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奇点到来:未来30年改变世界的碳中和革命与中国崛起
旧时代在被抛弃的时候,甚至不会打一声招呼。
1月8日,国内新能源车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股价在盘中达到424.99元,市值达到9898亿元,距离万亿一步之遥。不到3年时间,宁德时代的市值上涨了超过12倍。与此同时,中石油的市值已经跌破8000亿。
曾经,中石油市值在2007年牛市顶峰的时候达到过1.24万亿美元的顶峰,按当时汇率计算,超过9万亿人民币。当时中石油董事长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表示:“基本满意”。
十年时间,沧海桑田。
中美欧开启碳中和竞赛
2020是个魔幻的庚子年。
如果50年后回顾这一年四季的大事,美国大选及后来的占领国会山一定会在国际政治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中美欧这一年最后3个月在碳中和方面的竞赛将来一定会被记成是改变未来30-50年国际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转折点。
2020年9月22日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整个中国实现二氧化碳“零净排放”。
在10.1假期,欧洲掀起第二个高潮。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60%,在欧委会7月提出的到2030年减排50%~55%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
美国也很快参与进来。刚刚在极富争议的选举中获胜的拜登曾是签署了《巴黎气候协定》的奥巴马政府的副总统,其在竞选推出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中,要求确保美国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净零排放,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
随即,中国又加码第二轮。
12月12日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宣布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碳中和开始成为政策加以推进,谁都知道这对一向以执行力强闻名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经,在环保这个竞技场上,西方为刀俎,中国为鱼肉。如今的中国,已经是新能源产业的最大玩家,出起牌来谁也不怕。
而现下的新能源技术,也不是重金投入却看不见收益,仰赖国外技术空耗民脂民膏,付出巨大代价才能玩得起的富国游戏了。
势易时移。正是内外环境的变化,让这场竞赛从碳减排的富国游戏变成了碳达峰乃至于碳中和的“强国游戏”,更是从欧美联手收割世界的屠场,变成中欧美三雄并立的竞技场。
10年内,光伏完爆火电 新能源车吊打燃油汽车
光伏:2026年有望彻底淘汰火电
在过去的10年里,风电综合成本降低了70%,光伏降低了80%。
光伏作为曾经昂贵的清洁能源现在有望变成最廉价的能源,毕竟太阳不会收费。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已经不需要补贴实现平价上网,部分地区光伏度电成本甚至低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
2018年底,国内单体装机最大(500兆瓦)的光伏领跑者项目与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上网电价平均为0.316元/千瓦时,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0.3247元/千瓦时近1分钱,光伏在中国正式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截至2019上半年,国内陆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成本(LCOE)约为50美元/兆瓦时,已经低于火电的63美元/兆瓦时,风电在中国正式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据麦肯兹2019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包含调峰成本在内的光伏度电成本将于2026年低于煤电。
这意味着到2026年后,即使没有环保政策,新建火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将高于光伏电站,而且光伏的发电效率仍然可以继续提高,成本继续下降。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燃烧了近200年的火电站很快就会被光伏淘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新能源汽车:打破里程焦虑,用智能化淘汰燃油汽车
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首先是续航里程,但过去5年电池的能量密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4年起步阶段,市场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到100瓦时/公斤左右,普通轿车续航达到100~150公里;
近两年,通过三元电池技术的优化,多数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车达到了150~200瓦时/公斤的能量密度,上市新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达到400公里以上。部分车型,如特斯拉的Model S长续航版或蔚来新推出的ET7超长续航版,甚至达到700到1000公里续航,已经超过一般燃油车的里程。加上热泵,即使在冬天的北方有一定的里程折损,也不再有里程焦虑的困扰。
技术的升级还在继续,但续航里程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能量密度是为了缩小电池体积,降低电池成本和整车售价,并为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提供支撑算力和娱乐所需的能量。
到2030 年,全固态电池将取得突破。在能量密度上,可从现有150~200瓦时/公斤提升至500瓦时/公斤。在安全性上,固态电池不含电解液,安全性更高。新能源车的电池的体积、重量、成本进一步大幅下降,全方位吊打燃油汽车。
