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满出版商唯论文数量,期刊编委集体辞职;猩猩幼崽也会故意捣蛋丨科技周览
加星标,才能不错过每日推送!方法见文末动图
联合国首次综合评估:迁徙动物灭绝风险上升
2月1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发布了首份《世界迁徙物种状况》报告,指出全球迁徙动物有近半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灭绝风险上升。
报告显示,在CMS名单列出的1189个野生物种中,虽然部分物种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近一半(44%)的物种正经历种群数量下降,超过五分之一(22%)的物种受到灭绝威胁;名单中几乎所有(97%)鱼类都濒临灭绝,自1970年代以来,其种群数量锐减九成之多。有四分之三的物种受到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碎片化的影响,有七成物种受到过度开发(包括故意捕捞和意外捕获)的影响。此外,威胁还来自气候变化、污染和入侵物种等因素。全球范围内有399个受到或濒临灭绝威胁的迁徙物种目前未被列入名单。
在青海开展的候鸟生命线项目。| 图片来源:中国绿发会
报告提出了优先行动建议,包括努力解决非法捕猎问题,减少对非目标物种的意外捕获;确定、保护、连接和有效管理与迁徙物种相关的重要地点;加大力度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各种污染问题。
CMS执行秘书弗伦克尔(Amy Fraenkel)强调,迁徙物种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依赖于各种特定的栖息地,当其跨越国界时,它们的生存取决于所有途经国家的共同努力。(CMS)
因不满出版商唯论文数量,期刊编委集体辞职
近日,出版商Wiley旗下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遭遇大规模离职潮,超过30名编辑和顾问集体辞职,原因是他们认为出版商片面追求增长将增加“劣质科学泛滥的风险”。
在2月7日上传的一封公开信中,编辑和顾问们表示,基于Wiley发布的几份声明,以及提交给主编的一份新的编辑协议草案,他们不再相信Wiley的政策和做法。比起论文质量,Wiley似乎更看重论文数量,并强烈倾向于在旗下期刊之间内部转投,甚至对于编辑不看好的低质论文也是如此。
公开信写道,Wiley 的期刊绩效指标是“投稿量增长”和“发表量增长”,Wiley似乎还准备承认“最终一切都是由数量驱动的”。出版商采用“开放获取(付费发表)”商业模式(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为混合出版模式,提供开放获取选项,文章处理费达4050美元),期望编辑们制定并实施“以作者为先的期刊战略”,“帮助作者发表论文”,并“确保作者在向期刊投稿时获得积极的体验”。编辑们认为,出版商对编辑委员会成员的真诚贡献缺乏认可,继续任职将使自身面临潜在的声誉和财务风险。
自2023年以来,包括Journal of Biogeography、Critical Public Health在内的多家知名期刊遭遇离职潮,编辑们的辞职原因各不相同,涉及期刊出版政策、费用、编辑意见分歧等多个方面。(Retraction Watch)
猩猩幼崽也会故意捣蛋
过年回家,“气焰嚣张”、上蹿下跳的“熊孩子”们让不少人头疼不已。不过调皮捣蛋并非人类专利,一项新研究发现,猩猩中也有以捉弄长辈为乐的“熊孩子”。
此前研究表明,捉弄他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复杂的认知能力:理解社会规范、解读情绪意图和期望等心理状态,藉此解释并预测他人行为,然后欣赏对方预期落空时的反应。在人类婴儿还不会说话(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通过故意捣蛋来捉弄他人。研究人员推测,语言能力并非捉弄他人的先决条件,其它动物也可能存在类似行为。
四种猩猩的捉弄行为。| 来源:BOS Foundation BPI
新研究从动物园采集视频,记录了9只倭黑猩猩(Pan paniscus)、4只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4只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和Gorilla beringei)以及17只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生活影像。通过分析时长75小时的视频,研究人员观察捉弄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捉弄对象的后续反应,标记出猩猩间的142次捉弄行为,将其分成了18种不同的类别。
研究表明,捉弄行为往往发生在猿类放松的时候。捉弄者经常会反复“戳一下就跑”、击打对方、拉扯其毛发,或是在对方面前反复摆动身体、挥舞物品。每次捣蛋后,它们还会观察对方表情,似乎是为了观察其反应。此外,与成年猩猩相比,幼年猩猩更喜欢捉弄别人,下手也更加“没轻没重”——幼年猩猩发起了70%以上的捉弄事件;与成年猩猩喜欢“戳一戳”不同,幼年猩猩往往会击打对方。
研究人员表示,和人类一样,猿类的捉弄行为兼具游戏和挑衅性质。四种猩猩均存在类似的捉弄行为模式,这说明早在1300万年前,人类祖先很可能就已经饱受“熊孩子”恶作剧之苦。
相关论文:
http://dx.doi.org/10.1098/rspb.2023.2345
1句文字直出60秒逼真视频!OpenAI Sora震撼登场
2月16日,OpenAI发布了旗下首款文字转视频AI模型Sora,可以根据文本提示生成60秒视频,塑造出逼真而又天马行空的场景。
据介绍,Sora能够生成包含多主体、特定运动类型和精确细节的复杂场景,视频时长可达60秒(此前同类模型生成视频的时长普遍在4秒左右,长者不过十几秒)。Sora还能在一段视频中创建多机位镜头,同时保持人物和视觉风格准确。除文本提示外,Sora亦可接受图像和视频输入。OpenAI称,Sora能够理解物体在物理世界中是如何存在的,不过它难以模拟复杂场景中的物理互动(比如玻璃破碎),也难以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咬了一口饼干,但饼干上可能没有咬痕),此外还存在物体凭空出现、长视频牛头不对马嘴等问题。
根据OpenAI官网,Sora是一种对视觉数据进行广义建模的扩散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主流视频生成扩散模型较多采用U-Net架构)。在训练过程中,Sora可以采样分辨率介于1920x1080~1080x1920之间的原始视频数据(业内常将视频裁剪至预设尺寸和时长),将其压缩至低维空间,随后提取出一系列视觉单元(patches,相当于大语言模型中的词元tokens),在低维空间中训练后,通过解码器将输出映射回像素空间。此外,OpenAI借助了DALL·E 3的重述(re-captioning)技术,为训练集视频添加文字标注;Sora还会通过GPT模型扩写文本提示,提升输出效果。
