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睡眠日 | 长睡眠星人的“夜与夜”

唐妍双 朱金鑫 假装在读书 2023-04-11

记者丨唐妍双 朱金鑫

编辑丨盛馨予

本文共3629字 预计阅读8分钟


每天要睡满10个小时的南瓜,总是宿舍最后起床的一个,“一直以为是自己太懒了,直到我遇见了长睡眠小组的家人们。”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也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随着睡眠的重要性为人们所熟知,失眠问题受到大众关注。但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所斗争的对象是与一般人相比更为强烈的睡眠需求。那些不分日夜的困倦与挣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寻找自救的方法,尝试追回那些被睡眠“偷走”的朝阳。


长睡眠人群小组/截自豆瓣




 01 

我们天生“爱”睡觉


大三的时候,小倩因为在课上睡着而被老师喊起来批评。那一刻她感到委屈和不解,明明前一天晚上特意提前休息了,为什么第二天还是控制不住想要睡觉?

从中学起,“睡不够”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小倩。作息表留给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到8个小时,这对她而言是一种慢性折磨。“没有一天是能睡够的,每天起床总要干呕好久。”起初妈妈以为她得了胃病,带她去医院做胃镜,却没有发现任何消化道异常。

“后来我在网上查了科普报告,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普通人’。”小倩说。

根据美国睡眠协会统计,世界上约有2%的人属于“长睡眠者”,小倩正是这少数中的一员。“长睡眠者”是2020年公布的医学名词,属于正常人群中睡眠需求较高的极端群体。和同年龄组的一般人相比,他们在24小时内需要的睡眠时间明显更多,通常超过10小时。

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凤介绍,通过日常记录睡眠日志,并以体动仪监测自己的睡眠时长和质量,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长睡眠者”:如果在至少七天时间内,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在排除嗜睡相关疾病的可能,且在经过充足睡眠后的清醒状态下无功能受损,即可确诊为“长睡眠者”。


日常的睡眠状态/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长睡眠者”的睡眠现象被医学界认为是正常睡眠的生理变异,即在睡眠时间延长之外,他们的睡眠生理、睡眠结构和睡眠效率基本正常。只要满足睡眠时长的要求,就不会出现睡眠质量差和白天思睡的问题。

反之,一旦睡眠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找上门来。夜里睡不够使小倩在白天难以集中精神、做事效率低,有时甚至无法控制地进入昏睡状态,伴随而来的经常性头晕和耳鸣症状也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沾床就睡,有空就睡。”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现状,“有时课上也会睡,两节课半睡不醒,一节课完全昏睡。”小倩打趣的话语背后,是身为一名长睡眠者的辛酸和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王恒对于自己“长睡眠”的记忆,比小倩来得更早一些。从小学开始,他就是一名“睡眠优等生”——从来不需要父母的催促,晚上8点就会上床睡觉,早晨到快上学的时间才堪堪能被叫醒。和小倩相似的是,高中时代也给王恒留下了很多痛苦的回忆。“平时睡不够,只能在假期争分夺秒,连睡12个小时,聊作补偿。”

进入大学后,王恒更是一度失去了“上午”的概念。为了确认自己的情况,他也咨询过医生,被告知“如果睡足之后不会再出现缺乏精力的问题,那就能排除疾病性睡眠的可能,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尝试自行调节”,才得以放心。

“现在的作息规律了很多,工作日我能保持每天10小时的睡眠。周末会更多一些,大概能睡到11个小时。” 较之从前,王恒对自己现在的睡眠状况感到满意。




 02 

长睡眠,不只是“上帝的玩笑”


“睡着的时间越来越长,是这两年的事。”

在长睡眠人群小组里,除了小倩、王恒这样的先天性“长睡眠者”,还有很多人的长睡眠需求是在各种现实因素催化下产生的结果。

在小D的记忆中,初高中最疲惫的时候都不需要午睡,可进入大学之后,她一天中的睡眠时长加起来能超过13小时。

出于对自身情况的好奇,她在“长睡眠人群小组”里翻看其他组员讲述的经历,寻找可能的原因。在看到一条经验分享帖中对于“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睡眠”的科普后,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正常人血液中的VD含量通常大于等于30ug/L,而她只有11.9ug/L。现在,小D开始有意识地补充维生素,争取早日拥抱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


小D在小组中看到的分享帖/由受访者提供



生理及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诱发后天性长睡眠的潜在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黄世昌指出,熬夜、情绪压力和过度疲劳造成的长睡眠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果长期存在睡眠过多的问题,则应当考虑是否存在病理上的原因。

