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趋势(含精彩视频)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1-01-21
编者按

2020年12月24日,“2020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现场连线并发表演讲,分享了对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趋势的看法。他指出,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有尝试电商、直销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等方式,且银行数字化转型也必须要求监管同步相应的数字化转型本文为巴曙松教授现场连线视频及实录整理。


精彩视频


演讲 /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我今天想重点谈的主线,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趋势。 目前看全球化非常分化,在这个非常分化的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各国难得的共识。各国都在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其中既有短期的疫情推动,也有对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把握。


从各大洲的数字经济在GDP的地位来看,2019年美洲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54.4%,欧洲第二位37.9%,亚洲是33.7%。从各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来看,2019年德国、英国、美国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排名前三。中国的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占GDP的比重达到3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明显的上升。从全球的统计来看,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目前只有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这6个国家,发展非常不平衡。美国凭借技术优势,数字经济规模排在全球的第一位,达13.1万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5.2万亿美元,之后是德国、日本和英国。


从全球相对的增长速度看,数字经济的增速更快,成为全球经济在调整中的一个难得的亮点。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平均的名义增速是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中国的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是3.5倍。从不同的发展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经济同比增长7.9%,超过发达国家3.4个百分点。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通过拉动ICT和TFP,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水平。根据相关测算,2019年到2024年,产业互联网的相关投入应用所带来的GDP增量,有望达到整体GDP增量的13%左右。


从发展的环境来看,生活场景的线上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当然也引发了数据财产权益归属的一些争议。生活场景的线上化,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流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智能手机的数量已经达到13亿部,每部手机平均安装的APP数量大概在100个,移动APP成为最大的流量入口。根据联合国2019年的数字经济报告,2002年互联网上的每秒字节数是100千兆,2007年达到2000千兆,那么2020年达到了150700千兆。


与此同时,商品的网上零售额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在疫情期间,网上的零售也支持了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城市的运转。2015年到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着非常高速的增长,食品类、穿衣类、用品类的CAGR分别是36%、20%和31%。同时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网购这些模式的叠加,也带来了直播这些新的业务模式。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To B端以及To C端,都有明显进展,带动了金融市场的不同的客群主体的数字化转型。


To C端生活场景的线上化,为促进个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奠定了条件。例如移动首额的理财贷款的发展的土壤,再扩展到智能投顾、数字货币,反过来移动支付小额理财,对一些业态又创造了一些新的业态。


To B端线上化、智能化,促进了企业金融服务的全面的数字化。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从与数据相关的逻辑来看,数据要素的逻辑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是场景金融,它提升了金融数据的可得。第二就是科技金融的提升,金融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这两者结合起来,为金融机构的转型奠定了条件。


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看,基于金融业的基本功能,资源的配置、渠道基础定价、交易的安全等,数字化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这些目前是正在进行时。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一直是金融数字化中间非常活跃的主体,银行业一直从不同的维度探索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数字经济对产品、对服务模式、对商业模式的要求。从电商、直销银行到金融科技公司、开放银行等等。


具体梳理一下,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首先要提到电商平台。其实它的着眼点就是构建交易场景,来融入实体经济。银行的电商平台有信用卡积分商城,有接入式的,也有自建电商平台,这都是非常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是从目前的评估来看,总体上活跃度有限。


中国银行业进行数字探索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没有分支机构,它的低成本运转模式,在汲取新客户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有效的降低获客的成本提高收益。但是在产品模式不断同质化的情况下,这个要做创新并不容易。


从直销银行的进展来看,从2014年2月第一家直销银行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上线以来,中国银行业成立的直销银行有100多家,但根据我们的统计,2017年到2019年,直销银行的活跃客户数量超过20万的只有4家,分别是长沙银行E银行、江苏银行直销银行、宁波银行直销银行以及贵阳银行爽爽BANK,直销银行确实在降低获客成本上有所进展,但是分化非常的明显。


中国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它总体上采用的是内外同步并行的多种模式,但这些子公司的盈利模式如何还有待观察。一些大型银行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来介入到金融科技。例如建设银行和阿里巴巴,工商银行和京东,农行和百度,中行和腾讯都有多元的合作。也有很多银行系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都有积极的进展。


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一个方向,即开放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同体量不同规模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大中型银行多数采用自建和共建生态圈的模式,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客户和科技基础,吸引其他的合作方来入驻自身的平台,实现生态圈的构建。小型银行多数是采用加入已经成熟的金融生态圈,或者采取抱团取暖的联合模式来共建推动开放银行。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多种方面的制约。第一是渠道比较单一,缺乏场景化,难以精确高效地触达目标客户。第二在客群方面,在20%的人群里边聚焦比较模糊,而对80%的常规客户,也缺乏比较精细化的识别和工作。在基础设施方面也难以满足金融应用场景的这些需求,庞大的市场需求,对IT系统的要求更高,包括在数据资产的应用方面,维度比较单一,依赖于对客户交易数据的处理,缺乏更立体多维的数据采集运用的模式和框架。


