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HUAYU

其他

聚焦华人祖语传承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首届“祖语传承: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

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应变与植根扫码关注我们华语HUAYU
1月10日 上午 9:38
其他

郭熙 | 《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序郭熙《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书影汉卫、白娟所著《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即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早在申请出版基金之前,汉卫就打招呼说,出版的时候我得给这本书写几句话。我当即就答应了。多年来,我对写序一直有恐惧感。一是写序得花很长时间看全书,而现在能坐下来认真看完一本书真的很难;二是写序总得有一些评论,现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太快,觉得很多东西自己已经跟不上,内容不容易把握,难免露怯。汉卫之事我之所以爽快应承下来,出于多个原因。第一,用“祖语”翻译“heritage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郭熙 | 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关注我们文献来源:郭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第2-10页。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8)

李叶凡往期推荐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7)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6)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5)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4)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3)长按扫码关注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报业华文报集团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培训,努力提升自已汪惠迪2022年11月21日中午12∶15,我从香港国际机场乘搭国泰航空CX2691号航班前往新加坡,16∶20到达新加坡樟宜机场,客机停靠第4“搭客大厦”(T4,中国叫“航站楼”)。新加坡樟宜机场(Singapore
2023年2月4日
其他

李计伟 | 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应变与植根

motivation)”。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及这种认同的维持、培育在祖语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关于这个话题,南洋侨民同样有精彩而深入的论述。例如:“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刘慧|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1)

