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喷水池|蔡影茜、王欢:重新审视西方经验下的历史书写与被忽视的亚洲地方语境

Art-Ba-Ba工作室 Art Ba Ba 2023-10-15
 


⛲️





喷水池















蔡影茜

《泰国艺术——当代的通货》

《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




王 欢

《美术、神话与祭祀》







Art-Ba-Ba将通过栏目“喷水池”不定期分享文化及艺术工作者们的近期读物。希望以文本推介为起点,延伸出他们对当下和未来处境的判断和思考,并同时为观众提供一个跨学科视角和更为开放的知识参考坐标。





编辑 / 林思圻

图片致谢写作者,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喷水池”将视野聚焦在与当代艺术话语或理论相关的书籍。Art-Ba-Ba邀请到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蔡影茜,艺术写作者、艺评人及策展人王欢,与我们分享影响他们近期策展实践或思考方向的知识文本,并谈及这些理论工作如何为当下的艺术领域提供研究和观看的独特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艺术从业者在本文中作出的推荐都恰巧指向了他们对当代艺术文化现象总体的预测与判断,尤其在全球化浪潮退去后的今天,具有相类似的前瞻意图和参考价值:蔡影茜通过郑大卫 (David Teh) 对泰国艺术传统的观察,以及理查德·沃林 (Richard Wollin) 对60年代历史遗产中政治、文化及艺术事件进行的爬梳分析,重新审视了地缘冲突下的社会结构,指出长期被西方中心主义评论体系所忽视的亚洲地方语境和政治姿态对日常介入的紧迫性;王欢则将人类学家张光直的跨学科写作视为对西方经验主导下历史书写路径的颠覆,在宇宙观的外延空间中思考中国和西方文明缘起的本质区别,进而赋予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更贴近本体,且更具延展性的解读。






01

重新发现、激活和见证充满争议的 “当代”






蔡影茜


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她策划了时代异托邦三部曲等系列群展,罗曼·欧达科、奥尔马·法斯特、周滔、林从欣等职业中期艺术家的在中国的首次机构个展,以及“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潘玉良:沉默的旅程”(2017)、“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柏林,2019)等研究性群展。她的大量写作见于各类艺术媒体及出版物,也是泛策展系列和“一路向南”驻地研究网络的发起者,电子期刊On Our Times的主编及“生滚粥”主播,并于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的研究奖学金。






 📖推介读物:

《泰国艺术——当代的通货》

  作者:郑大卫 





原作名:Thai Art: Currencies of the Contemporary

出版社: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 (The MIT Press)

出版时间:2017

页数:296





作为作者赠与的礼物,这本书曾经和其它艺术类专著一样,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被阅读。因为时代美术馆的展览史研究项目“三个争议的场域”的启动,我在2022年初拿起了它。《泰国艺术——当代的通货》刷新了我曾经主要由《关系美学》《人造地狱:参与性艺术和观看者政治》两书塑造的,对“关系美学”的二元认知。泰国现代民族主义、皇室文化外交、小乘佛教和稻米种植传统、泰国农民的当代困境等被两位白人批评家排除的地方语境,无法被抽象为单一的概念或标签。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的郑大卫 (David Teh) 以一种移民二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距离,审视泰国艺术传统和民族形式,如何结合战后的全球观念主义,在三十年间通行世界。他用泰语的“nirat(笔者理解为 ‘边走边讲故事’)”概括标志性的关系美学作品中的乡愁,并将其追溯至泰国文学游吟诗人的传统。另一个泰语词“baramee”则更难以被翻译,它在印度佛教中代表一种由往生继承的美德和影响力。与英语中的“个人魅力 (charisma) ”或者尼古拉斯·鲍瑞奥德更喜欢用的“交际性 (conviviality) ”相比,baramee有着鲜明的等级乃至于封建内涵。


当然,来自本书作者最重要的警示是:仍然受制于民族国家框架,并一直被各类地缘冲突所裹挟的亚洲艺术家和策展人,是否还能要求那些“历经打磨却充满争议的 ‘当代’”被看见,而我们的见证,是否仍能“激活社会和美学的未来可能”。




 📖推介读物:

《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

  作者:[美] 理查德·沃林





原作名: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译者:董树宝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品方:三辉图书
出版年:2017
页数:536
丛书:三辉书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





在2020年以前,我们倾向于相信那段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后冷战、六八余温与新自由主义合流的全球化浪潮,仍然驱动着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还可以在亚洲现代性及其发展主义加速度的庇荫下,在国家主义与艺术自治的纠缠和空隙之间,赚取某种时代红利。三年过去了,在日常政治和生命政治之间,这组曾经的主要矛盾,也被抛进了废纸篓。


