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HUAYU

其他

新书推介:《华语传承、认同及测试研究》

华文水平测试总体设计再认识一一-基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的调查分析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新加坡的咖啡店

,Kopitiam成了当地英语或马来语中的汉语外来词。END(原载《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咖啡钱

(原载于《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2018年9月)审核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周洪波丨我很幸运,这辈子能够遇见这么好的老师!——深切怀念陈章太先生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我很幸运,这辈子能够遇见这么好的老师!——深切怀念陈章太先生文丨周洪波2019年11月2日,陈章太老师摄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陈章太老师今年九十岁了。他的身体已经不那么硬朗,背有些驼了,说话也慢了很多,但总的来说没啥大毛病,精神状态一直还好。8月21日傍晚,我按常例打电话问候陈老师,可是家里电话没人接听。第二天上午又去电话,还是如此。我觉得有点儿异常,就改拨师母手机,接通后她哽咽着告诉我,陈老师因为突发脑梗,前天去协和医院急诊,当天傍晚又转到了隆福医院住院。我知道陈老师十多年前曾经得过脑梗,想不到又一次脑梗,好像还有点儿严重,于是我决定马上进城探望,同时告诉了宇明和郭熙二兄。我们三个人一道赶到了陈老师家,听师母讲述大致情况之后,知道陈老师的病情已经趋于平稳,心里才稍稍踏实下来。半个多月后,陈老师可以出院了,我随着陈老师的儿子陈坚一起去医院接他,当护士推着平车把他送出病房时,陈坚问他,认得这个人是谁吗?陈老师看着我,脱口而出:“洪波!”在场的人都很高兴。在家卧床康复,尽管有师母和保姆的精心照料,陈老师还是因肺部出现炎症再次住进了隆福医院,起初病情尚可控制,师母与他视频通话时,陈老师还开玩笑,说自己“一下子死不掉”。本来眼看要康复出院了,不料各项体征指标持续下跌,陈老师很快就陷入昏迷状态。10月17日凌晨,陈老师病情急转直下,我接到陈坚的电话立即赶去,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2010年11月老师八十寿庆,在徽商故里与陈章太老师、邓庆春师母合影一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师是1986年在安徽大学。那时,我已经毕业留校任教。陈老师应中文系主任袁晖老师之邀去安徽大学讲学,讲的是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讲座的具体内容,只记得有简化汉字今后是不是要继续进行,汉语拼音化方向今后是不是要改变,至于其他,已经很模糊了。说实话,那时我对国家语言政策知之甚少,但此前在资料室看过《瞭望》杂志陈老师答记者问的文章,对能在《瞭望》上发文章的专家我是顶礼膜拜的,陈老师激情洋溢的演讲,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求职,闯过了几道关,最后一关是所长亲自面试。记得那一天,我忐忑不安地走进陈老师的办公室,坐下后做了一番自我介绍,陈老师静静地听着。他似乎看出我有点儿缺乏信心,就直接问我:你觉得自己专业基础有什么不足?我坦诚地回答,在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没怎么上路。他微笑着告诉我,有了从教经历,再转型做科研,那是有一定优势的。就这样,我非常幸运地入职语用所,在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先后跟着龚千炎、于根元两位老师做课题研究。我很珍惜研究室那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机会。第二年,陈老师赴日本一桥大学任教,我心里有些惆怅,语用所曾经的辉煌还能否重现……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二1998年,国家语委机构调整,我跳槽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在编辑出版岗位上,有感于当时学界偏重语言本体研究而忽略语言应用的状况,我邀请陈老师主编一套“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他欣然应允,并提议与于根元老师共同主编,很快拟定了教材的编写方案。第二年,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的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上,陈老师做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紧接着在商务印书馆召开编写会议,就教材的缘起、特色、要求等做出具体说明。第一批教材就有《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语言规划概论》(陈章太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主编)、《汉语语体概论》(袁晖主编)等10本。这套教材出版后,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好评。其中,《应用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差不多每年重印一次,成了商务印书馆新的品牌。这套教材从选题策划到组织编写,陈老师都可谓深谋远虑,厥功至伟。商务印书馆是学术出版的殿堂。在商务做编辑工作,每天与学术打交道,我渐渐感到自己的学术储备远不够用,于是,读博充电就成了心里不时涌起的愿望。2001年春的一天,我接到陈老师的电话,他说将在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社会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我可以去报考。听了这消息,我是又高兴又担心,因为只有三四个月的备考时间了,我又天天坐班,不免有些畏难,生怕辜负了老师的期望。陈老师一直鼓励我,说我有语用所的科研基础,专业应该不成问题,重点是要攻克英语。在老师的鞭策下,我背水一战,如愿成为陈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开门弟子。能够回到陈老师身边,经常得到陈老师的耳提面命,我确实倍感幸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读博对于工作繁忙的我来说,最后的毕业论文成了最大的难题。陈老师希望我在语用所新词语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可当我把毕业论文锁定“汉语新词语的动态研究”这一题目时,却发现我仅仅有些“散钱”,缺少的是“钱串子”,可“钱串子”是要靠不断耕耘而收获的。陈老师知道我的论文写作陷于困境,总是不断地点拨我。经过痛苦而漫长的努力,2010年,我终于在老师博士关门之前通过了答辩,让陈老师在80大寿之时了却了一桩心事。2010年5月30日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与陈章太老师合影三十多年来,陈老师和戴庆厦老师、陆俭明老师一直担任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审订工作,陈老师是三位审订中的老大,又长期在国家语言文字部门工作,每年主审绿皮书的“特稿篇”“专题篇”和“工作篇”,改起稿来也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会务组考虑他的身体状况,只分给他三篇审稿任务,结果他劲头十足,一口气要了六篇,中间也不休息。师母在旁看了很担心,就问他:“你平时中午都要休息,怎么现在审稿也不休息了呢?”陈老师边摆手边连声说:“没事儿没事儿。”就这样,每年绿皮书的集中审稿或学术研讨,成了编纂团队最开心的时光,大家都盼着这样的相聚。2009年5月3日,戴庆厦、陈章太、陆俭明三位老师在北京顺鑫度假村审稿间隙合影去年11月,绿皮书编纂15周年研讨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陈老师的身体大不如前,我问他参会吗,他脱口而出“参加”,我又问他发言不,他说可以讲几句。后来听师母说,他为此准备了两天,写下了一千多字的发言稿。开会那天,陈老师吊着尿袋,在桂林的搀扶下上台发言,他饱含深情地说:“看着15年前大家精心栽下的这株(绿皮书)幼苗,今天已经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作为一名老兵,我感到特别高兴。”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泪目。今年3月,绿皮书在郊区审稿,我和桂林去家里请他时,他有点儿犹豫,怕给大家添麻烦,在我们的劝说下,还是带着轮椅去了。本想他参加半天即可,但他执意全程坚持下来。他曾经多次说过,只要身体还允许,愿意为绿皮书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7年5月1日,陈章太老师在安徽绩溪紫园审稿四陈老师除了对我工作学习上的提携帮助外,生活上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怀。2007年绿皮书在绩溪审稿,正值我父亲去世不久,陈老师和师母去家里安慰我妈妈,回京后每年还给我妈妈打电话问候。去年我接妈妈来京小住,她特意提出要去看望陈老师。我爱人小赵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论文是有关语言意识形态的研究,陈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一章一章地帮她修改,还夸奖她的论文比我写得更好一些。后来小赵因父母先后离世,大病了一场,陈老师和师母坐着公交车去北大医院看望,让我们感动不已。师母是医院的老护士长,我每次拿到体检报告后都去陈老师家,请师母帮我看指标结果。最近,陈门弟子跟老师的儿子陈坚、小永说起这些事情,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对学生比对他们还要好。这让我感慨万分,这样的好老师,哪儿去找啊!我在想,对于一位学人,如果只有子女或学生说他好,应该不算什么;要是同事或同行都说他好,特别是不仅当面,而且背后也说他好,那才是真正的好。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陈老师逝世后,我第一时间用微信向几位学界领导和同行报告了这个噩耗。中国社科院江蓝生老师称他是“忠厚长者”,北京师范大学王宁老师说“他是个好人”,北京大学陆俭明老师说“我们会一直怀念他”,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老师回复“哭章太兄”,社科院语言所伯江兄说“最不希望他走”,北京语言大学宇明兄叮嘱要“好好送送先生”……
2021年10月31日
其他

