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威海,“博”览「文城 」千年的光

文登文旅 掌上威海 2024-01-09

遇见·文登博展中心

/千年古县是文登

/文有“文登学” 武有“文登营”




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

在文登博展中心,四个常设展厅以“龙魂文脉”为主题,将文登历史从古至今串联起,造型设计极为古朴。

出土古器物陈列、复刻雕塑惟妙惟肖、“历史知识点”遍及馆内每一处……文登博展中心就像一个“说书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时代,用最质朴的语言,将绵延千年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






千年古县是文登


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两侧的雕塑,浮雕刻着文登历史沿革、秦始皇召文等内容,偏黄的灯光打在墙壁上,古朴的氛围蔓延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就此开启。


秋繁露》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之日,昼夜均分,万物酝酿蛰伏着,等待破土。而春分的由来,要从文登说起。


相传,四千多年前,为便于人们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尧帝派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观察辨别太阳东升时刻,以昼夜时间相等为仲春时节,是为“羲仲宾日”。

旸谷,正是在文登。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的旸里村,以前就叫旸谷,那里有一座旸谷山。诸多史料对“嵎夷”“旸谷”的记载,及旸谷山上发现的”祭祀坑“,都佐证着旸谷山及周边区域可作为“羲仲宾日”重要探索地点。

博展中心对这段史实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入口处不远,便能看到羲仲及日晷的雕塑。物候无限流转,我们仍沿用着与千年前相同的历法,对生活的共鸣,让此刻跨越千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春分节气是古时校验度量衡的关键时节,这是因其“昼夜平分”的特性。《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在这一日,人们纷纷拿出度量衡进行校对,以使之精准。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其中“衡”指的是测量物体的重量,秦权则是“衡”的代表文物。在文登博展中心,秦权复刻品被放在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内,它的原件出土于苘山镇新权村,当时隶属于文登县。目前,全国仅出土两枚秦权。

度量衡在古代不仅是度量工具,更有精神涵义。公平、公正,这些词语被应用在它的身上,更有“权衡轻重”成语的演化。它与春分节气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留给后人解构的空间。



光绪本《文登县志》载:“昌阳故城,汉县。莽曰夙敬亭。”


距今6500年前,文登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如何从石块上剥离石片,如何使用飞石索、纺轮等内容在博展中心墙壁上被详尽刻画。环境改变着人们的作息生活,黄渤海之间,人类无穷尽的智慧如潮水翻涌般显现。

往渐深处走去,文登几千年历史如画卷般铺呈开。






昌阳城


汉代时,文登一带始设昌阳城,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偏远东方海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博展中心展示了从昌阳古城石羊遗址出土的汉代文物,从中,我们能窥见千年前人们的审美及设计风格。



说文登是千年古县,这话不夸张。北齐天统四年,公元568年,文登置县,至今已有1450年的历史。至唐麟德元年,文登县所辖面积最大,为现在的8倍。当时,荣成成山、烟台芝罘区都属文登所辖范围。

文登设县后,属于文登的历史便开始了,“文登学”与“文登营”的故事,也从此刻开始。






遇见






千年铸就“文登学”


“文登学”如何闻名?北宋时期的学宫是何种形状?彩虹圣旨是什么样子?在博展中心,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平寰宇记》记载,“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秦始皇与“文登”的渊源,不可谓不深。

在其称帝的十一年里,秦始皇五次出巡,四到东方,三过胶东,其中两次经过文登。

第一次东巡时,秦始皇曾在文山召集文人贤士吟诗作赋、歌功颂德。随着文山召士,文登天下闻名,“文人登山”成了文登名字的由来。

此后,文登文脉千年流传,崇文好学、不拘门派、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士学文化逐渐形成。






凝望 




建后的文登学宫,殿、堂、斋、门、庭院、台阶、两厢,按顺序排列、建筑齐全


博展中心内复刻了《文登县志》记载的文登学宫模型。据记载,文登县学宫最早为北宋敕建,是秀才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宫以大成门为中心,殿、门、堂、祠、斋、学署等有序排列,可见当时偌大之景象。凝视着建筑,仿佛能想象到当年文人的生活状态。

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被誉为“诸子百家大熔炉”,文登学宫也不遑多让。随着科举制度下一代代文登籍科举进士金榜题名,文登以“文登学”闻名天下。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





文人



在明清两朝,文登县共录取进士61人,是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录取数的2倍。尤其在清顺治12年,会试放榜之日,文登因“一榜七进士”“父子同科”“兄弟同榜紧列”“一门同榜三进士”轰动京城,文登被誉为“进士之乡”

在博展中心,文登进士名录写满了半边墙壁。

或是在书桌前提笔、或是拿着书立于一侧的雕像,也生动诠释着文登文人的精神内涵。






彩色圣旨



你见过七彩圣旨吗?不似电视剧里明黄单一的色调,文登博展中心内收藏着康熙年间的一道七彩圣旨,圣旨使用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颜色,用满汉双文书写,观之读之,极为震撼。

如此恩典,被赏赐者何人?

