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日日谈

其他

红利是如何渐成共识的?

在A股市场过去的4年,可能是投资者之间有史以来体感分化差异最大的4年,一部分的人账户净值曲线不断下坠创下新低,另一部分的人则享受着躺平不动之后净值不断创新高的喜悦,还有部分人则在盈亏平衡线之间来回不断的震荡波动。在2020年,中美两国共振放水,央行和美联储携手大量释放流动性呵护市场,广大基民被洗脑的道理是投资的未来就是投「消医科」(消费+医药+科技),所有人类的终极需求,厚雪长坡赛道。而白马资产行情热火朝天的另一面,却是当年红利指数的平静,相比于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狂热,红利指数却几乎没涨。嗯,当大家都相信能找到未来还有巨大增长空间的人类终极需求赛道的时候,每年大几个点股息的红利资产有谁愿意有耐心去持有呢?而转眼当日历翻到2021年之后,一方面是市场流动性的逐渐回收,另一方面是人们曾经相信的终极赛道的「消医科」似乎也有点跑得太过头了,当龙头公司的估值已经算到30年之后,在2021年初爆出历史最高基金申购的基民热潮也成功接过了漂浮在天上的所谓白马资产,接着便开始了此后的漫漫熊途,沪深300在此后3年下跌达到34%。回首来看,大家后知后觉地发现,2021年其实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窗口,宏观背景上是美国确认进入加息缩表周期,中国确认进入房地产拐点时刻,全球确认进入阵营重组和局部冲突时期,而在资本市场上,一面是过度热捧的白马资产开启了它们的漫漫下跌之路,而另一面则是红利资产逐渐开启了它的漫漫长牛之旅。嗯,是的,在2021年,红利类指数全年上涨超过10%,成为当年表现最优的主流宽基指数之一,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指数,包括在后来靠着满仓煤炭成名的某位基金经理在当年还是满手的房地产公司,在当年反而下跌-9%。为什么2021年表现较好的红利指数没有被重视呢?因为当年投资者才刚刚学习完什么是“消医科”之后,很快他们又被市场教育了什么叫「新半军」(新能源+半导体+军工)。景气度投资开始成为基金经理热搜榜的第一。当宏观经济整体景气度不再整体向上时,少部分高景气的行业便成为大家抱团的对象。但成也景气败也景气,当所有人都因为稀缺的景气度而疯狂涌入,景气也终会走向过剩,而这也为2021年之后成长股的持续下跌行情埋下了伏笔。进入2022年,当「消医科」和「新半军」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之后,全市场几乎所有主流宽基指数均跌入负收益区间,红利低波指数在当年仅下跌-2%,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它依然没有成为投资者的重点。其实只要稍微看下红利的近几年的表现就会发现,它一直都平平无奇,从来没有可观的回报:只是市场的大幅下跌反衬出它波澜不惊的特性。低波就像一面镜子:市场向下波动时,才认同慢慢来未必慢。而当市场向上波动时,它狗屁不是。客气的人姑且称呼红利资产为「防御类资产」,也就是市场下跌的时候你跌得少一点而已,上涨的时候也不会有你的份。不客气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正眼看过它,随便扣一个抱团炒作或者买红利就是看空经济的帽子。P.S.有时我深感看太多声音、文章、评论区其实对投资弊大于利!终于,到了2023年,随着人们普遍期待的均值回归——红利指数掉头直下,成长资产重新归来,并没有如期发生,反而在另一个方向愈演愈烈。部分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价值投资和红利资产的新的认识,许多基金经理也在过去3年的熊市行情中对公司的选择标准有了更深刻和严苛的要求。比如张坤在2023年三季报中谈到:对基本面投资者来说,往往会花非常多的精力用于分析和判断企业未来的净利润水平,但净利润并不是终极意义的回报,到股东的回报还欠缺两步转化,一步是净利润到自由现金流,二是自由现金流到股东的口袋。比如焦巍在2023年四季报中谈到:以前的资产向资本的单向转变将发展为双向转变,资产将向资本提出更注重回报的要求,也将体现为长线投资的觉醒。那就是资本赚到的利润是否愿意以分红的模式回报投资者。比如杨金金在2023年四季报中谈到:在成长型经济体转向成熟型经济体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也将从过去的单纯从净利润单一指标,转向更加看重股东回报的自由现金流。从净利润到自由现金流,从ROE到股息率,实在的股东回报或将取代越来越稀缺的高增长曲线,成为市场新的偏好。A股历史上曾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投资者启蒙运动:第一次可能是2003年左右,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市场开始从此前纯粹的筹码炒作向研究公司的实际业绩表现转变;第二次可能是在2016年左右,随着陆股通和QFII规模的逐渐扩大,国内市场的生态体系开始向国际市场研究方法论和定价标准靠近。回顾2023年,这也有可能是A股投资者的第三次启蒙,从单纯看重公司账面净利润到更加看重公司现金流和股东分红回报。而每一次启蒙运动的铺垫都是由投资者对于市场行情集体的不适应和再反思再学习而来,同时也都指明了下一次市场行情的主线何在。成长股指数是一种风格,于是很多人狭隘地把红利指数也理解成了一种风格。成长股指数本身是一种熵增状态,不断把处于增速高点的资产纳入体内,而把增速跌到谷底的资产剔除。而红利指数却是一种熵减状态,不断剔除股息率降低的资产,而重新纳入股息率合理的资产。前者是不断追求巅峰而无可避免的带来的高波动和追高卖低,而后者是不断追求合理而带来的稳定预期和买低卖高。从历史数据回测来看,股息率成为红利资产自身重要的估值锚,一方面代表了当下的分红收益水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未来潜在的股价收益率预期。根据兴业证券的研究:股息率与红利指数未来一年的市场表现相关性较强,如果股息率越高,则大概率未来的资产收益率也将会越高。杀死红利的,从来都只有自己,而无关乎其他人。当红利资产的股价上涨过快之后,它的股息率和未来预期回报自然也就有所降低。无疑,A股最擅长的就是卷。2024年开年,时间还不到2个月,中间还隔了一个春节假期,红利类指数的涨幅便已超过过去4年任何一年全年。随着股价的快速上涨,红利指数的股息率相应有所下滑,性价比从而也有一定的降低。「持股收息,等待过激」,在当下市场群情激昂之时,真正的着眼于长期的红利投资者,可能需要的是慢一点,稳一点。在短期贪图股价快速上涨而涌入的人,也终会因为股价的涨速即使是有所放慢,而会迅速蜂拥般撤离,留给真正的红利投资者再一次获取长期便宜股权的机会。在喧嚣过后,红利指数会再次体现它的长期价值。其背后一个核心的推动便是:一个市场未来的主线往往由它未来的新增资金所决定。在A股市场,过去一段时间以及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最大的增量资金便是保险机构和养老金以及社保基金等(开年至今再次印证),对于这类long
3月4日 下午 9:24
其他