编者按:《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一文由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员刘慧副教授撰写,刊于《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22)》(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出版)。文章从传承主体、传承机制、传承方略三方面概述了2021年海外华语传承的研究情况及特点,文章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视并发展海外华语教育传承,是推动国际中文事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路径。华语公众号以系列的形式推出该文,以飨读者。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刘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分布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万华侨华人将中文带到了世界各地。中文在海外华人社区称为华语或华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视并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推动海外华语传承,是促进中文国际传播、推动国际中文事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路径。海外华语传承具有正当性、外部性、在地化、低龄化等独特优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并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成功范例。在华语本体、华语资源、华文教育、华人社会(以下简称华社)语言生活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传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下,从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方略三个方面综述2021年的相关研究情况。一 传承主体华语传承主体包括学习者和推动者。前者主要指海外的华侨华人新生代,后者包括社区老一辈以及家长、教师(林瑀欢2021)。(一)学习者的动机与认同主体的能动性是影响华语传承的关键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华语学习者的动机及认同。郭熙、林瑀欢(2021)将国际中文教育分为三类: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海外的“华文教育”。其中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华人社会中学龄和学龄前的华侨华人子弟,其学习特点、学习动机、语言背景、社会文化心理、发展路径、语言学习需求等与非华人存在较大差异,其内部的差异性也较大,需细加考察。对于非华人学习者而言,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导向性,以交际为先。对于华人华侨子弟而言,华语作为祖语,有时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应用意义,认同功能是首位的。将华文教育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等同起来,很可能伤害华侨华人传承华语的积极性。1.东南亚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动机与认同东南亚是最大的华侨华人聚居地,华语传承历史悠久,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华校及师生数量众多。通过对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诸国新生代华语传承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作为华语传承主体的新生代学习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各国各地区新生代学习者的动机多元,华语能力各异。李春风(2021)调查缅甸华传承语情况后指出,受访华人青少年八成以上华语能力良好,其学习华语的主要动机是显性的经济需求和隐性的族群认同,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习华语,并在学习华语的过程中建构起族群认同。刘慧(2021a)对柬埔寨乌廊地区华人家庭华语传承情况的实地调查显示,受访子女均就读或曾就读于当地华校。子女的华语和英语能力较父辈有明显提升,汉语方言能力较父辈有明显下降。子女传承华语最强烈的动机是内在动机,即“对华语学习很感兴趣”;其次是工具性动机,即“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家长最强烈的动机是工具性动机,即“让孩子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其次为体现华族认同和华语忠诚的象征性动机,即“华人应该学习华语”。代帆(2021)对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的实地调查显示,该地新生代华人的华语及闽南语水平较上一代有明显提升,当地华文教育的成效正在显现。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主任黄端铭表示,菲律宾华人社会长期致力于通过“输血计划”和“造血计划”改善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华文的经济价值,如今菲律宾华人学习华文的环境已大为改观。韦九报(2021a)对日本华侨华人学习者的调查显示,学习动机影响华语传承。调查对象华语水平整体为中等,学习动机整体积极。由于受访学习者年龄尚小,对工具性动机认识尚不足。除了工具性动机外的其他动机均与其华语水平显著相关。其中学习者及相关层面的“融合动机”“自我效能”“焦虑”“家人附属”是影响华语传承的显著相关因素和显著预测因素,而学习情景层面的“课程”“教师”“群体”因素均为影响华语传承的显著相关但非显著预测因素。二是新生代普遍具备包括华族认同和所在国认同在内的多元认同。华族认同包括对华族语言、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华语学习、华语能力、华语态度等要素的关系密切。随着代际传承的增加,新生代对所在国的认同较父辈明显增强,但学过华语及华语能力较好的新生代,仍保持较强的华族身份认同及语言文化认同。张小倩(2021)实地考察了印尼爪哇岛雅加达、泗水、万隆、宝垄等四个城市的新生代的华语学习和华族认同,指出印尼当前兴盛的华文教育与新生代族群身份认同及文化认同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多数新生代受访者学习华文的动机既有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工具性动机,也有华族身份及文化认同所带来的象征性动机。逾半数的新生代受访者表示学习华文对保持华人身份认同而言非常重要。刘慧(2021a)对柬埔寨乌廊地区的考察显示,受访新生代对待柬埔寨语和华语的态度都很积极,同时具备柬埔寨语忠诚和华语忠诚。大部分新生代体现出复合性身份认同,其对柬埔寨公民的身份认同感较父辈明显增强;对华族的身份认同感较父辈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逾八成的新生代都认可或优先认可自己的华人身份。代帆(2021)指出,菲律宾马尼拉华人的族群身份认同受华语能力、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华语能力一般的受访者比华文差或较差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华人身份。45岁以上的受访者比12—17岁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华人身份。李培毓等(2021)的调查显示,马来西亚新生代中,具备包括华族认同及马来西亚认同在内的多元认同的受访者比例最高。新生代华语能力较强,且明显强于马来语能力。他们具有明显的华族意识,对中华文化和华族身份的认同度均较高,且二者具有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对马来西亚的身份认同感高于对马来西亚文化的认同。李春风(2021)指出,缅甸新生代和老一代华人的族群语言认同模式的差异较为明显。新生代的华语认同主要由经济利益驱动,并借此建构族群认同,其认同呈现复杂性、矛盾性、不稳定性等特点。新生代对待华语、缅甸语、英语的学习态度都较积极,他们在保持华族特征的同时,已逐渐融入所在国文化、社会生活和世界发展潮流。2.欧美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动机与认同华语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有限,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差异较大,欧美国家的华语传承与东南亚地区存在差异。曹贤文(2021)对美国新泽西州爱迪生地区和大普林斯顿地区中国新移民子女华语传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出生的年轻华二代多数出现中文转用英文的现象,但是其中文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不同程度得以保持。华二代认为学习中文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助于和中国亲友交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方便在中国旅行。可见其中文学习动机以情感性及文化性动机为主,重视中文的沟通外功能,即家庭成员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作用。荷兰是中国新移民相对集中的欧洲国家之一。李明欢(2021)比较了1998年和2019年基于同一问卷但相隔21年的两次调研所得数据,结果显示,目前荷兰中文学校的生源构成普遍低龄化,中国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加。华裔青少年的中文学习动机中位居前三的是父母要求、个人前途、族群认同,这三项动机相互关联:族群认同和未来前途是父母亲要求孩子学习中文的“理由”,孩子遵从父母要求坚持在课余时间学习中文,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对于自身族群的认同和对自身前途的规划。其中,幼儿学习者最重要的动机是“父母的要求”。青少年学习者最重要的动机是“中国人应该学中文”和“希望看懂中文影视”,可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中文学习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此外,中国的高速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中欧经贸往来的助力,也是荷兰华侨华人传承中文、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二)推动者的重视与坚守海外华语传承的推动者主要是社区老一辈以及家长、教师。郭熙、林瑀欢(2021)指出,华语在海外的传承历经百年,打破了西方第三代语言转用论,靠的是历代华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奉献精神,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华语言文化认同的强烈追求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与非华裔群体归为同类。华文教育界及华社的老一辈领导人筚路蓝缕、鞠躬尽瘁,在华语传承中起到了率先垂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董鹏程等(2021)在开展华语传承口述史的访谈中,海外华教及华社前辈领袖董鹏程、郭全强、符福金、马立平等均表达了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强烈认同,也谈到了海外华语传承的艰难及坚守的决心。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2021)表示,柬华理事总会作为柬埔寨最大的华社组织,全力支持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将持续拨款办学、培养本地华文师资、提高教师待遇。此外还将筹办柬华理工大学,并为退休华文教师和华社工作人员提供养老保障。海外华人家长对华语及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家庭是母语传承最初的摇篮和最后的堡垒。刘慧(2021a)调查发现,柬埔寨乌廊的受访华人家长既联合华人社团、华校、补习班等机构,为子女华语学习提供专业指导,又发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为子女营造族群语言使用的家庭环境。代帆(2021)调查发现,在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以华语为家庭语言的受访者比华语不是家庭语言的受访者的华族身份认同感更强。张小倩(2021)研究指出,印尼爪哇地区的部分新生代学习者将家庭传承的传统华族文化习俗与华校讲授的系统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强化了对华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韦九报(2021b)调查发现,日本的受访华人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华语学习,他们将华校视为子女接受整体成长教育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场所;家长希望华校提高华语教学难度、增加中华文化课程,希望子女在校内多说华语。海外华文教师的来源广泛,构成多元。徐敏(2021)指出,海外华文教师师资主要由外派教师和海外本土教师构成,这种多元化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海外华文师资的数量,但也使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程度呈现国别化差异。李欣(2021)经过调查发现,英国本土华文教师的受教育程度高,专业主要为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史专业,适合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新手老师和兼职老师较多,主要任职于周末中文学校,教学对象多为华裔小学生。付梦芸(2021)指出,缅甸本土华文教师以华裔为主,其受教育程度、专业素养、教学水平、职业化程度均有待提高;教师对华语及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女性教师及兼职教师占比较高。王智新(2021)指出,日本的华文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本土老一代华文教师年龄偏大,汉语方言口音较为明显,汉语知识、教学理论及教学法的素养较为欠缺;新生代华文教师均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华语能力较好,但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有待提升。海外华文教师作为“三教”的核心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更为关键。胡蓝兮(2021)指出,线上华文教学对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统筹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外华文教师积极参加线上师资培训,创新线上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家长合作探索教学监督辅导的方式,努力保证生源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未完待续)END策划|刘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郭熙 | 应加强海外华语的传承传播力研究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 应加强海外华语的传承传播力研究中国人移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包括方言在内的各式各样的中国话,我们统称之为华语。这是华语走出国门的地域播迁,也是华语向世界的第一轮传播。受种种因素影响,在不少情况下,华语的地域播迁会使华语的地位由母语转化为祖语,下一代难以像在祖语国那样自然习得自己的语言,这就有了所谓祖语传承的问题。祖语传承是当今一个世界性难题,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主要话题有:影响语言传承的因素、祖语态度、语言适应性、传承的路径、祖语的变异和学习结果等。移居海外各地的华人,将民族身份与中华文明和谐统一起来,以华语作为身份的标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承民族文化,延续祖语文明。由于这一代际传承过程带有一定程度的人为性,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华语传播,这可以称为华语的第二轮传播。事实表明,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以南洋地区来说,一代代华人保持了自己的语言,保证了与各地华人社会的沟通能力,各种中华语言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展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着自己的祖语文明;而历代的华语文献则记录了他们奋斗的足迹。中华文化的包容传统,使得华人在世界各地能与友族和睦相处,而非排他性的华语传播也得到了友族的支持和响应,许多友族朋友主动走进华文学校,学习中华语言文化,这构成了华语的第三轮传播。郭熙教授就海外华语传承历史研究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华语走出国门,从纵向传承发展到横向传播,这是中华语言文明根繁叶茂、努力生长的结果,是华语生命力的表现。海外华语的传承传播力,既涉及语言信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祖语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在人类文明新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在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口,认真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文化传承,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世界语言传承研究中作出中国贡献,是中国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期语言国情研究栏目推出“海外华语传播传承”专题,3篇文章中郭熙的《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中文在地化传播》回顾“中国话”走出去的历史,挖掘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给中文在地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李计伟的《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应变与植根》从应变与植根两个方面考察南洋华侨关于祖语传承的相关论述与实践,发现当今祖语传承研究的诸多核心话题在南洋华语文献中均有触及,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文豪的《印尼华人身份认同变迁与华语传承》则结合华侨历史文献以及对印尼华人的质性访谈资料,探讨华人身份认同与华语传承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希望通过这个专题,有更多的人关注海外华语传承传播问题,取得更多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往期推荐1郭熙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6)

