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数字经济背景下武汉市数据资源发展研究
但同时,在数据资源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数据融合共享不充分、数据标准化治理有待加强等问题。要从加强数据智能化治理,加快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强化数据要素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的内在价值。
全文原载于《武汉社会科学》2024年第4辑
一、武汉市数据资源发展情况近年来,武汉坚决贯彻落实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贺信中关于“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示要求,相继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 年)》《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武汉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着力推进数字新基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价值化等工作。目前,武汉正在着力发展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增效围绕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支撑,武汉着力建设以通信网络、数据算力、物联网及融合基础设施等为支撑,以提升城市数字公共平台能力和数据资源规模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武汉市数字新基建提速增效趋势明显。目前,武汉“双千兆”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全市5G基站累计达到34887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达25.39个,城市地区万兆光猫(10G-PON)端口占比69.59%。此外,武汉还前瞻布局高性能大规模存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累计建成机架数4.66万个。武汉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超级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双中心的城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三期扩容,算力总和达到400P,服务企业达到166家,超算中心高性能算力达到50P。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加快建设,获批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发布《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突破1845.91公里(单向里程),累计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作为五大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之一,武汉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100亿个,接入企业超过10000家。6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中部第一;12个项目入围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卫星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中欧班列等场景,“行云工程”启动组网,建成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武汉造”卫星已于今年下线。“武汉云”启用,中国电子云总部揭牌,正加速形成“城市云+产业云”的格局。(二)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公共数据资源有序汇聚融合。武汉以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建立“集中管理、逻辑融合、及时更新”的政府和公共服务数据资源体系,制定标准化的数据对接规范和应用规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推动全市政府和公共服务数据资源汇聚。目前,我市已梳理全市市直部门及区数据资源目录,形成全市数据资源“三清单一目录”4000余项。建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实时动态更新的数据模型,实现数据汇聚融合。发挥我市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组建武汉数据集团,承担全市公共数据归集、治理及授权运营,数据产品交易与服务,数字生态产业投资等功能。开放共享机制不断深化。建成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围绕商贸流通、气象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开放61个市级部门/区数亿条公共数据。发布武汉市地方标准《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第1部分:核心元数据》《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第2部分:分类分级指南》,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开放体系,规范数据开放分级分类,加快数据要素信息在政府、市场主体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流通。同时,为释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据价值,我市已连续举办了3届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累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企事业单位近千支团队报名参赛,丰富了公共数据在全社会的应用。配套管理规范不断完善。相继出台《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武汉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公共数据资源使用规范体系。构建“三更新、三到位”(目录实时更新、数据实时更新、服务实时更新;体制机制到位、共享应用到位、资源开放到位)的工作体系,对已编制完成的事项和数据资源抓优化、补短板,确保事项流程规范、数据全量汇聚、按需共享、实时更新。东湖高新区率先启动首席数据官制度,大力推动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认证相关工作,对获得DCMM国家标准认证三、四、五级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三)数据便民惠企水平不断提升数据赋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印发《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接入公安、交管、城管、应急、消防等市直部门专业智慧信息系统,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屏统揽、一体联动。构建“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的“市民码”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聚焦企业开办、涉企经营、税费办理、户籍户政、出境入境、交通交管、社保医保、卫生健康、就学养老、资质资格、住房公积金等重点民生领域,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大力发展“掌上办”“自助办”,上线涉及公安、教育、公积金、卫健等领域的便民服务事项;部署自助政务服务终端,上线涉及房产、公安、社保、医疗、公积金等领域便民服务事项,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家门口办”。数据支撑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设立“免申即享”服务专区,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多维度为企业精准“画像”,搭建“互联网+政务+金融”的融资服务链,智能化解读惠企政策,让政策主动找企业,实现惠企政策统一发布、精准推送、智能匹配、直达兑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四)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基本搭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将数据资源用于城市治理中将大大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武汉深化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以武汉城市大脑为中心的四大中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支撑)、六大智慧应用(一网通办、一码互联、一网协同、一网共治、一网统管、一站直通)基本建成。城市大脑数据中枢对接全市200余个系统,日均共享交换数据超12亿条,大数据能力平台上连国家、省大数据平台,下连各区大数据平台,横向打通市级各部门,形成“国家—省—市—区”四级数据共享体系。城市大脑电子政务外网已连通15个区、100余家市级单位、近5000家区级单位。构建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三级指挥,社区、网格参与的五级联动工作体系。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覆盖,可网办事项超90%,基本实现“一网通办”。武汉在数字行政服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三个方面,均入列全国前五,领先中部城市。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武汉市数据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武汉深挖数据资源潜力,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但在数据资源发展方面,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数据产业化规模较小一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根据《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3版)》,武汉在大数据产业水平方面排第10,位列南京、苏州、成都、合肥等城市之后。2022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10%,苏州、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占比都在15%以上。二是数据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足。总体来看,目前除上海临港新片区印发了国际数据产业专项规划外,国家及省市层面很少对数据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部署。三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较慢。由于近两年经济下行,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不断攀升,导致本就不足的数字化转型资金预算进一步缩水,其数字化转型之路较之以往更加艰难、曲折。相关资料显示,当企业投入超过100万元时,数字化转型效果才逐渐明显与突出,目前多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四是数字化人才缺口较大。企业普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研发和IT从业人员在企业员工总数中占比较低;政府部门同样缺少数据治理和管理的专职岗位和专业人才。(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尚待完善与发达城市相比,武汉市数据资源建设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平台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根据2021年度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百强企业、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武汉市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数量位列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之后;2022年全国28家“双跨”平台,武汉市仅有1家(北京5家、深圳4家、重庆2家)。同时,武汉市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融合应用还未系统化,较为分散,且缺乏职责明确、操作性强的管理责任制度,亟须建立目录式和清单化的管理体系,数据流量处理方面同样面临压力,单点故障风险较高。(三)数据资源共享力度有待提升当前政府部门间、社会行业间、企业间依然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数据资源“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等难题亟待突破,数据共享和流通环节不畅导致数据交易缺乏必要的环境支撑。