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lzheimers Dement︱武科大曾燕团队研究发现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早期指标

曾燕 逻辑神经科学
2024-08-26


撰文︱曾燕

审阅︱曾燕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的60%-70%,以异常蛋白β -淀粉样蛋白和磷酸化tau的积累,以及神经细胞的变性的脑部改变为特征,导致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近年来AD患病率随着老龄化进程而逐渐升高, AD正迅速成为本世纪最致命和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然而,目前一方面是临床上尚无可治愈或延缓AD疾病进程的药物辉瑞、强生、罗氏等国际医药巨头坚持研发十年至数十年的AD药物纷纷宣告失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75%、中低收入国家90%的已表现AD临床症状的患者未被正确诊断,因此,AD早期、特别时临床前期的诊断与干预是重大的科学和社会问题。研究显示在AD早期出现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然而,SCD在中国人群中的情况不明确,在中国缺少大样本队列研究。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曾燕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发表了题为“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Objective Cognition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Hubei Memory and Aging Cohort Study”的文章,该研究阐述了老年人当中有58.33%有SCD,可能表明有客观认知下降,这可能为痴呆的干预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武汉科技大学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项研究纳入了7486名无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65岁以上成年人,通过深入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和临床体检。为了探究SCD的患病率,本研究用第六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发现经性别、年龄和居住地调整后,农村老年人的SCD患病率(61.25%)高于城市老年人的SCD患病率(57.32%),女性(59.87%) 高于男性( 56.38%),SCD患病率在70-74岁的人群中最高(60.24%)。


为了厘清SCD与客观认知分域的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探究SCD和客观认知分域的关系。在粗模型一中,较高的全局SCD(表明自我报告的认知下降程度更大)与较低的全局OCD(表明存在明显的认知障碍)显著相关,所有被评估的子域均为(记忆、语言、执行功能和注意力)。除语言外,其他SCD子领域得分越高,对应的客观领域得分越低。相关性回归系数在- 0.02 ~ - 0.17之间。在模型二中,我们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进行了调整。此外,在模型三中,对表1中列出的所有25个变量进行了调整;即总体SCD与OCD语言、SCD记忆与总体OCD、SCD与OCD记忆、SCD与OCD语言仍呈负相关研究显示SCD反映了客观的认知下降,特别是主诉有找词困难和记忆下降的可能是识别AD风险的早期指标。


随后进行了两次敏感性分析。首先,对所有观察到的SCD-OCD关系重复了完全调整的模型,删除了在全局评分中有1.0-1.5 SD缺陷的人,这些人可能有早期MCI。研究发现全局SCD与OCD语言、SCD记忆与全局OCD、SCD与OCD记忆、SCD与OCD之间存在负相关。排除了ADL评分接近临界值(n = 217)的人,他们可能有轻微的功能残疾。全局SCD与OCD语言、SCD记忆与全局OCD之间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自我报告的记忆下降和语言障碍与其相应的客观子域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持续存在。

图1 :主客观认知能力下降的相关性。


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已婚、初中及以上学历、无健在兄弟姐妹、独居、缺乏亲密朋友、缺乏邻里互动及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是SCD的主要危险因素。

图2:与主观认知能力下降(SCD)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SCD反映了客观的认知下降,特别是主诉有找词困难和记忆下降的可能是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的早期指标。团队未来五年的目标是一方面以SCD人群为主要对象,基于血液标志物和认知轨迹,开发智能化诊断工具,为社区人群筛查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将诊断为SCD+ 至少一种血液中标志物阳性的人群纳入多元行为干预队列,开展多元行为干预(比如:饮食、运动、认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强化管理)的RCT研究,评估干预策略对延缓认知下降速度、减少 MCI和痴呆等临床事件发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中国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lz.13047


作者简介:曾燕,教授,博士生导师,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长期从事认知障碍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社区老年记忆队列研究、认知障碍风险识别、痴呆转录组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脆性X综合症发病机制研究等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持科技部2030科技创新-“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健康衰老与痴呆社区队列”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近10年以通讯作者在Alzheimer & Dementia、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J Neurosci等发表研究论文75篇。

曾燕团队

(照片由曾燕团队提供)


转载须知“逻辑神经科学”特邀稿件,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和“逻辑神经科学”共同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逻辑神经科学群:文献
“逻辑神经科学”微信群:文献学习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逻辑-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

(注:不按要求格式备注,则不通过好友申请)

                
编辑︱王思珍
本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逻辑神经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