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少聪 陈慧萍 | 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理论探析与实践启示

曾少聪 陈慧萍 华语HUAYU
2024-09-04

【编者按】本期文章探讨了海外华人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上的作用机理及其实践启示。文章分析认为,在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宏大叙事篇章中,海外华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表现为以文化间性沟通中国本土化与国际通约化叙事文本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海外华人通过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途径,传播融合多元文化要素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模式,为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的中西方之间,打开了一扇客观认知对方的窗户,为深化中西文化互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其中,涉及中国国家形象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多元族群和谐、政治清明廉洁、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稳定团结、山河秀美壮丽、对外更加开放、国际公平正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具体内容。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时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汕头讲话,充分肯定了海外华人在融入移居国主流社会的同时心系祖国,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维护中国国家形象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文化间性的理论视野中,深入分析海外华人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助于我国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和设计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的战略,为不断优化侨务外交的方向,丰富侨务外交的内容发挥积极作用,更有助于进一步凝聚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一、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理论探析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一种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为,从个体或群体层面而言,在理性认知交往双方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承认双方均为主体关系,而非主客关系,有利于构建包容差异、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合理化交往关系,即主体间性理论。这一理论向国际传播领域延伸,表现为主体间性理论向文化间性理论的发展,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需要在对本国文化认同的同时,探索与他国文化开展对话的普通话语体系,通过构筑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合理化对话机制及交往互动模式,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往障碍,形成国与国之间共生共存的态势。

中华文化的深厚根源与长期在异质文化中生存发展的特殊生活经历,共同影响着海外华人群体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方式,塑造出从个体内化主体间性,到深刻理解主体间性,从而具有内生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个体;塑造了受文化间性塑造,从而能够发挥文化间性,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搭建桥梁纽带的群体。

(一)主体间性: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内生优势

根据王赓武先生的定义,华人指“加入外籍或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华族”。笔者认为海外华人是“中国海外移民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海外华人族群,在文化上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托马斯·尼克曼交互反射理论中提到的,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他对于自身个性与个体的认同,是需要通过与他者进行交往并不断进行反思的。随着海外华人移居到世界各地,在时间维度上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对中华民族认同;从空间维度上不断适应移居国的经济生活,并逐步融入移居国的社会系统中,同时理解着移居国的文化模式。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历史认知空间和异质文化的现实生活空间同时存在于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融。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在海外华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共存、共生,塑造了海外华人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开放吸纳“他者”的文化心理,通过吸纳他者,不断实践自我调整,不仅实现了与异文化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主体间性的群体。

(二)文化间性: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逻辑结构

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问题,落脚点在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构成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涉及的面向十分广泛,具体到“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综合以上两位学者对国家形象概念的梳理,笔者认为国家形象的决定因素如下表:

可见,国家形象具有主体性突出的鲜明特点。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海外华人发挥其内生主体间性,对实践文化间性理论推进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积极构建与他国文化进行有效对话的机制,并从他国的反馈中不断改进并完善我国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思路与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海外华人具有的主体间性,为实现用“普通”语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性”突出的不同国家中,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为原则,构筑相互认同的“普通”语言体系开展有效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稳定持续的对话机制,从而实现共同携手发展的目标。海外华人内生的主体间性有利于在客观认识“他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构建“普通”话语体,搭建与“他者”文化传播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探寻不同文化间的共同话语,形成在差异中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制,进而传播国家形象,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海外华人具有的主体间性,为“不同”文化理解中国“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发展模式提供了窗口。海外华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资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是中国连通世界的桥梁纽带,是中国推动世界的和平使者,也是世界得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载体和窗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冷战”中西对峙时代,还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海外华人都充当了媒介和桥梁作用,将中国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给世界,从而使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历史文化被世界正确认知。海外华人群体所具有的复合主体性赋予其在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中具有先天优势,有利于为异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搭建有效机制并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海外华人具有的主体间性,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实现国与国之间从文化互信到政治互信塑造了名片。海外华人自身既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谈到中国形象,离不开海外华人这一独特视角。海外华人作为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塑造、展示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而使世界各国对其自身与海外华人交流中所建立的信任转化为对中国的国家信任。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家制度与价值观念。由于海外华人的桥梁作用,中西方制度与价值的差异并没有引起不可避免的对立与冲突。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主要是因为海外华人自身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中文化因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海外华人为构建中国周边安定的国际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在安定的国际环境氛围中,中国才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终,中国的国家形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尊重。


