人戏言‘草比人高,狗比人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彭崧回忆起初到张江的景象,颇为感慨。


2009年,彭崧履新浦东工作并兼任张江管委会主任,此时的张江已经气象一新。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跨国企业与高科技公司纷至沓来。此时,距离上海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刚过去10年。


十年再巨变,“小张江”(张江科学城)扩容升级为“大张江”。截至2021年底,“大张江”辖区活跃着36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其中张江科学城77家),占全市上市公司数量62%;其中科创板公司50家(包括张江科学城27家),占全市85%,首发募资总额达1368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龙腾虎跃,一张独具张江特色的“硬科技”名片蜚声中外。张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高地之一。


眼下,张江仍在“长高”。川杨河畔,总高度320米的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将与比邻的科学会堂及周边建筑群,共同组成张江城市副中心,科学之城将以更优质的服务助力科创企业逐梦未来,逐鹿全球。


无中生有 纲举目张

近日,一个网红“打卡地”在张江火了起来。这是一座三角形建筑,外立面采用两万余片、十种颜色渐变的三角形瓷板材料拼贴安装,夜色中闪耀着科技之光。这里就是即将成为张江科学城新地标的张江科学会堂。尽管尚在建设中,但芳容初露,世人惊艳。


“张江科学会堂的投入运营,将彻底改变原来在张江没有大型会议设施的历史,各种产品的发布会、交流会,还有产业峰会都可以在这里举办。”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介绍,这里将补齐张江科学城创新生态要素,面向全球科创力量,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共享、融合的科创能量交流平台。


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创造历史,正是张江日拱一卒、茁壮成长的写照。


将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张江还是阡陌农田,只有鸡鸣狗吠、虫鸣蛙声,没有一丝科技的气息。“草比人高,狗比人多”,是当时张江的真实写照。


而彼时的北京中关村园区已大名鼎鼎。那里聚集了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70多所高校和以中科院为首的超过200个科研机构,密集的智力资源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在彭崧的记忆中,每逢去北京出差,一定会去中关村逛逛,感受其间蓬勃的科技浪潮。而张江却贫瘠到连小学都没有,更别说大学。当时张江园区的建设者因此感叹:这是张江“原罪”。


没有大学,还能否顺利建设高科技园区?张江用实践给出肯定的答案。


1999年8月,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对标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上海市政府实施“聚焦张江”战略,聚合资源,整合优势,一时间各种政策、人才、资源、资金、项目集中涌进张江,快速弥补了高科技园区缺高校、少人才之先天不足。转眼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板块从张江浮出水面。


一边,张江抓住台湾集成电路向大陆转移的契机,引进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两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并迅速集聚上中下游产业链关联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配套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另一边,以罗氏为首的一批跨国药企落户,中科院药物所等10多个国家级新药研制技术平台及众多中小型药企集聚,迅速打响“张江药谷”的品牌。


罗氏制药项目落户张江是“药谷”建设最关键的一步先手棋。据主要亲历者黄彦正回忆,为了此事,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同志曾两次找他谈罗氏的问题。第一次是在和一家美国企业的合作项目签约会上,赵启正特地把黄彦正叫到休息室:“你过去跟罗氏有过合资谈判,甚至准备在闵行落地,你是不是再想想办法,把他们再找回来落地张江。如果罗氏花落张江,可能会带动整个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繁荣昌盛。”


彭崧感慨,张江的今天,离不开一代代领导的关心与聚焦。“聚焦张江”成就了张江。


积流成渊 蛟龙生焉

“太难了。晶圆一片难求!”一位到中芯国际排队等晶圆制造产能的芯片公司高管如此感慨。这两年,芯片紧俏到“飞起”,扎根张江的中芯国际生意红火得要客户排长队。


时间倒流到2000年,辞别台积电的张汝京接受了上海的盛情邀请,带领团队在张江创立了中芯国际。张江打动张汝京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张江能够深刻理解张汝京提出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理念,二是张江人诚挚务实的态度和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如今,张江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劲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自1992年开园至今,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聚变,可谓中国高科技产业腾飞的缩影。


截至“十三五”期末,张江高新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00余家,企业营收突破6.2万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鼎足而立,为张江打造了一张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亮丽“名片”。


彭崧说:“按照党中央要求,我们始终把三大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抓手,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就牵住了张江发展的 ‘牛鼻子’,也是张江资本高地崛起的核心基因。”


他欣喜地分享了一份最新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底,张江高新区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60家(其中张江科学城77家),占全市62%;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0家(包括张江科学城27家),占全市85%,首发募资总额达1368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彭崧特别指出,2019—2021年,张江高新区境内外上市企业新增125家,而2016—2018年仅新增64家,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上市数量和速度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科创属性日益凸显。


