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素描 | 童明:在城市更新中修复失落空间
曾在A+U、Doums、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等各类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设计项目,同时还曾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法国巴黎“中国当代建筑展”,法兰克福德国国家建筑博物馆“M8 in China,中国当代 8 位建筑师建筑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国设计大展、西岸设计与艺术双年展等各类重要的专业展览。2017至2019年担任江苏省美术馆“基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觉醒的现代性”、清华大学美术馆“归成”展览主策展人。
▼▼▼
童明经常说,城市是不完美的。
但他认为即使不完美,也不应该轻易推倒重来。
“城市更新需要把城市环境作为一种微妙的生态系统来进行对待,要避免由于大刀阔斧对于整体平衡所带来的影响。” 童明说,城市更新,首要是学会接纳城市的“不完美”。
近些年来,童明很多的设计作品落地在有关「城市微空间」的复兴。微空间复兴是设计师对于城市失落空间的再发现,运用设计思维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协调、努力在这些空间植入更多能够激发活力的要素。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项目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活力,见微知著,透过一个个细节去影响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改变。
商圈是年轻人的新宠
如何利用商业体互补发展
潮流年轻人都认识 iapm 商场。
位于陕西南路商业区的环贸 iapm 商场,2013 年开始营业,崭新的零售模式和大牌入驻让其很快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也为这一路段带来了更多的流量。
“新乐路”就位于静安寺商圈和环贸 iapm 广场之间,在空间上它与两大商业综合体连接,具有与大型综合商业体形成互补发展的区位优势。童明认为,针对这条道路,应该从环境、功能以及运营机制三方面着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该地区的城市创新发展。
童明给出的改造策略是「优势互补连锁反应」,寻求一种连锁关系,让环贸人流和能量能够与小街商业有所互动,产生互补,进而引发涟漪反应。
>> 田汉广场 - 开放式公共空间
他首先改造的是田汉广场,原有的纪念雕像、高大的藤架和乔木他悉数保留,主要改造是取消了围栏,重新设计下木形成组合景观,同时整体抬高广场地坪 50cm,利用高度差为人性空间提供坐凳。
如此一系列整合田汉广场及周边人行道的措施,营造出更开放、积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强化该节点与延庆路、东湖路、新乐路的步行联系。
>> 衡复微空间 Urban Cross
衡复微空间 Urban Cross 的建造,同样值得称赞。如今的它与田汉广场隔路相望,建筑地址位于五条马路(东湖路、新乐路、长乐路、富民路、延庆路)的交汇口,实属流量交汇的要地。
然而在改造前,这里是一家轮胎店,常因汽车维修、护理而占据街道空间,导致周边环境的拥塞紊乱。
衡复微空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无论你去网红路东湖路闲逛,还是去热闹的延庆菜市场买菜,亦或是去有着星巴克祖师爷之称的Peet's Coffee咖啡店,你都会在不经意间注意到「衡复微空间」。
△ 改造后的衡复微空间夜景
衡复微空间并不大,只有区区 19 平米,但童明的改造很成功,他将这里改造成一个每天有活动、展览发生的文化创意空间。我们就以衡复微空间之前的一个展览举例。
步入空间,你首先会发现一张占据了半堵墙的“衡复历史街区地图”,它默默叙述着这个街区尘封的历史和被遗忘的故事。
它记录着饮食的变化。爱吃肯德基,但可别忘了振鼎鸡的白斩鸡,第一家振鼎鸡就开在新乐路上。
它记录着文化的变迁。1962 年,位于东湖路上的“东湖电影院”被改建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放映了全国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魔法师的奇遇》。当然,时过境迁,这家电影院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它还记录着伟人的足迹。两位电影皇后、一位电影皇帝、围棋国手陈祖德、作家陈祖芬都曾长期居住于附近。
在上述展览中,衡复微空间除了展出了“记忆地图”,还曾推出独家的“衡复风貌区打卡清单”,包含有周围的 12 个景点。通过这种方式,从一个内向空间升级为一个公共空间,并且成为了一个连接周围的微型网络节点。
当然,童明并不会把衡复微空间定位成一个固定类型的展馆。在设计过程中,他为场馆预设了多种使用模式,可以匹配读书会、放映会、展览、咖啡店等多种模式。从而,衡复微空间有机会与大学院系、出版社、美术馆等机构产生更多联系,为主办方提供展示场地和设备,协助展览策划与空间设计,为公众呈现更为多样化的展览。
△ 童明为衡复微空间设计了多种使用模式
>> 新乐路襄阳北路交叉口空间改造
新乐路襄阳北路交叉口有一座现成的旧教堂,几乎已经失去原有功能,童明将它重新启用,作为公共展览、音乐会等场地,形成一个资深的街道文化公共空间节点。
下图虚线处的襄阳公园,童明对其的设计思路是,在交叉口强调其公共性,通过设计强调连接 iapm 和新乐路的路径。
最值得一提的是街角的改造,原街角的公共厕所被移动,改为新建的街角广场,不仅扩大了教堂历史建筑的观看视角,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更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整条东湖路新乐路也在改造中焕然一新,沿街店铺保留历史古韵的同时散发着活力。
童明通过在襄阳公园、田汉广场、衡复微空间等节点处所做的微创手术,成功的梳理了街区环境的整体结构,开放后的环境也打通了节点 —— 这就是童明所希望的,并不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通过一些微创改造将周边碎片化小空间整合,使之联网成片,形成更为广泛的互动辐射效应。
在失落空间中,重塑1800平方米的客厅
贵州路的西侧,有着密集的旧式小区,用地产行业的术语大抵叫做“老破小”。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小的灶台,公共卫生间基本上还保持着二三十年代时的那种样子,难以跨入,立面上也是层层叠叠的加建。