二、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中国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立足于国内与国际视野,借助中国人的视角、海外华人的视角以及外国人的视角,有助于塑造与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是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世人获得中国形象的途径以及认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大不相同。在汉唐时代,中国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世人敬仰。但在清末,中国衰落,遭西方列强侵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古代外国人认识中国主要靠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外国商人、传教士等的游记是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还有移居海外的华人。而现在是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外国人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方式多样,中国展示国家形象的途径也多元化了。不同国家的人民和不同群体认识和感知中国国家形象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

(一)中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古代中国无论是从科技水平、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和引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军事领域中,冶炼兵器的淬铁技术在中国战国时期就已得到普遍应用,而这一技术在18世纪初的欧洲才首次出现。在政治领域,当希腊还是城邦国家时期,中国周朝已经早早进入了分封建国的封建时代,在这一制度下周朝的国家面积、人口数量和军事实力是同时期的希腊城邦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化领域,春秋时期孔子“仁”的思想对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西汉时期,中国丝绸已普遍应用于当时的贵族服饰当中,而当丝绸披在同时代的恺撒大帝身上时,让西方贵族无不震惊,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人类之手。当得知丝绸产自东方的中国时,他们的震惊转化为了跨越千山万水的勇气,最终将心中的向往转化为一条跨越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商旅不绝,万国来朝,“泱泱大国”立于世界东方。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国的自信转化为无知的傲慢,闭关锁国,中国自绝于世界的沟通,当大清还沉溺于“泱泱大国”的美梦之时,西方工业革命的号角早已吹响。自此,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直到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封锁的大门。曾经的“泱泱大国”变为人们眼中的“东亚病夫”,国家形象由此一落千丈,愚昧与落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名词。

历史终于迎来巨大转折,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和物质短缺,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也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地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历经血与火的磨难。中国人民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经过长期奋斗,而今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当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中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二)海外华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海外华人关于祖籍国的印象可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产生联动效应。从历史上来看,海外华人有拥护祖籍国和维护国家形象的传统。“中国的壮大唤起了海外华人的族群意识,促使该群体在融入迁入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形象。”

随着海外华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升,他们同祖籍国的骨肉亲情联系着海外华人的爱国心。海外华人和中国文化有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是海外华人与中国价值认同的基石,海外华人的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同根同源,作为中华文化国际化的有力推手,海外华人社会发挥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海外华人对祖国饱含情感上的认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源自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当前,海外华人表现的族群认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超越国家疆界的族群性跨国民族主义,所以全球范围内的海外华人对祖籍国——中国的认同程度深刻地影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反过来促使海外华人自觉构建国家形象。有些海外华人甚至呼吁和鞭策自我素质形象的提升从而优化“中国形象”,海外华人自身的形象及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将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可以说,海外华人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载体和窗口,也是推动中国对外关系进步的助推器和润滑剂。他们以实际行动努力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外政治经济合作。海外华人与祖国人民根脉相连、血浓于水,他们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构建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三)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探讨外国对中国的认知将影响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展现,因此外国人的视角是认识中国形象的关键环节。目前,学界已经出版了周宁主编的“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包括《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美国的中国形象》《西欧的中国形象》《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日本的中国形象》《印度的中国形象》《东南亚的中国形象》《非洲的中国形象》《阿拉伯的中国形象》《拉丁美洲的中国形象》等著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的国家形象却并未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所改善。在西方民众的眼里,中国的国家形象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形象不仅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建设,同时还取决于民众自身的利益、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上积贫积弱,只能生产西方经济生活中的低端产品,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中国尚未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所以,价值观念的不同并未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障碍,以及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成为工业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工业产品开始跻身于高端领域,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国的超级计算机以及高铁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价值上的差异开始凸显,并成为西方媒体攻击中国的主要武器和手段。这种忽略中国国情的做法,表面上是一种无理的傲慢,但其实质是为国家竞争找到合理的借口。西方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并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按照西方逻辑想象、建构出的对象化“他者”,是“把中国当做了寄托自己文化理想的一种符码和载体”,欲“通过‘中国形象’来遥想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这些宣传固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所以为了提升国家形象,当务之急并不是要对西方媒体上恶意的理论进行反驳,这种反驳只能陷入无谓的价值争端,反而正中西方媒体反华排华的圈套当中。当务之急是改变西方大部分民众只能接受到中国片面和碎片化的负面信息现状,要建立与西方民众沟通的直接渠道。海外华人是这一直接渠道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海外华人自身附带的中国形象的集体属性,让他们不管在个人素质修养、文化民俗传统、行为思维方式以及华人社团发展、经济政策取向上都非常注重表达美好的国家形象。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帮助移民国了解中国增进友谊,促进所在移民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从而获得他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中国也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后还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外帮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从而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中国将继续坚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进一步联结遍布世界的“朋友圈”,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9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将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的对话和谈判,为推动政治解决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还先后成功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夏季和冬季两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的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中国实施的国家形象战略在国际上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和赞扬。

