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巴曙松《现代金融市场前沿系列讲座》第一卷——前言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任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发展进程,必然同时伴随着由金融抑制转向金融深化和金融广化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推动的金融业的巨大发展,也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研究和把握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驾驭和推动有效的金融创新,改进和提升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将是中国经济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但另一方面,金融又和公众的日常生活相关。现代金融在加速进步: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复杂严密的金融机制,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都使得金融成为很多人眼中带点神秘色彩的行业,亟待了解但又似乎不得其门而入。公众金融知识的缺乏,也是当前很多金融乱象滋生的一个重要现实背景。这就需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做好金融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正是为了帮助公众增进对现代金融发展的理解,深化对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认识,把握和驾驭现代金融创新的趋势,破除对金融行业的迷思,2016年,经过反复探讨,在武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的倡导和推动下,巴能军先生热心资助,联合了武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湖北省银行业协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共同开设了“现代金融市场前沿系列讲座”。这是此书的缘起所在。
我本人长期在金融实际部门、政府智库、金融研究机构、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亲身参与、经历和见证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金融事件,对现代金融制度的重要性、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金融监管的艰巨性有着切身的体会。金融发展的水平从特定角度衡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金融发展的方向反映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罔顾经济现实高谈金融超前发展的思路固然不可取,但是对金融发展大趋势视而不见甚至污名化妖魔化金融发展则更为有害。说到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金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渠道和纽带,它本质上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唯有正视之,研究之,驾驭之,才能让金融更好地被社会公众了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出于这一考虑,基金会在具体推动此项讲座时,特别注意了三点:
(1)时代性。金融市场的发展往往会超前于既有的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而中国金融市场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尤为迅速。很多新出现的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制度改革和金融监管的调整,都是以往书本所没有也未能介绍的;所以,我们讲座中很多内容都是在探讨上述几个方面最新的进展和变化,这种介绍的好处不言而喻,它可以让听众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金融市场一线发展趋势,从而对于金融市场新动向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
(2)现实性。金融理论都是对金融现实的总结,而在单纯的理论教学和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现实条件往往进行了高度抽象和简化;但当理论运用于实践时,如何将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场景对应起来,能够切中肯綮地解决问题,却往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惊险的跳跃”。所以,我们特别看重理论性和现实性的兼顾,强调理论分析与现实案例的紧密结合,在这种思路下,现实中丰富的金融案例不仅成为了我们理解金融相关理论的入口,也成为了激发受众思考和领悟现代金融发展的钥匙。
(3)学术性。我们的系列讲座秉持一个原则,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大家看到金融的“热闹”,更要让大家看到金融的“门道”。讲座的内容不是对于金融现实的简单肤浅的现象性描述和介绍,而是在规范和严谨的学术讨论中来深入浅出介绍金融市场最新进展,所以,我们每位演讲嘉宾的演讲稿背后都准备了一篇内容充实,分析深入的专业论文。因为我们深知,只有把握住专业的标准,用理论来统摄我们介绍的主题和内容,我们的这个讲座才能有生命力,也才能够让听众真正受益。
为此,我们在组织讲座时,所邀请的演讲嘉宾均受过系统的金融专业训练,且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多年,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场讲座的主题都经由本人来挑选确定,并在事前对讲座底稿进行讨论和审定交流。组织工作虽然琐碎和繁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欣慰地看到,在这两年间,我们的讲座主题几乎覆盖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几乎主要的重大和热点金融领域,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本书结集的论文不仅代表着各位作者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思考,也是中国金融的一线践行者们对于当今中国金融发展总结与反思的一个结晶;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认识当前中国金融大发展的绚烂图景,也是我们激发学术思考,展开学术争鸣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的出版,只是对前期活动的一个总结,今后,我们还将会持续开展这一项目。我相信,这一领域还会有更多更丰富的学术成果产生。
白驹过隙,2016年启动该讲座以来,到现在已经历时二载,事贵有恒,殊为不易。我要特别感谢巴能军先生对这项公益活动的无私捐助;我也非常感谢各位演讲者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积极投身到这项学术公益活动中,同时,我还要感谢刘孝红博士为讲座组织所做的大量的具体工作;我也要感谢武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湖北省银行业协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对机构和单位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也要以这本册子、这个讲座向我们敬爱的张培刚先生致敬。我们当年在武汉学习期间,因为张培刚先生在海内外经济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到许多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前来交流,我们当时虽然地处武汉、身在华中科技大学,但是依然可以不断听到来自海内外经济学界各个领域专家的指教与讲解,所以一直觉得当时的学习视野很开阔。现在,张培刚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八个年头了,我常常在想,张培刚先生的离开,真可以说是对武汉、对学校、对学生的一个巨大损失,这种影响必然会慢慢显示出来,我很担心因为张培刚先生的离去可能会导致位处武汉的学校、和在武汉就读的学生接触海内外经济金融界一线学者和专家来交流的机会会有所减少了。我想由张培刚发展基金会来发起和推动这样的讲座,应当是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于张培刚先生的缅怀。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将勉力同行,力争在这一领域中结出更多丰硕的专业成果,也希望以这样的讲座为平台,促进海内外经济金融界的同仁与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共同促进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2018年9月13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