更要命的是自动驾驶将会完全淘汰燃油汽车。
燃油汽车从发出一个指令到机械传送启动大概需要400-500毫秒,而电动汽车的只需要30毫秒。在自动驾驶时代,这意味着一辆百公里时速的燃油汽车将会多出11米的制动距离。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电动汽车完胜。
这里小结一下,如果说10年前、5年前发展新能源还是看不到收益的战略投资甚至是纯粹的增加成本,那么现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是可以望见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金字塔了,率先突破、大规模普及新能源技术的国家,未来不但能掌握比别人更低的能源成本(光伏、风电、电动汽车),还能发展更酷炫的智能生活方式(自动驾驶、Robotaxi/Robotruck等无人驾驶商业模式),并且反过来用环保低碳的名义形成贸易壁垒,重新划分产业链。
因此,最近几个月中美欧三大经济体纷纷搞起碳中和大跃进就不难理解了。
完美逆袭的中国新能源产业
如果仅仅是新能源技术的成熟,而中国没有掌握这些技术,那么中国去加码碳中和无疑是给西方纳贡。因此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与《苍穹之下》当年的两头在外完全不同。
光伏:从两头在外到掌握核心科技
曾经,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都处于“两头在外”的状态,上游的高纯度硅材料依赖进口,下游主要出口欧洲。核心技术在别人手上,核心市场也不在国内,中国企业做的不过就是个加工厂而已。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从生产设备到耗材,到处都是中国企业领先的身影。在365光伏发布的全球光伏20强榜单中,其中15强为中国企业。
锂电池:中日韩三分天下有其一
2020年,中国有6个锂电池企业位居动力电池世界市场占有率前十。宁德时代稳居第一,比亚迪、远景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纷纷上榜。
新能源车:全球最强产业链已成,整车龙头孕育中
2015年查骗补曾经让新能源汽车蒙上“吃政策饭”的恶名,时至今日中国也没有出现一家可以与特斯拉相提并论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的领军企业,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比亚迪都欠火候。但多年的积累让中国打造了全球最具成本优势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吸引了宝马和特斯拉等公司将生产基地放在中国,利用中国的产业链降低其生产成本。中国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生产的66万辆电动汽车中约占40%,远高于美国的23%和日本的2%。
尽管目前中国在电动汽车整车和相关半导体、软件等领域尚待补强,但未来的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相较石油/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始终无法突破,已经有了极大提升。
在品牌定位上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突破了传统燃油汽车始终无法突破的高端市场,小鹏在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走的很积极,华为更是有望厚积薄发,后发先至,重写中国在智能手机时代逆袭的故事。
功率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是电子装置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新能源汽车,离不开功率半导体。有些不专业的说法,认为功率半导体是工业领域的CPU。
全球IGBT(一类功率半导体)市场下游应用领域
过去中国的功率半导体主要依赖欧洲英飞凌、美国安森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供应商,但近年来出现了斯达半导体、新洁能、东芯等纯设计公司,以及华润微、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中车时代电气等IDM公司。而上海的华虹半导体则在功率半导体的代工领域耕耘多年,其工艺和产能布局在全世界也处于先进地位。
近两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功率半导体出现了普遍的涨价和缺货,英飞凌等国外供应商往往率先保障本国客户的供货,对国内客户在供货和价格方面采取歧视性态度,给国内供应商带来了打入原本壁垒高企的供应链的机会。
以功率半导体中的IGBT为例,2020年斯达半导体和中车时代电气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取得了超过15万辆的装车量,加上比亚迪半导体自供的部分,国内去年超过130万辆新能源车粗估接近40万辆,也就是说超过20%的比例由国内企业供货。而随着未来新发布的车型尤其是B级车等中高端汽车逐步采用国产功率半导体产品,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升,实现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的完美逆袭。
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
中国显然是全球人工智能除美国外最大的一片热土。除了所谓的AI四小龙,以及寒武纪、地平线等芯片厂商,华为才是中国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底层创新和打造生态的最大希望。
在AI领域,华为实现了软件加硬件,训练加应用的完整布局。硬件部分,主要芯片产品是海思昇腾系列的AI芯片,包括Ascend 910和Ascend 310。其中Ascend 910针对云端应用,使用7nm工艺在350W的功耗上实现了256 TOPS半精度浮点数算力或512 TOPS 8位整数算力。
Ascend 910芯片结合华为的AI算法训练软件系统,就是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是唯一有望挑战英伟达DGX训练系统的人工智能平台。未来如果华为要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算法系统,或者向第三方企业开放,算法工程师就可以在Atlas平台上训练自己的算法,并在华为的车载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上装车使用。