官方数据显示,在集成电路领域,2020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全市占比约87%,全国占比20%。产值连年高速增长。


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打造出全国最知名的“药谷”,成为国内创新药研发高地,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0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1100亿元,全市占比78%,“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13%,贡献全市98%的增量,其中张江科学城已经形成了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的完整创新链条。


在人工智能领域,张江高新区集聚了一批领先的研究机构、创新平台,企业数量和总营收均占全市80%以上,其中张江科学城已汇聚众多国内外最前沿的基础架构支撑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


张江人工智能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张江已经亮出了未来3—5年的发展路线图与施工图。


2021年12月31日,上海科创办发布《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下称“张江之星”行动),力争到2023年,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及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若干引领全国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集聚一批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型特色基地,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度,使张江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张江之星”行动进一步明确,到2023年,张江高新区力争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全市占比达90%以上,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市占比达80%左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全市占比达80%左右。


“目标清晰化、任务指标化,也体现了我们达标的决心和信心。”彭崧说。


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规划图


以人为本 创智天地

张东路1158号3号楼,对张江人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坐标。这里不仅是管委会行政办公的大本营,也是科学城对外服务的主窗口。


今年1月1日,新改造的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没有封闭严实的“窗口”,没有分割空间的玻璃,无需麦克风喊话……办事人与工作人员的距离仅隔一张简单的电脑桌,平等、舒适、友好的氛围扑面而来。


新改造的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整体风格上突出开放、亲和、便民等改革方向,实现政务空间去 ‘衙门化’,更能体现我们用心用力为创业者投资者办实事的态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2楼办事大厅的36—40号是科创人才咨询服务窗口,全市、张江示范区、张江科学城的各领域用人单位的各类科创人才所需的各种服务,在这里可以一站解决。


新春伊始,来这里咨询并办理人才落户的青年人有所增多。据了解,根据《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张江科学城实施人才引进新政,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对于在张江科学城内用人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可申请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年限由7年缩短至5年,对于重点产业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可申请由7年缩短至3年。


科创时代,投资就是投创业团队。善于引才,方可来财。在彭崧眼中,张江资本高地迅速崛起背后离不开两大支撑:智本与资本。


人才就是“智本”。“相比长三角或其他区域发展,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得益于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上海能够广泛吸引全国各地或全球化的人才,而张江科学城的基因决定了其对高科技人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彭崧说。


1998年,留美博士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回国创业,凤栖张江。弹指24年间,常兆华将3家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微创医疗的成长与裂变,让上海浦东工商联副主席洪榕感触颇深。


张江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洪榕的观点与彭崧不谋而合。他认为,张江的科创定位决定了张江的成功,科创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上海的国际化定位对国际化高科技人才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其看来,张江专业人才集聚,产业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科创中枢。


兼容并蓄 科创沃土

登上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最高观光层,沿着世纪大道向东南方远眺,依稀可见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大楼的英姿。


从2019年科创板开市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390多家科创公司登陆其间。如果再给您一副望远镜,沿着上述东南方向继续远眺,还可以看到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雏形。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科学城遥相呼应,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比翼齐飞。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一条有形无形的直线,将科创与科学、智本与资本巧妙而天然地贯通起来


入驻张江科学城4年时间,迈威生物今年1月18日圆梦科创板,成为张江2022年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锐意创新、开放包容是张江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创新也是根植在科学城每一寸土地的DNA,这是张江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年轻的迈威生物能够迅速成长的催化剂。”迈威生物董事长唐春山表示。


“来到张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扎根张江18年,美迪西创始人陈春麟对此深信不疑。“我2003年回国考察,曾去过很多生物医药园区,当时的张江药谷只有3栋楼,但我们预测这里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政策、二是开放、三是创新,这是我们看好张江的三大要素。”


谈及对张江最深刻的印象,陈春麟毫不犹豫点赞“张江速度”。事实上,美迪西就是张江速度的一个缩影。18年辛勤耕耘,美迪西已经从一个不足10人的小公司发展为2000多人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伴随实验室从1000平方米扩展至70000平方米,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的科研人才也如群雁汇聚。


曾几何时,“张江男”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代名词。“这一切都得益于张江开放的机制。张江是人才活跃的区域,希望张江能继续坚持引进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创新人才,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双向发展。”陈春麟对张江未来满怀期待。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房东”到“股东”,从为科创企业造房子到直接参股投资,早在1996年就登陆沪市主板的张江高科,不仅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者,更是张江资本高地崛起的助推者。其主业的变迁,折射出张江科创力量的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就涉足产业投资,陪伴这些创新企业成长,然而当时并没有想到,20多年后开设了科创板,为科技创新企业打开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之门。”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说。


