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人区,律师如何发出“最强声量”?
口述丨储殷
编写丨鲤鱼姑娘
来源丨「庭立方·立说」直播间嘉宾分享
如果你不学会利用线上资源,
那你就辜负了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
疫情以前,格力电器的掌门人董女士认为:线下资源比线上资源更重要。
但在2020年4月24日,董明珠完成了她的抖音直播首秀,虽然受到网络卡顿的影响,直播效果和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格力进入线上场景的雄心。这场直播首秀,不仅是一场“带货”活动,也是格力品牌的形象展示。
在同一时间,经历了第一场直播的错漏百出,第二场直播的枯燥乏味,第三场直播的段子频出后,“连续创业者”罗永浩开启了他的第四场直播,一场直播带货2700万元。这样的结果是他过去的几年,甚至是疫情期以前都未曾想过的场景。
可见,对于在疫情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家和商业转型者而言,线上资源成为了一片前景巨大的新战场。
法律行业也有所动作,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法律市场的客户需求整体萎缩,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法律人开始适用新的运营、协作模式挖掘线上资源。部分律师和律所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的能量:他们开始意识到一篇10万+的文章是能带来不少的案源和合作机会的,写作才是成本最低的自我营销,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于是,你会发现有的律师在疫情期间做出了10万+的内容,有些团队开始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品牌曝光,借此机会拓展新的业务方向,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曝光机会,做直播、出爆款去吸引流量,去增加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线上资源,正在成为法律行业发展方向的突破点。
影响力,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资产
在中国,律师创造社会影响力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家常说的“死磕派”,就是靠不停地冲撞被行业内更多的人所熟知,其实很多律师不太愿意听到这个词,因为用对抗的方式来获取影响力的这条路,其实非常危险。
第二个阶段是靠参加主流的电视节目获得影响力。
我听过一个知名律师的故事,他老上央视录法律节目,有一天高烧42度还去录节目,大家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是这期没去的话,就会换另一个人上,万一那个人表现太好,不就没我的事儿了嘛!
曝光的机会“坑多人少”,所以高烧42度也不敢休息,感觉除非他死在台上,不然绝不能把话筒留给别人,确实相当敬业。
第三个阶段的影响力塑造方式,是对所有人都开放,谁也垄断不了的,那就是互联网。现在的时代是算法时代,和以前不同,比如,你用微博发文章,你面对公众表达的时候,是要看粉丝数的,但是在互联网算法时代,你的内容会根据别人的偏好做定向推送,去做精准传递。
一个在今日头条上没有多少粉丝、几百粉丝的人,一样可以写出10万+的文章来,这一点都不难。
获得社会影响力的目的,其实是想获得更多的曝光,被大众认知,获得更多的案源。以前律师总是讲“资源”,一种资源是熟人,这是你的社会活动之网,还有一种资源网,就是今天的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律师要用什么来“吐丝”呢?你的一个个观点、一篇篇小文章、一个个小视频,丝吐得足够多,网布得足够密,一定会有“猎物上网”,而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让你努力建设的影响力形成长尾效应。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对公众的每次表达会留下痕迹,你的公众表达不仅可以跟当事人“一对一”去说,你还可以对很多未知的、不特定的多数人去说,这是你在互联网中建立的“蜘蛛网”。
为什么“红”的人少?
因为大多数都根本做不到
我看过很多做法律新媒体的大V,年轻到令人发指,他的资历和经验不见得有多深,但是案源和机会其实不比行业内的资深律师少。
很多律师看到了线上资源的红利,也开始朝着“明星化”“平台化”“渠道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要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一个核心,就是一定要在社交媒体上,在社群化的过程当中,掘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所以,做民商事的女律师应该努力成为女性话题、母婴话题的大V,中年律师必须要懂商业逻辑,懂科技、大数据,懂教育,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形成非常精准的定位。
很多人在说:“你不仅要努力,还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但其实,大多数人即使知道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会死在“努力”的路上。
就拿新媒体写作这事儿来说,律师们都知道,只要你一周写三篇左右的内容,每篇1500字左右,做普法内容,写新法解读,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跟踪和分析,写实务经验的分享、办案手记,你坚持写,持续写,很快就能出头。
但是现实是什么?是开个账号很简单,持续经营一个账号却很难。
很多法律人开始做自媒体,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开通了很多的账号,日更三篇,他会觉得做这事很容易,一看阅读量和数据反馈,热情被浇灭一半,后来发现做内容输出还需要不停地去关注热点,不停地去思考,不停地根据新媒体的语境,考虑新媒体受众去写作的时候,创作热情下降了一半。
当发现自己写的东西阅读数和点赞量低的时候,没有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正向激励的时候,总觉得写了没人看的时候……就没什么动力再继续努力下去了。
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事实的真相是,找律师其实和去医院看病是一样的,在没有真正遇到事儿之前,很少有人去花时间去看这些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
“那我做的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在真正的当事人出了事、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他会去网上搜“遗产纠纷如何处理?”“家人被抓了怎么办?”“拖欠工资如何维权?”这时候当事人会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处理办法,你的文章,在这个时候你创作出的内容就可以体现出它的价值。
当然,也有很多骗子会利用公众的心理,在网上发布类似的普法信息,所以我更鼓励大家去做内容输出,利用好线上资源,用真正的专业知识去抢占这些骗子所占据的话语空间。
对无人区的呐喊,对无人区的沟通
法律服务表面上是在“做案子”,但实际上,是在“做客户”,客户在选择时,需要的信任门槛太高了。
客户的焦虑其实也是律师的焦虑,流量也许可以解决“接触客户”的问题,但是“客户信任”的建立,不是靠短期流量可以快速解决的。
和客户沟通的过程其实是跟人的沟通,但是对公众的表达,其实是对无人区的呐喊,和无人区的沟通,是在“算法媒体”中,找到套路,让客户更容易找到我们,看到我们。
那律师该如何做呢?