明古连街一景,这家老板真有钱,各国钞票贴门上金文泰一景,这家铺子更搞笑,居然叫做“温家饱”END审核|郭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55)

步履轻盈,一往直前,探索新路不忘初心拥抱时代,早报喜迎百岁华诞汪惠迪陈嘉庚于1923年9月6日创办《南洋商报》,胡文虎于1929年创办《星洲日报》。一甲子后,1983年3月,两报合并为《南洋·星洲联合早报》。如今《联合早报》已是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为受众提供从新加坡立场出发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从《南洋商报》创刊算起,《联合早报》走过一个世纪,今年100岁了。1968到1985年《南洋商报》在亚历山大路《星洲日报》最早的在罗敏申路在铅与火的时代,排版前要铸字、执字,很麻烦去年11月下旬,我走进《联合早报》,编辑部已呈现百年报庆的气氛。12月11日,《联合早报》百年报庆启动仪式于勿洛心动大厦(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4)

Holdings,简称SPH)。1984年10月16日我到《联合早报》工作时,报业控股业已组建,但是新办公大楼尚未建竣。报馆在亚历山大路原《南洋商报》旧址,未几迁往新址仁定巷82号报业中心(News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郭熙 | 华语文明 生生不息

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4.迎接二十大丨郭熙: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1END1审
2023年1月9日
其他

郭熙 | 我和根元师

《永远的探矿者——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2022年8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组织编写,施春宏、赵俐主编,是为纪念著名语言学家于根元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言行情怀而编纂的文集。今特推送书中郭熙教授《我和根元师》一文,以示追怀。我和根元师暨南大学
2022年12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卢月丽|2021年度华语研究综述

Chinese”)2022年第2期第319-341页。往期推荐郭熙丨祖语能力测量的重要探索——《华文水平测试丛书》序刁晏斌|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郭熙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谢莉璇 | 写新闻 接地气——《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听课一得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郭熙|当代语言生活讴歌者的坚守之作——《语言的魅力》序《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扫码关注我们华语HUAYU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郭熙 | 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郭熙:当代语言生活讴歌者的坚守之作——《语言的魅力》序《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李宇明|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扫码关注我们吧!华语HUAYU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刁晏斌 | 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基于《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的调查

全球华语正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化的时代,具有非常明显的互鉴互通、求同缩异、整合协调的融合表现及发展趋势,但是相关研究进展缓慢、质量不高,因此亟待加强。本文即着眼于此,调查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B字母下的161个词语在普通话中的输入及使用情况,以此了解与呈现当今全球华语的融合状况。文中首先从“进入”与“融入”、偶用与常用、“地普”与“标普”三个维度,考察了普通话已输入词语,指出在数量上,这些词语占比近六成,但由使用情况来看,则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其次调查、解释了普通话未输入词语,试图以此来观察哪些词语更易为普通话吸收,结论是英语以外的其他民族借词以及狭义的社区词占了未输入词语的绝大多数,它们是马来西亚华语中最具本土化特征的部分。文献来源:刁晏斌《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基于〈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的调查》,《全球华语》(“Global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讲座|邵宜:谈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12月2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郭熙:当代语言生活讴歌者的坚守之作——《语言的魅力》序《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李宇明|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扫码关注我们吧!华语HUAYU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田立新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李叶凡往期推荐:郭熙:当代语言生活讴歌者的坚守之作——《语言的魅力》序《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专著入选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2022)李宇明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The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专著入选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2022)

