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反垄断(一):从四年的因到四个月的果
反垄断又上新闻联播了,这次是出现在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里。最近,反垄断一直都是舆论和坊间热议的话题。支持反垄断的人们,从民生、从资源优化等角度论证自己支持反垄断的观点;而反方的观点也很有意思。
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指责反垄断支持者对社区团购缺乏研究,是贩卖焦虑、操纵民粹、收割流量;说菜场小商贩收入高于985毕业生,蔬菜一批二批更是暴富,社区团购与这些人争利不算破坏民生;最后甚至上升到扣帽子的高度,说对方“一边乱喷互联网或互联网巨头的恶,一边在享受互联网给他们赋予的乱喷的自由和便利”,更严重点说“是抹杀了党、国家和人民在近二十年来的部分努力和功绩。”
文章截图
笔者对作者的观点不予评价。但在周一下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对三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决定,验证了笔者越来越确定的一个观点:流量巨头的黄昏已经到来,打破垄断后,创新经济的黎明才能出现。
到这里笔者插播一个感慨:时代已经变了,不会和你说一声再见。这句话曾经是互联网巨头说给自己颠覆的传统产业的,现在反射到了他们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回头看,很多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首先回顾过去4个月发生了什么,然后回顾过去4年发生过什么,这样就容易理解这些变化为何会发生,也能初步厘清未来反垄断、促进资本有序扩张的政策框架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回顾下过去4个月发生了什么?
这段时间的主角的是蚂蚁集团和支付宝,配角是蛋壳公寓事件,从外滩演讲炮轰中国金融体制揭开高超的序幕,到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嘎然而止。以下是时间线:
8月25日,阿里集团旗下蚂蚁集团(支付宝和相关业务的主要运营方)公布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正式A/H股科创板启动上市进程;
9月18日,蚂蚁集团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核,同意过会;
9月25日,计划战略配售蚂蚁集团的五大配售基金开售,期间发生了蚂蚁在自家支付宝app内推售此五大基金被质疑违规的小插曲;
10月24日,马老师在上海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等,引发舆论热议;
10月26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A股、港股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预计A股募资额超1000亿元,A股发行总市值2.1万亿元,一举超过茅台、工行、平安、建行等,有望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时蚂蚁集团被给与688688的科创板代码,同大股东阿里巴巴(HK1688)以及发行价68.68元相呼应。
——笔者注:到此实际上是外滩金融大会讲话后监管层第一次表态,表态者是证监会系统,蚂蚁的上市没有任何收到实质性影响的意思。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大致的内容主要是:
——笔者注:到此是外滩金融大会讲话后监管层第二次表态,表态者是国务院系统。
11月2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约谈阿里系三位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同时,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在跨省经营、资金来源和杠杆率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笔者注:这是外滩金融大会讲话后监管层第三次表态,表态者包括了在外滩大会后依然对蚂蚁金服放行的证监会系统。到此为止,外界尚不认为蚂蚁集团的上市会遭遇障碍,因为《暂行办法》的出台早有预期,而在原定上市前2天出台这一规定,更像是相关部门希望在蚂蚁上市前把该出台的政策赶紧出台,防止上市后出台重大政策影响股价对股市造成影响,给各方都有一个满意的交待。当天蚂蚁集团的上市进程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11月3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突然发布一则公告,宣布暂缓蚂蚁金服上市。
