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防「资本无序收缩」了
有些问题,不正常也不寻常。
撰文 | 佘宗明
01
这阵子,很多股民可能欲哭无泪。
2021年中概互联变「中丐互怜」,许多人问:2022,这个世界会好吗?
到了2022年,现实很快用毒打给出了回应:
那部名叫「股灾」的灾难片,还没播完。
2021年,《雪崩》(元宇宙概念出处)成了人们口头的高频词。
2022年,「血崩」替代了它的位置。
3月10日,中概股腰斩时,很多人惊呼「惊魂一夜」。
贝壳跌近24%,爱奇艺跌近22%,京东更是遭遇在美上市以来最大跌幅,下跌近16%。
3月11日,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袭击,许多人有些崩溃。
当晚88只中概股跌幅达10%以上,其中滴滴跌超44%,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悦刻电子烟母公司雾芯科技跌超36%。
到了3月14日,人们这才发现,「至暗时刻」用早了。
恒生科技暴跌11%,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回港的20家中概股全军覆没,18家跌超10%,13家跌超15%。
有人说:资本无序收缩,股价无序暴跌。
「无序」背后,有些问题显然不正常也不寻常。
02
「芭比Q了」。
在中概股港股科技股暴跌的消息背后,这个出没在俄乌冲突新闻跟帖区里的高频词再度「尾随」。
就跟饭圈女孩给新冠病毒取名「阿冠」、「新冠派文人」将它唤作「病毒君」一样,这四个字写满了轻佻。
有些人的心态就是:
暴跌?跟我有什么关系。
麻烦是段永平、芒格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这有些天真了。
只要你不炒股,镰刀就割不到你?
看似是这样,可你能摆脱股灾背后的大环境,离地飞升吗?
03
中国科技企业遭遇「血洗」,绝不值得幸灾乐祸。
用毕亚军老师的话来说:市值虽然不是真金白银,却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即便市值大缩水的中国公司大多是民营企业,他们首先也是中国企业,其公司资本和资产也是中国的资本和资产,是国民财富构成。
不是都希望「共同富裕」吗?
共同富裕得先做大蛋糕,再更好地分蛋糕。可那些互联网、医药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市值动辄暴跌,意味着蛋糕会变小。
列几点信息:
1,早在2017年,阿里巴巴市值曾超过亚马逊,可如今,阿里+腾讯+美团+拼多多+京东+百度+滴滴这些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总和,还没有亚马逊一家大,只接近苹果市值的1/2。
2,2021年2月至今,中概互联ETF全年呈下跌趋势,从2021年2月10日2.57元的高点跌至如今的0.915元(截至3月15日),跌幅超过了64%。自2021年高位以来,中概股公司总市值累计缩水超1万亿美元。
3,阿里2014年9月份在纽交所上市时,发行价为68美元/股,当天的收盘价是90.6美元/股,如今阿里营收增长了十几倍,股价却跌到77.76美元/股。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21世纪商业评论。
这正常吗?
太不正常了。
有人说:这是市值回调。
可这未免调过头了。
诚如投资管理公司普信集团首席投资官大卫·吉鲁所说:「市场过于关注影响短期走势的因素,被恐惧所麻痹,就像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扔掉一样。」
对于风吹草动,市场敏感过度了。
但毫无疑问,当下的市场需要鸡血,或者说,需要镇定剂。
04
看看港股遭遇的「黑色星期一」:恒生指数收跌4.97%,创下六年新低;恒生科技指数跌11.03%,从1年前的峰值水平抹去了2.1万亿美元的市值。
《大时代》里的丁蟹都没法背锅。
不少观察家已总结出了导致股价暴跌的利空因素:
1,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进入实施阶段;
2,俄乌冲突的余波:美元流动性紧张;油价震荡影响外溢等。
3,互联网平台综合治理仍在进行时。
4,大厂裁员传闻。
5,部分地方疫情反弹。
即便如此,这次暴跌都让人嗅出了不一般的意味。
格隆就分析,这不是个股本身的问题,大概率是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嗜血的华尔街资本借政策消息面(《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集体做空的结果——外资砸盘跑路,做多者要么割肉离席,要么反手做空。
按照慕峰老师的解读,深层次原因是,在科技战成为中美未来竞争关键点的情况下,为中资科技企业「输血」,不是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愿意看到的。
在此分析框架下,大陆架的碰撞,是中国科技企业遭遇重挫的大背景。
考虑到这些科技企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价值,这很难不令人担心科技股「失血」后的链式反应与后续影响。
05
中国科技企业虽然处在十字路口,但仍有潜力和前景。
芒格和「中国巴菲特」段永平之前对AT的抄底,已经说明了很多东西:
中国科技企业遭到了「低估」。