喜报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和推荐选题目录。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郭熙教授所撰专著《中国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出版)入选项目推荐选题目录。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增进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学术,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部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2022)《中国社会语言学》一书在讨论社会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语言生活,考察了社会变迁、文化接触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中国的语言规划、语言生活、语言教育、语言协调等领域的变化发展,提出了“语码”“语标”等概念。该书被国内多所高校社会语言学课程选为教材或列入参考书目。此外,美国夏威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也将该书作为教学用书。于根元、刘丹青、汪惠迪等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曾为《中国社会语言学》撰写书评。于根元教授在《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发表书评《编写的重要参考——读郭熙的》,该文指出,“《中国社会语言学》在社会语言学的构架方面,总结了前人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更好的意见,起点比较高,体现了相当正确的语言观。”刘丹青教授在《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3期发表书评《一本好而切题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读郭熙著》,评价该书是“一本好而切题的社会语言学著作:作者一凭对语言现象本身的敏锐观察,二靠对研究成果的广泛了解,将这本‘中国’社会语言学建立在丰富扎实的材料基础上,真正达到了材料内容上的中国化。”新加坡《联合早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5年第81期发表书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语言学》并指出,“作者将视线从大陆延伸到港澳台湾,延伸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并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的共同语和汉语的关系为例,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这在我国学者所撰写的同类专著中是鲜见的。”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李宇明|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健康中国建设应有语言助力前行。今特转发《语言战略研究》主编李宇明教授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以飨读者。作者简介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近年来,有关部门研制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国家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展了“健康中国行动”,卫生健康的工作重心由“疾病治疗”向“全民健康”转变,工作策略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语言与健康关系密切,健康中国建设应有语言助力前行。语言疾病与心理疾病语言疾病、心理疾病的存在,最能直观表明语言与健康的关系。语言疾病(学界还经常区分“语言疾病”和“言语疾病”)亦称语言障碍;语言障碍者是指在口语、书面语及其他符号系统的理解和使用上受到损伤或有较大缺陷者,包括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失语症、失写症、构音障碍、唇腭裂、口吃、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老年语言能力严重衰退等疾病的患者。我国有听障、视障等语言障碍者3600多万,这还未把所有语言障碍类型都统计进去。语言疾病的病因可能来自遗传、疾病、事故、用药不当、生理衰老等。有些语言疾病一旦罹患就可能是终身残疾,如听障、视障、脑损伤带来的语言疾病等,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较大影响。在语言疾病的预防、咨询、诊断、治疗、康复、教育等环节,都需要语言科学的支持。比如,用于临床的语言量表、各种语言疾病的语言特征描述、相关医用设备的语言效用评估、各康复阶段的语言评价指标等。对于听障、视障人士,还需要完善手语、盲文,使手语、盲文能够表达新事物、新观念,能够满足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需求等。这就需要发展相关的病理语言学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大健康的概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事故灾难对人产生的各种负面精神影响,以及严重的精神障碍等,都需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也需要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语言冲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话疗是心理疾病治疗、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某种意义而言,“语言治疗”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不亚于药物的作用。医患交流及医药用语疾病治疗并不只是病情诊断、手术用药,自始至终都伴有医患交流。医嘱即药石,良好的医患交流,不仅有助于减少医患冲突,而且有利于医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病情、顺利诊治甚至提高疗效。医患交流是全流程的:医院及其网页上的语言景观开启了医患交流的序幕,在宣传健康理念、提供医疗信息、营造健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挂号、导医、分诊、诊断、取药、住院、手术、护理、探视、出院、愈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应体现病患至上的理念;各个医务岗位工作者都应与病患及其陪疗、陪护人员得体交谈,都要有积累完善的职业“话术”。特殊病员、特殊场合需要提供特殊的语言服务。对儿童、老人、文盲、听视障人士、外地人、外国人等人群,语言交际需要特殊关照,甚至需要提供手语、外语、民族语、方言等语言翻译。垂危病人需要给予临终关怀,对其家属也需要特殊的语言沟通。急诊室是医患矛盾易生之地,病人情况危急、陪疗人员心情焦急、治疗时间紧急、医生心身皆紧张劳累,医患双方如果语言不当甚至是语气、表情不当,就极易引发冲突,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分析急诊室发生的冲突,会发现有不少事件都伴有语言问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灾难事故中的医疗救援行动等需要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在救援过程中,医护人员和被救治人员需在各种紧急状态中沟通信息;在救治过程中和康复期间,也需要通过语言等手段进行心理抚慰。医疗系统需要拥有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以适应国内外的医疗救援行动。药品名称及说明书、医疗用语及处方、检验报告等,亦属医患交际范畴。当前,这些方面的语言文字比较重视规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但是往往没有做到“患者友好”。医药名称、医疗文书等病人可能看不懂,需要专业人员再行解释,当年的“止咳片、消炎片、止痛散、清凉油”等名称,也许科学性不够,但是很有群众基础。药品说明书的字小且密,弱视力人戴着眼镜也难以看清楚、读明白。这些都是经常困扰患者的问题。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线上挂号、问诊、付费成为常态,微信群成为病友互助、医患联系的重要途径,医院里也常采用“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这需要“患者友好”的软件设计,不能仅仅是“医务搬家”;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一定的现代语言技术,具有一定的线上语言交流能力,否则,网络不仅不能便民,反而可能成为医患麻烦的新制造者。健康教育、健康产业的语言问题全民健康需要医疗服务的良好供给,切实解决好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在“治已病”方面不断有所创新;但更在于全民健康教育,在“治未病”方面不断进步。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合适的健康言说,使公众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树立现代健康观。要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且对家庭和社会负有健康责任;自觉维护良好生态环境,重视安全生产,减少事故伤害;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合理膳食,劳逸结合;正确看待生命、疾病、衰老,具有科学就医、安全急救等常识。公共舆论、健康行业乃至各行各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健康言说,话语语言学应参与提供“言说脚本”。健康覆盖全生命周期,要用不同的健康言说方式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妇女、婴幼儿、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专项行动,了解这些人群面对的特殊健康问题和语言交际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现全方位健康干预。发展健康产业是提升全面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医疗康复产业、母婴照料服务产业、养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旅游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等的过程中,在制定行业标准、打造知名品牌的进程中,要注意发挥产业语言学的作用,把职业语言、广告语言、服务语言等纳入行业建设、行业标准之中。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建设。语言是原生性的人力资本,由于语言与健康的关系,健康行业须具备满足全民健康需求的语言能力,把语言能力纳入健康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中。