出口水>进水口的蓄水池,何时能涨?

假设A股是一个蓄水池,那么,很简单的道理:是水位决定了资产价格。A股蓄水池过去几年的进出水情况如下图。红色系柱子是进水口,蓝色系柱子是出水口。其中最需要大家关注的是那根黑色柱子——它代表着A股每年的现金流缺口。一目了然,A股常年处于失血的状态,意味着:出水口>进水口从股市里掏出去的钱,比流入股市里的钱要多!其实大爷大妈们早就看清了,人家老早就提醒过:A股是融资市。可惜啊,我们没仔细琢磨过这件事,现在我们来做出一些推论:1
1月10日 下午 3:38
其他

回到微观:最近的几则见闻

假期回了趟沈阳,有些见闻挺感慨的,和兄弟们唠两句嗑。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这样的感受,经历过去2年的洗礼,奋斗叙事瓦解了,卷王奋斗逼被嫌弃了,增长叙事被质疑了,跨年演讲审美疲劳了...甚至我写下这些话,都有些犯怵,因为唱响______。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吃饭,她是上海几家健身房的股东,跟我说有好几位私教都准备离开上海回老家了,因为2022没挣到钱。
1月4日 下午 3:27
其他

金钱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动笔前我就知道这将是今年最满意的一篇文章。说起来有些奇怪,本文其实是对一幅画的欣赏解析。这幅画名叫《The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每代人都会买一次黄金

兄弟们,新发一期播客:上次和@南添老师录播客,结束后他随口说了句:「每代人都会买一次黄金,但也就买一次」。我一下子被这句无心之言击中了,于是就有了本期播客。如果你懒得听,它的省流版是这样的:第一,黄金没有内在价值,完全是基于价格的博弈(说白了就是赚差价)。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我问了一堆问题