郭熙: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下)

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下)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4):83-90.我们曾经就社会认同建构与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的多样性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郭熙2004,2007)。在相关的讨论中,我们试图说明围绕这些称说方式所显露出来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将从现代华语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词的构成及其分布出发,说明相关词语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进而讨论社会认同建构对相关语言项目的影响。由于学界对华语的认识不一,为讨论方便,本文所说的现代华语指现代华人的共同语(郭熙2004,2006),其外延相对广泛,既包括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也包括台湾地区的“国语”还包括通常所说的海外华语。我们的讨论将集中在现代华语中以“国、中、汉、华、唐”五字(语素)为上字的词上。01相关的词的构造情况02词典收录情况↑请点击郭熙: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上)阅读。03分析由上文可知,不同上字对下字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有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有的相对狭窄;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华人社会的选择取向有所不同。和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郭熙: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上)

另外《现汉》试用本和前两版均收有“中服”解释为“中装”。第3版起删除《汉大》也收录了这个词。“中服”的淘汰显然是语言内部调节的结果。2.5“唐”字头词:唐人、唐装、唐茶、唐山↓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台湾的22K

近年来,在台湾的媒体上或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22K一词,不是台湾人疯黄金(黄金的纯度),也不是因为大家都热爱棒球运动,讨论三振数,而是在谈论跟民生密切相关的“薪资”问题。例如报纸说: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9)

丽往期回顾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8)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7)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6)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5)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杜中全:咖啡乌

C,乃至马新极为普遍的可可类饮料美禄(Milo),说Milo
2021年10月24日
其他

张连航 | 兼收并蓄,尊重差异——贺周清海教授《华语教学语法》再版

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念兹在兹的心事。他所提出的“大华语”概念,多年来,经过他不断努力,已经被更多专家学者所接受。他目前修订著作,对政策、发展趋势提供意见,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8)

