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吧,听听祖师爷咋说

👉 老钱日日谈
2024-12-09

如题,最近各种新闻要么活久见,要么太沮丧,咱也不多聊了,也不配,就给读者老爷们熬锅鸡汤吧!


依然与幸福这个母题相关,分享一篇读书笔记。


书名叫《要钱还是要生活》,昨天好朋友@也谈钱推荐本书时是这么说的:

每一位我关注的欧美财务自由博主都提到过这本书,每一位!


被安利后赶快去读了下,确实值得推荐,堪称财务自由说明书


我决心花力气把它写成一篇有效期很长的工具型文章

本文字数很多,如果没时间或耐心阅读长文,推荐使用微信读书APP的听书功能。还不会用的读者,可以看下:📖微信听书教程

··· ···


财务自由和FIRE运动的时代背景


首先这不是一本理财书!本质旨在根除一些普遍存在的执念和偏见,并植入新的价值观和行动纲领。


本书写于30年前,因此它帮助过几代人。


两位作者均罹患癌症,一位于1997年去世,另一位在确诊后隐退于某个小岛。


作者感慨道:


现在的读者身处的时代与我俩当年倡导财务自由时已经完全不同。


婴儿潮一代享有一个稳定的世界,那是由从大萧条和二战中幸存下来的父辈创造的。累进所得税和《退伍军人法案》等政府制度培育了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社会凝聚力逐渐增强。


进入21世纪,公司格局已经改变。养老金处于垂死挣扎状态,退休的想法无论对老年人还是对年轻人来说都是白日梦。将近五分之一的65岁以上的美国人完全依赖社保,50%以上的人的一半收入来自社保。


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他们的学士学位保证不了他们的收入足够偿还债务。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是YOYO族:You're On Your Own(自生自灭)。


隐居于岛上的作者有点懵:


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让每个人在如此不稳定、不可靠和无法掌控的环境下生活,年轻人竟然变成债务行业的利润主力?我问了问周围这些人是否熟悉本书,给出肯定回答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人,给出否定回答的则基本是35岁以下的人。我深知本书曾经解放了一代人,我想它或许也能帮助另一代人打破消费文化的魔咒,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自由发挥其无穷的天赋才能。


在给自己的幸福度从1到5评分时,收入最高的人和收入最低的人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这说明成功的真正秘诀是与金钱建立自觉、清晰、有主动权的关系,而不是一心要赚到某个数字。


美国现在有几十万人热衷于FIRE(财务自由,提前退休),他们跟我所认识的财务自由人士一样,似乎都具备以下两个显著品质:


人生目标高于他们当下的有限环境(包括工作)。

愿意做出改变,诚实面对一切并坚持不懈。


他们的骨子里信奉三种价值观——节俭、朴素和自足。据此也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种类型:忍者、极简主义者和自给自足者。

人们走向财务自由的速度各不相同,可以说从龟速到兔速。

乌龟会缓慢、稳定、有条不紊地摆脱债务,适度支出,积累储蓄,有把握在某个适当的中年年龄能够退休。他们不在乎速度有多快,他们在乎的是人生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完成。比如,组建家庭、服务社会、走出去看世界。

兔子会把实现财务自由的年龄目标定在30岁。最后期限具有激励作用,就好比终点线前的冲刺。在他们看来,存钱越多就能越早获得自由,他们会设定一个存款比例,按时从工资中提取储存,并逐步调高比例。

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下以上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

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显示,个人储蓄率在过去4年里一直徘徊在5%左右,高于2007年不到2%的低位。

雪上加霜的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工资停滞不前。

顶层人持续赚得盆满钵满,底层人的财富不断被抽走。

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在2016年的一份报告中揭示,自2000年以来,收入最低的70%劳动者的工资只涨了区区5.3%,最穷的10%美国人的收入则只增加了2.2%。

高薪人群在这段时期的情况怎么样呢?自2000年以来,工薪阶层中收入水平位于最顶端的前10%和前5%的人的薪酬分别增长了15.7%和19.8%。

由于相对而言工资下降、储蓄减少,我们的债务水平上升,而且是大幅上升。

债台高筑和储蓄不足使我们不得不朝九晚五地工作。背负着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我们不敢松懈。

