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靠嘴才能记住!
在成都东部新区这座每天都有新变化的未来之城,街道的角落里,依然保留着市民熟悉而欢喜的老地方。老街老巷,不仅是新区宝贵的历史印记,也是本地人才懂得的原汁原味,是每一个享受生活、热爱美食的食客聚集之地。
每当华灯初上,三岔街道场镇“烟火”四起,不管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还是不想自己动手的“家庭大厨”,都能寻到自己喜欢的味道。餐厅里的江湖菜、小馆子里的蛋炒饭,还有一溜儿的本地特色羊肉汤,都能在寒意渐浓的深秋,给肠胃和心情添一把火。
当第一辆其貌不扬的小推车出现在三岔场镇,便昭示着这场美食聚会已经开始。不一会儿,烤冷面、炸土豆、卤兔头、泡鸡爪、香辣鸡翅……天南地北的美食纷纷走上街头,光是看着招牌上的名字,就能勾起肚里的馋虫。随着夜色加深,叫卖声此起彼伏,再加上小朋友的欢叫声、汤锅里翻滚的咕噜声、辣得出汗的呼呲声……汇集成小镇夜色里最生动的音符。
夜市没有烧烤摊,快乐就要少一半。在一天忙碌劳作之后,走在人头攒动的夜市里,烧烤摊的诱人香气老远就开始“勾引”人。
三岔场镇里的烧烤摊是一个小门面,门口的桌子只有几张,不想dia回去吃就得早点来抢桌子。香菇、大青椒、土豆坨坨,鸡翅、鱿鱼、小龙虾……常见的烤串儿这里基本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每样都想来一点。老板的烧烤技术在火里锤炼了20年,据说曾经还把烧烤摊开到了昆明。“感觉还是我们成都的好吃嘴更多一些!”
“先刷点秘制蘸料,再上火这么一烤,味道就更香了。”说话间,十多把串儿在老板的手里来回翻转,在高温下泛出金黄色,滋滋冒油。随着一声“要不要葱花?”在小桌子旁等候的好吃嘴们就知道烤串儿要上桌了,齐刷刷地放下手机、腾开桌面,开始这场午夜的狂欢。
除了品类五花八门的烧烤摊,其他小吃摊也不遑多让。
母女档的土豆饼摊前,妈妈负责手艺,女儿负责招待客人,在喧嚣的夜市里显得温馨治愈。土豆切成丝,倒进特制的容器里,在出锅之前,除了油什么都不加。十来分钟的时间,土豆丝变成土豆饼,金灿灿的外表烙印出焦黄,就达到了出锅的标准。配料也很简单,撒上辣椒面、孜然粉、盐,以及成都老板们执着的灵魂配料——折耳根,一份土豆饼就可以打包带走了。小小的、热气腾腾的土豆饼,通常在逛夜市的路上就会被消灭干净。
再走几步,热烘烘的蛋堡、有人爱有人恨的臭豆腐、配料丰富的手抓饼,还有圆润可爱的章鱼小丸子、美味多汁的水果捞……让人挪不动脚,只恨少长了一个胃。
家住三岔场镇的小卫,是夜市的常客,“下班之后叫上兄弟伙来这搓一顿,这是打工人给自己的奖励。”你带点饮料,他去别的摊上买点小吃,烧烤摊就是几个年轻小伙儿的“根据地”,喝汤吃肉、谈天说地,是生活,也是青春。
小吃摊满足了胃口的多样性,苍蝇小馆则让身体和精神得到休憩。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人举家前来,围桌而谈,在美食面前享受合家之欢。也有人独自前来,点一二小菜,品两口热汤,热闹都是别人的,他独得一份自在。
中餐馆的老板在场镇开店有十几年了,炒菜、烧菜、蒸菜样样都会。熟客老许说,“在这吃了几年了,老板把我们的口味都记熟了。”不忙的时候,老板也会坐上餐桌,和客人们把酒言欢,不管是熟悉的回头客,还是随便找了一家钻进来的寻鲜食客,在几句话间就有了“下次再来”的交情。
头顶有月,桌上有串儿,街巷里烟火迷人,市井里经久不衰的人间烟火,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拼搏和热爱。这份人间烟火给我们喜悦,也给了我们抵御“寒冷”的勇气。不管经历何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因为,这座新城,如此可爱!这人间,始终值得!
记者 | 卢平
摄影 | 王勤龙 彭肖
编辑 | 东东1号
你还想看看这些↓↓↓
1 | |
2 | |
3 |
东粉儿福利群来了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