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明: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与理论思考丨“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第55期

HFRI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0-08-26
来自专辑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
编者按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趋势中,金融机构、技术公司、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和监管部门构成了新的平台型金融生态。在如今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只有用技术的力量和适宜的监管环境来构建充满了生机和创新力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才能抓住历史性大机遇,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


2019年3月1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邱明先生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与理论思考》的精彩讲座。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首先致词,并为大家介绍讲座嘉宾邱明先生。邱明先生现任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聚焦于金融控股集团、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研究和国际监管组织交流,以及保险科技的应用研究。加入蚂蚁金服之前,邱明先生有14年的精算、交易、证券化、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金融从业经历。他曾先后供职于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在两家知名机构的纽约和伦敦交易前台任保险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员。之后他担任美国国际集团 (AIG) 的副总裁,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全球资产分析、汇总、及报告。邱明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金融方法硕士学位,并拥有三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数学学士学位。并拥有多项专业认证,其中包括:FSA (北美精算师协会会员)、MAAA (美国精算师学院会员)、FRM (金融风险管理师)、CAIA (注册另类资产投资分析师)、PRM (专业风险经理)、CHP (认证对冲基金管理专业人士) 和ERP (能源风险分析专业人士)。


北大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致辞并介绍邱明先生


讲座中,邱明先生从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可以助力金融普惠、数字技术对风控模型的影响与金融监管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四个方面出发,为听众展现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趋势中,金融机构、技术公司、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和监管部门构成的新的平台型金融生态。


邱明先生首先引用诺贝尔奖得主约翰· 希克斯的名言“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来说明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欧美就出现了产融混业集团,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也出现了以国有或民营的实体企业与多金融牌照的混业型金控集团、地方政府控股的金控集团、银行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等金融控股集团形态。但以互联网企业为母公司的金控集团形态在中国首次出现,并与其他多种形态的金控集团同时并存。这不仅说明了金融机构进行混业经营的合理性,也说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的历程,并在移动支付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的事实。


邱明先生指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金融得以服务更多人


邱明先生指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技术和新金融模式的发展。根据麦肯锡MGI模型估算,2025年数字金融服务会为全球新兴市场GDP带来3.7万亿美元的附加产值贡献,对中国来说这个数字是1.05万亿美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64%来自技术提高的推动,也就是说数字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升级的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金融得以服务更多人。从大型企业,到中产阶级,再到普惠金融服务于所有人,金融的业态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服务对象的“下沉”的过程。


数字金融发展


邱明先生用大量的事例说明,2010年是金融科技的元年,无论是新型或传统金融机构都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方向,也有不少大金融机构积极并购金融科技创新公司。比如新型金融科技机构Atom、Monzo、N26等新兴数字银行允许远程开立账户,用户可以通过上传证件和自拍进行供身份验证比;PayPal将AI应用于防范欺诈风险;Ripple和Stellar将区块链用于跨境汇款等。


传统金融机构比如劳埃德、巴克莱等传统大型银行支持在线开立银行账户,用户通过手机几分钟内即可完成开户操作;高盛银行、贝莱德基金、摩根大通等通过引入AI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投顾服务;Visa试点推出了其基于区块链的企业支付服务等等。


不过金融科技发展也有未实现人们发展预期的地方。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2015年业界普遍认为在线支付会颠覆整个业态,人们不再需要现金,线上支付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但在2017年发现新的支付方案并没有太大改进,人们的接受度也没有达到预期。在保险、储蓄和借贷、资金供应、资本市场、投资管理等等方面也同样存在实际未达到预期的情况。


邱明先生引用在阿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总结金融科技公司方兴未艾的局面:“今天最好的表现是你明天最低的要求”。金融科技的深远影响才刚拉开序幕。在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密码学与移动互联等基础领域产生的创新技术将不断迭代发展,逐步应用到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


数字金融助力金融普惠


邱明先生提出:“数字技术对效率与成本的变革使得新金融真正成为可能。”数字技术核心价值就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用规模化、商业可持续化的供给满足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具体到基础技术层面,移动互联解决的是触达的问题;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匹配的问题;生物识别可以解决远程风险鉴别问题;人工智能是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扩展技术服务的边界;云计算是降低技术的成本和创新的成本;区块链是提供数据透明可信可以追溯的算法。


为什么技术可以实现普惠呢?邱明先生认为从理论上讲,数字金融能够用技术的手段改变供需曲线。在供给端,由于技术的发展、规模经济和平台效应使金融产品边际成本趋近于0,在突破临界点之后金融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有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需求端,由于金融产品费率大幅下降,只有最有独特客户价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拥有溢价,这会使市场达到新的均衡。


到场聆听讲座的观众


邱明先生着重提到了平台经济模式。平台经济模式和过去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工厂组织形式不同,往往由一个有核心能力的机构构建维护,小微企业则利用平台的技术、交易规则、数据、价值链等基础设施、分工合作进行发展,和大企业同台竞争。这使得小企业得以发展的同时,也助力构建平台的公司突破传统内部交易费用的限制,不断获得发展。


邱明先生还结合科斯定理、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介绍了平台经济的三大特征、估值理论、护城河构建。丰富的内容使听众受益良多。


数字技术对风控模型的影响


邱明先生指出,从过去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中介到数字时代非捆绑式金融中介,金融业务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相应的风险定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从40年代开始的博弈论,到四五十年代产生的资产配置的理论,60年代的CAPM资本市场的定价理论,再到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的理论,在险价值(VaR)概念的出现等等,都促进着金融业衍生品等实际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涌现和繁荣。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会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补充。


邱明先生介绍金融机构的三大非市场风险


邱明先生介绍了金融机构的三大非市场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于这三个维度的风险有非常好的应用。邱明先生还简单从学理方面讲解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如何应用于资产配置等金融领域。


金融监管促进数字金融发展


邱明先生讲到:“我们现在是万米长跑才跑了100米的阶段,未来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平衡风险与创新,以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国创新的金融监管方法有很多,诸如动态风险感知、智能机构评级、金融舆情监控等监管科技是未来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中,中国暂时取得领先地位,新兴市场在这次浪潮中展现出强劲势头,也是金融科技在传统金融发展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体现。新兴市场国家都在通过拥抱金融科技改善金融服务现状,在发达国家,金融科技作为金融行业变革方向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各国都在不断革新金融监管方法,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数字金融的发展。


观众积极提问


在问答环节中,邱明先生就大家提出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可重复工作,像销售等会不会被取代?”、“创新项目落地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您怎么看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答。随后,任颋副院长向邱明先生赠送了纪念品,对他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任颋教授(右)向邱明先生(左)赠送纪念品

 

此次讲座是“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第55期。“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承办,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作为学术支持。“金融前沿讲堂”将继续邀请业界权威人士讲授金融前沿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北大学子打造聚焦金融市场最新趋势与动态的优质平台。


嘉宾和工作人员合影


  延伸阅读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往期回顾(2016-2018,共54期)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撰文:张琦杭 

摄影:曹明明

本篇编辑:都闻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