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上大学︱充满青春活力的中药学院欢迎你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全国开办中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学院之一;
★全国最早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之一;
★中药学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建设专业,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中药分析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药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建有国家局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广东省工程中心1个,广东高校工程中心1个,广东省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特色技术培训基地;
★中药学团队、中药分析学团队为广东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中药分析学团队为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
★中药制药专业为广东省特色建设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建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5个。
一、发展历程
学院始建于2003年,其前身为中药系,2005年更名为中药学院,在大学城拥有独立的主体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分布于大学城和中山校区。经过10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在华南地区有一定影响、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中药学教学与科研基地。目前设有8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药标本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有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951人,中药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14人。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近14400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需要,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中药学院发展历程
学校党委书记刘晟到中药学院调研
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21人,副高32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的教师约占67.10%;博士62人,硕士12人,硕士以上教师约占93.67%。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2人,双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2人,珠江学者1人,珠江新星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中药中西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2个广东高校教学团队(中药学、中药分析学),2个广东高校创新团队(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资源学)。
三、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学院非常重视学科建设,目前中药学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具有中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分析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整合我院力量的药学学科是广东省优势学科,由我院参与共建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2019年中药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制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本科专业。
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
2018年斩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获资助1269万元,“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6项,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310项,共获资助8743.962万元。与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97项,获资助2354万元。申请国家专利56项,已授权27项。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752篇,其中SCI收录160篇。主编(副主编)专著20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各1项。
五、教学水平长足发展
◆研究生教育
中药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申报了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点。现有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导师93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14人。近五年,中药学院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累计有27人获国家奖学金,累计获国家级大赛金奖、银奖各1项,三等奖及优秀奖各1项;获省级大赛铜奖及三等奖各1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达到100%。建有2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5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和导师毕业合影
◆ 本科教学
中药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352人次,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主编单位。
请老药工给学生上实验课,邀请企业高管进课堂,实验课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出率达100%。
利用广东丰富的植物资源,每年组织学生赴鼎湖山、罗浮山野外采药见习;进清平药材市场,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材性状鉴定、真伪识辨。
带领学生走进医药公司、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增设中药GAP实践、中药饮片工艺学、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等不同专题的企业实践教学。
学生在清平中药材市场开展实地中药材鉴定学习
鼎湖山采药见习
学生去惠州罗浮山见习
学生去广东云浮调研
学院师生到共建基地交流
六、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与企业共建创新班,比如“康美创新班” 、“汇群班”、“至信班”“中智班”等,创立了“12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培养创新发展型和创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达到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中智创新班到中智药业集团学习
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中药知识普及活动
培育了一批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如第二届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心弦频道”),第四届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党建4D建设工程”),广东省首届高校资助育人优秀项目和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
举办了一系列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开展了如药用植物知识竞赛和中药工艺品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与知名药企共同举办“药用植物野外采药实习知识竞赛”和“中药工艺品设计大赛”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将山上采摘的药用植物做成腊叶标本和艺术品,供展示。
用中药材制作的工艺品
历届药用植物知识大赛
实验技能操作大赛
七、合作办学受肯定
学院一直重视“校-企”、“校- 院”合作办学。
● 1997年,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部共建“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部-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研究中心”。
●2010年6月,与广东大翔集团共建“产学研基地”,设立“大翔奖助学金”。
●2011年3月,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开办“康美创新班”;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基地”。
●2011年,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省部产学研合作基地”、“南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 2014年与康臣药业有限公司-中智药业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 2015年3月,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源中心共建广东药学院中药资源学院。
●2015年4月,与广东汇群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汇群班”。
●2016年6月,与广州至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至信班”,并设立“至信奖助学金”,建立产学研基地。
● 2016年10月,与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智班”。
●2017年与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 2018年与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至信创新班云浮中药种植基地暑期见习
至信创新班在云浮调研
中智创新班到中智集团见习
中智创新班到中智集团参观学习
八、学工队伍充满活力
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学工队伍。学院学生工作团队荣获“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学生工作团队”的称号,其中1人获得“2016年度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获得“广东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4人获得“广东省学生工作先进个人”、1人“广东省百佳团支部书记”等称号;2人获得“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得广东省仲明助学基金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2017年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2019年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十年敬业奖;1人获2019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单项奖;2019年获批3个校级优秀辅导员工作室。1人获2019年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人获2019年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1人获2017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三等奖;1人获得2017年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年会论文一等奖,1人获得2017年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工作案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案例》获2017年优秀案例二等奖;获批主持2019年省级“大学生党团与班级工作室”培育项目1项;获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立项1项;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项。