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上述这些专业与人员,都需要较好的话疗能力,需要良好的语言素养。健康领域的语言需求显然对语言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语言学应与病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等交叉合作,为语言疾病、心理疾病的防治作出基础性贡献;应当突破已有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开展话语研究和领域语言研究,建立医患交际数据库、医药术语应用数据库,研究各种场景中面对各种病患的医患交际规律,探究兼具科学性与群众性的医药术语命名方式,为提升医患交际效率、增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作出贡献;应当研究健康言说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研究各种健康职业的语言需求,发挥语言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产业中的作用。满足健康中国的语言需求,有效助力健康中国行动,语言学也会得到重大发展,提升语言学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发挥语言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审核|刘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标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诚挚期待学界同仁分享新成果,交流新观点,共同推动应用语言学研究创新发展。会议议程END审核|刘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张岩松、陈叔兰|百廿风雨初心不改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总体情况介绍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2年第四期。张岩松,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陈叔兰,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国务院侨办公派教师。张岩松校长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作为第一所建于日本且具有124年历史的知名侨校,教授中日双语和中日两国文化是我校最大特色。多年来,中华学校不仅在中文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中华文化教学的开展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华文教育的重要一环,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正是从文化环境的培养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华侨精神”为核心,不光注重课堂小环境,也注重课外大环境,重视学生从理论的学习到亲身体验考察的结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新时代,学校结合全球化、多元化大背景的时代需求,以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在日华侨华人为目标,注重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普世价值的育人功能。在中华文化的教育方面,经过历代教师的探索与实践,中华学校已经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教学模式。本文分别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方面来介绍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中华文化学习的具体开展情况及其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平台在海外社区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01细化文化教学内容,设置多层文化课程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方面,基于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的现实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学力特点,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不同的文化课程。其中,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地理和中国历史两门基础课程,每门课每周三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来了解中国基本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所用教材为中华学校自编教材。其次,为中学部即初中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具有不同内容重点的文化课程。如在中学一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化常识课,中学二年级开设了中国交际文化常识课,中学三年级开设了中国社会文化常识课。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情操和中国的风俗习惯等。所用教材均亦为中华学校自编教材。此外,学校还专门设有中国文化教室,充满古典韵味的装修风格和独具匠心又富有中华文化气息的点缀和装饰使得中国文化教室成为现代化的校园里别有洞天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魅力体验园地。书法作品、风筝、脸谱、中国结、刺绣、泥塑、各种文学文化典籍等在这里汇聚。学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体验茶艺、书法、传统手工制作等,这里俨然成了学生们进行中华文化学习与体验的乐园。文化的学习与浸染除了作为第一课堂的常规的文化课外,更多地还需要亲身的体验、参与、置身其中的耳濡目染。中华学校为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去感受中华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进行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0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角度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配合和丰富文化课的学习,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层面,学校组织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使得学生有机会在放学之后参与到不同形式文化活动的学习和体验中,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相关文化内容的了解和感悟,以达到丰富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娱乐身心的目的。每个课外活动小组均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全校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均可报名参加其中的一个活动小组。其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小组有:京剧组、茶艺组、书法组、民乐组、棋艺组、武术队、手艺组,此外还有特别部的狮子队和民族舞蹈组。每当有校内外的节日、庆典及纪念会等活动时,狮子队、舞蹈组、京剧组、民乐队和武术队的同学还会走出校门,登台表演,将中华文化的精、气、神、韵和民族风情展示给大家。除了能够在横滨中华街的各种活动中展现风采以外,同学们还受到日本民间团体和学校的邀请进行交流和表演,成为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武术组书法组茶艺组棋艺组手艺组民乐组校园常规文化活动春节活动:每年春节,学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春节庆祝活动,全校师生一起贴春联、贴窗花,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一起联欢观看舞狮、京剧、武术、民族舞蹈等文艺表演。全校上下营造出新春时节一片喜乐祥和的氛围,让同学们虽然身在日本却能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中国的传统习俗,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01文化活动02文化活动03文化活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中华文化常识知识竞赛活动:作为传统春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每年一月份还会举行“中华文化常识知识竞赛”活动。首先在小学五年级至中学三年级全体同学中进行笔试,通过笔试选拔出成绩排名在前12位的同学,之后分成四组在班级中进行竞赛,最后每班选出一组代表参加年级对抗赛,进而选出最终的优胜者。竞赛只是手段,过程才是目的。整个大赛从准备到结束历时将近三个月,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查阅、背诵,学生们不仅记住了一个个文化知识点,更加深了对于知识点背后更深广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舞狮采青活动:舞狮作为中华学校十分重要的中华文化传承内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侨生,至今,无论在中华学校的学生中还是中华街的庆典中都具有超高的人气。横滨中华街每年国庆节、春节两次采青活动,便是舞狮铁粉和狮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刻。采青时,中华学校的很多师生都会参与其中,或舞狮、或擂鼓助阵、或燃放炮竹,营造出喜庆、浓郁的采青纳吉的文化氛围。每次采青也会有很多毕业生参与其中,对毕业生而言,舞狮可以说是连接他们与中华学校和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舞狮时洋溢在大家脸上的那种兴奋与热情,为每一头狮子注入了活力与灵魂。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和阵阵的鞭炮声,一头头威武的雄狮穿梭在中华街的大街小巷,比起以往,此时的中华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凝聚着华人精、气、神的舞狮表演,总会引得大量的游客行人驻足观看、拍照留念。此时,无论国籍与种族,无论性别与年龄,大家都不由得被这种独具特色的气势与氛围所感染,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社区得到传承与传播的有力证明。采青活动现场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语言报国,知行并举 | 田小琳教授和她的普通话故事