给兄弟们推荐两期播客,嘉宾都是@南添老师,我受他影响很大,包括尝试做「面基」,其中很大一部分决心也源自老南。第一期是4月份录的,3个小时:第二期是上个月底录的,2个小时:合计5个多小时,我们聊了很多主题——✅对A股和美股的市场观,以及对应的投资观✅16年~23年的逐年行情复盘,以及应对和反思✅对价值投资的照本宣科、探索、反思✅对公募私募产品的理解✅从现金流的视角解读家庭理财、个人和企业生命周期✅对宏观范式的理解和反思...总之我个人非常喜欢啦,听友们的反馈也很好,一并推荐给大家。另外,感谢@小巴
2023年11月5日
其他

还债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爽文男主的15年投资经验谈

更为容易。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满仓股票组合,如果再加入一些债券,结果往往比你再花费许多心思去找到另一只更好的股票要来得好且容易。前者是引入股债分散配置的
2023年10月16日
经济新闻

关于当前经济的5大错觉

近期有不少关于经济的预测,有些观点基于经济学推演,有些观点基于逻辑演绎。毫无疑问这些预测的准确度不高,但叙事传播的力量很强大,让网友仿佛在盲人摸象,缺乏对经济全局的认识。本文列举了一些「反直觉事实」,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进一步理性思考投资与生活。01
2023年9月23日
其他

中产,一个阶层的自我修炼

播客更新,这期聊中产阶级。本周公众号没怎么写,大部分精力都拿来准备这期播客了。欢迎识别下图二维码收听:👆👆👆
2023年8月13日
其他

最近的血泪故事有点多...

似乎大家都是这样:自己遭遇了不公平,才开始考虑公平。自己遭遇了风险,才开始考虑风控。慢慢地,我的风控观变成了:风险就是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不太可能完美避开《人生负面清单》中的每一项。6
2023年8月2日
其他

中产阶级要躲的三个大坑

第一大坑:幸存者偏差每个中产阶级都羞于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别乱说!我不是!很普通!其实内心中都高估了个人的努力,低估了时代的运气。第二大坑:喜欢在鄙视链里找自己的位置比下有余,视而不见。比上不足,哔哔赖赖。参考系时时在变,稍不如意就陷入精神危机。第三大坑:现金流难以穿越周期在穿越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年龄阶段的同时,平衡好现金流、财富积累、对家庭的财务责任,对每个中产而言都不容易。⚠️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二线楼市巡礼

二线城市巡礼——主观点评,识别主要矛盾。对买房感兴趣的兄弟们,推荐听听!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均可收听:👆👆👆
2023年7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国养老金三支柱现状

根据2022年的数据更新一版我国养老金三支柱的情况,像这样:注意,三支柱并不彼此独立,而是重叠关系。有人兼具三大支柱,有人兼具第一、三支柱,有人只有第一支柱,独木难支。第一支柱,结构性不均,平均数的差距大概18倍,不多说了...第二支柱,全看单位实力和良心了。企/职业年金,个人交工资的4%,单位交8%。找个类比的话,我个人感觉其实有点像白嫖了「个人养老金账户」,每月1千,工作30年,按照年化6%来算,退休时也近百万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全凭自愿。根据今年Q1的数据,开户的人不少,真正往里存钱的大概900万人,存了182亿,平均每人存了2千块...感觉大家对「个人养老金」还是将信将疑...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转按揭来了,房东们笑了

说回来,这种用新的按揭贷款来置换掉原来的按揭贷款,俗称「转按揭」,我们后文也统一用这个叫法。很明显,转按揭是一种楼市刺激政策,效果类似针对有房群体的定向降息,减轻大家的月供压力。5
2023年7月15日
其他

算账,越算越嗨!