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小区已经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住在其间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或者失业的人,已经没有经济能力去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
如何在「失落空间」中完成重塑,是摆在童明面前的一道难题。
童明仔细考量后发现,于附近的居民而言,这相当于 1800 平方米的客厅 —— 很多人家中环境太小,故而经常在公共区域活动(诸如乘凉和打麻将),因此公共空间极为重要。
童明将改造策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如何去激发最外面这一层——弄堂的活力;
第二步,深入到每栋楼里,去了解和改善每栋楼里面的公共部分,如厨房和卫生间;
第三步,要带动每个居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长久性的任务。
△具体落地:4个里弄入口激活,3+1处基础环境提升,2个共享空间营造,3处环卫设施改造。
>> 提升弄堂活力,从改头换面开始
针对「提升弄堂活力」的问题,童明准备从“入口、门面”出发,他提出了一个门禁社区计划。
小区的大门,乃居民回家的必经之地,在改造前,这里是黑乎乎的一片,电话线、网线、电线纠缠在一起,仅有两米宽的通道两侧,还有垃圾房、厕所和倒马桶的地方,居民体验着实一般。
△ 改造前的小区
童明根据现状,优先对设备空间进行梳理,整合了公共空间,同时将其升级为门禁小区。
这一方面可以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安全性,同时对一些空间做了界定。于居民而言,门禁小区也能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他们可以向人介绍“这就是我家的大门,这就是我家的客厅。”
△ 改造后的小区入口空间
>> 环卫设施改造,给刚需空间增添生活气息
在深入到每栋楼的过程中,童明也发现了很多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走进鸿兴里,有一系列糟心的公共设施,发电箱、水电箱、厕所、垃圾箱、倒马桶都集中在一处。
在这样的一个狭小空间里,既要上厕所,又要保证居民的过道能合理的分开,同时还要考虑隐私性、气味等问题。而且,这里是小区居民的刚需之地,有 30% 的人要在这里上厕所。
童明最后将厕所改造为了一个“大花坛”,入口在两侧,尽量不影响走道的功能,然后设计了一个极复杂的剖面,在剖面当中,既要解决厕所的基本功能,还有通风、采光、视线干扰等,所有的事情都要在一到两米的范围内解决掉。
厕所设计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气味问题,童明在走访了多家用户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洞口做出风口。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这个区域种植了一棵树,整个建筑就像一座花园厕所,小空间一下子显得活力起来。
>> 提升小区居民参与度,创新共享厨房
童明计划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带动每个居民的积极性。外部的改造只是催化剂,真正的改造还需要居民更多自发生活状态的改变。为此,他增设了很多的公共空间。
下图的区域中,是自行车停放区,同时租户也会在此地晾晒衣物,显得非常拥挤。童明在经过反复的抉择之后,在晾衣架上放了很多空的网格,做成层层的花架,既满足了用户原先的需求,同时不遮挡阳光,给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整洁的场所。
△ 改造前的公共广场
不止如此,他还为小区用户增设了一个「共享客厅」,一个可供所有居民使用的厨房。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自己的厨房不能满足需要,可以来这里申请做饭或者是招待客人。
童明知道,他们无法去改变每家每户的面貌,但通过对公共资源的补充,也同样可以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共享客厅的出现,在小区的效果就很好,居民在此处举办了很多活动,社区的交互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 公共客厅的内部
不同于以往的项目,对于小区的改造,更多是面对鲜活的社会现实而进行的设计。在这个设计当中,很多甚至是社会工作者的事情。在这里,居民会把一些公共空间当做是非常个人的空间,会划地界、抢地盘,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都在交织,每家每户的关系都会有社会层面的博弈,是非常多层次多元的。
童明觉得在这个设计中,其实更加强调了建筑学的作用,所有的预算、造价、技术、结构、功能,都要有所平衡,所以更加整体,更加复杂。
城市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远20岁
“其实从城市成型开始,它就活了,新陈代谢开始,” 52 岁的童明在采访中说道。在他看来,今天对城市更新有着很多理解上的偏差,近 30 年的高速发展中,绝大部分人看到的城市发展,就是一张白纸上画出蓝图后,建筑拔地而起。
但事实上,在长久的城市生命周期中,生长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对待,就可以理解,它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远停留在 20 岁,”童明说,“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在耐心细致的合理框架中,完成消化转型与升级。”
在常人的理解中,城市微空间复兴、城市规划设计都是与“空间”相关的事,但其实,设计师更需要去前瞻时代,眺望远方。互联网时代,网红时代,会给城市形态带来怎样的变迁,也是童明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几十年前,我的祖父学的是西学,研究领域是中国园林,他的出发点从不是狭隘的‘追赶’,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共同视角。”童明说,“当时本来想考数学专业的自己,虽然“被迫”选择了建筑学专业,但如今能参与其中,作为建筑与设计领域的研究者,自己深感幸运。人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太多机会来把握城市这个生命体的运动,而我能够看到,并在小小的范围内参与其中,已然心满意足。”
【新空间 新发现】 活力102 | 奉贤博物馆 | 永年菜场 |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 泊空间
【新理念 新生活】 昊美术馆 | 望江驿 | 童尚集 | 金桥碧云美术馆
【2018优秀案例推荐】融书房 | 思南书局 | 静安区文化馆 | 朵云书院 | 杨浦区图书馆 | 大隐书局 | 顾绣体验馆 | 我嘉书房 | 泗泾非遗传习基地 | 张江戏剧谷 | 唐丰苑 | 美罗艺CAKE | 言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