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突围,为什么是安徽和陕西?
新能源汽车赛道“抢位”战
进入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达22.9%。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9月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公开表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大概率会在今年提前三年实现”。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左右。
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区域格局也在悄然改写。
其中,安徽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匹“黑马”,近来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安徽汽车产量达到96.43万辆,超越广西跻身全国第6位。与此同时,另一座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不太“显山露水”的省份也在悄然发力——今年前7个月,陕西汽车产量达到67.87万辆,连超辽宁、浙江、河北及北京,从2021年底全国第13位升至第9位。
这两个在传统汽车版图中显示度并不高的省份,正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掀起新一轮“抢位战”。
01
作为制造业中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相关产业最多的一项,汽车产业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其成为衡量区域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无论传统制造强省还是新晋“黑马”省份,都在争相发力和布局。
最新数据显示,1-7月,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汽车产量分别达到226.49万辆、150.81万辆、126.05万辆、121.77万辆和112.37万辆,依然盘踞全国前五。5座“头部阵营”省份独占全国汽车总量的49.1%,相比五年前上升2个百分点。
其中,广东、上海两大巨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则凭借9.8%的增速,汽车产量一举超越湖北,晋级全国第四,距离第三名吉林也只剩不足5万辆的差距。相比之下,吉林和湖北两座传统汽车制造大省未能完全走出下滑态势。
紧随其后,安徽、广西汽车产量也达到90万以上,差距不算太大。此外,山东、陕西、浙江分别达到74.75万辆、67.87万辆、59.82万辆,与前述省份一同完成全国前十的“拼图”。
这十大省份占到全国汽车产量近八成份额,呈现出高度集聚态势。其中,安徽、陕西堪称两大赢家,全国排名大幅攀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据,2019年,安徽汽车产量还排在全国第14位。2020年,其一举超越山东、辽宁、江苏、浙江、天津及河北,跻身全国前8位。2021年超越北京,排名再升一位至全国第7位。2022年前 7个月,安徽又超过广西,新晋全国第6位,成为“头部阵营”的有力挑战者。
陕西近年来同样频频发力。2020年、2021年,其汽车产量增速分别为14.9%、27.5%,今年前7个月更是高达71.9%,居全国主要汽车省份第一位。
跟安徽一样,陕西近两年汽车产量也在不断“超越”——2020年超越河南、湖南,2021年超越四川、江苏及天津,今年前7个月又超过辽宁、浙江、河北及北京,正式晋级全国第9位。
在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单元庄看来,近年来,陕西尤为重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突破口的汽车产业有望进一步提升。有分析指出,今年陕西全年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可达70万辆以上。按这个趋势,今年陕西很有可能超过山东,排名或将再度提升。
02
事实上,安徽本就是近年来全国汽车版图上的最大“黑马”。凭借自身产业基础与“双招双引”,其逐渐聚集起以奇瑞集团、江淮汽车、合肥长安、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整车生产企业,在汽车产业规模上突飞猛进。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8年至2021年,安徽汽车产量从83.43万辆上升至150.28万辆,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长三角四省市中,2019-2021 年仅有安徽汽车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江浙沪三省市汽车产量保持平稳。”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吴晓飞等分析指出,地处长三角的安徽,已经出现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正在搅动区域竞争格局。
城市进化论&启信宝此前发布的《2022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传统燃油车主要产地也面临产能削减、产业竞争力下降挑战。比如,受新能源汽车市场冲击影响,传统汽车制造大省湖北汽车产量从2017年最高峰时的266.61万辆逐年下滑,2021年才勉强止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安徽已经占得先机。《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5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2万辆,同比增长140%,占全国7%。从产量上看,仅次于上海(63.19万辆)、广东(53.54万辆)、广西(48.51万辆)和陕西(27.41万辆)。
根据规划,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比重要达到10%以上,零部件就近配套率达到 70%以上。安徽主要车企新能源车型占比较高,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都有望进一步跃升。
同样,对陕西来说,新能源汽车也正对地方产业带来重塑性影响。汽车产业是陕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省唯一一个确定有两条省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即重卡产业链和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今年前7个月来看,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销达43.3万辆,增长435%,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从份额来看,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占据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3.2%,更是贡献着全省汽车产量64%的份额。
陕汽、比亚迪、吉利和法士特是陕西汽车工业四大龙头,对陕西制造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今年前7个月,陕汽汽车产量达6.9万辆,产值342亿元,产销增速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吉利汽车在陕产量11.03万辆,产值超过110亿元;比亚迪整车产量44万辆,产值565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增长443%。
03
与安徽相比,陕西汽车产业基础更为薄弱,但眼下破局求变的势头同样明显。
事实上,在比亚迪、吉利入局之前,陕汽一度是陕西汽车行业唯一的名片。今年上半年,陕汽集团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为14.3%,仅次于中国重汽(24.1%)、一汽解放(19.5%)、东风汽车(19.0%)。预计到2025年,陕汽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新陕汽”目标。
而在轿车领域,陕西其实起步很晚,且与比亚迪息息相关。2003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看到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力排众议斥资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开启造车之路。在陕西省要求下,比亚迪将生产基地设在西安,并由此获得乘用车生产牌照,也为陕西轿车产业的起步提供了基础。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495019
如今,将近20年过去,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西安也成为比亚迪除深圳总部之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根据今年前7个月数据测算,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已占到比亚迪55.5%,更贡献了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99.5%的份额。
作为陕西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寄托着陕西和西安制造强省、制造强市的梦想。一直以来,工业不大不强、能源依赖度高,被认为是制约陕西经济体量进一步做大的重要原因,疫情以来,这种脆弱性更是加速暴露。近两年,陕西汽车产业的逆势增长,有望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发展处副处长王群伟此前谈到:“目前,我省汽车产业‘一心两翼多点’格局初步形成,即以西安为中心,宝鸡、咸阳为两翼,依托陕汽、比亚迪和吉利等整车厂,引进零部件配套产业链项目聚集发展,陕南、陕北各市立足自身特色,错位发展汽车产业。”
在单元庄看来,陕西汽车制造业若能强势崛起,不仅会对陕西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对于陕北、陕南的带动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强。比如,汉中城固的光电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年底前建成投产,可年产3D车载显示玻璃600万片。
不过,他认为,当前的核心问题还是关中汽车产业带的规模与竞争力。相比零部件产业,整车更是要抓住的关键环节,”整车上来了,需求量大了,配套自然就成了。”
文字 | 淡忠奎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猜你想看
猜你想聊
热点视频
更多城市热点视频,欢迎关注“城市进化论”↓分享↓ 点赞↓ 在看
表达你的态度,也欢迎与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