——笔者注:当晚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外界的预期,所有之前推测的逻辑被全部推翻。而且因为上交所暂缓上市的决定是在下班后公告的,也就是说形势在这一天才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外界开始意识到前一天四部委约谈并公布《暂行办法》时大家所理解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也从此笔者坚信之前的互联网模式出现了系统性的风险。
11月6日,媒体报道,蛋壳公寓深陷流动性危机,接连传出公寓断网、拖欠合作伙伴账款及当东租金的消息。
11月25日,深圳住建局应对蛋壳事件通知,明确物业不得通过停水电等方式驱赶相关蛋壳租户。
11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征求意见稿),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需要以“预防和制止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前提。
——笔者注:这是中央部委层面第一次发布互联网反垄断法规,反垄断开始来真的了。
12月1日,上海房管局约谈蛋壳公寓,要求企业妥善处理矛盾纠纷。
12月3日,蛋壳公寓暴雷引发命案,广州蛋壳公寓一18楼据称因被房东强制清房租客愤而坠楼。
12月11日,中央召开会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人民日报评社区团购:别只惦记几捆白菜,科技创新更令人心潮澎湃。
——笔者注:这是中央第一次表态反垄断并提出反对资本无序扩张,央媒同时针对社区团购表态,对其采取不赞成态度,但对互联网平台本身并未否定,只是要求以基础科技创新为方向。
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对三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决定: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银泰商业股权、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股权、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股权。阿里巴巴投资、阅文集团、丰巢网络因为违反《反垄断法》第48、49条,被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笔者注:这是蚂蚁金服、蛋壳公寓、社区团购事件发生及相关法规公布之后,有关部门第一次采取针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处罚措施,处罚程度较轻但向社会明确释放加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的信号:今后互联网任何涉及到垄断或无序扩张的行为都会遭到法律和行政层面的严厉监管。
小结:可以说,如果梳理下过去4个月的时间线,11月之前互联网平台依旧高歌猛进、顺风顺水;而到了12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方向已经无比清晰,如果再有什么侥幸和观望心理,那么只能说是战略性误判形势了。
那么,这四个月的巨大变化,都是因为外滩大会上的那场不当的演讲,或者因为租房纠纷引发的一次不幸么?肯定不是,其实我们如果再拉长时间线,从4个月到4年,就可以看到打车软件、瑞幸咖啡、共享单车、蛋壳公寓、外卖软件等一众耳熟能详又极具争议的互联网大事件,梳理一下这些事件的过程,就很容易发现中间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招致了反垄断和反资本无序扩张。
看看过去4年互联网领域发生过哪些大事件?
一、打车软件三合一,烧钱百亿最终归于垄断:
2016年8月,在短短的几年内耗尽几百亿元进行补贴的网约车大战以整合达成垄断告终,占有场最大份额的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宣布合并。而在前一年的2月14日,嘀嘀打车已经与快车实现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约车行业竞争状况的广泛关注。
2016年8月18日起,滴滴出行平台实行司机和乘客分开计价,之前的计费方式是对司机端收取的每单20%抽成,每单收取0.5元,外加1.77%管理费。
2016年9月,商务部表示,滴滴优步合并未向商务部申报,已对滴滴优步合并案开展反垄断调查。
2016年9月26日,滴滴出行对外宣布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双方在城市出行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2017年2月1日,在舆论压力下,滴滴出行正式在上海取消加价功能。
2017年3月8日,滴滴出行宣布,网约车服务动态调价功能实行双重封顶机制。其中快车全国动态调价封顶将不超过29元,溢价不超过0.5倍;专车全国动态调价封顶将不超过59元,溢价不超过0.5倍。