以下文章来源于汉语堂。本文来源于:香港文汇网文\陈恒田小琳教授是德高望重的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家、出版人。约见田小琳教授,听听她在香港30多年坚持推广普通话的故事,我的心愿由来已久。我与田教授约在今年8月9日的下午见面,不巧当天挂了8号风球“木兰”;然后,我们推迟到8月25日,当天又挂了8号风球“马鞍”。82岁的田教授如80年后年轻人风趣幽默地说:“咱们一约会就有大风大雨,贵人出门招风雨啊!”好在25日下午,天气转好,见面如期,我们倾谈了两个半小时意犹未尽,觉得时间还是短了点。令我感动的是,她送给我16本著作,从中了解到她在语言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对香港推广普通话的贡献付出,令人无比敬佩。田小琳近照田教授1940年6月出生在陕西西安,父亲田益民先生参加过西安事变,是杨虎城将军的部下,爱国是她的家族基因。她小学、中学阶段跟随家人在西安、上海、北京三地求学,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修读汉语言专业。大学五年里,她师从王力、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大语言学家,全面系统学习汉语专业几十门课程。她说,“在北大中文系分到语言文字班,当时觉得很枯燥,但现在想来非常荣幸,因为上一百年最著名的语言学家都在北大,这些大家都给本科生授课。”1963年,她又考入山东大学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师从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等名家,系统扎实地学习了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古汉语语法等课程。5年本科、3年研究生,因此打下扎实坚固的汉语学术功底。1985年,田教授随父亲来香港定居,从事出版、教学、研究及商业工作。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确定了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田教授说:“‘书同文、语同音’是主权治权的体现,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团结的民族来说,交际语言的标准化是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香港同胞都应会说普通话,我学习研究语言,理应主动担当,以语言报国。”与香港普通话专业协会的老师们在一起(2018年),居中为田小琳、靳彤彤。10余年办《普通话》杂志,热心在港推广国家语言政策田教授的父亲早在1948到1954年就在香港经商,1980年代第二次到港工作,他深切感受到普通话在香港没有地位,如果不会广东话,出门十分不便,内地人在香港买东西、问路不仅困难,还会经常受冷遇或闹笑话,因此他也希望语言学家的女儿到港工作。田教授认为,推广普通话是民族团结和语文建设的第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普通话的运用推广自然要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6月,田教授创办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编辑,出版、印刷文化教育方面的各种图书、期刊和大型画册,促进内地出版社和香港出版社的交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港出海。最具影响的是1985年起定期出版《普通话》杂志,并赠送给社会各界,一直持续到1997年6月。在香港办《普通话》这种正统的杂志是很困难的,总是赔钱,但为了推广普通话的需要,田教授与一班同事鲜明表示“赔钱也要办”。她把语言学界大咖王力、吕叔湘、周有光、朱德熙和张志公等请出来做杂志的顾问,体现了语言学界对香港推广普通话的期望与支持,也权威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普通话》杂志刊发的文章,由于它的撰稿人多为著名语言学家,以及普通话一线教师,介绍语音、语法、词汇知识都有,既图文并茂,活泼接地气,也体现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大大方便市民学习普通话。她为香港推普事业取得业绩有目共睹,这点点星火已燎原。业界同行姚喜双称:“语言教授,才女小琳;港田耕耘,推普功臣”。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第七届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念 北翁村