咱们还是别脱离生活,你可以问问自己长辈,看看他们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当然,肯定有考虑不合理的地方,但不重要。主要是想让大家对「养老」有个更立体的感受,尤其是从现金流的角度。6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降息了,那地产呢?

decision.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理财中最重要的事(省流版)

相信大家以前肯定都被「如何快速搞懂一个行业?」这种标题吸引过。很明显这是一个流量密码。你明知道它大概率讲的东西没什么卵用,但还是忍不住带着侥幸心理点进去看看。最后发现,嗯,确实没用...如果把问题改一下:如何快速搞懂理财?不论快速搞懂行业还是理财,我的答案都是先把目录搞到手。有框架感了,才不至于无头苍蝇似地乱学。最近在看《金钱心理学》这本书,我个人有个小预测哈,这本书的流传程度会火过去年的《纳瓦尔宝典》。阅读此书时我发现作者也回答过类似「如何快速搞懂理财」这种问题。他的答案是:先把关键原则搞到手。理解了关键原则,会发现所有现象不过是几个关键原则的各种排列组合。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几个理财领域的关键原则,有的甚至无关技巧,只是心态方面的建议。省流版总结如下:1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二种,领取20年,到80岁时再一次性领10年的年金,像这样:60开始每年固定领取17850元。到80岁时再一次性领178500元。投入25万现金,换回累计35.7万现金流+17.85万现金。4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肉眼可见的便宜

这是杨宇管理的华夏新能源车龙头A(013395)的表现:可以看出,杨宇相对新能源汽车指数跑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和更小的回撤。目前这支基金近8成份额被机构持有。⚠️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钢镚儿与大江大河

前两天和望岳投资的南添老师录了期播客,我把其中涉及「家庭理财」和「现金流」的部分单独摘出来,分享给大家。首先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视角——现金流。下图仅供大家感受一下,千万别当真:2
2023年6月9日
其他

3200点是不是底部?!

我不铺垫了,直接说结论。2022年是毫无疑问的大熊市,A股在这一年创下了两个深V型的底部,像这样:两个底部相差无几,分别为——2022.4-2863点2022.10-2885点这两个底部也是要写进历史的A股阶段性大底,其地位等同于2020.3和2018.12。我还是那句话,上证指数对A股的表征作用有限,不能代表A股整体,但它确实是最强的共识。为了降低理解成本,我依然选择用它为抓手。以2022.4月绝对悲观的2863点作为底线基准,综合考虑今年的盈利增速和估值弹性,来测算一下:假设今年A股再次创下阶段性大底,这个底部有几种可能?结果如下:今天收盘,上证指数为3195点,大家可以感受下它在图中的大概位置。我还想补充一点:今年两会提出的GDP增速目标是5%左右,去年企业盈利有低基数效应,券商预计今年A股企业整体盈利增速看到8%左右——正是这股力量让A股的底部不断抬升。在估值层面,就算完全不给任何溢价,坚持悲观,3000~3100也是绝对的底部了。底部是一个区间,不是某个点位。你问我怎么看?我认为现在就是A股每隔几年赠送一次的「好机会」。当然,最近几年送的有点频繁,这种负反馈让人十分泄气。但我相信,你在当下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投资观——如果你认为投资是一个个事件,当前确实让人绝望。如果你认为投资是一个持续到未来的过程,当前值得乐观。再看看本文的第一张图,从2003~2023年的历次估值大底,如果你对一个重复了20年的规律和人性仍抱有「这次不一样」的怀疑,那请便吧~市场客观又无情,你怎么想、怎么做,它就回应怎样的结果。时间同理。其实时间现在特别想和我们做朋友,如果我们现在愿意承受短期的波动(接下来有可能接着跌),长期看,时间就是我们的朋友。投资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现在,它相当简单。⚠️
2023年6月6日
其他

管好你爸妈!