同年11月,主编郝铭鉴先生因参加华东书展到新加坡,并到我所服务的公司——新加坡报业控股(SPH)属下的华文报集团(CND)参观。我在集团的会议室里见到了郝先生,交谈时又向他表明我的心愿。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华语教学语法的典范之作——《华语教学语法》(修订本)出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近日,由著名语言学家周清海教授所著的《华语教学语法》(修订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提供系统的华语教学语法知识,可以成为华语区师资培训所用的语法教材。今刊作者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以飨读者。再版序言《华语教学语法》2003年由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与重点,我在本书前言里有交代。这二十几年来,我对全球华语的看法仍旧没有改变。在语言规范方面,我一向强调华语必须有共同的核心,各地区的华语共同向这个核心靠拢,但我们也需要容忍语言的地区变体。只有在大同之下包容小差异,才有助于华语走向世界。从2003年到现在,在中国和华语区朋友们的支持下,我们编成了《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同时也提出了“大华语”的概念,促成了“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项目。这是因为我和朋友们都觉得我们对华语文的未来负有责任。2020年3月19日,商务印书馆和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ransn)签约,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升级《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编纂形式,要使词典成为全球华人共建共创共享的、图文影音多维全息的“大”词典。这是华语全球化的工程。我在签约视频上发言说:《全球华语词典》解决了沟通的问题。《全球华语大词典》强调语言和谐,现在和传神公司签约,合作编纂《全球华语大词典》的融媒体版,真正做到了汉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本教学语法书,就是在“汉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李宇明)这个观念下编成的。当初编写时,我并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这个概念。过去的几年,除了上面的工作之外,我在语言规划、华语研究以及华语教学等方面也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并没有改写旧作的打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胡月宝教授却建议我将《华语教学语法》修订后再出版,因为学院的学员仍需要这样的教材。她说:“老师,您一定要健康快乐,也希望您考虑重新再版您的重要著作《华语教学语法》,以便让更多后辈学习。”我重读了这本书,也发现有修订的价值。因为这本书所秉持的语言观念,适合今天的语言发展形势。我更期望这本书能成为华语区师资培训的共同语法教材。感谢张连航、王晓梅和胡月宝三人的序言。他们肯定我所做过的事,让我感觉无比温馨。商务印书馆卢娟责任编辑非常细心地校读书的初稿,尤其是注释部分,付出了不少心力。我也必须郑重地向她道谢。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7)天堂故事多从苏州看美丽中国在上一篇回忆录中,我曾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好多老香港、老新加坡只知上海,不知常州,所以有机会就要讲讲常州的故事。遗憾的是我只写了寥寥几篇,原因是远离故乡,又不能“常回家看看”,不了解情况,无从下笔。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同年9月,李光耀访问中国,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经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园区选在金鸡湖地区。今日金鸡湖中新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新加坡一大新闻,新加坡人民都很关注这件大事,报纸、电视、广播竞相报道,一时成为新闻亮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园区建在天堂苏州,苏州是个啥光景?新加坡人并不都熟悉,我虽曾到过苏州几次,也是多年前的事儿了。于是我想约请常州熟悉苏州的老朋友写介绍苏州的软性文章,相信肯定会合《联合早报》读者的胃口。没有谁要我这么做,只是我自己认为值得做。那时我在新加坡工作已经7年了,跟编辑部的同事比较熟悉了,如果家乡有人愿意撰写这样的文章,我可以推荐给编辑部的同事。请谁写呢?我想起了常州新闻界的前辈老报人陈弼先生(笔名澄碧)。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常州求学时,就曾听闻澄碧的大名;60年代初,我调回家乡工作后,更是经常在《常州日报》上拜读陈弼先生的大作。陈先生擅长写诗歌和散文,在常州知名度颇高。我到新加坡工作后,在回常州度假期间,亦曾跟陈先生见过面,建立了联系。我想陈弼先生是我约稿的不二人选。1991年8月30日,我在信中请他写苏州费新我、上海郑逸梅的故事。1992年9月,李光耀访问中国,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的意向,于是我写信约请陈弼先生多写些苏州的故事。陈先生寄来文稿后,我就转交《联合早报》编辑部副刊组同事。我知道,我们报纸在处理外稿时,向来是认稿不认人,只要文稿合用,就会采用。老报人毕竟是老报人,名不虚传,出手就是不同凡响。先请各位看下面这篇文章:1994年11月30日《联合早报》副刊《桥从门进·船从屋过——保留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周庄)》,栏名“神州名胜”。大字标题,主题富有文采,且寓诙谐,主副题虚实结合。文占大半版,配图片两帧,图片说明体现水乡美景与人物特色。“卷首语”概说周庄,提纲挈领。全文加插6个小标题,个个夺人眼球,将长文化短。除上文外,陈弼先生写的苏州故事尚有(按发表时间排序):1、江南最大道馆——玄妙观(《联合早报》副刊,1993年3月30日);2、苏州戏曲博物馆(同上,1993年11月5日);3、别致的姑苏灯彩(同上,1994年2月12日);4、姑苏名园的书条石(同上,1994年2月18日);5、花轿的样式和掌故(同上,1994年2月26日);6、姑苏得月楼名扬天下(同上,1994年4月19日);7、动人传说·美好憧憬——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同上,1994年7月19日);8、山有佳果·楼有雕花——苏州东山风景区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同上,1994年8月23日);9、掌上盈舞的风华(介绍苏州制扇艺术)(1995年2月10日《联合早报》副刊);10、道教音乐团(介绍苏州道教音乐)(同上,1995年3月30、31日);除了写苏州,陈弼先生发表的名篇还有:11、文坛寿星郑逸梅(《联合早报》副刊,1991年10月5日)文占报纸大半版版位,特大标题,配图2帧,副刊目录刊郑逸梅照片,姓名套红;12、当代书怪:双笔正反挥毫(新加坡《新明日报》副刊》,1991年11月27日);13、苏东坡南下对海南文化贡献大(《联合早报》副刊,1991年10月5日);14、大海情深萦故园(介绍建设中的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同上,1992年8月1日);15、刘海粟美术馆在江苏常州建成(同上,1994年12月19日);16、珠落玉盘侃珍珠(同上,1995年3月20日);17、益寿延年说灵芝(同上,1995年4月10日);18、文艺公园的兰花——昆曲博物馆建成开放(同上,1995年4月29日)。这些讲苏州、昆山和上海,尤其是苏州故事的文章,光大了《联合早报》副刊的门楣和版面。例如为写《文坛寿星郑逸梅》一文,作者专诚前往上海,“为了请教并采访他(郑老),特登门拜访”。作者说,那时郑老高龄97,在访谈中,“郑老的儿子汝德兄进来,我会意,即向郑老告辞”,这说明那时郑老已经闭门谢客,即使有特殊关系,接待也限定时间。这样的文稿,能让《联合早报》副刊独家首发,实属难得。陈弼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从事新闻工作,直至退休,是报业老行尊。当年,他收到样报都会仔细点评。他极度称赞《桥从门进·船从屋过》的编辑:“辛勤加工、精心编排”,小标题“构思巧妙”“十分夺人眼球”,充分显示了资深编辑(不署名)的高超水平与不凡功力。陈弼先生给《联合早报》副刊编辑的总评是:该报副刊通常都具有这种独特、鲜明、引人入胜的编排风格,编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我由衷惊叹与赞佩!中国的老报人陈弼先生给新加坡华文报写稿,堪称中新两国报界合作中的一段佳话。往事如烟,旧事重提,信是有缘。因避疫新冠,去年春上,我回到家乡常州。今年7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陈弼先生得知我在常州,便主动联络我。我俩阔别多年,又恢复了联系。陈兄长我5岁,今年高龄90。他赠送我一本他的文集,书名《潮头逐浪》(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陈弼著《潮头逐浪》这本书27万字,分为4辑。第4辑取名“神州华彩”,收录文章20篇,篇名如上,都是当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新明日报》副刊发表过的,时间跨度5年,从1991年10月5日至1995年4月29日。陈弼先生
2021年10月19日
其他