··· ···

消费的效用边际递减


又是该死的多巴胺!它让我不自知地把自己的职场生活建立在关于「我要更多」这个概念的谬论之上。

年复一年,我们的期望就是挣更多的钱。我们变得习惯于对自己、对世界怀有越来越高的期望,然而我们并未心满意足,真实的体验是:拥有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对现状的满意度就越低。

多巴胺主导的「更多就会更好」观念必然导致不满情绪。如果你努力为拥有一切而活,你拥有的就永远不够多。从小汽车、好工作、大房子,虽然每一项都令人激动,但每一份激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高潮消退得越来越快。

如上图,当满足感已经触顶,我们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金钱=满足感」的公式不仅不再有效,而且开始起反作用。买得再多,满足感也还是不断下降。

··· ···


钱之外的新维度:时间

我们对金钱的理解常见于物质、心理、文化层面。其实还有个更重要的角度——生命能量层面,金钱是你用生命中的时间换来的。

我们都是金钱游戏的组成部分,这个游戏要靠玩家的参与来维系。假如玩家失去兴趣,游戏就崩溃了——这让我们惊恐。我们几乎什么都得靠钱,买东西需要钱,维系经济也需要钱。只要大家都玩,人人都是赢家。

这个游戏里有坏蛋,他们是督促我们规规矩矩玩游戏的个人财务妖怪:通货膨胀、生活成本、经济衰退、经济萧条。

我们被鼓励将经济指标与个人利害挂钩。如果经济学家宣布经济陷入衰退,我们也许就会决定今年不去度假以求稳妥——即便我们有充裕的钱和稳定的工作。

如果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生活成本上涨了,我们就会不由自主觉得自己变穷了,尽管现在CPI里包含的东西在短短几十年前还是奢侈品,而那时我们不拥有它也没觉得失落,比如,手机和其他技术新发明。


心理自由才能真正的财务自由,只有当我们对自己与金钱的关系负起个人责任时,真正的财务自由的第一个定义才会显现。

自由的大前提是,我们能清晰且量化出「足够」

财务自由与富有无关。它是指你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足够且有富余。你应当记得,足够位于满足感曲线的顶点,它是可以量化的。你会在执行本计划中的步骤时给它确定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定义。

旧观念认为财务自由就是永远保持富有,那是无法实现的。足够则可以实现。

你的足够也许不同于邻居的足够,但它将是一个对你来说真真切切并能够企及的数字。金钱在你生活中的作用就由你决定,不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这样一来,金钱就不是偶然降临到你身上的东西,而是你有意纳入生活中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朝九晚五干到六十五」,追求努力打拼、出人头地、发财成名,但这部常规人生剧其实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财务自由就是摆脱我们当中许多人对金钱的迷惑、恐惧和狂热。因为金钱需要用生命能量(时间)来交换,时间是有限的,金钱是无限的。我们不能用注定递减的数字去置换另一个无穷的数字,必须赋予时间以意义,而金钱只是意义的一部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无穷大。

好了,我们已经确定金钱不过是你用生命能量进行交换的东西。这里提供一个新的计量单位——「真实时薪」,不同于我们平时常见的时薪,它剔除了我们为工作所花费的必要成本后,真实能赚到的钱。

举例:老王的表面工资是1000美元/周,时薪25美元。但剔除掉所有工作相关的必要开销后,真实时薪是10美元,如下图:


如上图,一番计算后,老王表面时薪25美元,他很可能讨厌这份工作,它难熬、枯燥、职场倾轧、没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与老板或同事性格不合。老王还用消费奖励自己又熬过了一周,为了这份讨厌的工作,他支付了15美元/时的成本,最后的真实时薪是10美元。

注意!真实时薪不在乎绝对值,它要剔除所有必要成本,精确计算出你付出时间去工作的真实回报——这将成为你后续衡量一切的新度量衡。

有了新计量单位后,老王意识到自己花掉的每一美元代表你生命中的6分钟。下次掏出20美元买一件逢见必买之物时想想这个数字吧。扪心自问:这个东西值我花120分钟的生命能量吗?