虽然目前华为的芯片生产尚受美国禁令所限,无法落地,但相关技术储备表明中国的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已经具备借助这轮汽车革命打造美国之外的第二个生态体系的能力了。
总之,在未来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革命中,中国不会像前两次那样完全错过,也不会像第三次那样因为冷战而错过世界主流。相反,中国已经做好准备,准备利用这次碳中和革命,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变革的主要棋手。
未来世界能源图景骤变:足以重写国际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
笔者在这里将向读者描绘下2050年的美丽新世界。
到那时,中美欧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将通过国内的光伏、风电等电站提供大部分的能源,路上跑的是新能源汽车,仅保留少量火电、石油和天然气的电站用来调节光、风等能源在夜间、无风等情况下发电不足的部分需求。
而这些少量的煤炭、石油将主要在本国的煤矿和油气田生产,曾经繁忙的石油管线闲置着,无数邮轮停泊在中东的港口日渐朽烂,只有LNG船和天然气管道依然繁荣,演奏着化石燃料最后的华章。
整个地球的经济和地缘格局都将因此而发生改变。
全球能源格局大变:石油成最大输家
石油何其不幸,因为燃油汽车被新能源汽车替代,而成为最大的输家。
以中国为例,如果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那么从2018年到2050年,煤炭的消费量将下降94%,石油将下降74%,只有天然气会增加65%,其他的都是光伏和风电的天下。
对欧洲来说,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石油消费需要下降56%,天然气微升12%,而煤炭要下降94%。
这意味着按照中欧的能源结构规划,再假设美国和欧洲采取类似的政策,那么到2050年,目前占据全球石油需求53.4%的这三大经济的石油需求将下降50-70%,如果再考虑其他国家或主动、或被动的碳减排努力,全球石油需求将下降1/3甚至一半。
按照这个消费量推算,未来生产成本超过60美元甚至50美元的油井将因为亏损而退出市场,这意味着大部分国家的传统陆上油田、巴西深水海上石油、美国页岩油、加拿大油砂、俄罗斯北极石油等高成本油田将被永久性地关闭。
特别值得讨论的是成本不到20美元的中东油田,60美元的油价对他们来说似乎依然利润丰厚。但这20美元仅仅是油田本身的生产成本,对这些号称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来说,石油背负着整个国家,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财政平衡油价,这意味着油价需要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不至于让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对于中东、南美以及俄罗斯等大多数石油出口国来说,财政平衡意味着油价应高于80甚至100美元。
然而未来的世界,油价长期低于60美元,也就是说这些石油出口国家的财政将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些国家尤其是中东国家,社会发展还处于部落状态、封建时期,一直通过石油出口的收入供养高层,并拿出一小部分补贴底层民生,勉强维持社会稳定。那么如果油价未来长期低迷拿不出这些钱来,会发生什么看看过去几年低油价时期的阿拉伯之春就很清楚了:轻则如沙特、巴林、埃及发生政治和社会动荡,重则如也门、叙利亚陷入内战。
一旦这些国家因油价崩盘陷入社会动荡甚至内战,他们的油田会因为这种动荡出现大规模的减产,被动退出国际能源市场。这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石油需求,将由不那么依赖尤其出口的国家,甚至中国这种传统上的石油进口国的石油公司来满足。极端的情况下,中东等国家将来有可能不能再出口哪怕一桶石油,漫天黄沙中崛起的中东土豪,最后很可能得到的又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欢乐几家愁:或成最大赢家的中国
中国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借助新能源革命实现逆袭,笔者在上文中已经详述。下面将详解一下新能源革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影响:
石油方面中国有望实现自给。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91亿吨,石油进口量为5.06亿吨,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2%。根据碳中和的要求,到205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下滑74%,这意味着到2050年中国将不再进口石油,石油需求将全部由国内油田满足。
天然气仍然需要进口但来源分散化。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预计为125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45.3%,其中59%的进口天然气由液化天然气(LNG)通过专门的LNG船通过海运满足,41%由管道进口天然气满足。到205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增加到超过4500亿立方米,假设增加部分全部来自于进口,未来新建的中国中亚管道D线、中俄东西线将把当前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增加150%,满足一半的天然气进口量;其余的进口天然仍将依赖LNG船通过海路从澳大利亚、中东、东南亚等地进口。
根据中国石油的研究,新能源革命将降低中国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从目前的接近20%下降到2050年的7%左右,困扰中国多年的马六甲困局有望一扫而空。
新能源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另一个可能的好处就是国内产业布局的变化。
能源产业分为能源生产和消费两端,生产端比如光伏发电,而消费端前文讨论较多的是交通尤其是汽车这个环节,但其实还有工业、建筑等等其他能耗大户。
真正难以减排的是工业,比如说钢铁、合成氨、苯、乙烯、甲醇,还有水泥等耗能大户,未来要怎么做到近零排放?
