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万亿”起跑,又一国家级都市圈“瘦身”

刘旭强 城市进化论 2024-04-22

浙江第四城,加速入圈


国家级都市圈“瘦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不久前,《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在这份规划内的一张区位图上,标出了杭州都市圈范围。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杭州都市圈获批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后,首次透露规划范围——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图片来源:《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


在此之前,杭州都市圈内还包括衢州、黄山两地。从“杭嘉湖绍衢黄”重回“杭嘉湖绍”,为的是发挥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范作用,打造城市群发展强核。


这一次,绍兴冲在了最前面。作为杭州都市圈首个专门出台融杭规划的城市,绍兴2023年GDP7791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全省第2。此前,绍兴已明确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的时间表。


目前获批的在14个国家级都市圈中,深圳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去年GDP均突破5万亿元,广州都市圈独占“4万亿级”台阶,同处3万亿元量级的武汉都市圈(3.37万亿元)则略胜杭州都市圈(3.2万亿元)一筹。


眼下,绍兴主动出击,能否如期达成万亿目标,进一步助力杭州都市圈追赶升级?从全省格局来看,又将为浙江带来哪些变化?


1

“双向奔赴”


在去年官宣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前,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安徽省黄山等6市,面积将超过5万平方公里。也因此,不少人猜测,杭州可能成为继南京、重庆后,第三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


不过按照目前公布的《规划》,衢州、黄山均不在列,都市圈的范围仍然圈定在省内“1小时通勤”半径以内。


这并非个例,此前在国家层面规划中,武汉都市圈范围也从当地“1+8”城市圈设想“瘦身”为以武汉、鄂州、黄冈、黄石4市为核心,范围几乎缩水一半。


早在杭州都市圈入列“国家队”之时,就曾危机意识十足地提出,要保持区域竞争的优势地位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和其他地区相比,在强手如云的长三角,杭州都市圈面对的腹地竞争确实更为激烈。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杭州都市圈内嘉兴的嘉善、平湖等近沪区域,历史上和上海关系更密切;杭州东距上海也仅165公里,不具备南京远离上海的区位优势。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31309


因此,面对周围都市圈的挤压和竞争,杭州都市圈“要拓展,主要依靠绍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接受城叔采访时说,绍兴先行先试,一旦发挥示范效应,将极大地促进圈内其他城市的融入。“从这里(绍兴)开始,杭州才真正从市域发展走向都市圈建设”,曾刚表示。


根据浙江各地公布的2023年经济运行成绩单,杭州跨过GDP2万亿元台阶,而绍兴则扮演着省内“经济第四极”的角色。2023年绍兴GDP达7791亿元,增速7.8%,位于全省第2。细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增速都排在全省前列。


绍兴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产业转型。近年来,绍兴在传统纺织印染产业外,从无到有培育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2022年,绍兴新兴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高达7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到2023年,绍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13.2%,占规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但受制于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聚能力还不高,要素支撑和机制创新还不够有力,绍兴与杭州、宁波等地的人才和创新资源竞争处于相对劣势。


绍兴主动出击,就是要融入杭州,借助省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资源,进一步壮大自身新兴产业。


2

同城发展


国家级都市圈建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同城化。


当地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杭州都市圈“瘦身”,实际上是要发挥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同城化协作的示范作用。同城化最直观的表征或感受就是可以跨城市上下班,对应花在路上的单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在这方面,杭绍已有基础。早在2021年6月,杭绍城际铁路(即绍兴市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通车。次年,绍兴地铁一号线主线开通与1号线柯桥段贯通运营后,杭州、绍兴就实现了市中心地铁的互通。


在此次《规划》推动实施的八大同城发展行动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被摆在首位,要打造杭绍一体轨道网、杭绍同城公路网、一体化内河航运网等。


图片来源:《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


具体来看,融杭轨道交通重点项目包括新建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工程、续建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绍兴段)、谋划杭州至诸暨市域铁路。上述项目还将打通绍兴北站、上虞南站与萧山机场之间联系的快速通道,实现多条轨道交通线连接萧山机场。


作为一座没有民航机场的地级市,绍兴将与杭州“共同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型基础设施”。如同沪苏同城化让“上海多了个金鸡湖,苏州多了个外滩”,曾刚认为,优势资源共享正是同城化的价值体现。绍兴通过融入杭州共享萧山机场,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交通区位。


交通是基础,产业相融则是同城化的核心。为推动杭绍重点产业融合,《规划》将深化打造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诸暨G60创新港、杭州湾南岸产业创新带等空间板块。


曾刚指出,上述几大空间板块,瞄准的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临空经济等产业。当下浙江正加快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全力打造的新增长极--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也到了上项目、扩规模的阶段。绍兴融杭,跟上了杭州乃至浙江布局的产业重点。


但由于各地争投资、争高端资源的情况依然存在,如何处理好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实现“1+1>2”,是杭绍产业同城化面临的关键考验。


曾刚建议,两地不妨在税收、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采取更大胆有力的制度创新,并发挥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引入市场调节机制,使得产业投资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产业同城化行稳致远。


3

新增长极


跳出杭州都市圈来说,“融杭”是“杭绍甬”的进一步加速融合。


早在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就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同时要求唱好杭甬“双城记”,并提及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从辐射半径来看,杭州基本处于绍兴诸暨一带,而宁波则是绍兴上虞、新昌、嵊州一带。将两座万亿之城的辐射半径“缝”起来,关键就在于绍兴。


也因此,不只是杭州在努力,去年底,《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公布,全市远期规划的16条轨道交通路线中,有4条都涉及绍兴。


图片来源:《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


有媒体评价,未来浙江的“杭绍甬”,也可能像江苏的“苏锡常”那样,成为一个惯用的固定词组。不过眼下,杭绍甬一体化要走向下一步,绍兴必须补齐杭甬间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空白、短板、洼地。


在此前杭绍甬一体化的进程中,空间上,绍兴已会同杭州、宁波共同制定了实施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探索两市毗邻地区的跨区域融合机制。产业上,绍兴也正积极推动属于浙江的大湾区建设。


《规划》提出,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核心,引领整合杭州、宁波资源力量;推动杭绍甬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大脑,加速区域集成电路集群信息共享。


从产业禀赋上看,杭甬术业有专攻。前者主打科创互联网的软实力,后者聚焦石化制造业的硬支撑。一个负责探索上限,另一个则继续夯实基础。绍兴身处“杭绍甬一体化”中间,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硬两手抓,能够左右逢源、双边赋能。


在曾刚看来,“一旦杭绍甬这条发展主轴充分融合,浙江在长三角的显示度必将更高。”在竞争中合作、从合作中共赢,是大势所趋。区域合作的蓝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走深走实,考验着地方的决心和毅力。


文字 | 刘旭强

*头图来源:摄图网501712281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想看


「全国消费第四城,要追回“失去的十年”」

「“虹吸”京沪?杭州离一线还有多远」

「湖北打响“第一枪”,轮到老牌“汽车城”们急了」



猜你想聊



热点视频

更多城市热点视频,欢迎关注“城市进化论”


↓分享 点赞 在看

表达你的态度,也欢迎与我们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