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戴秉国:顺应潮流构建新型中日关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1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
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席开幕式并分别做主旨报告。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分别代表日本方面和会议承办方致辞。日本防卫大学前校长五百旗头真、日本创价学会副会长寺崎广嗣、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等中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以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为主题,分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经验、缔约40年来的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新形势下如何弘扬条约精神并发展中日关系三个单元,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中日与世界的互动规律,探讨未来合作前景,为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并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建言献策中日双方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戴秉国在发言中表示,对《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中日双方合力共同开创下一个40年中日关系的新时代。“通过长期的对日工作,我对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有很深刻的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对于中日关系何等的重要和宝贵,越发坚定的认为中日关系一定能好起来,一定能好下去。下一个40年一定比这一个40年更好。”
为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那么重要?戴秉国认为:首先,它以条约的形式确认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确定了“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第二,它再次明确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关系中以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非诉诸武力相互威胁”的基本原则,把中日关系牢牢锁定为和平双边关系的根本性质;第三,它重申了“中日两国任何一方均无意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同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及国家集团在本地区谋求霸权的努力”,使中日关系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
戴秉国指出,过去40年的历史表明,“中日关系稳则东亚安”,中日不仅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陷入这样或那样无休止的动荡,相反,还延续了从1950年代开启的东亚腾飞之路,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经济奇景;不仅为中日两国人民带俩巨大的福祉,同时维护和调节了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就像邓小平先生说的那样,“条约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法律上、政治上总结了我们过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们两国友好关系要不断的发展”。
他表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其他三个中日签署的政治文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双边关系的基石,并深刻影响了亚洲和世界。今天我们纪念条约签署40周年,就要为增进中日关系真抓实干,为此,最重要的是:
第一,中日双方应该按照条约并信守国际法的要求,重温并恪守条约的精神,把其中和平友好的效力发扬光大,确保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更加坚固,使两国关系在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世纪都能健康的发展下去,造福中日两国人民,造福亚洲和世界。两国关系长期的实践反覆证明,只有各项条约内容和精神得到有效的遵守,两国关系才能发展的比较顺利,反之就会造成波折、损害,而且出现反覆。
第二,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历史趋势,坚持中日关系的正确方向。“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律”。当年,正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高瞻远瞩,准确把握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克服重重困难,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两国才实现了双边关系的完全正常化。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信两国新一代领导人一定能够把老一代政治家开创的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关系与时俱进地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时代,从而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我坚定地认为,像中日这样两个拥有重要影响的比邻而居的国家,除了和平友好合作,没有其他的选项。
第三,共抓共享发展机遇。1978年签署条约的时候,中日的贸易额仅仅四十多亿美元,人员往来也只有几万人。时至今日,两国贸易额已经超过了三千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了一千万人次。两国的友好省县或城市从无到有,达到了250多对。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就是两国利益纽带不断扩大或强化的过程。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不会忘记,日本一直深度参与或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朋友也很清醒,日方在促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未来中国还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放的大门将开得更大。中日合作的机会多得很、大得很,双方务必要把握好机遇,走好合作共赢之路。做好、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多的福祉。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戴秉国指出,走过了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在经历了风雨波折之后,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中日双方也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更加理性的态度认真对待两国关系。令人高兴的是,当前中日关系保持着积极改善的势头,两国高层交流正在恢复并朝着正常发展的轨道,经过一段时间,中日良性互动会为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双方应下功夫解决好相互的认知问题、处理好敏感问题,进一步落实条约精神。
此外,戴秉国认为,看清世界大势,有助于我们恪守条约精神、搞好中日关系。经过40年的长足发展,中日关系不仅成为对双方而言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且日益具有重要的国际和地区影响,这就要两国要密切双边,更要放眼世界,以地区和全球的视野审视中日关系,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调整政策,引导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他坦陈,当前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有几条主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一是和平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虽然小战不断、冲突不止,但世界大战已经70多年没有打,现在还不能断言世界大战已经彻底从人类生活中排除出去、人民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恐怕再发生世界大战也没那么容易了。面对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对话和协商成为首选的解决方案,付诸武力和威胁永远不得人心,即便可应用于战争的大量核武和军备也在客观上抑制着某些战争势力的冲动,在和平的大环境下,民众的诉求是如何过上物质丰富、精神愉悦、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生活。如何实现国家社会民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执政者的努力方向。
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戴秉国认为,随着冷战阴云的消散,大国关系继续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超级大国美国、以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传统强国、以中国、俄罗斯、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既有竞争更有合作,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现在有人逆潮流而动,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贸易战,但是我相信这绝对扭转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大势,反而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的可贵,认清什么才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意识在显着增强。戴秉国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等位代表的创新科技层出不穷,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人类社会随着共同利益的不断增多,合作共赢理念代替零和博弈思路,人们针对结盟甚至是国家的概念都会有所淡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地认同。国家间的联系互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在不断地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各国民众间的交流沟通也空前增多,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给中日关系的改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中日两国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决策、抓住机遇、共同努力构筑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真正体现符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精神的新型中日关系。“能不能做到呢?我想,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做到,我相信也一定能够做到,”戴秉国说。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中评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