以下文章来源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作者郭晨宇。编者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第七届征文比赛于2022年10月15日举行,共收到83份参赛作品。以下是A组一等奖获奖作品《念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郭熙丨祖语能力测量的重要探索——《华文水平测试丛书》序

祖语能力测量的重要探索——《华文水平测试丛书》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郭熙、刁晏斌讲座|郭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刁晏斌:全球华语融合的初步调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语传承转自:语言政策研究公众号在11月20日,在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郭熙教授、刁晏斌教授将作大会发言。9:00-9:20郭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9:50-10:10刁晏斌:全球华语融合的初步调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大会完整日程及其他专家学者演讲主题如下。即将召开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CNKI(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https://xsjy.cnki.net/)基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遴选出各学科总被引频次、总下载频次及PCSI(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发布了2011-2022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包括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与高PCSI论文。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迎接二十大丨郭熙: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作者郭熙2022年第5期“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多人谈李宇明,赵世举,文秋芳,刘朋建苏新春,周建设,郭熙,曹志耘,屈哨兵[编者按]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举办了“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举办6场名家讲坛,每场邀请3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总结宣传10年来国家语言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学术思考创新发展方向。我刊特意请讲坛专家就有关话题撰写短文,分2期刊出,以飨读者。本期嘉宾郭熙暨南大学教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文丨郭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是文明古国中唯一的现存者。在它的延续发展过程中,中国语言,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功不可没。它们既是记录者,也是创造者。没有它们,不会有今天看到的中华文明。中国语言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文明。通常人们谈到“语言文明”,多会跟“礼貌语言”“文雅”“有教养”等联系起来。“说普通话,做文明人”这条颇受诟病的标语,就反映了对语言的这种认识。方小兵在《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论“语言文明”概念的层次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文明始于语言。语言在建构和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语言与文明的同构性,语言符号所表征的知识体系就是文明成果。这一提法,丰富扩展了语言文明的内涵,深化了对语言文明的认识。我觉得还可以再强调一下,这个语言符号体系本身就可以明确为一种文明成果,一种文明。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文明,比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但是在中文里似乎没有“古中国”这个表述。这是因为根植于中国社会的中国语言文明也建构了中国社会,并与之共存,无须另称。没有中华语言文明,中华文明就失去了“存在的家园”。在历史和语言国情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民族,延续和谐主体多样的语言生活。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又把中华文明带到世界各地,促进了语言文明的互动;而中国的发展变化,更是激起了人们对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好奇心和工具性动机,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用于交际外,是要了解进而去理解另一种文明。例如,学了中文的称谓,就可以对中国的社会关系有一些认识;懂了“你吃了吗”的含义,就会明白中国的亲情社会文明。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发挥的就是推动文明互鉴这一重要作用。国际中文教育目前有两个路向:一是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一是世界各地中文作为外语的传播。最终目标都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既往的国际中文教育中,重点多放在满足交际需要上。问题在于: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并非易事,而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们未来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依赖性会不断降低,为满足交际需要而学习外语的意愿会有所下降。因此,有必要重点倡导另一种语言价值观: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了解一种文明,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就需要拓展传播路径,现有的华语传承和中文传播目标也需要更多的弹性。中文传播不是语言扩散和侵略,是要推动语言文明交流互鉴。这需要我们把中华语言文明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去研究,努力去发掘中华语言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探索其形成和发展机制。\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迎接二十大丨周建设:人文基因智能计算将成为语言文字资源建设的新途径

2022年第5期“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多人谈李宇明,赵世举,文秋芳,刘朋建苏新春,周建设,郭熙,曹志耘,屈哨兵[编者按]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举办了“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举办6场名家讲坛,每场邀请3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总结宣传10年来国家语言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学术思考创新发展方向。我刊特意请讲坛专家就有关话题撰写短文,分2期刊出,以飨读者。本期嘉宾周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基因智能计算将成为语言文字资源建设的新途径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迎接二十大丨李宇明:无障碍社会的语言之功

2022年第5期“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多人谈李宇明,赵世举,文秋芳,刘朋建苏新春,周建设,郭熙,曹志耘,屈哨兵[编者按]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举办了“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举办6场名家讲坛,每场邀请3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总结宣传10年来国家语言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学术思考创新发展方向。我刊特意请讲坛专家就有关话题撰写短文,分2期刊出,以飨读者。本期嘉宾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无障碍社会的语言之功文丨李宇明无障碍社会是近三十年来国际社会倡导的新理念,一开始是针对残障人士的出行与生活,后来发展到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关心特殊人群的信息沟通,现在已经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理念。无障碍社会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生活无障碍。包括道路出行、社区居住、室内生活、工作场合、学习场景、语言景观、各种指引标识及信息提示等无障碍,可以概括为生活设施无障碍、标识指引无障碍。第二,信息无障碍。包括信息设施、信息提供、终端接收、媒体形态、语言文字、语体表现等无障碍,可以概括为信息服务渠道无障碍、信息沟通内容无障碍。由生活无障碍发展到信息无障碍,由残障人群发展到老年人群再到面向全社会,体现着人类生活理念的进步,也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语言事业是无障碍社会的重要保障。其一,在生活无障碍中,标识指引主要是语言文字问题。其二,在信息无障碍中,信息沟通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字问题,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方言、外语等的语种能力及其教育,盲文手语的创制、教育及应用,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融媒体等媒体形态的语言表现和人群适应,语言内容在表达上的深浅雅俗等。信息内容的良好传递与理解,是信息无障碍的根本目标,也是评价信息无障碍的重要指标。其三,信息服务渠道无障碍表面上看是设备与技术的问题,其实也与各人群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能够接受的语言技术密切相关。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技术也是重要的语言文字问题。语言事业为中国的无障碍社会建设已做出重大贡献。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看:第一,筑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大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普及义务教育等,为保障国家政令畅通,保障汉语方言区、民族语言地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信息沟通无障碍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二,架设国内外沟通的语言通道。开展国民的外语教育,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等,促进了海内外信息沟通无障碍。第三,持续推进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以信息化为主线构建语言文字的标准体系,积极发展语言信息技术促进人机对话,集聚语言数据促进语言智能化,及时开展学生及社会的信息化教育等,为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信息无障碍沟通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构建特殊人群的“信息无障碍”通道。特殊人群中首先是因听障、视障、智障等而导致的语言障碍者,其次是老年人群体,此外还有进城务工人员、外地人和外国人。要利用盲文、手语及各种设备、各种媒体和现代技术,通过精准语言服务为语障人群、老年人、外来人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第五,应急语言沟通。在疫情、灾难、事故、战争等突发事件中,通过应急语言服务来保障信息畅通,并对受害者及时进行语言抚慰。树立无障碍社会理念,有利于语言事业的发展。首先,整合已有工作。许多语言文字工作都是为了消除沟通障碍,在无障碍社会理念下可把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的工作网络。其次,提升工作目标。从无障碍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事业,可以有新思路新目标。比如信息无障碍,就是面向全社会消弭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平等,人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进行信息沟通。就此而言,语言事业还有更多工作要展开,更高目标需攀登。第三,与社会其他领域关联起来。若把语言事业置入无障碍社会的视域,交通、建筑、信息技术、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城市规划、残障人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会也都需要关注语言问题,与语言部门相互配合,语言事业可融入时代大话题中,发挥更多更大作用。比如无障碍社会建设,当前还主要是重视硬件与技术,如道路、房舍、信息通道、信息器件等,语言事业的有机介入,有望引发社会也关注信息沟通的内容问题,关心信息无障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总之,语言事业为无障碍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无障碍社会的构建应成为语言事业的重要发展理念和重要工作目标。无障碍社会的构建也应注意语言沟通问题,发挥语言功效。END审核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语言学”已出版15种