三、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实践及其启示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历来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海外华人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塑造与传播中国形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移民输出国,移居海外的华人从踏入移居国开始,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形象,更是代表了整个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探讨海外华人在传播中国形象的作用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海外华人是中国形象的载体;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途径。

(一)海外华人是中国形象的一个载体

对于移民国家而言,海外华人是各移民国最开始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桥梁和媒介。海外华人加入所在移民国国籍,在当地展现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等都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国家形象。他们从踏进移民国伊始,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形象,更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海外华人个体和群体给予移民国民众以直观感性的认知中国的机会,通过言行举止向移民国社会传递中国形象的相关信息。移民国对于中国形象的整体性认知基于海外华人对中国的言语描述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政策取向产生关注和评判。因此,可以说海外华人是中国形象的载体。海外华人包括三大类:常规华人移民、非正规华人移民;华人老移民、华人新移民;第一代华人移民、华人移民后裔。以下将展开各类别海外华人所展示的中国形象的具体讨论。

1.常规华人移民与非正规华人移民

常规华人移民属于合法移民,与移民国的国民享有相同的社会资源和福利待遇,包括经济型移民、技术型移民和工作型移民等。通过正规合法的移民渠道和途径,常规华人移民申请加入移民国国籍,成为移民国的成员,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一般而言,常规华人移民符合所在移民国的移民需求,提供劳动力、专业技术和经济投资等,对移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有较大促进作用。常规华人移民在移民国展现的个人形象、行为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家实力,是受移民国欢迎的群体。

与常规华人移民相对的是非正规华人移民,即非法国际移民。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非正规移民”出现的历史比较短暂,是伴随现代国家主权和边境控制意识的出现才开始。由于非正规华人移民身份具有非法性,无法获得移民国的公民身份,只能生活在移民国的“黑暗地带”,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低质量生活,从事移民国公民不愿从事的底层工作。正如美国华人学者彼得·邝在论述美国的非法中国移民时所指出的:“许多人非法进入美国,他们在唐人街生活,各方面都要付出常人难以预料的努力。数量巨大的新移民搅乱了已经饱和的唐人街劳动力市场,使这里的经济陷于萧条,几乎成为一个绝望之地,非法移民对于唐人街的严重冲击并不在于其数量,他们也许还占不到唐人街人口的20%,却大大地搅乱了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平衡。”在经济层面,正是由于非正规国际移民非法进入移民国,因其经济地位较低,往往沦为廉价劳动力,冲击移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当地经济造成一定影响。非正规国际移民的行为是跨国性的,势必影响到移入国与移出国的关系,甚至波及过境国。与此同时,非正规国际移民问题也是国际关系问题,影响移民国家间的关系和正常交往,是国际关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由于非正规华人移民的存在,由此导致移民国的排斥和抵触,中国国家形象也受到损害。

