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数据科技重塑金融生态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0-08-23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为读者观察中国及全球经济增设新的视角和窗口。本文为巴曙松教授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著作《数据资本时代》所作的序言,内容有删减。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当前,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剧烈调整和科技发展的迅速推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结构转换期,面临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和旧动力的弱化,以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快速崛起为标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发展的颠覆式创新正在重塑金融生态。“十三五”规划中把这样一个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特征,归结为“三化”: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


回顾数据科技在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立足于当前的全球数据经济的大变局,数据时代的未来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数据为市场的多样化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为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市场与政府的争论一直是经济学讨论的重点。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主要就是来源于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有一些市场失灵的现象经常出现。实际上,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息的失灵,即不透明和错误决策的使用导致的失败。目前,海量的数据市场正在逐步重构现有的金融市场,金融科技在中国呈现新的变局:一方面,一些大型电商企业纷纷“去金融化”,专注于科技赋能金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则开始重视科技与金融业务的融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双方呈现微妙的竞合发展态势,以不同的路径和方式迎接数据时代的来临。而相较于“资本”,数据的复杂性、丰富性使市场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可能。


二是数据推动公司寻求新的模式。


作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出现一度被称作“人类的伟大成就”。当数据时代来临,与市场改变同步的是,公司也需要转型。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公司转型的尝试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将公司决策变得更为自动化、智能化;另外一个则是重新安排公司的组织结构,如将组织结构中注入市场因素,使得公司部分是公司,部分是市场。这种思考是极富见地的,而这种企业内部孵化加速竞争的模式,已成为一部分积极创新探索的中国企业应对未来发展的实践。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知识产权、竞争、破产等法律的继续完善,将可以通过数据共享有效防止垄断,实现数据时代的共享共利,进而促进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转型。


三是化解数据时代带给人类的隐忧。


近年来,有关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将导致各种可能的冲击讨论得不少,这反映了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数据时代的深深担忧。数据让人们在刚刚摆脱原来的各种信息束缚之后,旋即又陷入对数据和机器的恐惧之中。但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些特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新岗位。无论是市场还是公司,从数据角度来说,均可以说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以及有效促进决策的机制。不论数据如何丰富、技术如何进步、市场如何高效,人类依然保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数据时代通过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类通过更为高效的合作,有条件让人类把稀缺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更有创造性和价值的事情上。


尽管数据时代正在来临,但是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非线性,数据时代的演进过程也必然是在探索中前行的。在未来中国数据科技及制度建构的过程中,不仅带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的“普遍性”,也必然带有与其国情相伴生的“特殊性”,而以上种种,可能直接关涉技术伦理、法律制度、行政治理等诸多领域,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深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数据资本时代,海量的数据市场并不能解决我们目前业已存在的所有问题,是否能利用好这些数据,更多的还取决于我们设计和运行规则的能力。



  延伸阅读 

研究报告丨金融科技的运用和监管框架

金融前沿讲堂丨如何让科技引领未来?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18年10月25-31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