核心答案就是用电,确切地说是电解水制氢。
对于这些行业来说,利用低成本的光伏发电或者水电电解水制氢,得到氢气作为基础冶炼还原材料以及化工原料的氢原料生产钢铁、化工和石化产品,在欧洲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路线图,有些技术已经开始落地。
以钢铁工业为例,当电价是在4个欧分的时候,电解水制氢,然后用直接还原铁来炼钢炼铁,它的成本可以做到和长流程的高炉炼钢流程成本相竞争。如果光伏的或者可能能源的电做到2.2个欧分的话,可以和短流程进行竞争。
目前在青海或者世界一些光伏资源非常好的地方,电价已经接近一毛钱一度电。因此未来,青海、甘肃、宁夏这些地方以及川西、云南、京津冀、东北等的光伏资源很好、但目前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大量的高耗能的冶金、化工、加工制造等行业将得到大量的产业转移,从而改变整个中国的产业版图,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开低走的欧洲誓言打赢碳中和战争
欧洲在新能源领域走得很早,风电、光伏都是在欧洲最早产业化的。风电领域,丹麦的维斯塔斯是毫无疑问的行业先驱;光伏领域,德国几乎以一国之力撑起了2015年之前的全球光伏产业。
除了发电、汽车两个领域之外,除了欧洲在其它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上有很多的积累,希望以此建立优势。曾有中国专家在化工领域的节能会议室发现,欧洲上百家公司、几百人参会而中国仅他一人作为政策学者而非工业专家参会。
欧洲很清楚在光伏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难于中国竞争,因此他们从2014年就开始设计路线图,搞技术研发,规划在2030年之前把所有和零碳排放相关技术研发完毕,掌控所有的知识产权。
面对去年9月以来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的积极表态,中国舆论仍认为是在讨好欧洲,意在推动中欧投资协定尽快签署。但在欧洲,11月份开始很多媒体的报道则形容这是开启了欧洲和中国的新能源战争。
除了推进新能源技术建立产业优势外,欧洲的另一个目标和中国颇为类似,那就是降低能源进口依赖。
在欧盟消耗的能源中,大约三分之二是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和原油。不过,约60%的欧盟能源需求依赖进口,最著名的就是俄罗斯的天然气。
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通过推动碳中和革命,到2050年欧洲的对外能源依赖将从目前的73%下降到19%。
大而不强的散装欧洲,夹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和地缘政治战略之间,太需要这个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只有特斯拉的美国,或将全失能源和地缘优势
如今的特斯拉似乎风光无限,但如果时钟往前拨回3年,美国实体经济最大的惊喜非页岩油气革命莫属。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从2009年的100多万桶/天增加到2017年的接近600万桶/天,帮助美国在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不但实现了石油自给甚至成为新的出口国。
过去全球能源依赖石油,而石油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中东。美军驻扎在中东等产油国,其海军控制了主要油运航道。“页岩油气革命”提升了美国油气的生产能力,使之从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摆脱了对南美和中东的石油进口依赖。这本来可以使美国更加无所顾忌地将石油当成地缘政治敲诈工具。除此之外,美国也曾一度希冀页岩油实现石油净出口,以此降低美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带动制造业回归美国。
但这一切算盘都将随着碳中和颠覆石油天然气而落空。
更要命的是,虽然拜登政府在新能源和碳中和方面很积极,但美国本身油气资源之丰富是中欧无法比的,更不存在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因此美国国内存在着比中欧都更强大的反对新能源的利益集团,这也是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撕毁巴黎气候协议的背后原因。
未来在美国这部戏码会反复上演:2022年中期选举、2024大选等无数的选举给油气产业相关利益集团无穷无尽的机会反击,然后民主党上台再180度大转弯。频繁的政策反转可能拖累美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造成其在新能源革命中落后于中欧。
几家欢乐几家愁:石油出口国全体委内瑞拉化
前文说过,需求大减将会把油价长期压制在50~60美元以下,而这个油价无法支撑几乎石油输出国的财政。理论上可以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荷兰病”几乎不能医治。国内的特权阶层、被补贴养懒的人民、地缘斗争下高额的军费开支,都使得他们几乎不可能赢得碳中和的挑战。
以普京大帝执政的俄罗斯为例。今年大约25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中,油气产业相关收入占比大约28%,如果未来油气出口需求因为碳中和下降一半,简单计算可以认为其财政收入将下滑14%。当然目前俄罗斯还有1200亿美元左右的福利基金即第二主权财富基金可以补充财政赤字,但坐吃山空也用不了几年,毕竟其第一主权基金的储备基金因为2014年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后被西方制裁,只用了3年就被消耗殆尽。