著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讨论现代晋语的学术著作。“晋语”通常指山西方言,但作为学术名词,“晋语”跟“山西方言”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汪惠迪|“钱骡”哪里去?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去东来中转站mule“钱骡”哪里去?汪惠迪10月1日在早报网上读到一则新加坡本地新闻,300来字,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涉嫌诈骗或充当钱骡骗取超过1570万元,312人协助警方调查。”说来惭愧,“钱骡”一词,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免被它难住了。骡,本是驴和马交配所生的力畜,跟“钱”组合,所指非骡,而是人,这就颇费思量了。而且新闻告诉我们,这300多人中有一批“钱骡”。他们之所以须要“协助警方调查”,是因为已经涉嫌金融诈骗,触犯了刑法。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致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的倡议书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9月29日,“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发布“致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倡议书”。致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倡议书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更好服务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语委中青年学者代表,我们向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发出如下倡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切寄望,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将学术研究融入到国家发展中,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使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惠及人民,努力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学者。论坛现场深刻把握语言文字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属性,充分认识语言文字事业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深入调研海内外语言生活,系统考察不同层级、领域的语言应用。深化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紧盯前沿领域和新兴领域,努力构建本土特色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语言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出学术贡献、提供智力支撑。树立学术自信,立足中国实践,推进中国特色语言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升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论坛现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语言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作为,践行学术报国、为国育才的光荣职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服务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倡议者:国家语委首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2022年9月29日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共谱十年华章 奋楫百年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

慧编辑|李思敏往期推荐“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3期精彩回放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3期

怎样把华语研究做大做强?——《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阅读札记国家语委第一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新书推介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梁珊珊,杨峥琳,颜海波|《韩国学生汉语口语语篇中连词“所以”习得的母语影响研究》

静往期推荐01刁晏斌|怎样把华语研究做大做强?——《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阅读札记02国家语委第一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03新书推介|刘慧:《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国家语委第一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静往期推荐:新书推介|刘慧:《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刊讯|《世界华文教学》第10辑李元瑾|历史的珍贵遗产:南洋大学倡建启示——纪念陈六使逝世50周年刘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刁晏斌|怎样把华语研究做大做强?——《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阅读札记

以下文章来源于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研究《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是马来西亚学者邱克威博士近年来华语研究成果的汇集之作,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与介绍。此书将马来西亚华语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看待,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来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并进行描写与解释,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全面、深度超乎一般研究。此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华语研究所处“初级”阶段的拘限,但是其探索与实践启发后来研究者,应在理论与事实两个方面“加深”华语研究,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拓展”华语研究,从而将华语研究做大做强,使之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和层次。文献来源:刁晏斌《怎样把华语研究做大做强?——〈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阅读札记》,《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2020年总第25期第111-121页。END审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刊讯|《世界华文教学》第10辑

要:如何评估高级水平课文的适用性?以往的评估标准往往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且计算复杂,不易操作。本文基于字本位理论,利用计量语言学指标(TTR、h-point、hapax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新书推介|刘慧:《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

语言是评价表达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广义的评价是指人类对自身及外界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多大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评价的活动。语言学领域的评价是指作为评价主体的说写者对评价对象的主观价值判断,及评价主体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立场。新书推介《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刘慧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刘 利 刘晓海 | 关于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的几点思考

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首次提出了“国际中文智慧教育”这一概念并阐释其内涵、样态和特征,对开展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的必要性、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刁晏斌|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

刁晏斌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研究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3)

old.本书解释为:Old
2022年9月4日
其他

讲座预告|陆俭明:小议语义的形式

教授(北京大学)讲座时间:2022年9月5日(星期一)19:00腾讯会议:865-288-217(密码:220905)END审核
2022年9月4日
其他

2022东北亚语言文化论坛发布“大连倡议”

我们支持,东北亚区域内高校和学术机构加强在语言教育、语言服务、语言资源保护传承、语言智库建设、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建东北亚语言文化学术共同体。4.
2022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