2.华人老移民与华人新移民

当今世界移民的流向主要由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或者从薪酬较低的地区向薪酬较高的地区流动。由于进入移民国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存在华人老移民和华人新移民之分。在从原经济发展较差的国家移民到较发达国家的过程中,移民的竞争力受到考验,其自身工作技能的高低将导致在移民国是否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华人老移民主要为先期以劳工身份进入移民国的群体为主,属于生存型移民,从事生计性经济活动,社会地位较低。为了谋取更多经济上的发展,华人老移民一般沦为劳工移民,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为主,过着最低的生活水平。相较于移民国的原住民而言,华人老移民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所在移民国歧视、排挤和不公的待遇。由于缺乏专业工作技能,他们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只能获得有限的权利和不均等的就业机会,无法享有正常的公民待遇。这时的移民国将华人老移民视为“二等公民”,甚至对中国的态度也不甚友好。

华人新移民是相对于华人老移民而言,待老移民在移民国扎根,新移民逐渐进入移民国。例如,“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人移民与在此之前的华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之前的华人移民主要以劳工为主,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以留学生、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就华人新移民而言,庄国土指出他们有如下特点:第一,高度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第二,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年轻移民者居多;第三,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华人新移民大多属于经济型移民、技术型移民或发展型移民,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受到移民国的尊重。华人新移民群体展现的是实力强大的中国国家形象,为世界输送优质的人才资源。

3.第一代华人移民与华人移民后裔

第一代华人移民由于祖籍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早年通过移民寄希望于将赚取的工资通过侨汇方式寄回祖籍国,赡养老家亲人,改善家人生活。虽然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国籍上脱离祖籍国,取得了外国公民身份,然而与其祖籍国的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依旧无法分割。他们与祖籍国紧密相连,对祖籍国感情深厚,热心祖籍国的公益事业。实际上,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移民国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受限,对移民国主流社会的参与愿望不高。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种族歧视和政治差别,第一代华人移民无法得到移民国公正平等的待遇,急需祖籍国情感上的支持,对祖籍国的心理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融入移民国的愿望不强烈。第一代华人移民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投资兴业、捐资建校、文化交流等,把一腔热血都贡献给祖国,积极推动祖籍国和移民国的友好互动,谋求共同利益。

华人移民后裔是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子孙后代。他们出生在移民国,成长在移民国,深受移民国的影响,对融入移民国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和渴望。相较于第一代华人移民,华人移民后裔由于缺少祖籍国的文化氛围,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是通过长辈记忆中对祖籍国的描述以及移民国媒体的宣传,难免有所偏颇。由此,华人移民后裔对祖籍国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亦或国家认同都相对缺失。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让更多的华人移民后裔意识到中国强大的国家实力,于是乎他们开始寻根之旅,认祖归宗,成为中国形象有力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二)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实践

海外华人在塑造与传播中国形象过程中主要借助华人社会的“三大法宝”,即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一方面,三者可以为移民国民众展示中国全面而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向移民国民众宣传中国的价值观念,让民众知晓虽然中西方价值上有所差异,但彼此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可以实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者之间为实现上述目的各有分工,华文教育侧重于宣传正确的中国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华文媒体侧重于宣传中国全面而真实客观情况,华文社团是认识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的实践主体。这三大媒介作为宣传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让移民国民众得以真正进入华人世界,加强他们对华人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从而通过海外华人这一群体真正地认识中国国家形象,推动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内在提升。

1.华人社团

华人社团是海外华人在移民国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海外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是联结中国与所在移民国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海外华人社会的坚强后盾,华人社团发挥积极作用,团结众多海外华人力量投身于经济建设、文化传播、艺术交流等领域。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所言:“广大海外侨胞要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积极为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文化交流以其特有的功能承载着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海外华人社团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两国关系友好和谐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来临,海外华人社团均会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既是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体现,也是当地民众认识中华文化的开端。可以说,海外华人社团是移民国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外交使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经济交流日益深入,海外华人社团开展的中医、武术和饮食等特色传统文化活动,更是吸引当地民众的兴趣,有利于移民国从文化层面上认识中国。华人社团在海外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海外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加深中外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国家间不同文化的多元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华人社团在提升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华文教育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沟通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代表了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作为一张“国家名片”,汉语代表中华优秀文化,诉说中国形象。华文教育是根植于汉语的一门语言教育,是海外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凝聚海外华人族群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华文教育的背景下,海外华人既懂得汉语又懂得移民国的语言文化,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扬中国文化。他们能够在移民国与祖籍国两类语言环境中自如切换,对外能够展现真实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消除所在移民国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对内不管是个人还是华人群体都将对中国国家形象发自内心地颂扬和认可。

