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清水师长崎港嫖妓斗殴,东亚历史的拐点

枕上星瀚 拾我折戟 2020-08-29
来自专辑
甲午之役

倭奴进贡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关系中,日本的影响可能大于英美。两场中日战争深刻地改造了这两个同文同种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轨道上各奔东西。

甲午战争的规模虽然远不如后来的抗战,历史影响却丝毫不让。战败后,中国的精英阶层被迫承认旧秩序破产。输给英国这样陌生的、毫无征兆出现的对手,并非不能容忍,历史上中国曾经多次被突如其来的外来者攻破甚至征服,但从未受过高丽、安南、日本、琉球这一类的儒家文化圈内纳贡国的羞辱。这些国家被视为受中国道德和文化恩惠的孝子贤孙,没有中国的恩泽他们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在家国一体的话语体系中,败给日本无异于被一个不肖子孙骑到脖子上拉屎撒尿。

晚清国门渐开,一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存在一个更高等的文明:先是认识到西方的技术优势;其中又有小部份人承认西方拥有秩序优势;再其中又有一部份承认西方在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拥有全面优势。但对日本,中国人感情却非常矛盾:虽然日本改革的成就举世共瞩,也令许多中国精英称羡,但他们潜意识深处始终根深蒂固地认为日本人低人一等。这成见即便在中国完全处于劣势时也从未改变(今天日本的位置似乎有被韩国取代的趋势),它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东亚的历史走向。

在日本,长期以来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厚认同,所谓"江山异域、风月同天"。尤其在宋、明两次破亡之际,日本坚定地以中国文化的守护者自居而拒绝向元、清纳贡称臣。他们收留汉人遗民、挽救中国古籍。到了清代,被征服的汉人士大夫们承认满洲征服者为"中华正统";而日本的文化精英们则完全反过来,认为满洲人的统治对中国是可悲的亡国,中华文明在本土已遭破坏,而在日本得到保全,因而日本才是华夏正统真正的传承者。

(位于北萨摩市鉴真纪念馆的鉴真登陆地纪念碑)

两国精英之间关系古怪,既被同样的文化纽带联系在一起,又因为这种文化而相互对立。

《马可波罗游记》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在这份真伪难辨,文采斐然的游记中,中国是一片令欧洲望尘莫及的绝妙异域。西方人曾普遍对古老的中华文明抱有期待:一个曾经创造出辉煌古代成就的悠久文明,理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会迅速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成为维护东半球文明秩序的基石。而历史的发展轨迹却是:西方人对中国的期待幻灭之后,却意外地在日本获得了印证。

明治维新使日本向欧式市民社会转变,大大加剧了中日(精英间的)对立:中国士大夫们认为日本彻底背叛了中华文化,投向了邪恶的西洋;而在日本,有相当多的一部份文化精英坚信:正是因为保存着中华文明,才使日本拥有了能与维新相匹配的胸怀;大清狭隘无知、固步自封,则是因为华夏精髓已经摧没之故。

明治维新使日本的地区影响力日益上升,使大清感到相当不快:先是两国签订通商条约,日本取得了与大清平等的地位(以前是一个拒绝纳贡的"逆子");接下来是"日琉合国",日本正式吞并了大清的纳贡国琉球。打压日本蓬勃上升的国势,成了清帝国国内的"政治正确"之声,在王朝的话语体系中,凡是外国、外族便一定是坏的,和西方人的"张狂悍桀"相比,日本表面上彬彬有礼,实则"阴桀",更加可恨。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清制不了西洋人,但制制日本,他们还是非常自负,说穿了,无非是欺软怕硬心态作祟罢了。

维新的初始目标是要让日本成为一个文治国家,在维新的前十年,日本政府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文部在政府中处于核心地位,支配着40%以上的财政。在1883年,日本己经拥有超过五万所小学,全民普及六年制敢育,国民识字率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文部雄心勃勃准备推行下一步更伟大的计划:普及全民八年制教育,并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时,一场恶劣的外交事件改变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轨迹,日本从此倒向了军国主义之路直到二战战败,而八年制教育计划,也被拖到了战败以后。

在清帝国,外交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延续,遭遇中法战争失败,安南脱离纳贡秩序之后,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遭遇政治重创,他们决心通过遏制日本来夺回国内政治的主导权。中法战争的失败表明:中国制造的轮船不仅造价高昂,而且根本不堪一击。虽然这并不是战败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中国人只能想到这个原因,或者说只愿承认这个原因。于是李鸿章下决心从欧洲订购最先进的军舰,放弃马尾造船厂出品的山寨货。