老王进一步思考:自己收入的一多半都花在了工作上,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而且大部分是无法收回的。简而言之,我可以待在家里,就近做兼职,挣以前工资的一半反而能省下钱。

他开始觉醒了,学会计算每一块钱要用多少小时的生命能量换取,他离财务自由稍稍近了一步。

··· ···

冥想关注呼吸,记账关注收支

坚持记账是自由路上的另一个必要修行。它很简单,精密记录生活中进进出出的每一分钱——这就是金融玄学奇迹的方法论。一旦把追踪记录与省出时间来创造、冥想或旅行联系起来,大家就心甘情愿养成这个习惯。

在记账过程中,要记得不予评判,不羞愧,不责怪,但多加辨别。有了前面的铺垫,你会明白记账实际上是在揭示你如何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你的实际生活。

有了这个觉悟,记账就不再是财务目标那么简单,而是让你获得对金钱和时间的掌控感

落实到实际上,大家用好支付宝微信自带的统计软件来搞清支出,再统计好自己的收入和结余,最后可以输出这样一张图:


我再喂个饭,关于记账和财富盘点,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工具,像这样:


梳理开销时,可以扪心自问三个问题:

我得到的充实感、满足感和价值与所消耗的生命能量相称吗? 
这种生命能量消耗与我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一致吗?
如果我不必为了钱而工作,这项开销会有什么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考察一下每个子类:

如果这项生命能量开销带给你很大的满足感,以至于你想增加这个子类的支出,那就在第一个方框里填一个「+」 ;如果它带给你的满足感很少或根本没有,那就在方框里填一个「-」;如果这笔开支感觉还行,那就在方框里填一个「0」。

对下意识的消费断然说不是财务自由的一种形式。一个月又一个月,或纯粹按照直觉,或经过认真仔细的思索,填写+-0你将渐渐积累起适可而止的财务力量

进行这种评估的诀窍是要客观,不为某些开销太高或太低而给自己找理由,也不因在某个类别上花费太多而谴责自己。「不羞愧,不责怪」是一定要铭记在心的关键词。伴侣之间还可以在这个步骤过程中平静客观地讨论彼此开支习惯的差异,这一点很有意义。

··· ···

节俭的新定义

既令人悲哀又发人深省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描绘「生活在满足感曲线顶点的状态」拥有的始终充足而从无多余负累

这个词要描绘出对有形资源(时间、金钱、物质财产)的谨慎管理,还要描绘出对精神资源(创造力、智识、爱)的愉快扩展。

「节俭」一词曾经堪当此任,但到了20世纪中叶,它变得像大萧条时代的祖父母一样让人感到古怪。

因此,我们来重新解释下这个词,赋予它更多新的含义:

节俭就是享受这样一个优势——你的每一分钟生命能量和你所能使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很好地体现了价值。

节俭就是享受我们所拥有的。浪费不是指拥有的东西多,而是指未能享受它们。要衡量你在节俭方面是否成功,不必看你的吝啬程度,要看你对物质世界的享受程度。

节俭意味着从物品中得到愉悦的比例很高。如果你从每件物质财产中都得到一个单位的愉悦,那就是节俭。但是,如果你需要10件物品才能勉强感到一点愉悦,那你就错失了活着的意义。

享受一样东西并不需要拥有它,只需要使用它就行了。如果我们在享受着某个物件,那么,不管是否拥有它,我们都是节俭的。

因此,节俭也是学会分享,把世界看成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他们的,也不是我一个人的。

节俭是我们所追求的平衡。节俭是能够高效地从你所在的世界中收获幸福。节俭是恰当使用,也就是明智地管理金钱、时间、精力、空间和财产。

它就是那个神奇的词——足够,是满足感曲线的顶点,是充实完满、不断学习、乐于奉献的人生的起点。足够是最深层次的兴奋!

在探索攒钱方法时,请牢记这一点:

我们谈论的不是怎样吝啬小气、将就凑合,也不是一毛不拔、惜财如命,我们谈论的是创造性节俭,是从你消耗的第一个单位生命能量中获得最大限度满足感的一种生活方式。

早在1899年,《有闲阶级论》的序言中就批判过炫耀性消费: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所有时代,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上的人并不使用社会给予他们的盈余,主要是另有所图。他们不寻求拓展自己的生活,不寻求活得更合理、更睿智、更有判断力,而是用他们拥有盈余的事实来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乐此不疲地付出金钱、时间和努力让自我不断膨胀,而那是徒劳的。

节俭就是一种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就是我们所在乎的那些原则和品质。真理是一种原则,诚实是我们坚守真理的一种品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会让我们内心平静,不践行则会让我们良心不安。它主导着我们的种种抉择。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反映了我们的信仰。但由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我们的真正动机,我们的价值观就会在行为中揭示出来。

我们的行为是自身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消耗时间和金钱的方式能清楚地说明我们是谁、我们主张什么。

10个省钱小妙招:

不为购物而购物,克制无意识消费;量入为出;爱惜所有;用坏为止;自己动手;预见需求;关注使用价值;能省则省;换个方式满足需求;坚持以上!