多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妈在健身房正练瑜伽呢,老姐妹凑上来问:「大妹子,你要工作不要?」这可戳我妈痛点了,当然要!退休在家,成天琢磨上哪发挥余热呢!啥工作?保险公司,大量招聘老头老太太,不问年龄,稍做培训即入职,底薪一千。老妈记下,回家就给我打电话商量——她这点特别好,凡是和我说,不瞒着。我说这样,他们不是有培训嘛,你可以去听听,系统学习下。正好你儿子我公众号平时也卖卖保险,你去了解下,这样咱俩煲电话粥时也多点共同语言。老妈去听了几天课,回来给了三点反馈:一、挺热闹,全是退休老头老太太。二、课听了,水平一般,很多知识点都在我这看过,有种预习了再听讲的感觉。(老妈是我公众号和星球的忠实读者,篇篇不落)三,都挺魔怔,跟打了鸡血似的,微信群里天天发诸如「恭喜XXX给XX家庭送去400万保障」,仔细一看,就是成交一单百万医疗险而已,不够他吹的...我问她,接下来啥打算?老妈说不去了,本来想白嫖一个月底薪再走,受不了,太闹挺。我挺好奇,现在整个保险行业的代理人规模都在萎缩,这家保险公司怎能如此逆势扩张呢?而且还招了一群完全没经验的退休老人。仔细想想,有两种可能:一是,今年上半年是保险销售的绝对大年,无脑招聘一帮老人,付出两个月底薪,还一个成交概率,同时入职的老人也是潜在客户,保险行业老套路了。二是,真想大浪淘沙筛选一批老年代理人,不是开玩笑,真正懂你的,一定是同龄人!我给大家看张图:从今年开始,往后10年,平均每天都有6.7万名六零后退休。注意!是每一天!持续10年。等到70后退休,再续10年。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接下来可能会是骗子们的好时代。你想啊!这些退休们的老头老太太里,肯定有一批不服老的,他们有稳定现金流,有房有积蓄,有钱有闲,广阔天地,大后可为,老子想发财!还想发挥余热!心里有火,命里有风,手里有钱,只差一个梦想,就是作!万亿级别的市场,20年稳定增长的客群。这些鸡血式的需求,需要有人满足。谁最有可能伺候好他们?骗子、镰刀们。不然咧?难道是在外地打拼,一边加班,一边担心失业,好几天也不给家里打个电话的我们吗?不能多想,细思恐极。所以,很想提醒大家,看好你爸妈,尤其是那些战天斗地不服老的,还想挥洒自己被埋没的商业天赋的老人。他们很可能是家里最大的财务风险源。一定要重点关注!多沟通,多泄气,多疏导,多孝敬,嘴要甜,态度要好,主打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情绪价值拉满,不给骗子乘虚而入的机会。对退休父母的态度是:打工赚钱,支持鼓励。创业发财,门都没有!总之兄弟们多多注意。最后推荐一期播客,和老妈一起录的:⚠️
2023年6月5日
其他

耕读传家和百年复利

如果你是长期银行理财、国债、5年期储蓄、大额存单等产品爱好者、或者有给未来的自己、子女甚至隔代人留一笔钱的想法,当下的增额寿会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7
2023年6月3日
其他

都在看空房地产,然而周期永存

转发nick兄的一篇研究性文章,我很喜欢,尤其在群体性看空房地产的当下,本文或许可以帮你从各种情绪和观点中抽离出来,更冷静地看看当前的周期位置。本文旨在讨论货币周期和房、股、商品这三个大类资产周期之间的相关性。注意!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我现在对「因为所以」这种逻辑越来越警惕。1
2023年6月2日
其他

老乡们吃得起老乡鸡吗?

RTX4060,真香价7999元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数码综合馆专场热门酒水推荐:53度飞天茅台500ml,心动价2709元起!52度普五八代五粮液500ml,心动价889元起!52度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小范围火爆的好图

但当市场处于「极值区域」时,预测又是容易且有效的,依赖常识就行——这种预测的短期胜率可能依然不高,但拉长看,胜率极高。啰嗦这么多,其实结论很简单:目前A股又一次来到了底部区域,多一些信心和耐心。4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你知道我那三年是怎么过的吗?

本周写了两篇收股息的文章,分别讨论了持股收息和持有红利指数收息分别是种什么体验。其实,还有一个策略和红利策略蛮类似,叫「低估值」策略。既然有「低估值」,与之对应,肯定还有「高估值」策略。正好申万有这两个指数,以其为抓手,我做了下回测,和大家分享两个结论:✔️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谢幕

今天和兄弟们唠唠保险行业的一件大事,可能大家目前感受还不明显,但业内已经暗流涌动了,5月和6月大家一定会被3.5%预定利率下调的消息密集轰炸。2
2023年5月6日
其他

