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仍是「白富美」
说大厂不香,也是「五环内视障」。
撰文 | 佘宗明
曾经,高学历年轻人扎堆去阿里。
今天,高学历年轻人扎堆去阿里。
前不久,@华商韬略 如是感慨。
前面那个「阿里」,指的是阿里巴巴;后面这个「阿里」,说的是西藏阿里——今年国考最热岗位就是「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科员」,招录比达到20813:1。
在越来越多诸如「大厂程序员决定去考公」之类标题的渲染下,那个问题也在很多人脑中不断回旋:
大厂,还香吗?
这话题对各路大号来说,可以想正方就正方、想反方就反方、想怎么掰扯就怎么掰扯。
可对很多应届毕业生而言,却是个严肃议题,毕竟他们真的得做选择。
看上去,许多逃离大厂者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前方坑深,请绕行。
而部分大厂裁员调薪,似乎与之形成了呼应。
很多判断确实可以轻易得出:互联网大厂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但就算大厂处在下行期,它也是职业选择中的「塔尖选项」。
说大厂不香,终归是「五环内视障」——被宠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有选择之人百般挑剔,没得选的人只觉得奢侈。
换句话说,大厂犹如白富美,虽然家道中落了些,但舔狗排成排。
嫌大厂这不好那不行,终究是一小撮人的「凡尔赛」。
01
大厂没以前香了,这点已无疑义。
优劣势权衡的天平,正在起变化。
所有在大厂的人,原本都可以掏出一张SWOT分析表。
大厂的好,很容易列出个一二三四五来:
朝气蓬勃
组织敏捷
管理扁平
身边个个是人才,交流起来无障碍
能锻炼自己能力
适合镀金做跳板
食堂丰盛
▲日剧《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剧照。
当然最重要的,是钱多。
大厂的不好,也可以一列一大堆:
快节奏
让人酸爽的工作时长(996、007、715)
没完没了的日报周报月报+项目进度汇报
内部恶性竞争
业务快速试错下的不确定感
35岁魔咒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卷。
02
大厂不是这两年才卷。水温恒定,只是人们的「体感温度」变了。
把时间倒推至5年前,那时大厂的造富效应指引着年轻人们。
大家看在钱的面子上,对大厂的卷普遍高容忍——你给我打鸡血,我忍;你让我加班,我忍;你让我把月报改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是忍。
许多人心里都有杆秤:自己挣的,就是「被卷」这份钱。
工资溢价,就是卷的价码。
可如今,大厂员工杯子碰到一起,都是「财务自由梦」破碎的声音。
「财务自由」的期望破灭了,盼头就少了,性价比就低了。
于是,有些员工用划水摸鱼向领导「发去了表情包」:老板,这点钱很难帮你办事啊。
还有些员工则盘算着,这笔钱能对冲中途被裁的风险吗?
以往很卷,但活多钱也多,忍了。
现在也卷,可价码跟不上了,大家「反内卷」的膝跳反射终于有反应了。
03
不得不说,跟稳得一批的体制内岗位比,在少了造富效应的加持后,大厂变量多、变化频、稳定性差,咋看咋碍眼。
这时候,深圳的小学、杭州的街道办又来拍了拍那些毕业生们。
「选公务员」VS「选程序员」的天平,自然而然向前者倾斜得更厉害了。
大厂没有铁饭碗,体制内罕有996。小孩子才犹豫选哪个,大人直接选带编制的。
某种程度上,这跟「待在北上广or留在小县城」的选择题同构。
要在竞争中出人头地,选北上广。
要在躺平中过小日子,选小县城。
当出人头地的成本日益高企,躺平又蔚为风行,大家当然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更舒服的那条路。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剧照。
而「谢邀,人在大厂,很想上岸」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常见。
但也就是跟公务员比,大厂吸引力稍逊一筹;跟以往比,大厂的受青睐程度消退了一些。
在职业PK中,大厂是「骆驼」,绝大多数职业是「马」,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或者说,大厂像是学霸,成绩这几年都是排No.1,现在被另一个学霸夺了榜一位置,可这分数仍足以吊打大多数学渣。
04
都知道,互联网企业正在过冬。
前不久,各大互联网企业Q3财报出来,大厂集体「失速」成了焦点。
再后来的焦点,就是许多大厂收缩业务线和裁员了。
犹记得,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也曾经历一波低潮期。
但事实证明,那只是Gartner提出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里的「泡沫破裂低谷期」,之后还连着稳步恢复期及生产成熟期。
可时下的互联网还能重回高增长模式吗?
