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吃成了机器人,怎么办?(含自救指南)
吃外卖对现代人来说大概是一件深入骨髓的事情了。居于城市的一隅,早上起来的第一声铃响常常来自外卖员。机械地打开外卖软件,点开那家名字都能倒背如流的餐厅,麻木地选几样菜品,下单、选择优惠券、支付……外卖员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地送餐,我们的生活也成为了这流水线上的一环。精致的酒菜也好,需要二次加工的半成品也罢,在手机不断弹出的消息面前,它们的色香味都失去了“被品鉴”的可能性。
生活压力、肥胖症、暴食症、厌食症……被压抑得无法喘息的我们“取消”了自己,又复制粘贴一般地“取消”了自己的每一顿饭,在异化中把生活变成了生存。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和无力,在这样的“外卖式”日常里,在每一顿饭的这十几到几十分钟里,我们是否还有找回“生活”的可能?
大学生怡如正在探索的便是这样的问题。以下是她的自述。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里, 朱莉娅·罗伯茨品尝着意大利披萨
流水线上的“机器人”
上学期期末,我大概一两个月都在吃外卖。在宿舍疯狂吃外卖的时候其实还挺“快乐”的——是一种嗑瓜子式的快乐——往往我还没看完一集剧,饭就吃完了。外卖撤开,我又回到工作的状态。
在宿舍这个标准化的空间里吃外卖,有一种“工业化”里应外合的感觉:有一个桌子可以用于学习工作,然后有一张床可以让你休息好了继续学习工作,然后有一些食物可以让你不至于倒下。
每个人都在自己格子式的小空间里埋头忙碌,不需要过问理由,然后有一天离开这里去另一个格子里。这个空间不属于我们,它只是一种复制粘贴、一条流水线上的一节,就和我们吃的外卖一样,这些调料包做出来的食物也不属于我们。
这种“外卖式”的吃饭方式的其实从初中就开始了,但巅峰应该是在大学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脱口而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机器人”——这样可能比维持一副没有用的身躯是更方便的。因为沉浸在综艺节目、聊天工具和办公软件组成的电子空间里,我们的身体不能存在其中,我们也不能在里面吃饭,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取消”身体、“取消”吃饭。但我们可以把食物变成外卖送达路线上的一个红点,吃饭时感官依旧沉浸在电子空间中。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描绘了一种全自动的喂饭机器
但我不可能变成机器人。
这学期我开始尝试离开外卖,选择了食堂+速食。但从“外卖式”的吃饭方式延续下来的是,吃饭这件事在我的生活里一般没有固定的重要性,“在哪儿吃”“吃什么”主要取决于时间。
时间紧就只好吃速食——主要是速食里不太健康的那些,泡面之流;有时间就在食堂吃面/米饭+菜,或者在宿舍慢悠悠地泡燕麦/青稞+水果+牛奶。一般早餐与速度挂钩,晚餐时间充裕则可以享受——不过如果晚上要自习或上课,那晚饭就等于早饭。
《辛普森家庭》
虽有不当机器人的心,但追求速度的惯性依然存在。直到那天,我被一根茄子深深地吸引了。
一根茄子引发的“原始冲动”
我遇见ta,是在「另一个餐桌」的声音互动工作坊里。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新鲜、完整、健康的蔬菜了,平时吃的水果也都是装在盒子里切好的。当我拿着工作坊那一盆菜里的一根茄子时,我产生了一种很原始的冲动——就很想拍拍它,夸它长得好。与这些蔬菜形成对比的就是旁边的外卖盒。外卖盒的随用随丢,让里面的食物成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消耗品。
我与那根茄子
