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博士自述:左手职场,右手妈妈,怎样平衡?

和渊 返朴 2022-06-07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在去年底举办的第七届女科学家论坛上,组织者颜宁教授和嘉宾们讨论了“怎样平衡事业和家庭”的话题,这也是读者们关心最多、提问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其中,博士毕业于颜宁实验室、现任人大附中高级教师的和渊提出,所谓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没有所谓的平衡,只有每一个当下的、动态的取舍和选择。




撰文 | 和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刚生完大宝上班后的那段时间,我的工作特别忙,当着班主任管理着全班50多个孩子,还做着年级副组长的管理工作,而且正值2017年新课程改革,北京所有中学都要进行选课走班,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开会、加班,经常熬夜做数据、写材料、为了选科走班排课表,回到家要很晚。这个时候孩子基本上已经熟睡了,看着女儿稚嫩的脸庞,想起她刚才给我打视频电话时说“妈妈,你早点回来”的样子,就感觉自己的内心特别愧疚。这个时候老人还会在旁边说,你看你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她刚才一直喊着要妈妈陪睡觉。哎,我本来就很自责,这个时候内心更加有负罪感,眼泪浸湿了眼眶,不禁会涌起一种冲动,要不干脆不要上班了,全身心在家陪伴她好了。


相信每一个职场女性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我这样内心的崩溃时刻。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职场女性怎样才能平衡好当妈养娃和职业发展。


19世纪之前的女性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的。那个时候,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妻子和母亲,家庭是女性实现价值的最佳场所。19世纪60、7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运动开启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过,这带来另外一个连女性自己都没有想象到的后果——也是新时代女性的困境——既要负责怀孕生娃养儿育女,又要负责赚钱养家。同样是身在职场,女性面临和男性一样的考核、业务指标、以及同样的职场晋升路径;但另外一方面,女性也会被各方面提醒:“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妈妈陪伴”,可是,哪一个妈妈又不想多陪陪孩子呢?当女人难,当好女人更难。


2016年《中国女性、职业与幸福感白皮书》的报告显示,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排在前三位的是:1,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2,生育造成的职业中断 3,家庭责任与支持另一半的事业。像工作中的性别歧视、缺乏晋升机会、缺乏自信等这些职业上的挑战,反而排在后面。


在2021年底颜宁老师组织的“女科学家论坛”上,我们讨论了女性养娃与工作平衡的这个话题(详见《“男女完全一致”不叫公平,职场宝妈要勇敢争取权益 | 女科学家去哪了》)。科研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学里学习成绩好的、能保研直博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多,而且女孩子在实验室工作得并不差,可是为什么越往上走,做教授、做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女性越来越少呢?而且,这个现象不仅在科研界,在很多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职位越高,男女比例就越悬殊,女性占比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很多探讨。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女性正好迈入24-28岁的生育黄金期,迫于自身健康、年龄需要以及亲友的压力,不少女性会选择在此期间完成繁衍子嗣的重责。当过妈妈的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活在生孩子前和生孩子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两个平行宇宙。生孩子前还可以单独规划自己的未来,每天捯饬一下漂漂亮亮出门去,想买就买,想玩就玩,自由自在。但生完孩子以后,绝大多数女性都开始明显的消费降级,舍不得给自己花时间、花钱(即便收入上涨也是一样),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少掉点头发,洗头节省时间,长发的妈妈往往剪成了短发;以往一直化妆的妈妈也能允许自己不化妆就出门了。


消费降级还是小事,让人感受最大的落差还是女性职场生存状态的改变。香帅老师在《2022年香帅中国财富报告》的“困境与突围:财富报告之女性专题”中谈到,未育女性比已育女性的职场生存状态更好,尤其是25-29岁和35-39岁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更加显著。有研究表明,每生一个孩子,就会造成女性工资下降约7%;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已育组升职加薪的比例都低于未育组,而失业或者降薪的比例都高于未育组。这真是令人唏嘘的结果——怀孕、生产、哺乳这些从生理上就必须由女性来做的事,导致她们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有的甚至需要离开职场做全职妈妈,即使不离开的也会由于职业中断、以及上班后仍需为育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以致职业发展只能妥协。