美国房地产的诸多真相

听闻我想写关于美国房地产的文章,望岳投资的朋友说他们或许可以帮上忙,因为有分析师专门研究美国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正好有一些现成的美国楼市资料。我问他们为何要专门研究这些东西?对方说,望岳有投资美股,而美国GDP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大概占了2/3,所以美国人的消费或许是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源头,望岳希望能提高在这方面的颗粒度。所以本文纯属借花献佛,感谢分析师陈清远和何佳同学提供的饱和式研究资料。这可能是最省事的一篇长文,因为资料太过详实,以至于我只需把众多事实罗列出来即可。同时还要感慨一下,美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在维度和颗粒度方面都要好于中国。接下来我们开始:美国自有住房率的最新数据是65.9%,剩下34%的人需要租房住(1)。如上图所示,1995年美国婴儿潮一代陆续达到购房年龄,随后自有住房率一路提升至2005年的最高点69%,这期间美国房价也连涨了14年,并直接导致了08年次贷危机,像这样:换个视角再看一遍: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房价直到2012年才开始触底反弹,而这期间,自有住房率一直在缓慢降低,直到2020年疫情大流行,购房需求瞬间爆发,自有住房率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直接拉高到68%的高点,房价狂飙,高企的房价又降低了大家的买房热情,自有住房率调头向下。房价大涨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过去两年美国平均首次购房年龄被拉高了3岁,来到36岁(2)。对比一下,北京的平均首次购房年龄是35岁。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美国26%的房子被首次购房者买走了,平均年龄36岁;74%的房子被回头客买走了,平均年龄59岁(3)。两组人的年龄均创历史新高。为什么美国的首次购房年龄这么晚?对于首次购房者,26%的人表示为首付存钱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4)。我个人认为,助学贷占了很大原因。因为美国大学学费太贵了,而且食宿费也是一大笔开销,根据数据统计,美国藤校的学费+食宿+杂费年均都在7.5万美元以上,4年读下来要30万美元,足够在中国二线城市买套房了。而且助学贷的利率平均6%左右,且违约率高于房贷和车贷。所以不怪人家买房晚,大学读完就已经相当于买套房了。你细品一下其中的逻辑,在我国大家笃信教育改变命运,越好的大学学费越便宜,还提供很便宜的宿舍。而在美国,完全产业化的大学教育极大地拉高了改命成本。想改命?请先贷款。还有,你最好不要生病哟!因为过去几十年,大学学费的涨幅只能排第二,涨幅第一的是看病费用。改命很贵,保命更贵。哦,大哥,原来这TM是美国梦啊!在美国,有房阶层啥样呢?75%的房东是白人,平均年龄56岁。去年的购房者中,88%为白人(5)。房东家庭的平均收入中位数为8.6万美元,租房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中位数4.25万美元。房东的净资产是租房者的40倍——22.5万:6300美元(6)。美国人平均每5年搬一次家,一生要搬家11.7次(7)。全美大约有7000家搬家公司。为什么搬家?前三大理由分别是房价、家庭、就业机会。往哪搬?南部最受欢迎,其次是西部(但是房价高),主要逃离东北部和中部。接下来说说美国人的买房特征:2022年成交的房子中,12%为新房,88%为二手房(8)。二手房普遍很老,美国房龄中位数是40年(9)。成交主力依然是独立的house,占了去年总成交量的79%(10)。因为疫情后房价大涨,所以砍价基本是不可能的,能按挂牌价成交就不错了,经常出现实际成交价高于挂牌价的情况——2016年一线城市牛市也这德行,房东坐地起价,爱买不买,后面还有人等着呢!因为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贷款买房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然高达78%的买房者选择了按揭。对首次买房的美国人来说,典型的首付比例是6%,置换客的首付比例一般是17%(11)。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美国的房贷利率比我们还高!像这样: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两点——第一,2020~2021年美联储把联邦基准利率降到了零,但期间真实的房贷利率最低要2.7%。我想说的是,零利率绝不意味着贷款不要利息!第二,次贷危机之前,美联储也加息了,结果很多人的浮动利率跟着提高,月供压力陡增。但2022年美联储加息速度和烈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可并没见到多少买房人被拉爆,这是因为次贷危机后大家长了记性,再买房时趁着利率低都选择了固定利率,根本不受加息影响。现在美国80%的存量房贷在3~4%之间,且主要为固定利率。所以,兄弟们,如果现在你买房,又是首套资格,能享受低于4%的房贷利率的话...
2023年4月9日
其他

从招行年报看国人理财

给兄弟们盘一下招商银行2022年财报中的亮点数据。招商银行是我观察国人理财的一个样本,因为它零售业务做得最好,客户量也足够大,以它为抓手,可以模糊地感受宏观层面的国人理财趋势。2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抗通胀都没解决,退哪门子休?