怎么来实现这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突破?我们具体讨论下来,觉得有以下几个方向可供参考。突破方向之一,实现场景拓展的连接,连接到更多的场景里面去。既包括有一些数字化生态的拓展,也要顺应客户行为的数字化生存发生剧烈的变化。例如新场景,包括细分行业,越细分的行业进行切入,越能够存在一些场景的蓝海以拓展,同时也可以实现积极推动垂直场景的专业化,细分行业以及对细分行业的定制化、专业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也包括进行场景化的创新部分,以场景为载体,将金融服务和日常消费行为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点的第二个方向,开放平台的新连接。包括要丰富升级平台场景,在场景化的推广阶段,开放银行的首要目标就是覆盖市场,对接核心平台,对接多元化的场景,同时降低进入门槛,选一些性能比较成熟的银行功能制作API接口,采用精准的营销策略来积极链接一些主流的平台,同时建设金融产品的输出体系。特别是在平台化的整合阶段,当银行的API市场日趋完备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梳理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以及它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支撑。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的第三个方向,要围绕数据这种生产要素,重构组织架构,推进数据资产经营的新连接,打造便于实现数据资产经营的银行体系。数据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石油,银行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银行日常的经营面对的无非就是资金流信息流。怎么把它应用好,包括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实现智能设备的人力的替代,产品服务的数据化,实现客户和业务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洞察。


银行要建设全行的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产集中管理,深度挖掘和交叉应用,打造对于非结构、半结构、牛市数据等差异化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把数据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业绩指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银行不能够坐在数据的金山上还找不到它的商业模式,要在架构体系上开放化,提高开放的输出能力。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的第四个方向,联邦学习的技术性连接。我们通常所说的联邦学习,是一种加密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能为金融机构提供保护数据隐私、进行远程操作、低成本快速迭代的大数据风控联合建模服务。与此相类似,大家经常讲云计算,与传统的联合建模相比,联合学习它有很多的优势,例如数据不出本地环境,不用披露底层数据,所以银行可以去采用它,而且还能保持隐私,这样在大家已经越来越关注数据隐私的条件下,银行还能够动用数据,打破数据的孤岛,而且还能够促进数据连接,这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家都在讲,要促进融合。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家经常讲“一二三”,即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种金融制度、法律制度、货币体系。大家都非常关注隐私,都有非常严格的隐私保护条例。例如一个澳门同胞香港同胞到广东来,他的信用信息留在澳门,留在香港,大陆的银行掌握不了他的数据信息,但是出于隐私保护,大陆的银行也不能够从澳门香港得到这些数据。这应该怎么办?通过联邦学习的技术,就能够去采用引用接触到这些数据,不披露这些底层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得到相关的隐私的信息,来支持这种信用的融合。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突破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推动监管的数字化。因为金融机构在数字化,监管必须要相应的数字化。既包括在监管上要对金融机构创新型的活动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家通常说的监管沙盒,让金融机构在特定的环境下相对宽松地去触碰监管框架,去做一些探索。同时因为数字化在越来越进往前进步,越来越多的业务在网络进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越来越依赖网络,所以网络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数字经济时代容易形成数据的垄断,数据的垄断容易导致市场格局的集中,赢者通吃,数据集中在少数的平台之后,也导致其他的金融机构很难与形成垄断的平台竞争。


要打破这种数据的垄断格局,形成市场的竞争和开放。同时也要关注新型的大而不能倒。在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的监管机构关注了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例如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设立。但实际上金融科技机构里面也存在这些大而不能倒,它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怎么去防范?怎么去提高监管的要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量的数据通过B端C端形成并遍及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这些数据的权益归属,目前看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到底是应该给平台,还是公众,还是客户之间采取特定的模式分享?


此外,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的业务,从一开始它具有开放性,非常容易的进行数据跨境流动,数据的跨境流动面临着监管体制、法律体系以及应用环境的差异。这对监管方面协调数据跨境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数字化转型也必须要求监管同步这种数字化转型。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给各位专家、老师以及同学们汇报的关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点思考,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延伸阅读  

巴曙松: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形成“双循环”新引擎

巴曙松:向数字经济转型中的挑战

巴曙松: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现状和发展


文章来源: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整理(文中观点仅代表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姚沁雪、张琦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