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初评|《边水往事》的真实感可信吗?
听说星标的人长得都很好看。
质感美学的一砖一瓦
文|李欣媛
编辑|刘南豆
本文是毒眸【新剧初评】系列的第六篇。
在当下的内容市场,现实主义剧作并不稀奇,但如何在一个虚构架空的背景之下,讲好现实主义的复杂,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故事讲述少不更事的打工人沈星投奔在三边坡打拼半生的舅舅,然而舅舅在追要拖欠工程款的时候,卷入了当地的势力纷争,失踪再无下落,为了解救亲人,沈星闯入了三边坡势力更为复杂的达班,成为了当地话事人猜叔的手下,开始了“走边水”的亡命之路。
然而,想要赢得大众关注度,脱离出“一般”的标准,就需要建立“另类”的创新锚点。对《边水往事》而言,如何从虚构之中建立现实,是其完成创新的关键所在。
从内容层面上来说,小人物视角是讲述宿命论的最好抓手,也是彰显人性幽暗最合适的注解,《边水往事》不局限于塑造主线故事“沈星救亲”,还用不少笔墨写出了其它小人物的贪嗔痴。
拿着结婚纪念物跑到磨矿山赌石的男人,最终输的一无所有,成了街边的疯子,只有骗过他的王安全不忍为他披上了衣服;麻牛镇的治安官大做慈善,收养了一批无家可归的孤儿,实际上不过将他们培养为自己的打手,纵容一群孩子成为冷漠的杀戮者。
当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足够具有戏剧张力时,观众对于三边坡的凶险生猛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想象。
站在制作方面上来讲,《边水往事》的制作效果也夯实了虚构世界的现实基底。从片头字幕的特殊设计,再到三首片尾曲随剧情切换,这些处处暗藏的细节都契合了将整部剧张狂不羁的基调。
不仅如此,制作团队还专门请语言专家创造勃磨语,搭建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创造了一套社会规则、风俗习惯等。置景上,实景搭建了建东工地、海山矿场等决定故事发展的关键性场景。
从内而外搭建而成的“三边坡”,有了现实的基底,也就让观众有了强烈的沉浸感。
不过,为了让观众渐进式地理解三边坡,有游戏闯关的刺激感,制作团队选择将故事设置成单一视角,观众的视角始终跟随着沈星,去了解三边坡的世界规则,理解边境势力的复杂难测。
正是受制于这种单一视角,观众对于沈星这个角色就会寄予更多的期待。这意味着对沈星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行事逻辑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也意味着对郭麒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演技挑战。
尤其在这种戏骨扎堆的剧集之中,稍有不慎,演技的青涩生疏就显得极为明显。而根据目前观众的反馈也可以看出,对剧集不满的地方普遍集中于沈星这个角色。沈星在危机时刻做出的一些“降智”决策,或许可以归结于角色前期的成长不够,但是郭麒麟的演技也并没有很好地托住这个角色。
作为优酷白夜剧场的第三部作品,《边水往事》虽然跟前两部《微暗之火》《新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风格,但是三部作品不约而同构建了一个“世界”。比如,《微暗之火》人烟稀少的清水镇,《新生》中孤岛之上的“费可世界”。这种搭建而成的世界观,给了人物、故事丰富的延展空间,也让电影质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边水往事》粗中有细的质感,确实得益于值得信任的阵容。导演算,之前执导的《开端》是行业爆款,引发大众对“无限流”的讨论;监制曹保平,打造出《狗十三》《涉过愤怒的海》等多部聚焦人性议题的杰作。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边水往事》改编自非虚构账号“天才捕手计划”的同名代表作品。故事之中沈星在边境摸爬滚打,经历生死的事情都取自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
一直以来,非虚构文学是内容创作者的灵感宝库。非虚构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行业视角,不同的人生体验,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和行业认知,解决了编剧“闭门造车”导致的视角狭窄、体验不足问题。
然而,这份带着毛边的现实故事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构思如何将故事开发成大众化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能够安全落地。而后者恰恰是不少非虚构文学迟迟无法推进的主要原因。
可见,非虚构文学虽然是亟待挖掘的内容创作宝库,可以为当下市场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但是背后更需要对真实的成本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建立在对内容创新的理解上,更建立在对制作的投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