什么是通胀?国家的价值观会深刻影响各个蓄水池,以美国为例:生命(医疗)和阶层通道的入场券(教育)最贵;房子和食品基本与CPI持平;汽车、服饰、3C产品,越来越便宜。7
2023年3月6日
其他

一个技术派买房者的自白

Nick是我去年偶然发现的「异类」,他是个很专业的房产投资客,把房子当成「资产」或「标的」人很多,但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框架——其基础是代码、趋势、低杠杆、快进快出。完全理性,对房子没有任何感情,所有决策都构建在不同城市的房价周期之上,而且有一套完整且自洽的操作准则。于是我邀请Nick来《面基》做客,聊聊自成一派的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有何种思想钢印?以及这套框架的逻辑何在?怎么玩?所以,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扫描下图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均可收听,另外我还在show
2023年3月5日
其他

拿出俺的大宝贝儿

那什么,标题有点擦边,给兄弟们道歉了!不过确实有宝贝,就看你们识不识货了:我来解释下这张图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给你一个评价基金经理的抓手,遇到感兴趣的鸡精,想买,可以把他的各项数据填入表格,看看灵不灵。其二,用表格持续记录他的逐年表现,用来管理自己的基金账户。接下来,我按照图中红色序号逐一解析下每个指标背后的含义: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心流了解一下?

心流作为一种状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心流的发现,始于人们对「幸福感从哪来」的探索。调研发现:人们感到最幸福的时刻都处于一种相似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心流,它是大脑给人的奖励。2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巴菲特:58年,复合年化20%,3.78万倍涨幅

根据2023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做了张图:红柱,是两位老灵魂,重视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尤其是现金流),重视股息再投入,重视保留足够现金仓位,一手收购企业,另一手在美股进行财务投资,犯过很多错误,押中过几次最成功的挥棒,搭上美国240年国运中的一段路,最终实现的回报——58年,复合年化20%,3.78万倍累积涨幅。蓝柱,是一个由500家大型美国公司组成的股票集合,不断吐故纳新动态调整,最终实现的回报——58年,复合年化10%,247倍累积涨幅。老头子给普通投资者指了条明路:多次公开建议定投标普500指数。然后以此为业绩比较基准,公开演示自己是如何跑赢它的。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被泼了一盆冷水

延迟退休在做什么呢?就是逐年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往右移。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已经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逐渐右移到了70岁。P.S.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个人养老金现状:大家还是不咋买账

上个月,我找管理养老FOF的基金经理许利明老师录了期播客,当时讨论了一下:如果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长期持有养老FOF,最终的预期收益率可能达到多少?结论是最终拿到7%~12%的结果,还是有相当概率的。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红利很短,人生很长

最近听李翔和困困老师的一期播客,里面谈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总结——过去二十年社会和财富阶层滑落最快的岗位什么?答:媒体老师和出租车司机2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别老拿养老吓唬人

上岁数了,不是吃饭就是吃药,菜市场和医院是最主要的消费场所。但是有医保,有早早买好的商业保险,大病了就约个陪诊服务。当然,以上对策肯定不完美,但有娃了就能完美?你人生完美吗?不都是凑合着过。7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卖房炒股,松弛人生

兄弟们,我没标题党,这么干的不是我,而是《面基》新一期节目的嘉宾。本期播客主题是我最想拥有的人生状态——松弛感。不同于佛系躺平,松弛是一种积极的内心状态折射:从容自洽、允许一切如其所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物质上的富裕、内心的自信安定、欲望的可控——这点对理财爱好者而言尤其困难,因为我们都对钱太感兴趣了,总是不自觉地在其上投入很多不合理的预期。说实话,处于松弛状态的人凤毛麟角,我身边是没看过几个这样的朋友,大部分都在为稻粱谋。但本期嘉宾绝对算一个,甚至每次提到「松弛感」三个字,我都能想到她。一分钟介绍嘉宾:张小乘同学,声音有点像林志玲,抓住过很多时代红利,因为不想上班,大学时问家里要钱买房做日租房,只为兴趣工作,做过房地产编辑,在华尔街见闻做过制作人,写过两本理财书,连锁健房@嘿凤梨的股东,买过很多房子又全都卖了,通过量化选股的方式把大部分身家压在A股,全国各地刷博物馆和古建筑...以下是本期节目的话题时间轴:识别下图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都可收听本期节目: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玩归玩闹归闹,别跟央妈开玩笑