2017年4月7日,滴滴出行宣布滴滴快车将从4月10日开始在北京引入“分时计价”模式和新计费标准,“削峰填谷”,鼓励人们错峰出行。
2018年1月17日,滴滴宣布共享单车平台(滴滴出行APP内标签为“单车”)将在北京、深圳上线,平台目前包括小蓝单车和OFO小黄车,其中小蓝单车免押金骑行。
2019年4月22日,滴滴首次公布网约车抽成比例:平均抽成19%,其中7%返还司机。
2020年3月,滴滴推出花小猪平台,通过违规车辆和人员在三四线城市中抢占巡游车和正规网约车市场,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0元打车,是带有明显垄断性质的行为。
2020年7月24日起,滴滴将在杭州、厦门、苏州、无锡等13个城市试运营全新品类特惠快车和滴滴特快。
2020年11月21日全国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致函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管理部门要求:坚决反对网约车巡游化,呼吁开展平台反垄断调查。
——笔者点评:打车软件的问题主要涉嫌这几方面:
1. 低价倾销以求垄断市场:打车软件初创期搞的补贴力度很大,用户甚至打车不花钱,很快就达到了用户为贪小便宜普遍安装打车软件,养成软件叫车习惯,达到了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为后面的垄断铺平道路;
2. 使用垄断杠杆:比如最开始是出租车叫车,然后是快车等非出租车,然后是并购或者拓展共享单车,前段时间社区团购火热的时候,这类公司甚至一度想要扩展买菜领域,就是利用自己在出租车领域形成的用户使用习惯对别的领域进行渗透,抢占份额以求最终垄断;
图中业务是否属于网约车业务都值得商榷,这些涉嫌使用垄断杠杆
3. 违规违法运营:近日,滴滴出行在海口市举行的某嘉年华活动中,推出“扫码上车”功能:网约车在现场排队等候,乘客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后,即可上车出发,订单的计费规则与海口当地的滴滴快车计价规则一致。这就涉嫌网约车“巡游化”(也就是路边“扬招”叫车),
目视识别、扬招停车、扫码上车,是否属于打擦边球的巡游车业务?
二、瑞幸咖啡:开业9个月上市,上市9个月退市
2017年10月, 瑞幸咖啡第一家门店在银河soho开业。
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3个城市试营业。试营业期间,瑞幸咖啡累计完成订单约300万单、销售咖啡约500万杯,服务用户超过130万。
2018年5月8日宣布正式营业,已完成门店布局525家,经过4个月产品、流程和运营体系的磨合。
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
截至2019年3月末,已在中国28个城市开设了2370家门店,并计划在2019年大幅增加门店数量。
2019年4月18日,瑞幸咖啡获得1.5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登陆纳斯达克,瑞幸咖啡的交易代码为“LK”,公司市值约42亿美元。
2019年7月16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第3000家门店开业。根据计划,到2021年底前,瑞幸咖啡要建成门店10000家。
2019年8月14日,瑞幸发布IPO后首份财报:总营收过9亿,新增交易用户590万。
截至2019年底,瑞幸咖啡直营门店数达到4507家,交易用户数突破4000万,APP持续霸屏APP Store美食佳饮排行榜首超过200天。
2020年1月31日,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浑水(Muddy Waters)直指国内互联网咖啡品牌瑞幸咖啡(Nasdaq:LK)数据造假,称瑞幸在IPO之后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
2020年4月到6月,瑞幸咖啡接连发生管理层动荡,CEO、COO去职,并重组董事会。
2020年6月27日,瑞幸咖啡发布声明称,公司将于6月29日在纳斯达克停牌,并进行退市备案。
2020年7月31日,财政部、证监会、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宣布对瑞幸的调查结果并表态将进行处罚。
2020年12月17日,瑞幸官微称已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部分前员工涉嫌财务造假事件达成和解。
——笔者点评:瑞幸咖啡自试营业到首轮融资仅9个月,到上市仅18个月,到停牌退市备案仅32个月。咖啡在中国的确有巨大潜力,瑞幸也很快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心智,但始终没有达成可靠的商业模式,最终涉嫌财务欺诈。由于发展过快,且中国咖啡市场尚属于待开发状态,所以瑞幸咖啡的低价补贴策略似乎并未对其他竞争对手构成太大影响,也谈不上对消费者进行垄断剥削。不过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不是主观上没能力或不打算这么做。
三、长租公寓:疯狂扩张的旁氏骗局?