在工作坊的对话中,大家谈论到“好好吃饭”。我们似乎一直以来都在找借口来逃避这件事——学习忙、事情多、没时间、没心情……但我觉得,“好好吃饭”其实没有那么难做到。平时习惯了随波逐流,在浪潮中我们成为了温水里的青蛙。这种倾向于更容易的、更大众的选择,逐渐让自己也变成了生存的工具。
在讨论的时候,我有看到大家显露出认真对待食物的态度。那是想在主流之外寻找、坚持一条自己更认同的食物道路,也是生活的道路,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同时享受这个“付出”的过程。
我们是不是也不应该只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外界的声音,而应该重新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点击图片查看「另一个餐桌」工作坊回顾
守住吃饭的一席之地
所以,我决定为自己再多做一点,在流水线上夺回吃饭在生活中本该有的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外发展了一些“特殊技能”。
Tip 01
空间设计
首先,打造一个适合吃饭的空间。我们宿舍是上下铺,我的桌子小到只能放下一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个碗,所以整理了桌子,桌面上只有电脑,吃饭的时候可以立起来推到一边儿。在四周挂了小鸭子挂饰和项链,贴了喜欢的球员透卡——某种程度上引导身体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再在书架上夹一个台灯,在这个长久被我漠视的空间中营造出些微仪式感。
充足的空间、灯光和自己喜欢的元素可以带来“好好吃饭”的暗示
Tip 02
基础烹饪
其次,选择能够在宿舍被“烹饪”的食物。这种“烹饪”不是打算做什么饕餮盛宴,而是希望在宿舍里整点简单的花活。
宿舍可以选择的食物主要是煮泡类的食物。我最爱吃的是燕麦,泡燕麦可以神奇地充当“烹饪”过程,带来烹饪的生活实感。燕麦还提供了蛋白(坚果、牛奶)和水果干。
通过享受食物的制作,为生活带来一些可持续的微仪式感
当然,宿舍里还可以煮粥,一个多功能热水壶就可以做到。最简单的方法是一次性把所有材料放进去——各种米和豆子,放一点冰糖——注意水大概是米的15倍,然后煮1到2个小时,不管什么米、豆子这时候都可以煮熟。
我还煮过汤圆,舍友煮过鸡蛋,上面放个蒸屉可以加热番薯。
宿舍改造完了,吃饭这件事在我的生活里有了专属的一亩三分地,接下来,我把眼光投向了“大学生餐饮”的第二个战略要塞:饭堂。
Tip 03
营养搭配
食堂的环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改变,所以就从食物下手——选择优质蛋白和多样蔬菜。
下午没有课的中午,我就去食堂吃饭。特地抑制了自己摄入碳水的欲望,蛋白主要是鱼,另外还有鸡蛋和鸡肉,蔬菜是西红柿、黄瓜、木耳、胡萝卜、西葫芦。经过我观察,食堂提供的可供选择的鱼很少,不过鱼带来的可持续饮食的暗示和“吃鱼可以慢慢吃”的愉悦弥补了这种缺失。其次,食堂总是提供水煮青菜,个人觉得很难吃,所以吃多种蔬菜是各种意义上的更好选择。
Take my time
Tip 04
正念进食
相对来说,食堂是一个吃饭的好地方。而且因为防疫政策,食堂安装的透明隔离板让我在食堂的就餐体验又上层楼,在一个暂时属于我的小角里吃饭,开饭前可以好好地安置食物们,排成自己最舒服的摆置,吃的时候和食物面对面,开心嗦面时也不怕溅到别人身上,还可以欣赏式地“进食”——“这块西红柿很不错,用筷子把它顺好,吃完它适合再吃一块方方的鸡蛋”。
食堂安装的透明隔离板
反思吃饭,
跳出被裹挟的怪圈
说实话,即使做了以上尝试,惰性很容易恢复,报复性地进入恶性循环——时间很紧张/课程很繁忙→心情不好→想要暴饮暴食/厌食→心情更不好→……。而且大学不仅时间条件有限,空间上也不太适宜“好好吃饭”,食物的选择同样有限。
让我们从最棘手的问题出发——没时间吃饭怎么办?