可是,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被看见,女性也不例外。来世界走一遭,除了成为别人的妻子和妈妈,我们女性也希望有那么一个角落,能绽放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也许你会偶尔感觉到孤独、沮丧、无助,但请注意你并不是一个人,很多职场女性都有这样问题。


怎么办?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手抱娃,一手搬砖;左右职场,右手妈妈——这可真是一个宇宙级的难题啊。


不过,仔细想一下,我们想要的平衡到底是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时时刻刻处于让人无比满意的状态,对吗?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市井的规则里,心里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欲望,希望自己努力带娃,孩子就能健康平安、听话懂事、成绩优良(最好还是个学霸);自己努力工作,饭碗就能稳定,就能升职加薪;领导派活儿少一点、加班少一点、年假多一点,陪孩子多一点。你看,家庭事业双丰收,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完美的平衡?


我觉得,这样的平衡有点奢侈,或者说太完美而不够真实。现实永远都是你在加班中,家里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孩子发烧了,你马上要停下手中所有的活,飞奔回家照顾孩子;或者你周末正陪孩子在外面玩耍和活动,领导一个电话打过来,周一一早必须要交一份很着急的材料,于是大周末的必须打开电脑准备材料。其实,所谓的平衡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什么平衡,只有每一个当下的、动态的取舍和选择。虽然人生无奈,但所幸总有选择。人生没有绝对的平衡,所谓的平衡本质是一种取舍:在家庭上,选择了生孩子,就要有一段时间腾出来照顾家庭。我们所谓的平衡不是指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均衡用力,而是在每个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长远来看达到一个平衡。


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感到无法平衡,其实,本质上是在一个阶段发生“角色堵车”的结果。我梳理了一下职场女性一生中不同角色大致要经历的五个阶段:


求学阶段,我们是学生和女儿的角色;工作后,是工作者和女儿的角色;结婚后,是工作者、女儿和妻子的角色;生孩子以后,是工作者、女儿、妻子和妈妈的角色;退休后是妻子、妈妈、姥姥的角色。我们觉得难以平衡,其实就是在结婚成家生孩子以后角色一下子变多了,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去承担更多,压力自然也就大了。



既要上班当好员工,又要回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还要当好女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和研究很多东西:必须是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了解每个时期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千万不能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必须是一个产品鉴定专家,哪个品牌的奶粉靠谱,哪个牌子坚决不能买;必须是一个好的选品人,什么样的童书质量上乘、哪些书要给孩子买来看;还必须给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了解现在政策对学区房是什么样的,哪里的学区对应好的学校,看房要比中介公司的经纪人还厉害;还要是一个学科教育家,语文、数学、英语什么时候开始学,海淀黄庄附近每个年龄阶段的名师和著名的辅导机构都要如数家珍……要新学习这么多东西,要做这么多重大的决策,面对这么多角色,谁能不头疼、不心慌?哪个角色扮演不好都影响重大,但是所有角色都扮演好又不可能,于是全都挤在一起,前进道路拥挤不堪,焦虑难耐。


在那么多要扮演的角色里,我们唯独忘记了成为自己。可是,如果我们用尽全力,只是为了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而忘记了自己是谁,一味苛责、逼迫自己,那别的角色还能做好吗?我觉得,想要成为好女儿、好妻子、好员工,首先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养育好孩子,先做好自己。怎么做好自己呢?我自己有几个心得想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