作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专家,理查德·沃林 (Richard Wollin) 的这本史学著作兼顾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绘制了当代艺术话语时尚中,多位明星白人男性理论家的政治谱系,以及他们在六八运动前后的相互论战和立场转变;也将官僚化的法共、激进的毛派,逐渐向人权主义转化的左翼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等各种力量和团派间的此消彼长,复述得条分缕析沃林还引入了一些普通读者更为熟悉的社会事件和文化人物,例如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儿,以及波兰斯基导演的《我控诉》中复现的“德雷福斯事件”。这股席卷法国20世纪60年代的“东风”消停并转向之后,意识形态优先的“一分为二”或“二合为一”,逐渐让位于当代政治中以身份认同为核心的各类平权运动,法国乃至全球的左翼知识分子、年轻人以及原住民,投入到延续至今的女权主义、同性恋权益、去殖民主义等微观政治抗争中。


拨开六八的红色面纱及其内部的团派政治,工人阶级的转变和农民的消失,革命暴力和程序正义的矛盾,知识分子的介入和街头政治的策略等议题,仍会在不同的地方语境和历史条件中,重新变得迫切。






02

艺术、神话与政治的总体性——“联系性宇宙观”下的研究路径






王 欢

王欢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写作、出版品牌《普遍》(手册)的联合发起人兼主编。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 (IAAC 5) 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大奖,202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丛书《小径:赤贫得只剩语言》,2021年主编了《假杂志》的创刊号《巫术修辞》。他近期正进行一项关于当代秘密社会与艺术的跨文化研究项目。


个人网站:

www.huan-wang.com






坦诚来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阅读都陷入在极强的目的性里——为了写作而阅读,为了策展而阅读,为了出版而阅读……因此,近期阅读的绝大多数书籍对我来说都像是在弥补知识缺陷的工具书,近两年来,我因在做一个当代中国的秘密社会 (Secret Society) 与民间图像、当代艺术和群众集结有关的研究,毫不意外也是为了研究而补充阅读了一些相关知识。这次应邀荐书,如果推荐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的书,我推荐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先生是享誉盛名的学者,自然不需要我来“推荐”,我想谈论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甚至都不是考古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陷入困境时,闪着光,予我帮助和启发的。




 📖推介读物: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张光直





译者:郭净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2
页数:141





事实上,我并未把这本书视为考古学著作来阅读,更不是工具书,而不如说是一部极具视野的跨学科写作。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几乎一个夜晚就能读完,原本是写就于80年代并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中译版直至2022年仍一直再版,我孤陋寡闻,因近几年来研究兴趣的转向才有幸读到。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虽然对内容有所暗示,但实际上三者都引向了一个隐藏于标题外的对象——直接对准古代中国政治权威崛起的论述,没错,重要的是艺术、神话与政治的总体性。举个例子,比如在“巫觋与政治”一节中,张先生引述了“绝地天通”这个被视为中国巫术起源的重要典故,这个文献原本语境描述的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神本是可以自由沟通,但是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家天下的建立,才开始使得天地相隔人神异界,而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有向天沟通的权力。所以在这里,重要的根本不是考察巫术的起源,而是巫术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核心作用。当然,这本书里后面的章节还有诸如青铜器、动物纹样、古代文字等在政治文化的考古学表现,我在这里自然无法详细展开。


总的来说,引用张先生的原话是“古代中国人告诉我们的情况以及我们依据考古和文献证据重建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实际运作体系”,很多关联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得以浮现都是在细枝末节处拼出来的。另外,在这里我必须重点一提的是,书中有收录一篇后记,名为“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对我启发极大。这篇文章从“文明在中国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写起,张先生提出了那个著名且争议的观点——源于中国和西方分别被其总结为“连续性”文明与“破裂性”文明两种形态,并认为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是个例外,要知道,这几乎是在颠覆自西方经验所总结的普遍性的!而提出这个观点却是由其对萨满式的“联系性宇宙观”的研究引出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脑洞大开、危险而迷人的观点。


最后,回到阅读这本书和我自身的关联。我因近期展开的一些工作和实践常被不了解的朋友误以为是研究神秘学,其实完全不是,神秘的部分始终是外衣,是修辞,是局部,祛魅才是研究者的基本道德,当神秘不再神秘,我的工作可能才刚刚开始,比如在前文所述有关当代中国秘密社会的研究里,神秘是必然的,但我更关心其实是,那些追溯至白莲教以来的群众集结、政治话语、民间信仰等等是如何在如此不稳定的政治命运下稳定地保存于近乎民俗式的形式中,并延续至今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个研究对象可能更像是路径,它或许迷人,偶尔神秘,但人未必于此停留。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正是这本和我的研究并无直接关联的读物,但却在非常多思考惯性、考证方法的细枝末节让我有了类比的可能和参照,并在研究处于瓶颈时有了另一种思考进展。事实上,很多研究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出色的论证,更是在敢于面对争论但仍然坚持的勇气和近乎无限延展且令人意外的关联,不是吗?











REVIEW ↓



展览

从动物园走向游乐场:艺术中的规训与极乐空间


Industry

借助互联网平台,美术馆如何实现展览形式突破?


ABB周报

业界声援曼努埃尔·博尔哈-维莱尔;Desert X 2023公布艺术家名单;“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定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