团队树立“以生为本,以生为乐,以生共进”的工作理念,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九、育人成效突出
学院建立“1365”育人体系,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遵循育人“三个”规律,构建 “六个”育人平台、实施“党建+5D”卓越提升计划,工作成效突出。2011级中药学(康美创新班)获得广东省红旗团支部,其中翟李翔同学获得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百名优秀学子”称号,其团队获得创新公益大赛全国总冠军。
五年来学院学子在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12项,省级立项11项,校级1项。
学生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第四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获2019年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中药类知识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获2019年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在广东省“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广东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广东省“挑战杯”创业类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其他省(厅)级以上奖30多项。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翟李翔同学在伦敦大学交换学习
育人成效硕果累累
获2019年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获2019年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二等
十、导师风采
刘昌孝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药学会会长、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外源物代谢研究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刘昌孝院士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50余年,196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在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1995年创建国内第一个部级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创建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曾获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
陈香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陈香美教授是著名的肾脏病临床医学和医疗保健专家,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Clin Invest(IF 14.3)、J Am Soc Nephrol(IF 7.5)、Kidney Int(IF 5.3)和J Gerontol(IF4.4)等发表论著200余篇(SCI收录40篇)。主编4部专著,参编8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入选“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1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及世界华人霍英东奖。
黄璐琦院士,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局级项目几十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PNAS,JACS等SCI论文1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突出贡献奖)”、“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何新,女,1966年出生,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邀研究员,日本千叶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等。何新教授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临床药学专业,任教本科生必修课程《药理学》、《中药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药代动力学》及实验课程,承担硕、博研究生《药理学研究进展》、《药学科研思路与方法》以及留学生双语课程《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培养博士15名、硕士(包括留学生)50余名。何新教授从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入手,开展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药物制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刘克辛,男,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博士后。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药科大学客座教授。目前担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药学专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药学)负责人。第3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享受国务院和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第八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89年)、辽宁省第二届理想教师(2017年)、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2019年)荣誉称号,曾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编写著作60余部,其中科技专著1部、主编科技著作及其它著作10部(其中1部为日文主编)、副主编2部、参编10部;主编规划教材11部、副主编12部、参编20部。发表科研论文290余篇,其中SCI 论文260余篇(包括在Hepatology, Br J Pharmacol,Biochem Pharmacol, Drug Metab Dispos, Pharm Res, Toxical Appl Pharm,Eur J Pharm Sci等国际著名SCI杂志发表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870;以通讯作者发表SCI综述6篇、核心期刊综述50余篇(其中药学学报9篇);为多部国际杂志的编委 (editorial board member)。
王秋红,女,1969年出生,博士,教授。现任世中联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中联中药饮片质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科带头人、中药炮制传承基地负责人,珠江学者和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优秀教师、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及中药新药开发。主持“十二五”、“十三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各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单位办主任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副主编。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
王淑美,女,山东烟台人,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广东药科大学教学名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数字化质量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药分析教学团队负责人及广东高校中药分析创新团队负责人。
从事中药分析教学科研工作30年,主讲本科生主干课程《中药分析》《分析化学》及研究生《中药分析专论》《仪器分析选论》等课程,为广东省中药分析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及研究生仪器分析选论示范课程负责人,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副主编6部。主要从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中药代谢组学等研究。先后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市级项目30余项,主持教学改革项目8项;获得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19项;制订新药及药材地方标准等 42 项;参与开发了20多个中药新药。近5年发表论文8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
社会兼职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与开发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委,副秘书长;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生物医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全,男,1972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曾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日本富山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学习(任客座研究员)。主要开展南药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资源调查、种质资源评价、优良种质筛选、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同时,开展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等进行探索,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代谢调控网络,筛选关键酶基因并进行分析和调控。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四),主编三部专著,参编《中药资源学》国家规划教材三部。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
聂克,男,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科技评审专家等。《中药药理与临床》等多家杂志编委。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学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教学。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防治化疗导致的消化道毒副反应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中药新药与保健品研发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3项。编写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相关专著及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0人。