1886年,两艘重型巡洋舰定远、镇远,交付北洋水师。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头等铁甲舰",305毫米的舰炮足以摧毁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两舰7000吨级的排水量,全球仅20艘(换今天的概念,大概相当于两艘尼米兹级航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于现代军事一无所知,但李鸿章需要一位亲信来统率这支舰队,以确保这支舰队听命于自己。英国海军上校郎威理被聘为"会提督衔总查",俗称"郎副将",负责训练。朗威理很快便发现自己毫无发言权,于是"他的言论极力迎合中国人的胃口,以保住这个高薪位置。"

(19世纪末,长崎港掠影)

按《日清修好条规》,日本开放长崎港为中国兵、民船只提供维修服务。这一年8月1日,北洋水师结束首次黄海演练之后,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新式铁甲舰驶入日本长崎港,在三菱造船厂进行维护,同时进行"亲善访问"。这支远东最雄壮的舰队引起了长崎市民的普遍兴趣,纷纷前来参观。13日,在舰上困了将近半个月的水兵们士气低落,李鸿章授意给士兵放假一天,到市内游玩。这一晚几名清军在一家名为"游乐亭"的会场里喝酒,因争夺妓女撒酒疯打砸店内物件,店老板遂报警,这些水兵们却将巡警拳打脚踢一通后扬长而去,此后仍不肯罢休,一名弁头率领14名水兵到"丸山路"派出所来寻衅,用从古董店买来的日本刀将一名巡警砍成重伤。日方集合警力,在他们返回军舰的路上逮捕名叫王发的行凶肇事者。按照条约规定:中日双方相互授予对方领事裁判权,于是王发被送交清国领事馆。

领事馆在24小时内便释放了王发,引发了长崎各界的普遍不满。这次"亲善访问"的气氛变得非常尴尬。长崎市政府为缓和气氛,主动邀请清军到市内观光购物。8月15日,450名清军受邀进入长崎市,他们在街上毫无节制地戏弄、羞辱、挑衅巡警,终于冲突起来,一名巡警遭清军围殴(送至医院后死亡),长崎市民见状,将一些清军堵在一条巷内以砖石袭击,很快演变成一场群殴。这时,长崎全市巡警在"保护市民"的号召中紧急集合,200多巡警与400多清军展开混战。双方各有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另有5名清军失踪。

(亚洲第一巨无霸:定远号)

事发后,丁汝昌命令将停泊在长崎港的军舰褪去炮衣,炮口直指长崎市内,以开战威胁。李鸿章闻讯亦照会日本公使,称:"开启战端,绝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日方连忙请英、德两国公使出面调停,最终双方"相互抚恤":日方赔偿中方52500元,中方赔偿日方15500元。伤者医疗费用约2700元由日方负担。

长崎事件被一些中国"学者"认为是"晚清外交史上的一次成功"。实则完全是一场自取其祸的大失败,大清仗着坚船利炮欺辱邻国,明明自己无理,反而勒索赔偿。此举赢得了国内舆论的一片叫好,北洋水师威慑日本,李鸿章的权势获得了巨大巩固。他们并不知道国格丧尽之祸。

此事彻底摧毁了中国在日本普通民众中的美好形象。虽然日本的精英阶层早已对中国失去了好感,但在普通民众心中,中国仍然是那个存留在鉴真和尚和阿布仲麻吕等人著作中,礼义廉耻的大邦幻景。遭此羞辱后,日本政府决定动员举国之力发展海军,立志要在战场上摧毁北洋水师。原先计划拔划文部的教育经费3000万日元被改为海军经费,并发行2000万日元海军债卷。天皇下诏,号召全社会,在10年内筹集1.2亿日元用于建设海军。(所有费用按当时汇率约合白银1.346亿两,北洋水师每年经费400万两,实际到帐仅有半数左右,有时不足半数)

从此,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长崎大斗殴中,清军将自己的密码本遗失在街上,被长崎市民捡到后上交警署。它迅速到了日本政府最高层的手上,成为只有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参谋本部电信课长佐藤爱麿三人知晓的最高机密。大清军政的一举一动,从此完全为日本政府掌握,因为在后来的十余年间,他们从未更换过密码!

利维坦之路——中国史总览


中国民族意识的苏醒


一个传教士的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