深切悼念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先行者陈章太先生

陈先生的经历,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兴趣对搞好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兴趣便缺乏动力,就钻不进去,搞不出名堂。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小时候的爱好和特长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决定其一生的职业和爱好。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王晓梅:华语情怀、国际视野 ——学生眼中的周老师丨《华语教学语法》(修订本)序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近日,由香港教育大学名誉教授、华侨大学荣誉教授周清海所著的《华语教学语法》(修订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提供系统的华语教学语法知识,可以成为华语区师资培训所用的语法教材。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连航、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授王晓梅、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胡月宝分别为本书撰写序言,今将王晓梅教授所作之序刊发,呈献给读者。华语情怀、国际视野——学生眼中的周老师文丨王晓梅严谨的学术风格2019年10月20日,老师发来微信,邀我为《华语教学语法》写序,并即刻将书稿发了过来。惶恐间,我不知该如何反应。自己的资历尚浅,从未为学术著作作序,更何况是恩师的大作。老师的用意不难揣度,这不是他第一次让学生给自己作序,这一次也邀了新加坡的月宝和香港的连航。身在马来西亚的我,深知老师近年来对马来西亚华语研究的关注以及对全球华语事业的推动,而这本《华语教学语法》是老师学术理念的具体体现。怀着敬畏之心,我想我能做的首先是把老师的大作仔细通读一遍,并与2003年的版本进行比对。捧书夜读,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远超过书名的范围,它虽然为语法教学而写,但是却贯穿了老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前瞻性思考。首先,老师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的观察与描写十分到位,既有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指出其与普通话的异同,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华语的量词“个”与“位”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其次,老师善于联系古代汉语来描写现代汉语语法。老师古汉语功底深厚,2006年曾出版《文言语法纲要》,一直以来也主张打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学习。例如,他在书中解释短语与宾语时,就介绍了相关结构在古汉语的情况。此外,《华语教学语法》的习题也很有特色,除了基础练习之外,更多的是启发式的题目以及联系相关文献进行观点分析的题目,当然还有大量的针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现象的专项练习,无处不体现老师的用心。这个版本也增加了阅读资料一项,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参考文献拓展思路、延伸学习。而且,这些阅读资料基本都是经典著作或者语法大家的论文,体现了老师向经典致敬的精神。深厚的师生情谊掩卷沉思,我折服于老师的华语情怀和扎实学风,也不禁回忆起与老师二十几年的师生情谊。二十二年前,我在北大五院二楼楼梯尽头的会客室里第一次见到周老师。他是我见过的第一位新加坡人,也是第一位新加坡教授,而且是语言学教授,温文尔雅,笑容可掬。谁知就是这次见面,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把我从四季分明的温带带到了烈日炎炎的赤道,开始了我的热带历险。老师在二十多年前就看到了中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他说:“让中国学生来新加坡读研究生,认识东南亚,将来回中国就不一样了。”虽然我毕业后没有回国,但是也留在了东南亚。二十年后,我把周老师请到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文大讲堂,为厦大师生开讲《大华语与马来西亚》。看着满头银发的周老师,感触颇深。二十年的光景一闪而过,这位“谦谦君子”智慧的光芒却越发耀眼。我很庆幸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阶段都受到这束光的照耀,他或在一旁亲切地注视,或伸出手扶助一把,或将洞见亲授。而且,他生命的光芒不吝于分享给任何人,尤其是对后辈,他都以宽广的胸怀将他们拥抱,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面对这样一位长者,除了感恩,就只能以自己的实干和成绩来报答了。丰富的学术贡献周老师的回忆录题为《人生记忆——一个华文教学者的回忆》,这是周老师一贯谦逊的用词。他经常自谦为“华文教学者”,而他的贡献又何止于华文教学呢?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港式中文语法的全面梳理与描写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面世