继续跟踪美国通胀和加息进程:其实现在看总量已经没啥额外认知了,我们重点关注「结构」和「边际变化」。结构是啥?商品已经不通胀了,支撑通胀的是房租。美国自有住房率才60%多,所以租房市场占比相当重要,像这样:支撑房租的是90%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速和就业率。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格局打开

知识星球的球友提问:我是女生,最近刚刚结婚,婚前自己存了20多万,彩礼礼金等目前收了20万。老公目前读博,每个月2000补助,留在他手里没动。我在想我手里的这些钱该怎么分配好一些?是否需要明确婚前婚后财产?其实我非常信任他,但又因为一些社会现象在想要不要给自己留个安全垫。另外也想让新婚小家庭的收益最大化。其实我很想采访95后00后,问问他们对现在男女关系、婚姻的看法。我是成天泡在社交媒体上的人,看了很多观点和内容,老实讲,我觉得这些观点可能对小年轻的三观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恐男、恐婚、彩礼争议等等。关于你的疑问,我说几点: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夫妻状态是——财务独立,财产共有。以前居民理财渠道非常有限,老公上交工资≈变相储蓄,女人追求安全感,力排众议买了房子,结局往往很美好。但现在不一样,这种观念应该不太被年轻人接受了,更不用说理财渠道和产品也极大丰富。至于你的担忧,其实真要离婚,财产处理的首要方式是双方协商,这里既能讲道理又能讲情分。实在不可调和,才去法院解决,摆证据拿协议等等。像你们这种情况,夫妻双方个人的小积小蓄,不涉及掏空家庭多个钱包级别的财富,个人建议淡化这些财产隔离操作,意义不大。你老公还是博士,三四十万可能也就是未来工作一两年的收入,多看增量,少看存量,格局打开。最后升华一下:我相信夫妻关系是高于其他任何关系的人类第一关系,爹妈兄弟姐妹都不能陪你走到生命尽头,伴侣可以。美好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经历、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的原因,更是结果。不结婚怎么耍都行,决定结了,像信仰一般地去接纳和经营是最好的办法,放下功利和自我,利人利己。具体家庭财务规划见下图,不赘述了。P.S.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节操掉了满地

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取标题能力,还是相当专业的。5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信贷开门,红

看结构,依然延续了2022年结构性特点:企业疯狂加杠杆(地方政府负债也藏在企业杠杆里)居民的买房杠杆(中长期信贷)和消费杠杆(短期信贷)仍然疲软甚至萎缩,像这样:3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宝藏数据

浅红色130~160元区间,还是看蓝线(最高价),在这个区间玩,哪怕以上限160元来看,胜率依然比较高。敢在这个区间带玩的,一般是玩「双低策略」的投资者,集思录网站用得贼溜。2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再记录一个低估品种,曾经跑出很多位顶流

当优秀的行业指数进入低估状态时,我如果看到了都会识别记录一下,今天要记录的主角是全指医药。还是从三个角度描述下——估值状态:历史最大回撤统计:月度和年度涨跌统计: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超额收益一直比较明显,于是我又找了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医药赛道主动型基金,分别是兰兰、蓓蓓、彪哥,和全指医药ETF(红线)来PK一下,结果如下:以及,从上图可知,彪哥(蓝线)控回撤是真的稳,这也是不抱团思路的好处,虽然锐度方面可能稍差一些,但低回撤却能实实在在帮基民减少亏损。另外低估不一定涨,高估也不一定跌,它只是一种对价格的定性评价而已,我的记录缺少对基本面状态的覆盖,也不讨论它的未来走势,因此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或建议。以上请个别网友务必注意!我在不久前还识别记录了另外两个低估的行业:👉
2023年2月9日
其他

chatGPT使用体验报告

从宏观的角度看,当chatGPT这样的工具被分发给了所有人,总会有人搞出好东西来。当然,熵增也是必然的,垃圾、废话、混乱无序也必然随之而来——如果这些东西的占比过高,想想也挺可怕的。12
2023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