当然,以俄罗斯的地大物博,还有木材、天然气、氢能、农业等出口潜力可挖,维持目前的局面,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内乱,但下一个30年,普京大帝想还人民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00年前石油的发展和内燃机的发明曾让使用威尔士无烟煤的皇家海军感到焦虑,因为她无法在帝国本土找到足够的油田而不得不依赖中东殖民地远在万里之外的石油。
石油在20世纪见证了美国的崛起,扼住了元首的铁蹄,窒息了残暴的旧日本军队,也目睹了英法殖民帝国的衰落和苏联大厦的倒塌。
不同的国家因石油的崛起而兴衰,我们也将见证不同的国家因石油的衰落而喜悲。
“苍穹”洗地,女神翻车
回到2015年两会前的那个冬天,6年光阴转瞬即逝。
一部由央视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制作并担任旁白的,名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以类似TED演讲的形式在CCTV播出。
在104分钟的节目里,观众得到的信息是:燃煤与汽车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至少有50万中国人因心血管与心肺疾病早逝;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环境法规,但执法薄弱,甚至不存在;环保部人手严重短缺,资源极度匮乏;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常常对污染行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权有势的油气行业——其中多数为国企——对提高燃油标准相当抗拒,因为它们担心提高的生产成本会落到自己头上。
时值北京、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大陆地区都被雾霾笼罩,空气净化器卖到断销,北京大街上白天开车要开车灯。乃以忍受的空气污染令这部悲天悯人的记录片一时间获得了舆论共鸣。从官到民,都认识到环境污染严重到无法容忍的地步,必须加以应对。
在其后不久召开的国家两会上,环保部高官将该片比作中国版《寂静的春天》,称“柴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换取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
当时,柴静曾被冠以“环保女神”的地位,既获得官民一致认可,又和西方语境相契合,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罕见的通吃东西的明星。
然而,不到一个月,因为一段5年前的节目被网络扒出来,舆论180度大转弯。
那是柴静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次年两会后,也就是2010年3月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的节目。火药味十足的访谈中,悲天悯人的女神不见了,高举环保大旗、凶神恶煞、咄咄逼人的记者彷佛不是来自于央视,而是来自于CNN。
整个采访过程中,柴静一直持碳排放要以国家为单位的立场提问,而接受采访的丁院士则坚持碳排放应以人均为单位,彷佛提问者在代表西方发达国家攻击被采访者,双方立场泾渭分明。
当丁院士反复强调公平时,柴始终嗤笑。当丁院士反问柴,你难道愿意每年花一万亿买排放权时,柴反驳:你对外国人态度很不好!!然后柴又指责丁院士:你只是个古气候学家,怎么可以为中国政府做贡献?!
舆论大哗。一个月前处处以国人健康福祉为意的环保女神,原来是西方借环保剥削中国、限制中国发展的公知。
环保女神翻车了。国人对环保的诉求从一个月前的群情激昂中迅速冷静下来,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为了环保,牺牲发展、牺牲经济、甚至牺牲国运,值得么?
毕竟,在《苍穹之下》4年前的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面对过西方发达国家一致施加的巨大压力。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曾在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上,高声怒斥发达国家。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的,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
可以说,当时中国的舆论,即使在雾霾围城的时候,依然用怀疑畏惧的眼神看待环保这个来自于西方、被西方封为政治正确的概念,生怕“中最输”。
但时间能改变一切,时间也确实改变了一切,即使《苍穹之下》播出仅仅过去了5年时间。
今年12月7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14位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实施制裁,理由是“涉及取消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格一事。”
据报道,14名被制裁官员中,包括当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
而采访他的柴静,早在2013年十月就在美国生了一个女儿,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按照美国法律被赋予当地国籍。女神翻车后,柴静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据说已经定居美国。
世事沉浮,观点会发生变化。因为环保也好、减排也好,都不是目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才是目的。虽然今天的趋势和当年的背景发生了180度的逆转,但不管是当年的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屁股坐在太平洋的这一头,还是坐在那一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点击二维码,关注龙马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