“我小时候,曾经有过在小伙伴们敲击锅碗瓢盆的噪声中继续安睡的‘壮举’。”然而如今的南瓜,再难拥有过去那般深沉而自然的睡眠。长睡眠这位“不速之客”,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

繁重的工作和频繁的人际交往带给她身心的双重疲惫,南瓜开始在潜意识里将睡眠当作“逃避现实”的方式。“睡眠可以让我进入另一个世界,不用理会那些让我困扰、悲伤和烦躁的事情。”

如今的南瓜在医院实习,过长的睡眠导致她经常因为睡过头而旷工,这让她倍感压力和煎熬。睡不着又睡不醒,南瓜在困倦中消耗着一个个白天与夜晚,陷入了痛苦的恶性循环。

“我的一天除了夜晚,还是夜晚。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是我最大的苦恼。”南瓜说,“希望能早日查明原因,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03 

“醒来吧,沐着新春的朝阳”


在意识到自己的睡眠无法契合正常的生活节奏后,小倩尝试进行自我调节。

比如,在课上犯困时,她试图用疼痛让自己保持清醒:用手掐、甚至用针扎。“但这都不管用。”强烈的睡意会完全覆盖痛觉带来的短暂刺激。相比之下,咖啡因对她更加有效,但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下一次更长的睡眠,所以她只敢在考试前一天喝咖啡。

自我调节失败以后,她决定向医生寻求专业意见。小倩就诊的医院没有专门的“睡眠科”,咨询过后,她挂了神经内科。面诊的20分钟里,医生详细地询问了小倩的睡眠史和心理状况,包括具体的睡眠时间、睡眠深度、长睡眠开始的时间,以及近期的焦虑程度。

面对小倩的情况,医生显得有些无措:“我第一次遇到你这样的病人,以前都是失眠的,睡太久的倒是少见。”最后,小倩从医院带回了几张检查单和一些护心护肝、辅助睡眠的药物。“也许是因为情绪压力太大,我最近经常做噩梦,本来就不够睡,现在更加睡不好了。”小倩知道这些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她的睡眠问题,但她仍然抱有期待:“希望能在该睡的时候睡好,能在白天保持清醒,就足够了。”


记者前往医院咨询获得的检查单


同为“长睡眠者”的王恒心态要好得多。他喜欢用另一种方式解读自己比别人更短的“白天”——“睡的时间长就意味着醒的时间短。清醒的时间显得更加珍贵,也会促使自己多做一些事情。”

几天前,王恒突然在早晨七点半精神充沛地醒来,这种感觉对他而言很新奇。而更让他惊讶的是,后来几天他依然可以通过七八个小时的睡眠达成自然醒,也很少像过去那样时不时犯困。

“早上醒来读会书,觉得清静安宁。一天原来可以这么长,感觉自己‘活得更久’了。”对于自己的变化,王恒觉得非常惊喜。

在梳理和比较之后,他认为这要归功于自己最近开始的山地车练习——第一天,王恒骑行了11公里,第二天则骑到了17公里,打卡一周后,他把每天的骑行里程稳定在15公里左右。与之相应的是,他的睡眠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已经可以保持一般观念中的“8小时健康睡眠”。天气渐暖,衣装也轻便起来。王恒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到长睡眠人群小组,鼓励其他的小组成员通过运动来调整作息。


图片来自网络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运动健身人群中的59.80%认为在健身后睡眠更加安稳,56.22%反映需要的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带着愉快的心情坚持锻炼。你会发现好处不只是睡得香了。”王恒说。

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汤浩也就此提供了一些建议:大部分人可以选择与长睡眠“和解”。适当引用咖啡、浓茶,避免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有意识地提早入睡时间,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长,以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调整作息就像跑步锻炼耐力,起码要坚持一个月以上。”而当长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时,则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睡眠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中枢兴奋剂或抗抑郁药物。

 或许在睡眠障碍者眼中,“长睡眠”像是某种甜蜜的烦恼。但对于长睡眠人群来说,供人们驻足歇脚的甜美梦乡,却是他们渴望而难以走出的漫漫长夜。多一些关心和理解,脚下的道路就能少一分坎坷与艰辛。


图片来自网络


“接受自己,然后寻求改变。找到自己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作为曾经长睡眠人群中的一员,王恒为“战友”们加油鼓气,“顺其自然,相信自己总会走出来的。毕竟方法那么多,说不定哪一天就遇到了!”

(为保护受访者,文中所用皆为化名)




// 排版 :冷新怡

//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记者实地拍摄 豆瓣网

// 指导老师:杨晓霞 张弢 张宁

// 出品:南京师范大学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


推荐阅读

我们的上一篇也不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