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1)
编者按:《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一文由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员刘慧副教授撰写,刊于《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22)》(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出版)。文章从传承主体、传承机制、传承方略三方面概述了2021年海外华语传承的研究情况及特点,文章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视并发展海外华语教育传承,是推动国际中文事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路径。华语公众号以系列的形式推出该文,以飨读者。
海外华语传承的主体、机制与方略
刘慧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华语传承主体包括学习者和推动者。前者主要指海外的华侨华人新生代,后者包括社区老一辈以及家长、教师(林瑀欢2021)。
(一)学习者的动机与认同
主体的能动性是影响华语传承的关键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华语学习者的动机及认同。郭熙、林瑀欢(2021)将国际中文教育分为三类: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海外的“华文教育”。其中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华人社会中学龄和学龄前的华侨华人子弟,其学习特点、学习动机、语言背景、社会文化心理、发展路径、语言学习需求等与非华人存在较大差异,其内部的差异性也较大,需细加考察。对于非华人学习者而言,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导向性,以交际为先。对于华人华侨子弟而言,华语作为祖语,有时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应用意义,认同功能是首位的。将华文教育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等同起来,很可能伤害华侨华人传承华语的积极性。
1.东南亚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动机与认同
东南亚是最大的华侨华人聚居地,华语传承历史悠久,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华校及师生数量众多。通过对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诸国新生代华语传承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作为华语传承主体的新生代学习者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国各地区新生代学习者的动机多元,华语能力各异。李春风(2021)调查缅甸华传承语情况后指出,受访华人青少年八成以上华语能力良好,其学习华语的主要动机是显性的经济需求和隐性的族群认同,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习华语,并在学习华语的过程中建构起族群认同。刘慧(2021a)对柬埔寨乌廊地区华人家庭华语传承情况的实地调查显示,受访子女均就读或曾就读于当地华校。子女的华语和英语能力较父辈有明显提升,汉语方言能力较父辈有明显下降。子女传承华语最强烈的动机是内在动机,即“对华语学习很感兴趣”;其次是工具性动机,即“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家长最强烈的动机是工具性动机,即“让孩子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其次为体现华族认同和华语忠诚的象征性动机,即“华人应该学习华语”。代帆(2021)对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的实地调查显示,该地新生代华人的华语及闽南语水平较上一代有明显提升,当地华文教育的成效正在显现。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主任黄端铭表示,菲律宾华人社会长期致力于通过“输血计划”和“造血计划”改善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华文的经济价值,如今菲律宾华人学习华文的环境已大为改观。韦九报(2021a)对日本华侨华人学习者的调查显示,学习动机影响华语传承。调查对象华语水平整体为中等,学习动机整体积极。由于受访学习者年龄尚小,对工具性动机认识尚不足。除了工具性动机外的其他动机均与其华语水平显著相关。其中学习者及相关层面的“融合动机”“自我效能”“焦虑”“家人附属”是影响华语传承的显著相关因素和显著预测因素,而学习情景层面的“课程”“教师”“群体”因素均为影响华语传承的显著相关但非显著预测因素。
二是新生代普遍具备包括华族认同和所在国认同在内的多元认同。华族认同包括对华族语言、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华语学习、华语能力、华语态度等要素的关系密切。随着代际传承的增加,新生代对所在国的认同较父辈明显增强,但学过华语及华语能力较好的新生代,仍保持较强的华族身份认同及语言文化认同。张小倩(2021)实地考察了印尼爪哇岛雅加达、泗水、万隆、宝垄等四个城市的新生代的华语学习和华族认同,指出印尼当前兴盛的华文教育与新生代族群身份认同及文化认同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多数新生代受访者学习华文的动机既有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工具性动机,也有华族身份及文化认同所带来的象征性动机。逾半数的新生代受访者表示学习华文对保持华人身份认同而言非常重要。刘慧(2021a)对柬埔寨乌廊地区的考察显示,受访新生代对待柬埔寨语和华语的态度都很积极,同时具备柬埔寨语忠诚和华语忠诚。大部分新生代体现出复合性身份认同,其对柬埔寨公民的身份认同感较父辈明显增强;对华族的身份认同感较父辈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逾八成的新生代都认可或优先认可自己的华人身份。代帆(2021)指出,菲律宾马尼拉华人的族群身份认同受华语能力、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华语能力一般的受访者比华文差或较差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华人身份。45岁以上的受访者比12—17岁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华人身份。李培毓等(2021)的调查显示,马来西亚新生代中,具备包括华族认同及马来西亚认同在内的多元认同的受访者比例最高。新生代华语能力较强,且明显强于马来语能力。他们具有明显的华族意识,对中华文化和华族身份的认同度均较高,且二者具有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对马来西亚的身份认同感高于对马来西亚文化的认同。李春风(2021)指出,缅甸新生代和老一代华人的族群语言认同模式的差异较为明显。新生代的华语认同主要由经济利益驱动,并借此建构族群认同,其认同呈现复杂性、矛盾性、不稳定性等特点。新生代对待华语、缅甸语、英语的学习态度都较积极,他们在保持华族特征的同时,已逐渐融入所在国文化、社会生活和世界发展潮流。
2.欧美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动机与认同
华语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有限,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差异较大,欧美国家的华语传承与东南亚地区存在差异。