语料方面在选择语料方面,《香港卷》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了报刊、杂志、书籍及政府文件、行业文件的多种纸质语料,还有电子语料库上的各种语料;题材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内容。■
2021年10月16日
其他

跨民族文化活动:马来西亚年度汉字评选开跑

Chinese)2021年第2期目录全球华校联盟诚邀您参加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全球微视频大赛新马华语史的一个断面:以《蕉风》(1955-1970)为语料的考察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多人谈 | 赵蓉晖:当代世界语言生活的五大主题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海外华语传承”多人谈
2021年10月13日
其他

“组屋”与“公寓”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HUAYU”关注我们已输入1144字3图,预计阅读需7分钟“组屋”与“公寓”[马来西亚]杨欣儒2017年第8期本栏刊载了《组屋》一文,笔者补充几句。“组屋”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种建筑物的特有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没有收录这个词,《全球华语大词典》收录了,释义是“政府建造的居民住宅”。组屋通常至少五层,因为售价较低,建高楼才能降低建筑成本。目前新盖的组屋楼高至少20层。新加坡达士岭组屋“组屋”英文叫flat,这是新马通用的叫法。翻查汉英词典,“公寓”的英译是flat,也是apartment;英汉词典的flat与apartment都指公寓,没有“组屋”这个词。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附录六《英美用词对照》说,flat是英式叫法,apartment是美式叫法。不过,在新马两地,apartment比组屋(flat)略微高级,属于中高档次。新加坡interlace公寓3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一套一房一厅(50平米)的组屋,在城市中的售价约为马币三万令吉,折合人民币大约五万元。由于价廉,“组屋”一般都冠以“廉价”,叫“廉价组屋”。政府兴建的组屋是用来租给收入低的民众的,每个单位每月只需缴付租金马币30元。如果连续租用25年,没有积欠租金,那么所租的组屋便可以过户给租户,使租户成为合法的业主,从此不需再缴租金。这是因为当时一室一厅的组屋售价不过马币一万元上下。现在政府仍在增建组屋,不过售价不像从前那么低廉了。二室一厅(70平米)的售价,在槟州是二十万令吉,邻近新加坡的新山略高。这类组屋仍受当局管制,一是不能自由买卖,二是只限第一套房,三是申请人每月薪金不能超过2000令吉,四是未婚者不能申请。这些条例因州而异,马来西亚共有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屋价暴涨,年轻人不胜负荷。于是中央政府提出了“可负担房屋”的概念,即给年轻人盖售价二三十万令吉的二室一厅一卫的房子。申请者必须已婚,但无房,且月入不超过3000令吉。如果申请成功,不必首付,只需分期缴付贷款即可。目前这种组屋部分已由私人发展商承建。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暨大华文:新学期华文教师研修班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本文转载自“全球华校联盟”2021年9月24日文章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新马华语史的一个断面:以《蕉风》(1955-1970)为语料的考察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本文截取新马华语史的一个断面,以1955-1970年间出版的华文文学刊物《蕉风》为语料,从词类、句法结构两个角度描写当时新马华语书面语的典型特征,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溯源与探流,初步梳理了一条史的线索,并将部分特征与同期相对应的普通话进行横向对比。本文为新马华语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其“纵横交错”的研究思路也颇具方法论意义。文献来源:李计伟、刘燕婧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新书推介|中华语言文化教育读本:《七彩中文》

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新书发售轻触可购买官方微店火热销售中~本文转自“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8日文章
2021年10月9日
其他

《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2021年第2期目录

本文转载自“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研究”2021年10月7日文章。《全球华语》(GlobalChinese)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创办的中英双语国际期刊,2021年第2期于近期出版:
2021年10月8日
其他

全球华校联盟诚邀您参加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全球微视频大赛

中华经典诵写讲全球微视频大赛COMPETITION中华经典,饱含真善美,可滋养心灵,陶冶性情,全球喜爱者甚众。为此,全球华校联盟拟举办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全球微视频大赛,让中华经典通过现代传媒生动呈现,让更多受众更好品读中华经典。大赛主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典咏流传。报名时间2021年10月1日-10月20日作品提交时间2021年11月20日之前报名方式扫描下方金数据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提交报名表“中华经典诵写讲全球微视频大赛”报名二维码大赛内容本次大赛微视频的制作内容可以从《经典诵读三百篇》(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册的50篇经典作品中自行选择;受众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报名成功后,将发送所选篇目电子版至报名邮箱。上下滑动查看《经典诵读三百篇》
2021年10月5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6)