··· ···

重新定义工作

就跟金钱一样,我们关于工作的概念由相互矛盾的信念、想法和感受拼凑而成,它们来自父母、文化、媒体和我们的生活经验。

多年的工作伦理灌注无比强化了工作的意义。

「增长是好事」和「充分就业」谬论确立了其关键性价值观念地位。这与「充分消费」信条非常吻合,后者宣扬休闲是一种用来消费的商品,不是用来享受的闲暇。充分就业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这就意味着利润上升,利润上升意味着企业扩张,企业扩张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推动着进步之轮滚滚向前。

工作的伦理一直在变,它曾经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向往的文明教养的表现,现在逐渐变得让人忌惮,提醒人们想起经济下行周期里的失业情况。随着休闲的价值下降,工作的价值上升,对充分就业的倡导,再伴以广告业的发展,造就了民众越来越重视工作、重视挣更多的钱以便消费更多的资源。

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工作只是一份户口的营生,有偿就业而已,有工资拿就是工作和金钱之间唯一真实的联系。

效用曲线告诉我们: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之后,更多的钱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因此,有偿就业的麻烦或许在于,我们需要刺激、认可、成长、贡献、互动和意义,但工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

因此,关于工作,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是我们混淆了「工作」与「事业」之间的区别。

你无条件喜欢的、符合你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叫事业。

你单纯想赚点钱的,叫工作,除此之外,它再无更多价值。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时间银行吗?你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也就是你还剩下的分分秒秒。把工作和工资分开意味着你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你应当设法拥有更多时间,按照自己甘愿而非被迫的方式度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偿就业让人觉得像是在拼命“求死”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除了挣钱之外,你在这份职业中恐怕没有做任何与人生目标相一致的事情。

一天8 ~ 10小时,一周5天,一年50周,一生40多年。

这引发一系列问题:你需要多少钱来达到满足感的顶点?你的职业能提供这笔钱吗?你工作挣来的钱低于你应有的价值、带回家的钱低于你需要的数额吗?还是你的收入远远超过你实现满足感所需要的金额?那笔多余的钱有什么用处?如果它不服务于任何目的,你想不想减少一些工作而多花点时间去做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如果它确实服务于某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是否清晰明白且与你的价值观紧密相连,因而能给你有偿就业的分分秒秒带来快乐体验?若并非如此,你应做出哪些改变?

一老一小两个年龄段的人都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未必是以掌握主动的方式。

许多千禧一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股市缩水一半以后进入职场的。他们大多遵照父母的安排上了大学、背了债务(FUCK助学贷)、期待步父母的后尘,遭遇的却是经济形势直线下跌、传统就业市场的机会减少。难怪他们都成了创业者、摩托车手和零工经济工作者。难怪他们不得不以独树一帜的姿态闯进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这里,利基会在短短几个月间开启、饱和、关闭。

码农、博主、程序员和创业者长时间不计报偿地工作,而且常常到头来一无所获。也难怪千禧一代重振了对这本书、对财务自由可能性的兴趣。

··· ···

以上,我洋洋洒洒用了6千多字梳理了与「财务自由」这个美好字眼有关的关键概念和必要工作。

它们包括:
  • 识别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 多巴胺的效用曲线
  • 金钱之外的新维度:时间
  • 永远坚持记账,以及其含义
  • 永远坚持节俭,以及其含义
  • 重新认识工作

以上是我挑选的几个重点,仅作引起兴趣之用,更推荐大家阅读原书。

带着问题看书,速度会非常快,我也只用了1个晚上+1个白天就看完了这本小册子。

希望本文能帮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财务自由」——它是一整套概念,与发财真的没啥关系。

当然,祝大家都发财,更祝各位幸福。



⚠️ 「老钱日日谈」只是机械地记录作者每天的胡思乱象,因此每篇文章可能会同时说好几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内容皆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结合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独立思考,谨慎决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钱日日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