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倒计时首份中国报告出炉:《巴黎协定》5年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更严重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近日,《柳叶刀倒计时》2020年度报告发布,这也是该项目成立后的第五份报告。2015年世界各国联合通过《巴黎协定》,目标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柳叶刀倒计时》项目应运而生,以考察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关系。今年,该报告首次推出由中国科学家合作撰写,更符合国情的《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解释了国内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本文阐述了两份报告中与人们生活更为相关的领域,尽管这些议题在国内并未产生足够多的关注,但研究表明我们正在面临多重健康威胁。
撰文 | 小叶
2020年12月2日,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来自国际合作项目《柳叶刀倒计时》(Lancet Countdown)的两份重量级年度报告:《2020柳叶刀倒计时健康和气候变化报告:应对趋同危机》(以下简称《报告》)和《2020柳叶刀倒计时健康和气候变化中国报告》(以下简称《中国报告》)。
背 景
早在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之前,《柳叶刀》委员会(Lancet Commission)发表研究结论:应对气候变化是21世纪改善全球健康最关键的机遇。于是,《柳叶刀倒计时:追踪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Lancet Countdown:Tracking Progr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项目应运而生,集结了全球35所科研院所和联合国机构的120多名不同领域专家,积极跟踪全球人群健康情况和气候变化数据。从2016年起,《柳叶刀》杂志每年发表年度报告,清晰阐述气候变化如何对我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所带来的益处。该报告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声平台。这一议题虽然在国外讨论了很多年,但在我国仍然鲜为人知。而今年,来自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9家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共77研究者,在《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撰写了首份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报告》。
《报告》分别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包括气候变化对人群的影响、暴露和易感性;健康卫生调整、规划和恢复策略;气候变化缓解措施与健康共同益处;经济和财政支持;以及公众与政府参与度,总结出43个衡量健康和气候变化关联的指标。然而,尽管全球正采取行动以缓解气候变化,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各指标反应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5年多来,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似乎一直先行于人类行动,前景仍令人担忧。本文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中国报告》,提炼了一些与国民生活相关的信息。
高温和热浪来袭,老年人死亡率上升
2015年世界各国联合通过了《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变暖温度控制在2℃以下。然而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年,全球平均温度增加了1.2℃——我们的夏天越来越长、也越来越热了。《报告》指出,暴露于高温和热浪环境中,热应激和中暑将加剧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士、有疾病史的人、户外工作者、以及生活在极端条件下的人。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8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死亡率增加了53.7%,2018年死亡人数高达29.6万人,主要发生在日本、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和欧洲中部。2019年,65岁以上老年人暴露在热浪风险事件增加了创纪录的4.75亿次,相当于天数增加了29亿天,几乎是之前最高纪录的两倍。
《中国报告》则指出,过去20年来,全国人口暴露于高温热浪风险的天数一直在稳定上升。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22亿人-天的记录。相比于2000年代初,每一位老年人一年内平均多遭受了13天的热浪天气。其中热浪天气最长的地区是云南,其次是香港和海南。2019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为26800人,增长趋势相当显著,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个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和安徽省。报告分析,照此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未来每年温度升高2.0℃,从2060年至2099年,预计每年中国城市内与高温相关死亡人数将会达到27900人。
除了人数数据外,《中国报告》还计算了热相关死亡成本,高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损失。2019年高温相关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36亿美元,相当于同年国内130多万人口的经济收入。而在2017年,热相关造成的劳动损失绝对经济成本则已高达126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14%),相当于全国在科学技术或环境保护方面一整年的财政支出。损失最严重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海南和广西。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传染病传播
大家想必对2019年9月一直熊熊燃烧到2020年年初的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记忆犹新。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丛林野火造成了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野火便是极端天气事件之一,其他还包括洪水、干旱、飓风等从去年的澳洲大火到今年美国的加州大火和哥吉拉沙尘风暴,都属极端事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会影响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重负面影响,例如森林大火造成死伤,浓烟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呼吸综合征;由于干旱或洪水引发的水源性疾病,传染病(媒介传播)增加,甚至破坏卫生服务,造成心理疾病等。