一是数字要素产权界定制度不完备,现行法律法规对数据要素所有权及相应的使用权、收益权均没有明确界定。二是数字基建市场相关制度仍然缺位,适应5G网络共建共享要求的制度尚未建立,共建共享交易成本高、进展慢。三是政府数据分类不明确,数据脱敏、清洗等关键环节缺少高效畅通的内部监督渠道和应对处理机制。(四)数据价值化体现方式尚需加快探索武汉相关市场体系建设较慢,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运营情况低于预期。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对数据要素的渴求难以得到满足,对数据资源的利用缺乏配套政策支撑。武汉市正推动建设数字产权评估和交易中心,但对于数据交易的商业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数据价值化面临数据价值不易标准化、数据定价难、资产评估难等诸多难题。(五)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法规、标准仍待完善近年来,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深圳等地纷纷出台法规、政策或标准,要求或鼓励地方政府组建大数据交易所,推进构建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和制度建设,例如《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天津市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重庆市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相比于全国各地在数据资源管理规范化动作频频,武汉市关于数据资源管理的制度法规目前正式施行的只有《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武汉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尚在征求意见阶段,没有出台其他关于数据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法规,武汉市亟须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体系。
三、推进武汉市数据资源发展的建议(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质量一是建设统一管理体系。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武汉市数据局(待成立)为牵头单位,建立健全促进数据资源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在政府部门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数据官和数据专员制度,设定专人专岗,实施常态化指导监督,强化考核跟踪。二是提升数据资源生产能力。立足于武汉产业门类齐全、行业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展产业数据价值分析和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化,以数字经济带动数据需求链、牵引供给链。积极构建政府部门、大型互联网平台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数据供给体系,为数据市场提供优质的数据源。三是优化数据要素供给质量。通过先进有效的网信技术手段,支撑行业用户体验提升、业务流程改善和科学决策需求,实现数据挖掘从信息化、数据化向智慧化转换。基于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各环节的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等供给“痛点”“难点”,加大对关键数字技术攻关的投资建设力度,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交易、结算、交付、保护、数据资产管理和融资等配套服务,优化数据供给环境。四是培育数据资源服务机构。支持市场主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开展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等加工业务。鼓励社会力量面向实际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增值工作,提供专业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服务,发展壮大数据服务产业,着力解决数据开发利用中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要素产权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问题。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数据资源服务机构。(二)加快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加快数字产业化。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传统要素与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强化数据要素应用技术支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联互通,建立产业集群数据分享平台,打破企业边界。突破性培育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利用平台经济的“虹吸效应”,将消费潜力转化为供给端增长动力。支持平台服务商、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协会等建立深入联动关系,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软硬件产品,“以软带硬”破解国外制约。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据全流程贯通应用,提高以数据为驱动的企业智能决策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探索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数据资源集聚融合,实现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融通发展,以数据资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持续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有效破解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提升政务服务的运行管理效能。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的共建共享,强化民生及社会保障领域的供需对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政务数据、民生数据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持续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构建多模态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培育相关产品和应用场景。四是大力培育引进数字创新人才。鼓励出台数字经济专项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省市级以上人才计划。支持在汉高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一是推动数据分类确权。分类界定数据的权属主体和客体,按照数据性质完善产权性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以数据确权为基础,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为原始数据和数据增值服务进入市场流通,提供完备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二是促进数据共享流通。在盘活现有政务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数据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共享流通。按照“一数一源、多源核验”原则,编制并维护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支持联合共建行业大数据共享平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流通机制。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研究适应行业发展的数据生产和应用标准。三是健全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市场定价、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鼓励各类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四是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根据数据的分级分类对数据进行质量管理,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运营管理标准。完善数据交易手段,确保数据在流通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推进全市数字经济领域制度、机制、标准、规范建设,搭建数据流通安全监测平台,健全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构建数据交易双方的信任机制,建立数据资源质量评价和信用评级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引导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四)协同联动“东数西算”,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发力新型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多层次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二是有序推进算力优化布局。提升武汉市数据中心集群网络节点等级,打通数据直连通道、优化网络结构,不断提升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武汉要抢抓“东数西算”机遇,密织“算力网”,打造国家枢纽,积极融入中国算力网,协同联动东部和西部算力发展,为“东数西算”贡献武汉力量。(五)强化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按照国家统一数据归集标准。聚焦已建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流转和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应用价值,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向信用化管理转变,营造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大力归集整合信用信息。抓好各类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归集,确保信息产生后,数据及时归集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重点做好企业纳税、社保、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特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工作,通过数据治理实现数据按需共享,得到企业的“精准画像”。三是推动信用评级融资创新服务。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信用+数字化能力”融合评价体系,筛选一批信用优良、管理高效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形成“白名单”,降低银行征信成本,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联动银行,引导银行机构优化金融要素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基金项目:2022年度武汉市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武汉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网信赋能基于数字经济的城市数据资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020)。
作者简介:
李媛,武汉市工业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
胡颲,武汉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帅浚超,武汉市工业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
江玉至,武汉市工业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张淑英,武汉市工业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路炳华,武汉市工业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
END好文推荐Valuabl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