Association,WRA)。2000年10月我退休回到香港,后返聘继续做原来的工作,常向早报投稿。2002年10月6日,《联合早报》星期刊《早报周刊》发表了拙文《天目湖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也谈类似“咖啡”的语素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关注也谈类似“咖啡”的语素[马来西亚]杨欣儒本专栏上期(2016年9月)刊登了《本店奉送啡和茶》一文,读后,笔者灵感顿生,来个狗尾续貂。咖啡作为一个语素,照理是不能分割的,正如“彷徨”“蝙蝠”等双音节语素,不像合成词中的字,可以自由组合。合成词如汽车,我们可以拆开来用,组成如汽油、汽艇、蒸汽,车间、车身、班车等词语,“彷徨”“蝙蝠”等是一个语素,拆开来就与原义无关了。同样的,我们只能说白咖啡、黑咖啡,却不叫“白啡”“黑啡”或“白咖”“黑咖”。然而随着近年网络的神速发展,语言也跟着急速起了变化。语素,尤其是双音节语素,也突破了它原有的局限,变化多端起来,于是就出现了“斋咖”“清咖”“网咖”“网啡”等“腰斩”双音节语素的现象。其他双音节语素也有类似被“腰斩”的情形,如“巴士”,是个音译词(英语bus)。现在“长巴”(长途巴士)“旅巴”(旅游巴士)到处有,因为“巴”已经成了“巴士”的简称了。其他双音节多音节的语素也因简称而定型成为合成词,例如来自“迪斯科”的“迪厅”,来自“的士”的“打的”,“打的”甚至还可以拆开来说成“打个的”。"源自英语的“幽默”(humour)是双音节语素,现在也可以被拆开来使用,成了离合词,例如“幽他一默”。《庄子·秋水》中的联绵词“望洋”,现在也有人用仿拟法,把“望洋兴叹”活用为“望×兴叹”,如“望校兴叹”“望钱兴叹”,等等。"语言是活的,有些不能拆开的语素还是被拆开来使用了,而且定型下来,丰富了我们的词汇;有些则尚待时间的考验。END(原载《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2016年10月)审核:刘慧编辑:罗丽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往期回顾马来西亚的罗吔华语马来西亚的三语学习马来西亚地名中的“港”杨欣儒:借自汉语的马来词语杨欣儒:汉语拼音教学在马来西亚杨欣儒:大马华裔学生名字的汉语拼音姚敏: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本店奉送啡和茶”

“本店奉送啡和茶”[中国香港]汪惠迪内地的朋友到香港旅游,一定会发现香港的酒楼和茶餐厅特别多,尤其是茶餐厅,是大众消费场所,餐饮皆有,中西兼备。有的茶餐厅大门口可以看到招徕顾客的告白:本店奉送啡和茶。将啡和茶并列在一起,一看就明白,啡指的是咖啡。咖啡是英语coffee的音译,咖和啡是译音用字,不单独表意,二者组合后才能表意,所以咖啡是个双音节单纯词,不是合成词。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啡居然像茶一样,成为一个单独使用的语素,而且事实证明它还有一定的构词能力。例如咖啡色,香港多半叫啡色;不加糖和奶的咖啡叫斋啡(black
2021年10月1日
其他

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任重而道远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面世

点击上方“华语”可以关注我们哦!“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洛杉矶)三个国家的调查,并将调查研究的成果编著成六卷《全球华语语法》。这套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担任总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担任副总主编,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推出的是田小琳教授主编的《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该卷从语法方面对香港的中文书面语进行了全面研究,是对港式中文独特的语法部分的第一次全面梳理和描写。邢福义教授和汪国胜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前言。今刊两位学者所作前言,以使读者获得对“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初步认识。★前
2021年9月29日
其他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员参加首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9月25日2021年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员参加首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9月25日,首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在贵阳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田学军,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副部长达努·旦特缇以视频方式致开幕辞。我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与主任助理刘慧副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谈谈台湾字母词“A钱”

A反馈通常优先理解为负面义的“A”。(原载《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2018年4月)本期转载自“西去东来中传站”2020年9月28日期审核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掂掂各地华语中的“斤”“两”

关注我们掂掂各地华语中的“斤”“两”[中国大陆]郭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汇入大海的小溪

“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全球华语词典》前言,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北京)6年后,这部词典的升级版《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序文说:“所谓‘大华语’,就是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商务印书馆,2016年4月,北京)升级版在“华语”前加“大”字,同时在“普通话”后加“国语”,用“/”分隔。▲《全球华语词典》(2010年)“/”叫分隔号。中国官方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eneral
2021年9月22日
其他

阿里巴巴VS阿里峇峇

关注我们华语HUAYU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本期转载自“西去东来中传站”2021年2月5日期审核|刘慧编辑|刘益嘉分享、点赞、在看都在下方哦~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孙宏开:语言是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为例《语言战略研究》∣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2021年9月19日
其他

“镭”和“令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镭”和“令吉”[马来西亚]邓月璇马来西亚华人通称“钱”为“镭”(读lui)。一般人认为“镭”是马来语duit(钱)的借词,
2021年9月18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4)