曹贤文(2021)对美国新泽西州爱迪生地区和大普林斯顿地区中国新移民子女华语传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出生的年轻华二代多数出现中文转用英文的现象,但是其中文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不同程度得以保持。华二代认为学习中文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助于和中国亲友交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方便在中国旅行。可见其中文学习动机以情感性及文化性动机为主,重视中文的沟通外功能,即家庭成员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作用。
荷兰是中国新移民相对集中的欧洲国家之一。李明欢(2021)比较了1998年和2019年基于同一问卷但相隔21年的两次调研所得数据,结果显示,目前荷兰中文学校的生源构成普遍低龄化,中国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加。华裔青少年的中文学习动机中位居前三的是父母要求、个人前途、族群认同,这三项动机相互关联:族群认同和未来前途是父母亲要求孩子学习中文的“理由”,孩子遵从父母要求坚持在课余时间学习中文,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对于自身族群的认同和对自身前途的规划。其中,幼儿学习者最重要的动机是“父母的要求”。青少年学习者最重要的动机是“中国人应该学中文”和“希望看懂中文影视”,可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中文学习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此外,中国的高速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中欧经贸往来的助力,也是荷兰华侨华人传承中文、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二)推动者的重视与坚守
海外华语传承的推动者主要是社区老一辈以及家长、教师。郭熙、林瑀欢(2021)指出,华语在海外的传承历经百年,打破了西方第三代语言转用论,靠的是历代华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奉献精神,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华语言文化认同的强烈追求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与非华裔群体归为同类。
华文教育界及华社的老一辈领导人筚路蓝缕、鞠躬尽瘁,在华语传承中起到了率先垂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董鹏程等(2021)在开展华语传承口述史的访谈中,海外华教及华社前辈领袖董鹏程、郭全强、符福金、马立平等均表达了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强烈认同,也谈到了海外华语传承的艰难及坚守的决心。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2021)表示,柬华理事总会作为柬埔寨最大的华社组织,全力支持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将持续拨款办学、培养本地华文师资、提高教师待遇。此外还将筹办柬华理工大学,并为退休华文教师和华社工作人员提供养老保障。
海外华人家长对华语及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家庭是母语传承最初的摇篮和最后的堡垒。刘慧(2021a)调查发现,柬埔寨乌廊的受访华人家长既联合华人社团、华校、补习班等机构,为子女华语学习提供专业指导,又发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为子女营造族群语言使用的家庭环境。代帆(2021)调查发现,在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以华语为家庭语言的受访者比华语不是家庭语言的受访者的华族身份认同感更强。张小倩(2021)研究指出,印尼爪哇地区的部分新生代学习者将家庭传承的传统华族文化习俗与华校讲授的系统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强化了对华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韦九报(2021b)调查发现,日本的受访华人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华语学习,他们将华校视为子女接受整体成长教育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场所;家长希望华校提高华语教学难度、增加中华文化课程,希望子女在校内多说华语。
海外华文教师的来源广泛,构成多元。徐敏(2021)指出,海外华文教师师资主要由外派教师和海外本土教师构成,这种多元化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海外华文师资的数量,但也使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程度呈现国别化差异。李欣(2021)经过调查发现,英国本土华文教师的受教育程度高,专业主要为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史专业,适合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新手老师和兼职老师较多,主要任职于周末中文学校,教学对象多为华裔小学生。付梦芸(2021)指出,缅甸本土华文教师以华裔为主,其受教育程度、专业素养、教学水平、职业化程度均有待提高;教师对华语及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女性教师及兼职教师占比较高。王智新(2021)指出,日本的华文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本土老一代华文教师年龄偏大,汉语方言口音较为明显,汉语知识、教学理论及教学法的素养较为欠缺;新生代华文教师均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华语能力较好,但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海外华文教师作为“三教”的核心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更为关键。胡蓝兮(2021)指出,线上华文教学对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统筹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外华文教师积极参加线上师资培训,创新线上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家长合作探索教学监督辅导的方式,努力保证生源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未完待续)
策划|刘 慧
编辑|郭 静
往期回顾
01 刘慧:华侨华人华语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 |
02 刘慧:柬埔寨华人家庭语言规划与华语传承调查研究 |
03 《语言战略研究》∣ 刘慧:印尼华族集聚区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 ——以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为例 |
04 刘慧 | 基于民族志视角的广州石牌城中村语言景观研究(上) |
05 刘慧 | 基于民族志视角的广州石牌城中村语言景观研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