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与“自然”中的身体,张怡和童文敏的两种维度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3-10-15



 




童文敏,《看不见的时候》(静帧),2022

行为影像(单频,彩色,无声),78分04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观点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

“童文敏:从南到北”


策展人:富源 2022/7/10-10/10














时至今日,在关于大众审美、医药、运动、卡路里计算等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合力下,身体已是一个人们共享的全球性文化影响的前哨,也是抵抗既有趋势的最后据点。





文 / 孟宪晖

图片致谢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家

BANK MABSOCIETY、空白空间




女性、身体、影像,当一些可纳入认知范围的符号出现在眼前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去比较和简单化,就像美国科幻剧《奥维尔号》 (The Orville) 里Charly对机械生命体Isaac说的:“人类自古以来有一种将事情简单化的倾向,我们会用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来评判事物,但是在现实中,事情没那么简单,一切事物都有层次和细微差异,但是要弄清楚它们太费劲了,所以我们采取了简单一刀切的做法。”


正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展出的美国华裔艺术家张怡(Patty Chang)个展“我们都是母亲”和中国艺术家童文敏个展“从南到北”,在同一建筑内的不同空间中以截然不同的作品探讨着关于当代表演实践的美学和生命维度。尽管在展览前言中明确表示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代际的两位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个案,但一种来自观看者心中暗自的比较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有距离和差异,完全同一的双方不可能发生对话,只能是以‘对话’为假面的独白。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同一性,而恰好是差异性构成了对话与理解的基础。”(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张怡,《蜜瓜(不知所措)》,1998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3分47秒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童文敏,“从南到北”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在一个图像资源丰富而又迅猛膨胀的时代,我们正在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当今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也被以图像为主因 (dominant) 的文化通过种种影像等方式填充着闲暇时光,藉由屏幕我们被塑造着各自的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某种程度上这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基础的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在不同的文化历史阶段,身体的再现总是承载动荡时期的关键焦点。时至今日,在关于大众审美、医药、运动、卡路里计算等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合力下,身体已是一个人们共享的全球性文化影响的前哨,也是抵抗既有趋势的最后据点。


在展览中两个艺术家作品朝着迥异的路径进行。“我们都是母亲”是张怡在中国的首次机构个展,这位从1990年代中期,就以极富挑战的行为表演和录像作品而出挑的艺术家,其最新作品《我们都是母亲》 (2022) 以一个影像为核心,反思了她与科学家阿列克西亚·奈伊玛尼斯和水体女性主义者、作家阿斯特利达·奈伊玛尼斯合作项目《学以善终》的一部分,即为观察鼠海豚尸检的过程。线上会议的形式对于疫情后频繁使用ZOOM的人们来说是何其熟悉,科学家对鼠海豚死亡原因的检验结果将被保管于拯救动物的档案库。但对尸检的解释,以及抚摸海豚尸体的漫长过程更像一次关于哀悼的仪式。复原在现场的记忆游戏卡将影像中艺术家的部分创作抽离到现实中,建立起抚摸死去的幼年海豚的视觉档案,进一步追溯着有关生物共同具有的、本能的、深层的情感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动物学会 (ZSL) 的一份新报告中,泰晤士河河口广泛的区域内是港湾鼠海豚 (Phocoena phocoena) 的重要栖息地。河口对许多海洋物种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养育幼崽,而港湾鼠海豚是一种“哨兵物种”——就像古老的格言“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样,它的存在表明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在仍未结束的俄乌战争所影响到的黑海海域,大量鼠海豚的生命遭受着威胁,也令这一物种承受着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2022