2018年2月,成立3年的蛋壳公寓完成1亿美元B轮融。
2019年1月,蛋壳公寓以2亿美元全资战略收购知名长租公寓运营商爱上租。
2019年4月到10月,蛋壳公寓先后因广告陈述和打断代理房屋的隔断并对外招租,接连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东城分局和北京市住建委处罚。
2020年1月17日,蛋壳公寓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股票代码“DNK”,市值达27.4亿美元。
2020年2月2日,有全国多地、多位蛋壳公寓房东陆续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称,蛋壳公寓告知其未来一段时间在房租支付上会有所延期,并要求额外一个月的房租减免。
2020年2月初,蛋壳公寓由于“强制”房东们免租,却不给租户免租的消息,引发舆论质疑。随后,深圳市发生蛋壳公寓业主讨要租金聚众维权事件。
2020年2月14日,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针对蛋壳公寓拖欠业主租金及要求业主“免租”等事项,深圳市住建局已经约谈深圳蛋壳公寓相关负责人。
2020年6月18日晚间,蛋壳公寓公告称,公司CEO高靖涉及有关部门的调查。
截止2020年11月,蛋壳公寓在国内13个城市提供长租服务,运营公寓数量超过40万间。
2020年11月起,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多地蛋壳公寓办公区域开始出现大规模解约维权事件。
2020年12月4日,最高法副院长杨万明回应“蛋壳公寓爆雷”:有关地方和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蛋壳公寓自成立到首轮融资用时3年,再用2年上市,上市后不到半年发生大规模维权事件。短短5年事件,蛋壳公寓可谓野蛮扩张、一身毛病:
1. 违约、拖欠、信用低下:目前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爆出来的包括:不理会租户提供网络设备维修请求并取消维修订单、单方面暂停宽带使用、逾期支付业主租金、拖欠合作伙伴的账款、欠装修工程的款项;
2. 资金紧张、庞氏骗局:2015年到2019年,蛋壳公寓从2434间公寓猛增增长180倍,至43.83万间,同期其经营状况且亏损严重。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蛋壳公寓营收分别为71.29亿元和19.4亿元,亏损则分别为34.47亿元和12.34亿元。巨额亏损的背后是走钢丝的现金流。快速扩张意味着蛋壳收到的租金和融资端都被用来扩展新的房源,现金储备严重不足,所以在今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房屋出租困难的情况下,蛋壳公寓出现各种租客服务违约、供应商违约、拖欠账款、拖欠租金,甚至拖欠工资的情况就都不意外了。
四、共享单车:大量投放无偿占用公共资源、废车堆积如山造成巨额浪费
中国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2014年到2016年,OFO、摩拜单车等相继成立,探索无桩共享单车模式;
2016年底开始,投资人对共享单车模式不断看好,大量资金涌入这一行业。行业先行者的OFO和摩拜,获得大量融资并大举扩张。但是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无法盈利。
2017年底,OFO和摩拜仍处于严重失血中,账面现金不够支撑公司未来几个月的发展。
2018年4月,美团用35%的股权和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37亿美元估值,低于上一轮34.5亿美元的估值。共享单车开始大洗牌。
2018年12月18日,OFO被爆押金难退,排队退押金用户已突破1000万人。OFO拖欠押金用户1000万人,以每人99元计算,需退还押金9.9亿元;若以每人199元计算,那么OFO需要退还的押金总额高达19.9亿元。
笔者点评:共享单车目前尚未盈利,也没有找到商业模式,因此主要问题不在垄断,而在无序扩张上:
1. 滥用公共资源,主要是免费占用路权:路权即交通参与者的权利,是一种公共资源,应该对所有人开放,平等使用。共享单车作为商业型机构,虽然尚未盈利,但其超饱和地投放单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寻找盈利模式,挤占了其他人的路权,比如挤满人行道影响行人正常通行。
2. 资源浪费:成立3年的高峰期,共享单车在中国累计投放已超过1600万辆(2017年9月数据),双雄争霸结束的时候,留下各大城市垃圾场如山的共享单车,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截至目前,笔者尚未听到任何消息,说明共享单车相关企业为自己占用大量路权以及所产生的巨大浪费支付成本。
五、外卖:垄断、杀熟
根据《外卖骑手 困在系统里》一文和美团财报,笔者梳理过去四年里美团对商家和骑手做了如下事情:
2016年,骑手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当年美团从平台商家抽成平均比例为5.98%;
——餐饮业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发票上的税率为3%,一般纳税人开具发票上的税率为6%,此时美团从商家抽成已经相当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水平;