1. 向前一步,打破内在的障碍,有雄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向前一步》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写作的一本书,她是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桑德伯格在书中谈到,虽然做女性真的很难,兼顾事业和家庭两头真的不容易,但女性不应该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许多女性没有走到更高的职位其实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我深以为然,倒不是说女性一定要追求赚多少钱、做到多高的职位,而是不管有没有孩子,都不要忘记做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很多女性实际上不是败给了成绩不行,而是败给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放弃。“反正都是天花板了,争也争不过,不如带娃吧”、“我带孩子已经很忙了,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这些想法经常一次又一次穿过我们的脑海。但我们应该击碎自己“借口式的心智模式”,不要给自己设限——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有孩子以后,我们一样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做更多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做妈妈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发展,打破自己内心的障碍,一定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2. 规划安排好职业节点和人生节律


角色堵车是每个妈妈的必经阶段。在“堵车”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终为始,对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去想一想。我一直有一个“人生平衡圈”,圈里包括了事业、家庭、财富、健康、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六个方面,每年的1月1日,我都会重新检视这个圈,做一年的计划;到年末12月31日,我都会再拿出这个圈,检查一下今年的进度条是否完整,如果哪项没做好,我会在下一年多多注意。这是我的检查清单(check list),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份自我审视和检查的小清单,这是让我们做正确事情的必要方式。



然后我会拆解一下角色,并把他们排序,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那么重要排列出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 哪些事情是缺了你肯定不行的?

  • 哪些事情是你认为很重要的?
  • 哪些事情是即使你现在不做,以后做也可以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精心规划自己的职业节点,最好是能让自己事业发展的节律与人生的节律相重合,这样就不至于发生角色堵车。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节律很重要,这样能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去聚焦最应该做的事情。在我决定以孩子为主的时候,工作上就减少加班,下班后先回家照顾孩子(我们是弹性工作制);在我决定以工作为主的时候,我上班会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规定自己晚上6点必须到家,这样晚上就不再工作,而是高质量陪伴孩子。


在刚生完孩子的一到两年内,我允许自己放缓脚步,在该停留的时候停留,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太在意这一两年的“失去”——其实,这也是一个得到的过程,看着孩子在自己怀里吃奶的样子,是不是很幸福?


当然,人在职场,很多事情并不是能由我们自己做主说了算的,那么学会和领导沟通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我们学校,大多数领导都是女性,都特别能理解作为女性的不容易,特别为员工着想,这也是我的幸运之处。


3.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取悦自己,让自己有幸福的能力


每个人养孩子都有一堆的问题,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的。谁不是像走钢丝一样在过着每一天?谁不是每天忙到要飞起?哪个妈妈不是上完公司的班再回家上第二个班?不过,如果觉得日子很苦,每天抱怨,那么日子就真的很苦;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方法处理问题,也许结果会非常不同。


就拿生完孩子后的情绪反应来讲,我觉得我身体上是很累,但是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因为这些事情而感到委屈、焦虑和崩溃。“委屈、焦虑和崩溃”就是我觉察出了我的不好的情绪——觉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建立自我的账本,经常进行自我核算。觉察之后,不要急于批评自己不对,而是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人,不是一台机器,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在这么累的情况下,有情绪是正常的。如果一味指责自己,会让自己从情绪中走不出来。


“觉察”、“接纳”之后,要能把负面情绪转化出去,比如通过瑜伽、冥想等方法让自己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父母不亏欠自己,孩子才敢幸福。取悦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让自己有幸福的能力。


4. 精力管理,让自己的单位时间更高效


充沛的精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的。有一个精力管理模型,叫做精力管理金字塔[1],它能切实提升我们生活的效能。对于妈妈们,我重点从饮食、运动、睡眠这三个与生活习惯相关的方面谈谈。



先说饮食。要想保持精力旺盛,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血糖的平衡,不要让血糖浓度有大起大落的变化。所以,吃饭的要义就是少吃多餐,每顿不要吃太饱,少吃主食、多吃高蛋白和蔬菜。如果一顿饭吃得太饱、主食吃得太多,容易使血糖水平大起大落。


再说运动。身体感觉要发霉的时候,运动能让你精神焕发。运动的时候,血流速度加快,人体供氧、供血、供糖量都会增加,大脑代谢加快,反应速度和记忆力都增加;同时运动会刺激人体分泌大量激素,例如血清素、多巴胺、肾上腺激素等等,这些激素有助于大脑保持兴奋。所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每天做大约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能让自己恢复精力。