第一,律师可以去研究一下“算法”和“公众”。
“算法媒体”对没有什么时间积累粉丝的人是更有利的,因为你很容易能够捕捉到大众的诉求,可以根据大众的诉求提供你的产品,进行你的表达,找到你的观念的定位,写出那种跟你的客户群体一样价值观的东西。再根据你的专长和你的主要业务方向,把它当成一个项目。
第二,注意表达观点的技巧。
①这个时代最糟糕的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所以你的内容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没有观点的东西,等于没写!什么叫鲜明的观点?绝对不能面面俱到,每一次只讲一个矛盾,每一次只讲一个点。
②面对公众的表达,要的不是曲高和寡,而是要学会“说人话”!
我看过很多律师写的法律文章,为了显示“我很专业”,全篇用干巴巴的法律条文堆砌,写三行长度的长句,满篇的法言法语,即便是同行,也要反复读三次,才能理解到中心含义。别忘了,这是对于大众的沟通,那些爆款文章的背后是普通大众,比起法条分析他们更喜欢听法律人讲故事,有带入感,受众就能够进入你想传达的价值里。
③表达的篇幅不能过长。
律师单独跟当事人面对面的沟通,多少时间必须停一下?标准时间是40秒到1分钟。因为人类的忍耐极限是45秒,过了一分钟以后,会忘记之前听到的话,所以每40秒到一分钟停下来确立一次共识,你可以和他点点头:问他:“您说我说的对不对?”他确认过了,再往前讲。
在网络上的表达也是一样的,文章的内容在1500字左右,注意分段,穿插几个故事,几张图片,表达效果就会很好。
④价值观一定是要温暖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
什么时候当事人对律师敌意最大?是他认为“你是挣我钱的人”的时候,什么时候当事人对律师印象最好?是他意识到:“你是来帮我的”。
为什么很多律师做公益?因为要让客户知道律师是帮人解决问题的。
我有个大律师朋友,一直在帮汶川地震的孤儿,每一次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大家都热泪盈眶,比如我身边的一个女律师,她把打拐的照片放在手机里,经常吃饭的时候给我们一看,大家一堆人肃然起敬。这都是正能量的例子。
其实,律师负能量挺多的,都知道律师嘴巴毒,说怪话的一把好手,但是你别把它写在网上,不要觉得这是你的自媒体,网上其实没有个人空间,都是公共空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网上讲话,不管你是多小的一个媒体讲话,永远记住,你是对大多数人讲话的时候,根本不存在私聊。
还有,律师作为专业人士,需要保持点神秘感,你想要通过社交媒体去变现的时候,要变现的是你的专业知识,你可以体现你帮助别人的东西,但是要记得尽量弱化你的个人形象。
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公众这种不特定人群的时候,用内容去做公众的表达和沟通,正在成为律师突破职业瓶颈,实现初级阶段的快速积累的不错的方法。
去选择目标人群,找到自身的差异点,持续对目标人群输出专业,强化他们对你的印象,建立信任,利用好线上资源,就会拥有一片广阔的市场。
储殷,经济学家、国际问题学者、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数字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万里常安海外风险研究院副院长、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研究院执行院长、亚太智库高级研究员、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安全与政府法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会研究员。
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员,曾参与凤凰卫视、兵团卫视、甘肃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节目。原FM93特约时事评论员。
奇葩说第六季辩手。《我是演说家》第四季六强选手,获优秀奖。
《最强辩手》总编剧。财经脱口秀栏目《储说》节目主讲人。开办时事评论类节目《事出有殷》。
——百度百科
编排丨老斑鸠、鲤鱼姑娘
校对丨小豆苗
审核丨老斑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