沈志滨,女,1964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中草药》杂志编委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化妆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201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及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细菌、真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在植物化妆品和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近几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广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10余项,五类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给药企1项。获得省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7项)。编写教材3部(主编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人。
王晖,男,1964年2月出生,教授。中药学院原院长、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广东省中药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秘书长、硕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编委、《广东药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南药学》编委、执业药师、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学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筛选与评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现为“广东省粤北中药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远市中草药种植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清远市第五类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定量药理学和皮肤药理学,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
姬生国,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任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研发合作中心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研发合作中心全国医院制剂名方、验方的开发应用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库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自然基金、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河北省、江苏省、四川省、广州市、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广州市专利评审专家。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6篇,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市项目6项,主编及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20余部。获得省厅级校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陈超,男,1981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委员,广东省化学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4.2-2015.2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交流(合作导师:Prof. Yuzong Chen)。主要从事中药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纵向课题;申请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约半数被SCI收录,累积他引次数超过400次,并有1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
王岩,男,1972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委员、广东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新药与保健食品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创新项目、广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获新药证书、医院制剂、保健食品证书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时军,1980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现任中药学院中药制药系主任,兼任广东省药学会医院制剂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药品注册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委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同行评审专家。目前主要从事纳米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近几年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等多项课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主持企业委托课题多项。热爱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心得,曾获校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持省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各1项,副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3部,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1项,指导学生获国家药学教指委药苑论坛二等奖1项,指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奖。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3篇,申请技术发明专利4项,授权专利2项。
崔升淼,女,1974年出生,博士,教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河北省、四川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致力于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广东省卫生厅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8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8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
葛跃伟,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专业,先后在耶鲁大学化学系、日本富山大学和汉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广东药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中药经典名方科学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和中药化学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参与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药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中药分析》与《仪器分析》等本科生课程,及《药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
邹忠杰,男,1980年出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代谢组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2项。参与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1部。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期刊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
陈艳芬,女,1977年出生,博士,教授。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药科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医药导报》等多家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Biomed Pharmacotherapy特邀审稿专家,担任各级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多个省市科技评审专家。2007-2008年中山大学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在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尤其是消化系统药理、抗炎免疫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科研成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等10项课题,参加包括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或教材1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近5年培养研究生8人。
李明,女,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广东省本科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佐治亚大学园艺与资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南药标准化栽培及质量评价、优良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五项、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编写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0余部(其中副主编七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发表中文期刊论文76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
曾令杰,男,1970年出生,教授。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评委,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评委、广东省中药与天然药物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材的GAP栽培与质量评价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与保健食品及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在中药材的GAP栽培、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及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发等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主持完成的板蓝根和穿心莲GAP研究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分别于2003、 2004年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主编了《药用植物学》(案例版)、《药用植物学笔记与复习考试指南》、《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生药学》教材,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岭南中医药文库.产业系列》著作2部,参编《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规划教材3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严寒静,女,1972年12月生,博士,教授。主要以南药为对象,对南药资源进行调查、种质资源评价、优良种质筛选、遗传多样性分析、资源保护;应用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进行药用植物的品种选育和复壮;关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等进行研究,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代谢调控网络,筛选关键酶基因并进行分析和调控,为在分子水平上调控和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奠定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中药标准化项目子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等项目。获专利授权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4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编写教材教辅7部,副主编专著4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