END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4)"歌可以打的吗"上回谈到,有位新加坡读者,因为看到《联合早报》上用“打歌”,就写信给总编辑,责问老总:“歌可以打的吗?”他大发雷霆,在信上用福建话和广东话破口大骂,满纸脏话,借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此事发生在2000年初。“打歌”指歌手为自己新录制的唱片、盒带或光盘发行做宣传,大多在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或大型商场里演唱自己的代表作。说白了,“打歌”就是歌手自己为自己打广告,以此增加曝光率,达到提高新作品的知名度,快速推广新作品的目的。“打歌”是一种颇具群众性和时效性的商业竞争方式。“打歌”主要由歌手亲自上阵作秀,亦可请友好“代打”。无论自打还是代打,都仅选代表作“打”,这首歌叫做“主打歌”。“打歌”这种宣传形式产生于我国台湾地区。有关资料显示,1969年7月,大导演白景瑞执导的喜剧影片《今天不回家》公映之前,为了造势,片商在台北所有酒家每晚打歌教唱《今天不回家》。从这个时候到新千年,“打歌”已经流行了30年了。《今天不回家》的海报当年,台湾歌手从本土“打”到香港,“打”到新加坡,“打”到马来西亚。他们“打”到哪儿,“打歌”这个词就流传到哪儿,并为当地演艺娱乐界接受,慢慢地成为台湾港澳新马五地的通用词语了。我国国门大开后,“打歌”流传到大陆。大陆歌手、歌星如云,“打歌”活动也很频繁,然而辞书大多未收“打歌”。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联合编写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收“打歌”。10年后,《两岸常用词典》收“打歌”,条目前标▲,表示为台湾所特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2003)《两岸常用词典》(2012)可是,跟“打歌”密切相关的“主打”却已在2002年为《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第4版)所收录,释义是“(文艺作品、商品等)在吸引受众、顾客,打开市场上起主要作用的”,所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主打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明“主打”是个属性词;第6版释义精简为“重点打造;重点推介”,举例是~歌、~商品。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读者之所以看到“打歌”就火冒三丈,是因为他认为“歌”是不能“打”的。但是,如果联想到“打工、打油、打包、打烊、打电话、打麻将、打官司、打哈欠、打广告、打品牌、打主意、打响知名度”等词语中“打”的用法,那么不但“歌”可以“打”,而且可“打”的事物还很多。自宋元以来,“打”表示多种动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动词“打”下胪列了24个义项。在语用中,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动词,我们就可用“打”来应付。“打歌”之“打”是推出、推介之意,或可归入“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这个义项。有的专家认为,“打”字是一个结合能力和活动能力极强的自由语素(free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郭熙:中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应更名为《公民》

从2017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开始统一采用新编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套教材,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目的很好,有利于对下一代进行“德”“法”并重的教育,值得赞赏。但课程名称值得商榷,建议将《道德与法治》的名称改为《公民》。郭熙中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应更名为《公民》作者: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协会会长现名的问题是:1.过于生硬、具体,容量受限课程名称应该越简单越明了越好,包含性越强越好,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国民素质的一门课,太过具体的名称反而缩小了教材应有的内涵。一个孩子的德育简单地进行二分并不见得合适,而且说教味道太浓,不利于孩子接受。更何况,小孩子对“道德”“法治”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2.太长,不利于称说传播一门中小学课程名称用5个字,而且还有连词,称说太不方便,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诸如“道法”“德法”的简称,显得既不庄重,也不专业。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被简称为“思品”已有先例,应引以为戒。改用《公民》有如下意义:1.有利于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名称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公民”这一课名,可以使孩子从进学校开始,就接触“公民”的概念,通过读公民课,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条件,再自然不过了。2.有利于形成概念群,围绕“公民”展开公民教育用“公民”这一名称,会使教材显得更全面,更柔性,更能入心。教材采用《公民》的名称,可以构成“公民意识”“公民修养”“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道德”“公民教育”“公民必备”“做合格的中国公民”等概念或栏目,更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3.有利于培养合格“公民”由于有“公民”课程,公民的警钟会时时敲响,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做公民应该做的事,使之在教育中不断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4.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语言在培养和建构认同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用“公民”作为教材名称更能凸显语言的认同建构功能,增强下一代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本文取自若干公开资料,仅供教学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自“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公众号2018年11月29日文审核|刘慧编辑|罗亦纯往期推荐: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3)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2)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1)大马华教文献常用略语祝晓宏:试论早期南洋华文教材的基本面貌与当代价值王汉卫:华文水平测试(HSC)的基本理念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大马华教文献常用略语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关注我们大马华教文献常用略语[马来西亚]
2021年9月12日
其他

马来西亚地名中的“港”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HUAYU”关注我们▼马来西亚地名中的“港”邓月璇马来西亚很多地名都有“港”字,以柔佛州最多,例如丰盛港、利丰港、三合港等,据统计,大约有近百个以“港”为地名的乡镇。说到“港”,《新华字典》的释义有3个义项。①江河的支流。②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军~|商~|不冻~。③指香港:~人治~。一般人看到“港”字,想到的多半是第二个义项,而马新的这些地名所指却是第一个义项,用潮州话或闽南话念成“Kang”。柔佛州以“港”为地名的历史源于“港主”制度(Kang-Chu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2)语用:凸显语言风采的镜子语言活在人们的语文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的应用,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凸显语言的风情与姿彩。我国改革开放后,我有较长一段时间在新加坡华文报从事文字工作,必须天天埋头看报,从大量阅读各类文章中,领略了祖国语言的风情与姿彩。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台湾地区叫国语,港澳地区叫国语或普通话,新马泰印尼等国叫华语。
2021年9月9日
其他