从1990年至2019年,与极端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数量呈现出长期的增长势头。从2000年至2017年,在那些医疗保障支出减少或者增长最少的国家里,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人数显著增长。而那些医疗保障支出增长最大的国家内,相关人数则有所下降,表明了强健的公共卫生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报告》指出,从省份水平上来看,从2016年至2019年,34个省份中有24个省份的森林大火人类暴露天数年平均数量在增长,其中主要增长地区出现在北方地区和东北省份,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天津地区,说明强化森林大火监控的需要。此外,从2000年至2019年,中国严重台风事件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显著增长势头,尤其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极易受热带台风侵袭,从而造成人员伤亡。但好消息是,随着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调整干预手段,同一时期,在包括福建、浙江等在内的热点省份,热带气旋造成的破坏程度已大幅减弱。
今年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让人们看清了传染病狰狞可怖的面目,然而病毒远不止新型冠状病毒一种。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传染性致病病毒的广泛传播。在气候适宜性对疾病传播的研究中,《报告》追踪了威胁全球的三大重要传染病:登革热、疟疾(Plasmodium falciparum)和致病弧菌(pathogenic Vibrio bacteria)感染症。研究人员建立数学模型,以上世纪数据为基线,得出了一些结论。
2018年的气候条件尤其适合登革热传播。从1950年至2018年,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传播疾病的全球气候适宜度增长了8.9%,而有利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气候适宜度增长了15.0%。疟疾这一人类长期对抗的顽固对手,从2015年到2019年,在非洲地区高地疟疾传播的气候适宜性增加了38.7%,西太平洋地区的则增加了149.7%。最后,在致病弧菌感染广为流传的沿海地带,过去5年内北纬40至70度地区的相关气候适宜度增长了50.6%。
与想象中的不同,这些传染病也并未在中国消失。从2014年至2018年适合两种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气候适宜性也有所增长。此外,2017年,全国登革热全年龄段发病率增长了5.7倍。同时,其他气候敏感的传染病,也将给人们带来进一步的感染风险。以疟疾为例,在中国南部,在空气温度增长1-2℃的条件下,疟疾的传播潜力将会增长39%-140%。
国家行动不足或导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报告》中的新数据表明,尽管医护能力有所改善,但我们应对未来健康危机的能力仍然不足。在接受调查的101个国家中,50%的国家制定了国家健康和气候变化行动策略,但资金支持是阻挡采取具体行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只有4个国家报告了充足的国家资金。另外,只有不到一半的国家对健康的易感性和适应性做了评估。在接受调查的全球814座城市中,气候变化预计将在其中三分之二的城市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今年的新冠疫情已经对各国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时至今日,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医疗需求模式,许多国家不得不在一夜之间重组卫生系统服务。然而,疫情仍在蔓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仍“虎视眈眈”。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但《报告》呼吁,如今已是时候采取具体措施,调动社会各部门,调整并强化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系统和基础措施,防患于未然。
中国积极应对了目前的挑战。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始明确提及天气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省、市级别内,地方政府也逐渐在发展保护人群健康的缓解气候变化行动策略。但《中国报告》也提出了不足,根据评估指标,中国目前的行动策略仍处在起步水平,有鉴于中国各地区迥异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需要更多地方专门化的评估和管理策略,保证医疗系统以应对可能的公众健康风险。
碳排放量中国超额完成任务,能源转型进行时
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因此全球平均温度也随之增加。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焚烧。所以,为实现《巴黎协议》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任务。《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1.4%。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5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力、交通和工业生产“三家”的联合排放量为37.5GtCO2e,主要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令人震惊的是,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排放量是最贫穷的50%人口排放量的两倍以上。富人群体需要将其碳足迹减少至少30倍,才能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
不过,新冠疫情倒是“帮忙”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据统计,由于各国暂停经济活动和严格的国内外旅行限制,2020年全球排放量减少了8%。但这只是应对疫情不得已采取临时强制措施导致的短期效果,《报告》表示,随着各国逐渐恢复振兴经济的活动,政府应当继续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缓解气候变化,以实现减排并保护公众健康的长期效果。
火力发电依然是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产生空气污染,导致过早死亡的“元凶”。从2017年至2018年,全球煤炭能源使用增加了1.2%,而中国是推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其煤炭能源消耗占据了全球总量的52%。但是,中国的全球煤炭发电份额正在快速减少,从2007年的80%下降至2018年的66%。
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贡献了全球20%-3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肉类和奶制品牲畜业的排放量尤其大,占据了56%的农业总排放量。《报告》研究了过量食用红肉造成的死亡,发现在过去的30年里,因过量食用红肉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70%,而现在每年约99万的死亡人数中,大部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和欧美地区。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碳排放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自200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于2013年达到顶峰。随着之后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展开,2014年到2016年逐年降低,然后2017年又反弹至11.6GtCO2e。到了2019年,国内2019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8%,超额完成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目标。