OpenAI表示,通过大规模训练,Sora“涌现”出了一系列纯粹由数据规模驱动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人、动物和环境。这说明在模拟现实世界方面,提升视频生成模型规模的前景广阔。OpenAI正致力于让AI理解、模拟运动中的物理世界,帮助人们解决需要实地互动的问题。(OpenAI)
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发射升空
2月15日14时05分,美国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研发的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Odysseus)”搭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后约一个小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着陆器与火箭分离,继续飞往月球。如果一切顺利,“奥德修斯”预计将在2月22日在月球南极附近的陨石坑着陆,有望成为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以来首次在月球表面着陆的美国航天器。
图片来源:NASA
“奥德修斯”着陆器是一个六边形柱体,高4米,宽1.57米,有6条着陆腿,携带NASA的多种科学仪器及商业载荷,满载推进剂时重约1900公斤。据介绍,任务目标包括研究着陆器的发动机羽流与月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射电天文学、太空天气与月球表面的相互作用、着陆器精准着陆技术、通信和导航能力等。NASA为此次任务向“直觉机器”公司支付了1.18亿美元。
美国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Astrobotic)开发的月球着陆器“游隼”于1月发射升空,但升空后不久由于推进系统发生故障,着陆器最终在南太平洋上空烧毁。“奥德修斯”和“游隼”均属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LPS)”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通过私营公司开发月球着陆器,帮助NASA向月球表面运送科学仪器等物品。(NASA)
首次观测到多体配对赝能隙
在2月8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这一研究首次确立了配对赝能隙的存在,为高温超导机理中的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
能隙的产生是超导的标志性现象。在常规超导体中,能隙存在于超导相变温度以下。随着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超导相变温度以上的能隙仍能够被观测到。这种现象被称为赝能隙。赝能隙的起源和性质可以为解答高温超导的机理问题提供关键线索。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存在两种可能的赝能隙机制:一是来源于超导相变温度以上的电子多体预配对;二是来源于在高温超导体中发现的多种量子有序相,如反铁磁序、条纹序和配对密度波等。而由于真实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复杂,各种可能的机制来源相互竞争,无法明确是何种机制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来制备均匀费米气体,在约700 G、短期波动优于25 μG,相对磁场稳定度接近10-8的超稳磁场下,实现了超冷原子动量可分辨的微波谱学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系统地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幺正费米气体的单粒子谱函数,并观测到赝能隙的存在,为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
这一成果推进了强关联多体系统的研究,并为完善多体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该工作发展的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为研究其他重要的凝聚态物理现象,如单带超流、条纹相、FFLO超流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964-y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污水泄漏事故,系人为疏失
据NHK和共同社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月7日发生核污水泄漏事故。15日,东京电力公司公布调查结果,称事故系工作人员忘记关闭阀门所致。
漏水位置 | 图片来源:TEPCO / VIA AFP-JIJI
根据事故报告,2月7日上午8时53分前后,工作人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高温焚烧炉厂房处,发现有水从东侧外墙的排气口外泄。当时厂房内正在清洗与排气口相连的核污水处理装置,受污染的水与清洗用水一并流出。据称,本应关闭的16个阀门中,有10个是打开的。合作企业的作业人员两人一组,依照操作手册检查阀门是否关闭。但他们只检查了阀门编号,并未确认阀门状态。清洗工作从上午8时30分开始,污水持续泄漏了40分钟左右,漏水量达1.5吨(从最初公布的5.5吨修正),所含的铯、锶等放射性物质总量约66亿贝克勒尔(从最初公布的220亿贝克勒尔修正)。
报告指出,作业人员的操作手册是由东电制作,但部门间资讯共享不足,导致实际状况与手册上记载的不同。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每天约有4000人在进行核电站报废工作,人为失误不断。对此,东电宣传人员称:“由于是人工作业,完全避免失误非常困难。”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相关阅读
1 美国执行全球首例氮气死刑,引发人权争议;蚂蚁入侵改变狮子食谱丨科技周览
2 谷歌AI几何水平媲美奥数金牌选手;爱会在大脑中留下烙印丨科技周览
3 2100年多国人口将下降50%以上;饮食限制是如何延长寿命的?| 科技周览
4 “爱泼斯坦案”文件解密,霍金牵涉其中;尿液是怎样变黄的?| 科技周览
近期推荐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