刘樱认为,张江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资本市场高地,主要得益于内外两大基因:一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始终坚持高科技属性,不断围绕特色主打产业深耕细作;二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让张江的硬科技快速对接资本市场,实现了科技与资本高水平循环带来的价值提升和企业蝶变。


在刘樱看来,分布在张江科学城的创新创业高科技企业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珍珠”都有自身的光芒和价值,而张江高科如同一根金线,希望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串项链,将它挂在浦东的脖子上。那时,“珍珠项链”的价值就会远大于每一颗“珍珠”的价值,而连接就是张江高科的价值所在。


刘樱进一步表示,张江高科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连接作用,不仅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人才、资源等服务上,更体现在资本的连接。“如果说产业的连接可能有空间的限制,那么资本的连接则是无限的。我们的资本不仅能够连接浦东、上海,更能对接全国、面向世界。正如张江高科作为产业投资人,所投资的企业也遍布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刘樱坦言,张江高科会继续做好创新企业的“时间合伙人”。


作为创投界的明星机构,启明创投在张江投资的多家公司集中在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从早期孵化到陪伴成长,从助力上市到战略支持,启明创投在与被投企业共成长中感受着张江精神。


“张江精神融合了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敢于开拓等特质,鼓励成功,也宽容失败。创新创业者勇于破解核心技术难题,也敢于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同时这些创新创业者具备国际化视野,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发展企业,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这是张江赋予企业的魄力,也是企业的魅力所在。”在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看来,张江精神也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生动折射。


企业的心声让彭崧倍感欣慰。他直言:“这正是张江高地隆起的另一个重要基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自由自在的创新创业氛围。在这里,梦想可以成真,蓝图可以变成现实。


如果说创新型企业是一粒生命力旺盛的金种子,那么张江就是一片阳光充沛、水草肥美的沃土。


创新策源 造梦之城

三十年间,从浦东的张江,发展到上海的张江,再晋级全国的张江,乃至世界的张江。张江的“江湖地位”不断升级。


张江高地日长夜大,张江管委会门口的牌匾似乎也在增多。


走近管委会的门口,从右到左依次是: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片区工作委员会。


亮堂堂的牌匾,沉甸甸的责任。彭崧笑着说:“牌子多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范围比较广,我们有很多目标要实现。”


仔细看牌匾,张江的特色定位跃然其上。从科创中心到科学中心再到科学城,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赋予的内涵和职能也不断在丰富和升级。


“科学中心建设实质上是能力的建设,张江要建设综合性的交叉前沿的科学中心,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科创中心要以科学中心为核心和基础,尤其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突破补足差距,相比模式或应用创新,真正原始的创新才能加强科学能力建设;而高科技园区、科学城则是科学中心的载体,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彭崧认为,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上海工作近30年,彭崧从这座城市“一号工程”的变迁,体悟出上海创新能级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的“一号工程”是工业,例如钢铁、化工、汽车等;之后演变为基建,机场、地铁、高架逐渐排在前列;近几年,排第一位的只有科创。


“始终把创新策源能力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使命。”在他看来,创新策源既需要源头创新的能力,也需要驱动创新发展的力量,在此过程中,张江充当着“发动机”的角色。


资本高地持续崛起,后继力量源源不断。


近年来,上海科创办在培育企业上市过程中练就了一套组合拳,从孵化、成长、上市的全生命周期中助力科技企业发展。一是关注孵化毕业的企业,鼓励企业自我壮大;二是关注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他们尽快成长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三是关注获得融资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四是关注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对标科创板上市企业标准,梳理形成科创板潜力企业,联合有关部门和张江高新区各园区持续跟踪和培育。


“当年聚焦张江,我们举全市之力向张江倾注资金、资源、项目;如今引领张江,我们要让人进得来、留得下、能干事、干成事,这就要建设生态。我们希望张江是科学之城,更是梦想之城。”彭崧说,今年,就是要推动各项任务快启动、快落地、快开工、快建成、快产出,做到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张江的发展,早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这是一项高远而伟大的目标。


当被问及工作有何困难和挑战时,彭崧沉默良久,谦逊地说:“国家和市场的期待和要求非常高,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非常快,我就担心我们的服务跟不上这节奏。”顿了顿,他强调说,“我们要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视频制作:仇子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余逸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