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迹伊宁之夏:走进喀赞其,品味旧时光

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2021-07-20

与哈萨克斯坦毗邻的中国新疆西部小城伊宁市,在众多去过当地的哈萨克斯坦人的记忆中,仍保留着独特的美食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影子。本期,《今日丝路》报记者将带您走进新疆北部唯一以维吾尔族民俗风情为主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寻找属于伊宁的符号、颜色与味道。



被旅游“唤活”的老手艺



“喀赞其”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铸锅为业的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喀赞其诞生出皮鞋制作、马鞍马鞭制作、建馕坑等众多手工业态。


如今的喀赞其,仍有居民继承着祖业,51岁的阿布都许库尔·阿布都卡德尔(以下简称“阿布都许库尔”)就是其中之一。当地人都称他为“坤琪”,在维吾尔语里,是皮匠的意思。



阿布都许库尔说,制作手工皮鞋,最难的工序就是上鞋楦。


走进阿布都许库尔的店,弥漫着皮具的味道,阿布都许库尔正用鞋楦给一双双皮鞋做固型。


“这是老年客户定的鞋子,里面是羊皮,外面是牛皮,我们做皮鞋讲究的是柔软和舒适。”阿布都许库尔说,做手工皮鞋,最难的工序就是上鞋楦。


做手工鞋是阿布都许库尔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在喀赞其做手工皮鞋的35年以来,他已记不清自己做出多少双皮鞋。


从鞋皮的裁剪、上模、缝制等过程下来,阿布都许库尔最快一天也只能出一双皮鞋,除去原料,每双皮鞋他能挣到30元人民币。


随着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鞋店开始落户伊宁,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款式和种类的选择,这也让阿布都许库尔的客户数量开始缩水。


“2000年后,来我这里订制皮鞋的基本都是老人了。”阿布都许库尔表示,尽管做鞋不挣钱,但是他实在喜欢这门手艺,因此在喀赞其继续坚守着手艺。


阿不都许库尔说,喀赞其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未来,他相信随着更多游客的脚步,他的皮鞋将会走向更远的地方。


2007年起,伊宁市对喀赞其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硬化了街区道路,完善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十余年以来,喀赞其街区风貌不断地在换颜,借助旅游的窗口功能,手工艺作坊也焕发新的活力,让伊宁有了更多的立体名片。


“现在买鞋子的游客来自中国各地,我的六个徒弟也开始创业,用他们的双手打造着各自的事业。”阿不都许库尔说,喀赞其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未来,他相信随着更多游客的脚步,他的皮鞋将会走向更远的地方。


被游客唤醒的老民居



喀赞其的各个街巷,分布着中西风格结合的各类建筑,尤其一些百年历史民居以传统风貌和多元化的风格,让喀赞其有了“民居博物馆”的美誉。


目前,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共有85家民俗家访点,其中17家是全职家访点。在众多家访点中,阿急叶木·伊则孜(以下简称“阿急叶木”)的家总能让游客忘记时间的滴答声。


还没踏进阿急叶木家的大门,就闻到厨房里飘出抓饭的香味,在她家家访,不仅能品尝到维吾尔族的传统美食,还能在葡萄架下,慵懒地感受惬意的时光。



这两年,考虑到家访的人气,当地政府为阿急叶木家出资完善了洗手间,提升了服务的功能。


这座庭院修建于1934年,砖红色的三角房顶与地砖颜色相呼应,院子里满墙的蓝色与天空呼应,院落中央被葡萄架笼罩着,抬头可见星星点点的绿色葡萄。


院落内侧的房屋,外围的走廊上铺着木地板,房顶和墙壁都以实木结构为主。每个房间铺有羊毛地毯,仅从窗帘、家纺等软装搭配细节上,均透露着年代感。


“这些年来家访的游客越来越多,我每年抽出资金修整院落。”阿急叶木说,我家院落需要的不是换新,而是做旧,我们想保住它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两年,考虑到家访的人气日渐攀升,当地政府为她家出资完善了洗手间,提升了服务的功能。


光是去年一年的旅游接待,阿急叶木一家有了近7万元人民币的纯收入,阿急叶木琢磨如何能在保护好院落的前提下,加深游客的体验程度。


阿急叶木说:“中国现在流行民宿体验项目,我想这院子能不能打造成民宿,我可以手把手教游客做刺绣,还能提供本土美食,这样能充分感受喀赞其文化。”


阿急叶木琢磨如何能在保护好院落的前提下,加深游客的体验程度。


体验“哈迪克”式的休闲生活



来到喀赞其,来一场“哈迪克”观光游,才能算不虚此行。河南姑娘徐会营在喀赞其的众多体验项目中,对“哈迪克”意犹未尽。


徐会营喜欢的“哈迪克”,指的是伊犁本土古老的四轮马车,车身用精美的铁艺装饰,顶棚是艾德莱丝绸,坐席上铺有柔软的地毯。


马车上可坐7个人,当有“哈迪克”跑过喀赞其的街道,能听见清脆的铃铛声和马蹄踏步共振的声音,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就连车上的“徐会营”们,也成为路上的一道风景线。


每当有“哈迪克”跑过喀赞其的街道,就能听见清脆的铃铛声和马蹄踏步共振的声音,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喀迪尔·扎伊尔老人(以下简称“喀迪尔”)在喀赞其从事了十几年的马车夫的工作。喀赞其开发旅游业之后,很多居民都参与到马车夫的队伍中,他们每走一处,就成为游客们相机里的主人公,把人带回到老伊宁街头热闹的场景。


“马车装饰好看了,大家都想坐上去拍照,现在看马、看车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喀迪尔边说边整理着马车,等待下一批游客。


每拉一趟车,喀迪尔可挣40元人民币,他一天至少跑四五趟,这样一来,每天能挣到近200元人民币。


十几年来,喀赞其街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民俗特色旅游的创业项目中,去发展餐饮、手工艺、歌舞演绎等行业,为当地近四千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看着游客轮流站在“哈迪克”上相互拍照,喀迪尔也酝酿起自己的心愿。


“等我挣够钱了,我想再买一匹马,到时候再装饰出一辆‘哈迪克,到时候我把车身刷成白色的,肯定会成为最亮眼的‘哈迪克’……”


>>系列推荐:寻迹伊宁之夏:深巷里的伊犁“老味道”


来源:第81期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中文版

文/羽翼 图/肖逸


文章内容均由本平台整理发布

转载请标注来源“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

投稿请发送至:78555107@qq.com

大家都在看

哈卫生部长首批接种流感疫苗,亲测“安全有效”

哈萨克斯坦延长外国人逗留期至11月1日

浅谈哈萨克文字母拉丁化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下载APP了解更多

监制|汪金生 责编|宋欣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