《中国报告》的详细数据分析也证明,从2013年至2016年中国的煤炭能源供应总量呈下降趋势,而中国政府从2015年起对新建煤炭电厂的投资也在逐渐下降,这正是目前中国政府减排的重点方向: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今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福建的海上风电百万千瓦风场丨图片来源:网络
与此同时,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有望成为取代化石燃料的有效方法。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7年,全球低碳能源发电量从总发电量的10%增长至33%,而中国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从2010年至2017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以每年38%的平均速度增长,超过了全球21%的增长速度,同时,仅2019年,中国新安装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的发电量分别达到26.8吉瓦(太阳能)和25.7吉瓦(风能)。不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仅为6.5%,仍有发展空间。
整治环境PM2.5污染仍需努力
空气污染是导致过早死亡的最重要全球环境风险因素,而各个国家情况不尽相同。在欧洲和中国,从2015至2018年,由于采用了大量技术手段严格控制排放,减少煤炭原料使用,相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尽管由于煤炭燃烧产生的PM2.5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为39万人,相比于2015年的44万人有所下降,但是在2018年全球环境PM2.5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从295万增长至301万人。而空气污染对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造成影响更严重,因环境污染死亡的人群中有91%发生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近年来,中国对于治理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开展了多项行动。《中国报告》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清洁空气政策,例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2015年到2019年,让中国367座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减少了近28%,使得我国每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死亡人数减少了约 9万例。然而,在2018年,中国仍然有约42%的人口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下,PM2.5年平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首个过渡期目标(PM2.5年平均浓度35 μg/m³,第二目标为25μg/m³,第三目标是15μg/m³,空气质量准则值为10μg/m³)。2018年,工业和农业排放导致了53%的环境过早死亡率,而在地区水平上,工农业水平相对发达的中国东部拥有最高的过早死亡人数。除了西藏的部分城市,中国所有其他城市的PM2.5浓度仍然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10 μg/m3年平均标准。因此,《中国报告》建议,疫情过后中国政府展开的经济恢复措施和空气污染政策仍要继续减少人口暴露于空气污染的风险。
缓解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媒体、学界、公众和政府的共同参与
缓解气候变化,保护民众健康,不仅是句口号,更需要普通大众、科学界、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全力参与和协作。《报告》在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之后,总结出两大趋势:
首先,对于健康和气候变化的参与度在持续增长。从2007年至2019年,媒体就相关内容的报道增长了50%,而科学期刊相关研究内容的输出则增长了500%以上。从个人角度来说,研究人员以维基百科关键词条搜索为基础,发现用户搜索同时与健康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呈增长趋势。然而,在这样的势头下我们仍然能看到财富的不平等和政治影响的存在。在联合国大会上,积极参与健康和气候变化议题讨论的国家大部分是那些没有推动气候变化,却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而领导健康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家是那些高收入、高排放量国家,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贡献者。
其次,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仍很少涉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关于气候变化的媒体报道中,只有数量不到六分之一的报道是从人群健康角度讨论问题;而相关主题的科研文章数量更是不到十分之一。在政治领域,政府领导们在联合国重要论坛上的发言也几乎不会将健康和气候变化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报告》则明确指出在参与方面中国的明显不足。无论媒体、个人还是学界对于健康和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反响始终平平。例如,2019年,报告调查的5家主要媒体中,只找到了67篇相关文章。而在国内主要搜索平台百度上,几乎很少个人会将公众健康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搜索相关内容。至于科研界,2019年相关主题一共发表了15篇中文科研文章和30篇英文科研文章,不过相对于2008年的12篇中文文章和3篇英文文章,这表明国内的科学界正在逐渐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在未来预计会持续加深。
总而言之,两份报告都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任何国家,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无法幸免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柳叶刀》对于报告发表的社论强调:“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这两大危机都由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恶化所引发,两者的发生并不完全出人意料,而迟缓、不力甚至错误的行动反而导致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死亡悲剧。在全球各国忙于疫情后经济复苏之际,所作的决定必须同时考虑并解决这两大危机,才能确保对每一危机都能采取最有效的反应”
气候变化或许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危机来袭,我们无人能够幸免。
参考文献
1.https://www.lancetcountdown.org/2020-report/
2.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290-X/fulltext
3.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579-4/fulltext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0)30256-5/fulltext
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49546.shtm
6.https://zhuanlan.zhihu.com/p/334380292
相关阅读
近期推荐
1 颜宁等点评:AI精准预测蛋白质结构,结构生物学何去何从?
5 艾滋病毒藏身何处?安享性福要避免这些高危动作丨艾滋病日专题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