具有方言特色的华语

具有方言特色的华语[马来西亚]杨欣儒谈过了马来西亚华语中具有方言特色的词语,接着谈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法。父亲叫儿子做功课,今天一定要“做给它完”,普通话应当说“做完它”;“喝给它完”应当说“喝完它”。还有“你吃先”“你看先”,把副词“先”放于动词后边,也是方言的说法,华文小学老师得告诉学生这是语病,规范的说法是“你先吃”“你先看”。同样的道理,“买多一斤”“穿多一件衣服”里的副词也要放在动词前边,说成“多买一斤”“多穿一件衣服”。父亲叫儿子和姐姐一起坐,却说成“坐跟她”,当老师的妈妈立刻纠正说,是“跟她坐”。句子的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经常被调转位子,例如“我们要给一个机会他”“老板给钱我”。按照华语的习惯,应该是“我们要给他一个机会”“老板给我钱”。叠音词的滥用也是这里华语的一大特色。“生意不大好,公司还是硬硬支撑了下来。”“硬硬支撑”就是“硬撑”。“要办好华文教育,我们会大大地支持你。”“大大地支持”就是“大力支持”。“他重重的一击把对方打败了。”“重重的一击”就是“重拳出击”。“这些都是谣言,大家不要乱乱讲。”这里的“乱乱讲”就是“胡说”。再举两个例子:“这家的衣服几贵。”“那间店的衣服很便宜一下。”规范的说法是:“这里的衣服挺贵。”“那家的衣服很便宜。”此外还有一些方言式的用法,例如“吊起来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这种畅销的产品一时缺货,各商店都把产品“吊起来卖”,其实它的意思是待价而沽。婚宴过后,满地垃圾,工作人员都要跟手尾。“跟手尾”是方言,普通话叫“处理善后”。动量词的“一下”也经常用错,例如“很贵一下”“很好看一下”,这里的“一下”当成了补语,有违普通话的语法。(原载《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2018年5月)END本文转载自“西去东来中传站”2020年9月25日文章。审核
2021年9月8日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1)

在台湾,“互动”从政治舞台进入舞厅、酒廊、三温暖、夜总会或卡拉OK,长此以往,恐怕人们要远离“互动”了。《缤纷世界说语用》目录滑动查看图片审核
2021年9月6日
其他

马来西亚的罗吔华语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HUAYU”关注我们▼▼马来西亚的罗吔华语[马来西亚]杜忠全马来西亚多元民族文化共冶一炉的社会生活,反映到语言上,表现为所谓的“罗吔华语”,以至华人口里的华语与大中华圈的中文略显不同。“罗吔(Rojak)”是一种杂拌食物,马来半岛的中南部一般指用炸虾饼、芜菁丝、黄瓜丝等等配以拌料做成的点心,可当正餐食用。在半岛北部,食材略有不同。这类杂拌食物,特色就是“杂而不纯”,不讲求严谨,可自由拌配。罗吔也叫罗惹,在新加坡也是广受欢迎的小吃,主要有两种吃法:其中一种是马来菜与华族佳肴的混合产物,是将切好的炒花生翻掷混匀并与豆芽、绿叶蔬菜、豆卜(或油炸豆干)、油条、菠萝及黄瓜混合,放入发酵的辣虾酱;另一种则类似印度吃法,将蔬果与花生酱搭配,所不同的是,其中多了红色香料与辣椒的火热色彩。想要找到罗惹并不困难,很多街边小摊和食肆中心都有。马来西亚华语对英语、马来语及中文方言语词的大量吸纳,与此极为相似,故称“罗吔华语”。大中华圈的中文,也不是不吸收外来语,如“T恤”即是。只是马来西亚华语是大量地吸纳外来语,而且保留了外来语原本的拼写形式与发音,形成了华语与外语混杂使用的状况,是谓“罗吔”。不说早期吸纳且已成为区域性中文词语的“甘榜(kampung)”“巴刹(pasar)”等等,新事物如Internet(互联网)、wifi(无线网路)、handphone(手机)、shoppingmall(购物中心)、hypermarket(大卖场)等等,虽然都有中文语词,但在一般人的口语里,都会直接按外语原音使用。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之外,工商领域的专业或常用词语,如用华语沟通,也会直接援用英语原词,而不转换为华语的对应词语。这是由于马来西亚的专业领域,都不以华语为媒介语,英文英语尤为主流,即使在华语生活圈里谈事,碰到特定的专业事项,就自然按原词来沟通。对这些专业人士而言,华语词语不是职场媒介,为免增加语言负担,也就原词原音照搬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说pump风,不说(为轮胎)打气,在公路上超车叫cut车,拨电话叫call,联系叫contact,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马来西亚华语在日常使用中的语言掺杂现象,之所以如此,未必是中文词汇匮乏或不熟悉,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就算是一些未上过学的老人家,开口说方言也能掺几个外来词。语码掺杂现象之普遍,可见一斑。编者按:罗吔,《全球华语大词典》以“罗杂”为主条。(原载《咬文嚼字》“华语圈”栏目2017年11月)审核
2021年9月5日
其他

杨欣儒:借自汉语的马来词语

▼点击上方蓝字“华语HUAYU”关注我们▼借自汉语的马来词语[马来西亚]杨欣儒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据专家研究,马来语的基本词汇有50%多的词语是外来语,其中不乏汉语,包括南方的方言,如闽南话、广州话、潮州话与客家话等。本文谈谈马来语中音译自汉语的词语。先说食品。华裔的食品马来人也喜欢,所以马来语大量借用了汉语的食物名称,从原材料的豆芽(tauge)到制成品的豆腐(tauhu),都是借自汉语的词语。其他如豆腐干(taukua)豆乳(tauci)白菜(pecai)韭菜(kucai)芥蓝(kalian)荔枝(laici)高粱(kaoliang)瓜子(kuaci)面条(mi)米粉(mihun)包子(pau)粽子(cang)薄饼(popia)糕饼(kuih)酿豆腐(yong
2021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