马鸿雁,女,博士,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北京中医管理局方土福名贵中药传承工作室传承人,世界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委委员。主要讲授《中药鉴定学》、《生药学》、《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等课程。其中微课作品曾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微课比赛二等奖。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编写《中草药野外识别图谱》、《南方中草药识别与家庭应用》等多部著作,参编《生药学》教材及教辅。指导硕士研究生4人,已经毕业2人。
孟江,女,1976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学分会的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先后分别于2004-2005年在香港浸会大学、2014-2015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分别访学一年。主要从事中药炮制原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及其体内作用过程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两项、国家药典药品标准一项、广东省教育厅两项、广州市科技局一项,国家发改委中药标准化项目分项目一项。参与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11部(其中副主编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RSC Advances、J. Sep. Sci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2人。
十一、优秀校友
余玲,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专业成绩一直保持班级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广药大之星”等多项荣誉,在2017届全国中医药高等技能大赛荣获“个人三等奖”,2016-2017学年担任学院《本草苑》杂志主编,出刊第一期杂志,现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张东京,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2018年获得中山大学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博新计划”和博士后基金资助。2013至2015年在奥地利联合国FAO/IAEA从事蚊虫生物防治研究。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1篇。
罗景斌,2009年至2016年,本硕就读于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大学城校区。曾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广东省励志成长成才学生典型、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岭南常见药用植物识别图鉴》、《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手册》和《南方药用植物与家庭运用》3部著作(1部主编,2部副主编)。佛山顺德区高层次产业人才,佛山C卡人才。现就职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中药材资源中心。
吴映秀,中共党员,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学习认真,成绩在年级排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17年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分数382分,复试总排名第一,被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研究生阶段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获得二等奖学金3次。
翟李翔,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 “康美创新班” 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所在的Enactus创行团队在2013年获得Enactus世界杯中国站创新公益大赛全国亚军。曾入围2013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百名优秀学子”称号,名列30名高校学子的第5名,并作为交换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行交换学习半年,参与发表SCI文章3篇(第一作者1篇)。毕业后赴港于浸会大学跟随卞兆祥教授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和中医肠胃病研究。2016-2017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担任研究助理,2017年开始在中医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已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独立第一作者2篇。
李国铭,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大学城校区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就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新南方集团青蒿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参与复方青蒿素快速控制清除疟疾项目,主要在非洲科莫罗、马拉维、多哥等疟区工作,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长驻,担任该国试点项目的现场负责人。
虞家穗,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大学城校区 “至信创新班” 2019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期间曾获得“2017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本科期间屡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广药之星等荣誉,发表国内论文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就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锦森,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曾数次获学校奖学金,2009级班长,2010级学生辅导员助理,2010年实践部部长,2011年中药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书记,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优等奖,2012年加入全球制药NO.1辉瑞制药“全国百人实习生”并成功转正,2013年进入阿斯利康,2014年荣获全国销售明星,最佳雄鹰导师奖,全国TOP医院奖, 2016年成为深圳最大的高端中医馆市场总监;2018联合创立深圳鑫龙贸易有限公司(医疗),2019年成立深圳吉嘉实业有限公司,现任职于深圳鑫龙(医疗)CEO,深圳吉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二、专业设置
学院2020年招生专业包括大学城中药学类专业和中山校区中药学专业。
大学城中药学类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药2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中药学类专业基础知识。从第四学期开始,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中药学、中药制药2个专业实施分流培养,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各具特色,使学生掌握特定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本科,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分流培养后的专业介绍如下:
中药学本专业培养面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药品检验机构、医院、医药院校、中药研发单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医药贸易部门、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行业方面的人才,具备中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制药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中药及中药制剂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质量评价、生产管理、新药研究、中药调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药学技术人才。
中药制药:本专业培养面向中药生产、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医院制剂、药品检验、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单位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中药学及制剂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相关的中医学、制药工程学、药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中药及相关药品生产、研究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中山校区中药学专业培养面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药品检验机构、医院、医药院校、中药研发单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医药贸易部门、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行业方面的人才,具备中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制药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中药及中药制剂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质量评价、生产管理、新药研究、中药调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药学技术人才。本科,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学院网址:https://zyxy.gdpu.edu.cn/
招生咨询联系电话:大学城校区020-39352170,中山校区0760-88207995.
稿件来源|中药学院
编辑|学鹏
初审|张燕梅 何佳圣
审核|杨天平
审核发布|刘文伟
以生为本,善待学生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广药大学工
微信号 : gdpuxg
投稿邮箱:11365224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