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老王:靠吹羊皮,就能横渡黄河?

摄影老王 宿集营造社 2023-06-27

「羊皮筏子?现在还有啊?

南方籍的编导放下手里的泡面,激动到破音,「那赶紧的啊,这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得去搞点素材。」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已经是我来宁夏中卫出差的第12天了。


来之前,编导信誓旦旦地说:这次内容虽然多,我们紧凑一点,一周能搞定。

来了以后,每一天她都能从这片黄土地上找到「难得一见」的东西。

比如,羊皮筏子。


这不是我第一次拍羊皮筏子,五年前,我们在黄河边其实拍过一条。

记得当时的船夫说,早就不做这营生了,也就是帮帮我们。

走之前,他折回来问我要了一个电话,嘱咐说,片子出来了,务必给他发一份。

「村里再没人做这个了,想给孙子留个念想,等他长大了,看看爷爷以前是做什么的。」


这一次,听说有剧组专门来村里,为了拍羊皮筏子。

宁夏中卫,鸣钟村。距离黄河宿集直线距离5公里。

和北长滩很像,鸣钟村也是黄河边的村子,村里80多户,260多人,收入主要靠枣子等果树。

鸣钟村的优势是离沙坡头景区更近,据说政府正在对附近村庄进行旅游改造。


1956年生的张天明,鸣钟村村民,是制作羊皮筏子的第四代传人。

现如今,方圆十里只有他还在做羊皮筏子,「家里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在做这个。」

自汉唐以来,从青海到山东,羊皮筏子可以说是黄河沿岸最常见的摆渡工具,见证了几十代的人生沉浮,递送了百年间的春夏秋冬。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羊皮筏子已经从一种交通工具,变成一个非遗传承项目,一种观光体验。


「我们小时候,排子(羊皮筏子的俗称)就是家家户户的自行车,一个100多块钱就够了;现在做一个,起码8000多块。」

自打被评为非遗传人,张天明家一年要做300多个羊皮筏子,大多是景区采购去做漂流项目,少量作为工艺品被买家收藏。


也因为这个称号,吸引了影视剧组过来取景拍摄。

「以前都是很随意的拍摄,哪像这次,一个镜头都要拍十几次,一句话都要反反复复录上十几遍,太仔细了。」


关于羊皮筏子的制作,有一个顺口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

最大号的羊皮筏子需要600多只羊皮胎扎成,更多是像我面前这种,13只羊皮胎扎成的,可坐五六人,供游人体验黄河漂流。

在鸣钟村的几天,近距离看到羊皮筏子繁琐漫长的制作过程,心情有点复杂。

一方面感叹民间工艺的想象力和精细程度,另一方面又觉得:

离开了黄河水,羊皮筏子真的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是摄影师王宁
一年300天在山野
让更多人爱上乡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