这次很多人都不敢打包票了。
在线教育的血崩,金融科技概念的走低,新消费的退潮,都不是利好。
外部形势方面,大陆架板块碰撞,对部分互联网大厂「向全球化要增长」之路形成了阻截。
互联网行业迎来了「Hard模式」。
它的低谷,必然会传导到吸引力上。
05
当下的人们,经常会知「难」而退——哪个行业难过,就绕道而行,择那些好过的行业而栖。
眼下互联网挺难。
可环顾周遭,又有多少行业不难呢?
都难,但互联网行业给出的工资待遇依旧能笑傲各个行业。
对太多人来说,工资高,足以一白遮百丑了。
没法靠期权兑现暴富梦就没法兑现吧,工资体面些就行了。
现实中,互联网大厂跟其他许多行业的企业比,区别不在「卷」和「不卷」,而在于「钱给得较足的卷」与「钱没给到位的卷」。
▲日剧《非自然死亡》剧照。
只不过,大厂员工是手握麦克风的那拨人,累了痛了会喊出来,而互联网也处在镁光灯下,盛产各类话题。
真要比「卷」,它得跟太多行业俯首称臣了:这些行业早就「卷」麻了,别说大小周,就连双休都没;别说高薪,连底薪都设置了一堆KPI门槛,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不在广场中央。
可以说,就冲「白嫖指数」偏低这点,大厂就已经「一览众企小」了。
你说大厂是个围城?大厂当然是围城,可哪又不是?
围城的外面还是围城,不过是城内景致有别而已。
06
就眼下看,有些媒体的议题设置,已然让许多人产生错觉,以为「逃离大厂」成了主流风向。
可当我们以为「一叶落而知秋」时,没准是被「一叶障目」——那片叶子掉下,只代表那片叶子掉下了,不能说明更多的东西。
拿「大厂不香」的论调来讲,但凡其他行业的「小厂」更「不香」,那它就会依旧吃香。
除了往体制内逃,逃离大厂面临的结果往往都是:无处可逃。
公务员的确很受追捧:今年国考,平均竞争比是39.5:1。
但看看腾讯、阿里、字节那些热门岗位的招录比,哪个又不是「百里挑一」?
打工人,打工魂,进体制内打工方为「人上人」。
可进不了体制内,能进大厂,对多数人也是「次优选择」了。
事实上,那些双非高校的学生,简历连「HR筛选」这一关都很难过,能敲开大厂那扇门的更是微乎其微。
他们真没说「大厂不香」的底气。
更何况占网民比重超90%的非大学生网民呢?
07
往深了讲,很多人说「大厂不香」,彰显的也是「五环内视障」。
他们是有得选的那拨人。一堆offer摆在手头,「优中选优」是他们的特权。
人一有选择,就会挑剔。
可这类有选择的人,真的没那么多。在就业市场上,绝大多数上在被「结构性不匹配」筛过一遍后,就没什么选择空间了。
BOSS直聘CEO赵鹏说过一段话:
我发现99%的企业都想要那1%的学生,但每年211/985大学毕业生占到900多万大专以上毕业生的百分比是多少?我们觉得周围都是985,都是211,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觉。
99%的企业都喜欢那1%的同学,反向来看,99%求职者都喜欢那1%的企业或者雇主单位,这就是(就业)这个领域最大的特点。
对塔尖人群而言,进大厂和进体制内,或许分别对应着鱼与熊掌。
难以兼得,可以舍鱼而取熊掌也,顺带着说一声:鱼不好吃。
可对塔基人群来说,一「面(试)」难求的他们,早就饥肠辘辘,哪还会嫌「鱼没那么好吃」?
说到底,能从大厂横跳到体制内的人,太少了。
▲日剧《紧急审讯室》剧照。
在绝大多数人那,体制内真香,进大厂也香。
说「大厂不香」的那极少数人,是站在高处往下俯视,他们的参照系是另一个高地。
他们进了后又想退。
而90%以上的人都是站在低处向上俯视,他们的参照系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所从事的职业,大厂可以轻易碾压这些行业职业。
他们想进而不得。
若是只凭着少数人「从程序员到公务员」的选择就得出「大厂不香」的结论,那就跟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用着IPhone 13、听着爵士乐,认为「6亿国人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是扯淡一样。
不好意思,不是人人都在塔尖。
08
说白了,大厂仍是「白富美」。
有底气对她「爱理不理」的,终归是少之又少。
多数人都是「高攀不起」。
在这点上,那些大学生就业意向榜单上的排序,不会撒谎。
欢迎点击下图,来一波三连赞
往期精彩回顾
《条条大道通带货》
©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