影像装置,20分02秒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张怡,《记忆游戏》,2022

桌子与喷墨打印,尺寸可变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我们都是母亲》与多频影像《奶债》 (2020) 在对关怀、创伤议题的探究层面一脉相承,后者展现来自不同地域的表演者在泵奶的同时,朗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恐惧。张怡收集了当地社区不同人的恐惧清单,然后将这些清单变成了剧本,并由一位正在抽母乳的表演者朗读。看似恐惧是由表演者读出,但这些恐惧来自更大的群体,也包含着有更多的形式和层次,内在关系的不安全感、私人的恐惧,再到系统性的压迫和集体创伤。回溯这场展览中更多张怡的过往作品,《在爱里》 (2001) 、《Que Sera Sera/祈祷》 (2013-2017) 、《沮丧(母乳)》 (2017) 系列照片,会发现她的创作源自社会关系,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际遇中有所变化,女儿、母亲的不同角色随时间的推移而面对着现实中生命和死亡的来临;在连接图像和文字、身体与意志等不同物质媒介的过程中,张怡揭示的是个体在公共领域和私人场所中的自我呈现;就维护日常接触 (encounters) 、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而言,身体承载着符号价值、社会位置构成了一种共享意义体系,而从中对于自我认同的反思显然也在通过代际传承而逐渐内化,人们由此具备了比较固定的思考方式,将自身与世界相关联,而张怡对于个体与集体共享的失去,促使观众思考的是重新愈合的过程。



张怡,《奶债》,2022

双频影像(彩色,有声),为同名五频影像装置的一部分,9分25秒和6分45秒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张怡,《我现在害怕的事情》,2018

4张喷墨打印,每张24.8 × 50.8 cm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左图: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张怡,《在爱里》,2001

双频影像(彩色,无声),3分28秒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张怡,“我们都是母亲”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上、中图:张怡,《沮丧(母乳)》,2017

3张照片(该系列照片共19张),24.7cm × 37.14cm,27.1cm × 36.19cm, 27.22cm × 36.19 cm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下图:张怡,《Que Sera Sera/祈祷》(静帧),2013-2017

双频影像(彩色,有声),3分49秒及3分33秒

致谢张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权归属张怡




相较而言,“从南到北”作为童文敏新近开启并持续进行中的同名行为表演项目,身体更具景观和美学意味,换言之,性别在本次的展示中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她更关注于回归自然环境并融合其中的自然属性,更对抗主流的被形塑的流行的身体观念——例如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女性“柔弱的”、“不稳定”的身体所直接造成的。现场可见到的六组影像作品记录的是艺术家印晒有植物纹路的身体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召村向北开启的一系列行为表演。而那些由艺术家采集的植物沿着人体的形状,构成一个仿似自然拟人化的平面作品,材料来源又暗含着流散、漂泊与再现的意义。



童文敏,植物标本文献,2022


童文敏,“从南到北”展览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

摄影:孙诗

图片由艺术家与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脱离城市来到超脱熟悉领域的地方,本就带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维度,童文敏亦将一种身体力行的冒险贯彻在作品中,如夜晚爬到山里的树枝上,倒挂在颠倒的大树拂过土地,与人绞杀,与一群人在火堆前感受温度原地旋转等等。这些源自本能的行为是艺术家在经历身体的适应、对本地知识的学习和对自然环境的考察后获得的影像结果。这似乎也应和了自然是建构的,而不是发现的,或者说,艺术家在作品准备期间的过程是一种发现,发现符合人们日常某种想象的自然,而在身体介入,通过作品和展览形成新的成因、叙事和描述后,“自然”成为了揭示出新视野的可能。童文敏这些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创作,在今天人们日渐将网络世界视为一种非物质性的空间的情况下,在“一种乐观的‘新柏拉图式离身性’修辞话语”(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奇云: 媒介即存有》)中,反而提示着观众“活生生的具身在场永远不会失去它的魅力。”



童文敏,《天黑以后》(静帧),2022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9分48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童文敏,《拂过》(静帧),2022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2分50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童文敏,《告诉她》(静帧),2022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7分11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童文敏,《绞杀》(静帧),2022

单频影像(彩色,无声),14分39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童文敏,《温度》(静帧),2022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14分51秒

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回看这两个展览,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对话,也越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提供更多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值得珍视的是不同维度解读下所蕴含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而诠释的开放性必先于意义的精确性,正是它们使理解对话成为可能。











REVIEW ↓



Industry

经营画廊30年,林明珠谈如何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低潮期


ABB周报

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新博物馆定义;余至柔接任余德耀美术馆馆长;徐震®启动全新艺术项目;施博尔画廊将在首尔开设亚洲办公室


侧面

被流放的海陆之交,利蒂希娅·叶笔下的劳作圣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