大多数科技企业的业绩表现,都不支持现在这样接二连三的暴跌。
超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5.5%),也不支持如今的行情。
巴菲特曾说过:「在华尔街上,股价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巨大影响,当最情绪化、最贪婪的或最沮丧的人决定股价的高低时,所谓市场价格是理性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事实上,市场价格经常是荒谬愚蠢的。」
▲图片来源:《东方华尔街》剧照。
长期主义者总会笃定于「均值回归」,不会被羊群效应踩踏。
可情绪的力量不容低估。
情绪的另一面是预期,也是信心。这两样都很重要。
当此之时,给市场及时吃下定心丸,让内资有进入的底气,是应有之举。
06
这里面,以更多呵护性动作让科技企业「提信心、稳预期」,很有必要。
自去年以来,针对互联网的规范化监管体系日益织牢织密:反垄断、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算法治理、游戏防沉迷、直播带货规范……政策面的重构,给互联网企业戴上了紧箍咒。
互联网「野蛮生长期」结束,跟流量红利见顶、旧技术周期处在尾声等叠加在一块,让互联网企业集体承压。
「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是监管主基调。
规范是正向的,但在坊间,规范性举措跟铺满舆论场的「反资本」情绪碰面后,总会催生出别样的解读:
比如,把监管看成「锤」。
「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可有些人担心,会不会把手臂给扯断了。
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也被有些人曲解成「大了就该倒」。
前不久,一则流言引得腾讯市值单日蒸发约2500亿港元,就挺令人唏嘘。
流言不实,但流言背后的惊弓之鸟心态很真实。
事实上,「监管是为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官方表态,就没停过。
可现实哈哈镜总能让它「变形传导」。
鉴于此,怎样释放出更多的积极信号,让各方更清晰地看到「规范」背后「更好地发展」的本意,尤为关键。
也只有让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中国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它们才能增强承压能力,继而抵御「大陆架碰撞」带来的巨大冲击。
07
去年底,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的几句话,就被视作这样的信号:
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
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划重点:「避免」「负面」「谨慎」「收缩」。
由此延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天平的另一侧,也该是「防止资本无序收缩」。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不要「无序」。既然是不要「无序」,那「无序收缩」也该警惕。
如果说,资本只注重横向扩张继而助长内卷,需要朝着支持纵向创新方向引导,那资本投鼠忌器进而失去了给实体产业和高新技术输血的功能,也需要引导。
当然了,得是引导,而非「计划」。
得更多地尊重市场,让有形的手跟无形的手协调,致力于让中国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
这里面的引导,指的不只是引导互联网企业多些信心,也是引导社会多方消除「反资本」情绪:别忘了,「防止资本无序××」的资也是招商引资的资。
进一步的诉求是:从上到下,给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特别是在当下,头部互联网企业普遍在走向产业端、发力硬科技,这时候,就更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了。
毕亚军老师说,中国社会该以更高层面的大「国有」观念来看待企业,即首先以「中国的」之眼光看待不同企业,再有狭义上的「国有」和「民营」。
言下之意,社会各方要呵护我们自己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哪怕它是民营企业。
▲某记者自称天天「锤」大厂的聊天截图。
最起码,某些舆论握麦者别有事没事总想着锤谁。
外人在毒打它们,咱们就别「混合双打」了。
在它们困难之时,要着力于助其渡过难关,而不是相反。
毕竟,它们一跌再跌,冲击波也会向着宏观经济扩散。
08
说到底,中国科技企业绝不能「芭比Q了」。
「资本无序收缩」对中国经济是坏事。
这就需要,规范过后,也以更优的市场环境托起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
如今,中国科技企业的遭遇,像极了李宗盛《山丘》里唱的:
跌跌(喋喋)不休,时不我与的哀愁。
那,谁来助它们越过山丘?
答案其实已陈于眼前。
*封面图来源:《东方华尔街》剧照。
往期精彩回顾
©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