除了世界各国的海外华人积极推广华文教育外,中国也加入汉语的世界推广当中。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听到中国声音,国家汉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也积极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输送国内优秀的汉语教师到世界各地,同时在各国兴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与当地华文教育双管齐下作用中,共同加强汉语的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加入“中文热”的大潮,分享中国文化的精彩。

3.华文媒体

华文媒体是宣传、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不可缺失的重要媒介,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窗口。符合事实的华文媒体报道,将让海外华人和移民国当地民众认识了解真正的中国形象。

华文媒体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利用海外媒体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故事”,展示和传播中国爱好和平、自由、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念,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成就。这些特征决定了海外华文媒体在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中国形象和主权完整方面具有国内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海外华人自发组织护卫奥运圣火的队伍,并连同国内网民反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对西藏3·14事件不实的报道,华文媒体在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海外华文媒体成为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天然桥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外国家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积极正面的国际大国形象。

(三)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启示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海外华侨华人无论生活在世界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因此,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海外侨胞良好形象,是每一位海外华侨华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外华人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必须增强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历史和现在,绝大多数的海外华人都认同中华民族。首先,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真实或想象的血缘关系是构成民族或民族主义的最基本要素。人们基于共同的或相似的种族、血统等原生性因素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其次,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征,并为民族成员所遵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既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撑。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拥有共同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反映人们对共同命运的特殊信仰,关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与前途。海外侨胞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一方面,海外华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各项事业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海外华人带来了经济实惠和自豪感,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权益保护。海外华人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亦可作为宣传话语来团结和凝聚海外侨胞,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作用。

四、结论


海外华人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媒介载体,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在融入移民国主流社会的同时,海外华人借由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支持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特殊角色。

由于决定国家形象的因素较为复杂,不仅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建设,还取决于媒体的宣传和民众自身的价值观念。所以,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仅取决于国家建设的成就,还取决于民众的主体因素和媒体、民间交往中的宣传作用。海外华人的“三大法宝”——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一方面可以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中国现况,纠正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对中国刻意的负面报道;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宣传中国的价值观念,让移民国民众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并非是对现有世界秩序的一种挑战,反而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

有鉴于此,中国应在和平崛起的征途上深入实施侨务公共外交,切实发挥海外华人在国家形象战略中的中坚作用,引导和携手海外华人共同传递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消除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傲慢论”等论调。同时,“通过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将顺应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文明潮流,致力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民间组织良性发展的土壤,借此赢得海外华人对我国侨务公共外交的认同与配合。通过多方面努力实现两者间社会资本的互利性、价值观共享性和文化共荣性,以共同的文化纽带携手建构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注入持久的动力。”

目前,世界图景呈现出文化多元的局面,部分民族虽然表面上强调对于多元文化应具有理性的包容态度,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文化还是有一种越来越被现代科技文化融入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的可能解决途径就是,将文化间性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内在理论机制,在保证自我与他者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宽容、融合的交流范式,在文化的关联重组中,迸发出新鲜的文化血液。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西方的文化间性理论仍要保持批判的审视。

文化间的开放性并不表示对话是平等的,文化的对话必然是一种力量的关系,在对话的互动过程中总会存在力量强弱的对比,所以在各种文化对话基础上的差异是无法脱离等级、距离、熟悉程度和异国感强弱这些概念的。在今天文化间的相遇和对话常常被解释为文化的杂糅混合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学术探索》2021年第9期。作者曾少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民族与海外华人、汉民族、生态人类学研究;陈慧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汉民族研究。文章版权归原作者,限于版式,对文章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来源:“孔院研究”公众号


END

审核 | 刘   慧

编辑 | 李叶凡

往期推荐:




郭熙 | 乡村要振兴 语言来帮忙


王睿欣 吴应辉 | 中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内外发展发展现状及特征研究


李宇明 | 儿童语言研究的志趣——序齐汝莹《华裔儿童双语习得》


杨尔弘:语言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


曹文:资源·语言资源·语言智能

华语HUAYU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