2017年,骑手变成了45分钟。当年美团从平台商家抽成平均比例为9.50%,增长将近一倍;
2018年,骑手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当年美团从平台商家抽成平均比例为12.65%;
——此时美团从商家抽成已经相当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水平的2倍;
2019年,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而对饿了么骑手朱大鹤来说,“那是2019年10月的某一天,当他看到一则订单的系统送达时间时,握着车把的手出汗了,‘2公里,30分钟内送达’——他在北京跑外卖两年,此前,相同距离最短的配送时间是32分钟,但从那一天起,那两分钟不见了”。当年美团从平台商家抽成平均比例为14.18%,美团第一次实现盈利,22.39亿元;
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全民隔离在家给美团这样的外卖公司更大的市场机会和话语权,港交所中期报告显示美团从平台商家抽成平均比例为14.18%,盈利6.31亿元;
2020年9月8日,《人物》发布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将对平台经济的讨论引向舆论高潮。
2020年12月16日消息,《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文章刷屏,反应美团和其他外卖平台存在利用大数据杀熟现象,会员的配送费居然比非会员的还要贵。次日,美团外卖回应称,文中提到的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
——笔者点评:外卖软件涉嫌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倾销以抢占市场:百“团”大战,补贴开道的历史不用赘述;
2. 通过并购增强垄断地位:2015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在当时以美团、大众点评、糯米为首的三巨头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市场地位大幅提升,之后四年时间其对商家的抽成从5.98%翻了一倍提高到14.18%。
3.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外卖软件对外卖小哥的压榨、对商家的提成、对用户的杀熟,都是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体现;
是什么让屠龙少年变成恶龙?
网约车、瑞幸咖啡、长租公寓、共享单车、外卖……过去的四年,曾经在当作“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占据三席的互联网平台裹挟资本,扩张方式日益粗暴,从BAT时代的“搜索、购物、社交游戏”的线上扩张渗透到出行、餐饮、居住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平台流量入口的优势,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手段越来越粗暴、越来越急功近利。
究其原因,是自2015年中国互联网流量迎来拐点后,互联网巨头维持高增长以回馈资本回报的压力越来越大,互联网及其背后的资本,就像一个贪婪的流量巨兽,越吃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扩张,吞噬更多的流量和用户,才能满足自己贪婪的胃口。
2015年后,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逐步放缓
如果说只看过去四个月,只能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拐点的话,那么像前文所述那样把时间轴拉得更长去看,其实流量平台巨头已经向着成为恶龙的方向狂奔了至少四年了。
打车软件、外卖软件等成功垄断的领域,互联网经济“烧钱-合并-垄断提价”的套路已经被玩的越来越熟、资本扩张越来越快、垄断行为越来越明显;而共享单车、长租公寓、瑞星咖啡等领域的盲目扩张,带来的是屡见不鲜的财务欺诈、缺乏资金监管的庞氏骗局,对民生、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稳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风险。
比如蛋壳公寓,截至2019年12月31日,这家公司共在中国13个城市运营了43.83万间公寓,假设每间公寓住3个租户,意味着蛋壳一旦破产清算,将有130万人的住房问题受到影响,这已经超过了著名旅游圣地丽江市的全部城乡居民总数。所以说现在的流量巨头,已经被资本的贪婪所绑架,变成了系统重要性公司。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
下一篇,我们将解读下2个月前美国司法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数字经济领域竞争的调查报告》,看看反垄断搞了上百年的美国,是怎么理解和处理互联网反垄断问题的,这样对于未来国内怎样实施互联网反垄断,也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点击二维码,关注龙马产研。
快来参与投票,你比较关注哪一类的反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