还有睡眠。妈妈们抱怨最多的就是睡不够,生完孩子要喂奶,可能三年内都睡不上整觉。我给大家推荐一个R90睡眠法。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刚生完孩子的妈妈们,也适用于那些平日里就睡眠不好的人。R90睡眠法认为,按照90分钟一个周期来计算,我们一天要保证自己睡够4-5个周期。如果半夜醒来实在睡不着,可以起来看看书,等到下一个周期再去入睡。这是顶尖运动员的睡眠方案,比所谓的“8小时睡眠理论”要精确得多。R90睡眠法的关键在于保持节律,只要我们能够掌控节律,晚上失眠、醒了以后睡不着也不是很大的问题,第二天的精力仍然是有保障的。


5. 时间管理,让一天变出更多的时间


学会做减法,抓大放小,要事第一。要学会减少决策成本,减少自己的情绪消耗,把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有一个科学研究的结论,我觉得挺值得我们思考,和大家分享:哪怕是决定穿什么衣服,或者中午吃什么饭,这样小的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实际上它和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一样,对我们精力的消耗值居然是相同的;而且这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慢性日常麻烦”不仅会让人产生“决策疲劳”,而且还会给人带来压力感。这种压力感会让人体内皮质醇的浓度升高,破坏免疫系统,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2]。所以,学会做减法很重要,不要因为生活中太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浪费了我们的内存,腾出时间让我们去处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吧。


学会说不。生完孩子后,要尽可能以家庭为优先,把任何不必要的工作腾出来,用来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过周末,进门前一刻放下电话,哄孩子睡着之后再做工作。比如,有朋友叫我出去吃饭,我会问自己,现在这个应酬、饭局比陪孩子更重要吗?如果不是,我就果断选择不去,并告诉朋友说,我时间不方便。


把生活外包,寻找支持系统。比如,尽量让伴侣一起参与育儿,成为真正的生活搭档;再比如,请邻居一起帮忙带孩子,我们有意为孩子找了几个附近的玩伴,这样,在我们忙的时候,可以请对方家长带着我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在我们比较有空的时候,也带着他们的孩子出去玩,如此一来,不仅孩子和孩子玩起来更开心,也大大解放了父母们的时间。至于善用智能家电、APP等设备来帮忙节约时间,就不用多说了。


做好“平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人生的一场修行,愿我们的宇宙级难题也有解决方案。和各位女性朋友们共勉!


参考文献

[1] Tony Schwartz. Manage your energy, not your ti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ctober, 2007.

[2] Jennifer Breheny Wallace, Even the small stresses of daily life can hurt your health, but attitude can make a difference, Washington Post, March 3, 2018.


作者介绍

和渊,清华大学理学博士,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该奖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北京市各系统内评选60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基础教育系统内仅一人),凤凰网评选的北京市教育新星。全国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高级辅导员,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中国区组委。


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曾获得全国创新名师孵化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北京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科学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等期刊上,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编著6本著作,其中有畅销书《成为学习高手》,译著有《准备》等。



相关阅读

1  “男女完全一致”不叫公平,职场宝妈要勇敢争取权益 | 女科学家去哪了

2  颜宁学生畅谈:读博想放弃怎么办?毕业后的路怎么选?| 女科学家去哪了

3  科研中的奶爸奶妈:怀孕从来没有什么最佳时机,我们最想要的是托儿所丨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4  颜宁对话科研伉俪:幸福的科研人员有着相似的幸福,事业和家庭并肩作战 |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5  直面学术界性别歧视:女科学家太少,会影响所有女性的健康


近期推荐

1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

2  雪花到底有多迷人?为什么?| 贤说八道

3  为什么现在的药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了?

4  专访爱德华·威腾:何处潜藏新物理?

5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返朴书单,点击购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在看”,可防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