没时间
其实“没时间”这个问题是个悖论,归根结底是时间分配问题。当我给吃饭分配很少的时间时,我潜意识里认为吃饭是最不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我的这种彷徨不定的心态让我想起学法语时看到的一个视频,讨论bloqué,我理解为“困住”,指我们总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总是有事情等着我们去做(faire),不同于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困住”我的“行动”反而是忽略了 j'existais(我存在),“行动”不是为了实现本质,而是一种躲避习惯性无聊的急迫,一种迫使自己忙碌的焦虑,一种无休止地跟随外界的裹挟和诱惑。这种异化的“行动”类似于齿轮的被迫转动,让我像一只无法停止跑动的仓鼠,被裹挟,从而无法给吃饭留时间。同时,当齿轮暂时停歇时,我又无意识地追逐“强刺激”——大概是各种版本的奶头乐。
大脑刺激 ©Natasha Connell
当我记起 j'existais 后,我拿出一个周末的时间读了一直想读的文论书,读的时候确实感觉很好,没有脑内空虚造成的无聊和焦虑,也没有浪费时间后的愧疚。于是我觉得吃饭时也要意识到吃饭的主体“我”,“我”应该享受“吃饭”——我要对自己负责,食物和我关系之密切大概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有权享受吃饭——我掌握自己的身体,各种具身化的体验都时刻提醒我的主体性;我值得享受吃饭—— j'existais 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需要我去完成什么事情才能证明“我”,我吃饭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需要我去盲目追逐奶头乐来挤占吃饭时间。
而且好好吃饭之后好像饭都更香了。吃饭时的看视频活动也移到了另外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看了2014赛季MotoGP的18场比赛,没有因为要嗦面或者夹菜而错过一些精彩的压弯和overtake,也好好抒发了一下时光荏苒的感慨之情——当时赛场上还有Dani, Rossi等人,小马也刚刚进入MotoGP不久——这样的感情大概也不适合在吃外卖的情境下抒发吧,吃外卖使我的观看也变得“廉价”“快捷”起来了。
MotoGP 世界摩托车锦标赛 ©AutoSport
好好吃饭使我收获了双份的快乐,外加一些额外的成就感——对自己、对环境负责,以及一些掌控感和自主性——我存在、我行动。
没空间
空间上的问题大概对于哪一种吃饭方式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当我认真吃饭时,唯一属于我的空间、我永恒的居所——我的身体重新回到我的视野,得到了应得的重视,同样反过来给予我栖息之地。并且,好好吃饭也可以算作“好好整理我的桌子”的一个启示,对自己的一切重视起来,花时间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算是一种相辅相成。
最后来到食物选择的问题。确实外卖会卖一些自己不能做、食堂没有的菜品,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有个未经询问的前提——为什么我想要少见的菜品或者丰富的食物?答案是我想要吃好,我想要享受吃饭。而少见的菜品或者丰富的食物与这并没有因果联系,外卖和这个答案更没有因果联系,譬如当我吃完外卖炸鸡、喝完一大杯奶茶之后,除了撑得难受,并没有好的感受余留,炸鸡的味道没有让我记住它。记得《破产姐妹》有一集是讲cronut——croissant和donut的结合——的流行,因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种食物,人们也很久没有只做一件事情,比如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
所以再有点外卖的冲动时,只要思考一下我到底是想得到什么,大概都会停下我滑向美团的手。
Cronut:可颂与甜甜圈的结合体
©e-liquid-recipes
所以,让我们好好吃饭吧,好好吃饭是一种愉悦的生命经历。
气候友好饮食原则知多少
用心吃饭,外卖退散
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外卖行业共产生外卖订单量171.2亿,而一份外卖平均产生97克的包装垃圾和680克的碳排放当量,按该数据计算,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
这些包装的使用寿命仅有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却会为地球带来不可分解的白色垃圾负担。这份负担随着日益剧增的外卖数量而变得越来越严峻。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外卖带来的难以回收利用的塑料垃圾,许多外卖的制作过程都是不公开透明的,我们无法察觉外卖食材的卫生质量和新鲜程度,食物的加工制作的环境卫生情况都是未知数,甚至更有外卖采取“料理包”或者二次加工的方式制作,而这些半成品食材的制作过程也是十分耗能的。
外卖剩余的汤汁以及剩饭也很难进入“厨余垃圾”的回收中,部分厨余会被丢弃到下水道中,造成下水道堵塞以及增加污水处理的难度;部分厨余连同外卖包装盒被直接丢弃在垃圾桶,不仅增加了垃圾回收的难度,而且剩饭剩菜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会将其他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从而造成土壤污染等二次污染。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大家不妨多走几步,去探探本地的老店和社区小店,尝尝用心(而不是调料包)做出来的食物是不是更有滋味。
★
文案 怡如 绿野
编辑 CY RUA 小卢
排版 CY
// 参与方式 //
谢谢怡如的分享!你也有过通过重新关注饮食而获得脱离“时代螺丝钉”的感受吗,在评论区里告诉我们你的故事!抑或你是一名大学生或居住空间有限的环保同行者,你有更好的“招数”,也欢迎在评论区里一同切磋。
若你也希望与我们一起探索更落地的气候友好饮食方式,扫码添加小土豆,备注“餐桌群聊”,加入「另一个餐桌」社群!
或添加微信号:PDTFoodDepot
// 项目介绍 //
「另一个餐桌:气候友好吃货的别样解法」是一个饮食体验项目,旨在寻找和传播一种既是自我照顾,也对环境友好的饮食方式。通过饮食作为切入口,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
我们希望找到六位伙伴,一起聊聊气候友好饮食,找到在自己生活中微小改变的可能性。选择食物作为切入口,是因为我们当今的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而在城市当中,食品消费是城市碳足迹最大来源之一。我们相信,以每一顿饭作为支点,我们可以一起撬动更大的变化。
// 项目支持方 //
// 项目执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