接旨的是于涟,“三藩之乱”时,身为义乌知县的于涟立下奇功,康熙皇帝将其连升十一级,享正一品封典。于涟,正是文登“一榜七进士”之一。

绕着文登博展中心走完一趟,对文登文化会有更深的理解。远离战乱的文登为各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随时光流转,史前文化、士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书写着恢弘史诗。





齐东重镇“文登营”


海防,是这片土地逃不开的宿命。

文登历史,文有“文登学”,武有“文登营”。在博展中心,这两方面的内容被详尽介绍。


戚继光《过文登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明宣德二年,为了抵抗倭寇,文登营应运而生。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督山东备倭事,管理登州营、文登营、即墨营三营二十四卫所。

在视察路过文登营时,戚继光写下《过文登营》,其中一句写的是“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千古 



三百多年后,一位爱国将领视戚继光为千古知音,将领名叫冯玉祥,在蓬莱拜谒戚继光祠时,他提笔写成一联:“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蓬莱之行,冯玉祥的目的在于宣传抗日,面对蓝天碧海,他触景生情,提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如今,文登博展中心复刻了这幅字。



何故引为知音?这四个字似乎是最好的答案,虽写在当时,却似乎贯穿了三百多年的时光。历史若能回溯,想必他会看到,戚继光带领兵卒遥望着蓝天碧海,正与他一样,用一片丹心赤诚守护这方水土。

过去,皆是未来。



文登营“在文登县东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里。营当东面之险。今移县城中。”





宣德十年

建土城



承载了极大期望的文登营位于防倭最前线,当时下辖宁海、威海、成山、靖海四卫,管辖的海岸线长达2000多里,对倭寇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由于文登营处于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故被誉为“齐东重镇”“东方名藩”。

据史料记载,文登营正门为砖砌圆拱门,门洞广丈余、深两丈。城中央建议事厅一座,厅后左右分别建粮秣库和军械库,厅左右设东西箭道,土城外东千米外为教场。






海战 



它曾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笔。雍正十三年取消卫所建制后,文登营仍存在着,地位虽有下降,但仍兵多将广,战功赫赫。据史料记载,从明永乐四年(1406)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间,文登营与倭寇和海盗的战事达20余次,有力护卫着国土安全。



馆上方挂着与环境相融的横幅,诉说着各时期文登营兵力情况。多时能达三千军,少时仅有四名兵的文登,也曾陷入“有海无防”的窘境。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文登营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段历史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潮流中,但卫所形成的军事基础、卫所文化,对后世依旧有深远影响。



不妨来文登博展中心一观,在这里,有千万年山河在眼前铺展。





打卡攻略
文登博展中心
博展中心

地点:

交通:乘公交车2、4、5路直达。开放时间及注意事项:1.文登区博物馆固定基本陈列免费向公众开放。2.临时性展览根据展览内容收费,讲解需预约并付费。3.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1:30(11:00停止入馆),13:3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4.酗酒者、衣冠不整者,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无监护人陪伴的谢绝入馆。5.自觉接受安检,严禁将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险品带入馆内。6.参观请将随身包裹寄存,贵重物品自行保管。7.博物馆展厅请勿摄像、请勿拍照。8.请勿触摸文物和所有展品。9.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并正确使用公共设施,请勿丢弃杂物,请勿在馆内吸烟。10.自觉遵守参观秩序,请勿大声喧哗、追跑打闹,如遇各类突发事件,请服从工作人员指挥。
往期回顾
1.羲仲、秦始皇、王重阳、戚继光相继“打卡”的小城,究竟好在哪?2.山东有座宝藏小城,低调有内涵!起源于公元前的一场“高峰论坛”3.龙的传人·正宗!文登人隐秘而自豪的身份4.文登「那片海」藏不住了!来过的人念念不忘,未至的人心生向往!
监制丨殷洪军值班总编丨王岚复审丨胡杨出镜丨胡杨图片丨宫举卫 刘彬视频丨宫举卫 刘彬 殷龙娇视频文案丨胡杨文字丨殷龙娇编辑丨殷龙娇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侵权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