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衡——资产配置的核心魔术
公众号读者近期喜迎新高,中秋夜发起了一个小抽奖,恭喜来自和君的@波罗中奖,也祝各位读者佳节愉快。
今天聊一聊大家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操作——「再平衡」。
1
一种极简的资产配置策略
在 聊聊传说中的资产配置 一文中,提到过一个比较简单的资产配置模型——5:5 股债平衡。
5:5 股债平衡模型可以算是傻瓜式投资策略之一:在年初,把用于投资的资产一分为二,50% 购买二级市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50% 用于购买货币基金或者稳定的利率债(比如余额宝)。随着后续市场波动,股市有涨有跌、债券平稳增长,到年末这个比例必然已不再是原先的 5:5,这个时候需要手动操作,把高于50%的那类资产卖掉一部分,购入另一类下跌或者涨得更慢的资产,把比例重新调整到 5:5 的平衡配比。
这一极简投资策略在10年以上的长期维度回测看,收益跑赢60%以上指数基金的概率非常大,比起其简单的操作和原理,性价比非常高。
而调整两部分资产的数量,使其重新达到预设配比的操作,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再平衡」。
2
知易行难的再平衡
如上可知,再平衡,就是通过定期的买入卖出操作维持投资组合的目标配比,和定投、网格交易一样,是一种简单的公式化操作,非常容易学习实践。
2.1
公式化的简单策略
一旦组合的各类资产占比确定,再平衡除了定期操作外(通常定期为一年),没有任何其他变量,极易实现。以 5:5 股债平衡模型为例,再平衡操作只需要3步:
定期计算组合净值;
计算组合内部股债净值的实际占比;
卖出超过50%的资产,获得现金买入低于50%的资产,配平比例重新回到 5:5 。
模型可以继续复杂化,比如股和债的两部分资产可以扩充为:大盘指数、中小盘指数、行业指数、可转债、大宗商品、现金等等,比例可以由 5:5 调整为 1:2:3:1:0.5:…等等,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复杂,中长期表现更稳健的资产配置模型。但一定时间对其明显超出特定净值占比的资产进行再平衡,卖出涨势很好的品种,补充表现不佳的品种,依然不会是太复杂的操作。
上图是今年对于消费行业指数的再平衡,也是近期比较满意的操作之一。
2.2
被动实现低买高卖
再平衡本质上是一个「低买高卖」的操作。平衡占比需要你卖掉涨势好的资产,买入涨势不好甚至下跌的资产,每一次操作都把现金配置到了当前更「便宜」的资产上。跟定投中下跌趋势买入更多份额,以及网格交易中向下买入向上卖出,核心都是在不断降低权益类资产的持仓成本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平衡逻辑简单,背后却有强大的经济规律作为支撑,这个逻辑就是资本市场的底层常识——均值回归。中长期看,资产价格总是围绕价值做钟摆型的周期波动,价值洼地总会被填平,泡沫也总有破灭的一天。再平衡会被动地、艺术性地让资金从泡沫流向洼地,从而中长期抹平部分波动,魔术般地实现收益。
部分投资大师甚至认为,再平衡操作才是资产配置的核心,重要程度超过资产组合的确认。
2.3
再平衡看上去很棒,但问题是什么?
和所有简单而有效的投资策略一样,再平衡只有一个问题——太少人可以坚持下去。
再平衡需要至少一个完整的周期才能爆发出完整的力量,很少人会以3-5年作为投资的时间尺度(其实5年也算不上长期);
行情大好的时候需要卖出优势品种,行情低迷的时候需要加仓看起来已经是灾难的品种,操作本身非常反人性;
市场单一品种大涨时,大部分人会认为配置在其他品种上的资金处于「闲置」甚至「浪费」、「损失」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坚持策略更是难上加难。
资产配置听起来高大上,实操起来却并不难,无非是确认资产占比和持续的再平衡操作。与定投、网格等所有投资策略一样,资产配置的难点其实不在方法论,而在于坚持,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抵制贪婪、恐惧和诱惑,坚持自己的策略。
投资者最重要的品质是理性,而不是智商、能力和知识等其他因素。
所以芒格老爷子如是说。
所以投资是修行。
9月还有最后两周,情况在不断变好。期待我们计划里的其他资产,也会迎来再平衡的一天。
3
每周收益
截止至190915,今年累计收益率12.76%,同期沪深300收益率31.94%;整体持仓收益12.46%。
本周卖出一网格华宝油气。
投资策略篇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免费星球「人生是滚雪球」。如果文章对你有用,可以点个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