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策高度”为何如此“关键”|高明勇调研笔记026

政邦君 政邦智库 2024-07-02




  

“决策高度”为何如此“关键”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城市议题,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的目光也逐渐从“硬实力”转到“软实力”。2022年,围绕城市软实力,我在《决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软实力,关键还在“人”》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城市软实力’金字塔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十度思维”,从十个维度重新思考城市:地理宽度,历史厚度,角色热度,人口密度,教育气度,传媒弧度,文化温度,治理精度,链接浓度,决策高度。


其中提到,城市运营很多时候与主政者有莫大关系,以及能否在更大范围达成顶层设计理念的共识性,能否导入更优质的资源合作,夯实治理精度、凸显链接浓度、提升决策高度,都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催发“观念的力量”。
朋友们看到后,除了一些点赞与鼓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模型是不是适合所有城市?再如,为什么把“决策高度”放在金字塔尖的位置?
围绕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确实,每一行都有独特的门道,正因如此,大家才说“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但还有一句话,“隔行不隔理”,行业不同,道理相通。或者说,知识层面的行业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逻辑规律层面的行业相通是一种客观“真理”。
第二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判断与决策。如果说性格影响判断,那么决策改变命运,关键时刻的重要决策,可能一举决定命运走向。大到一个国家的走向,一座城市的命运,小到一个家庭的规划,一个个体的日常,“决策”都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近出差到某个城市,由于是第一次去,为帮我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期间朋友热心张罗,与当地一些文化名人小聚。饭桌上,我问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座城市地理位置并不差(地理宽度),资源禀赋并不错(历史厚度),但似乎角色不是很清晰(角色热度),人口也不是很多(人口密度)。为什么会这样?尤其是当地人对这种现状也不满意,对过去这些年的城市发展有抱憾之意,有朋友说“失去的二十年”。其实,这些年类似的说法并不少见,在一些其他城市,也有朋友感叹说“失去的十年”。言外之意,就是在城市发展的紧要关头,错失良机。
一位曾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过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二三十年前,这座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特别是与临近的城市差不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当时,曾有官员来到这座城市视察,给当地政府留下了一句话:不要急于招商引资,保住土地就是胜利。“遗憾的是,那些官员没有听进去,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以廉价土地来大力促进招商引资。现在看来,当年的决策失误,让城市错失良机,然后一错再错,一次跟不上,次次跟不上,就逐渐沦为四线城市了。”
朋友们讲了不少故事,问题不仅仅于此,但核心都聚焦在“决策”。不要急,保土地,是一种战略眼光,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考虑,从城市化浪潮中反观自身的独特性存在。包括这座城市的规划,与不少城市一样,换一届班子,规划就会调整一次,甚至任期内还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时间长了,基层无所适从,无所事事,外部投资者失去信心,民众自然怨言颇多,幸福感大打折扣。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有着深刻的印象和莫名的恐惧。可以说,在自己生活的村子以及周边的村子,短短几年内,在“有形的手”的指挥下,栽过梨树,栽过桃树,栽过苹果树,种过大蒜,种过香菇,种过花椒树,养过兔子,养过鸽子,养过黑毛猪。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劳民伤财。我并不怀疑当地官员的初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问题也在于此,尤其是以行政决策替代市场变化,加上农作物生产周期的漫长,决策的滞后,过度的自信,无法及时、灵活调整应对措施,因“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必然,显而易见。
最近,在不同场合,我讲到刚刚去世的投资家查理·芒格对我的影响。我用了九个字概括芒格的主要观点:多维看,反着想,坚持做。“多维看”,就是以“多学科视角”去看问题,用更丰富的思维工具,能最大限度地支持科学决策,合理决策。他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本就是“反着想”,从那些错误判断的行为与心理倒推正确判断。对于投资家来说,所谓的“价值投资” “长期主义”,其实就是“坚持做”。


正如芒格自己所说,在我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两种思维习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我总是试图通过伟大的代数学家雅各比提倡的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雅各比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我得到正确判断的办法,通常是先收集各种错误判断的例子,然后仔细考虑该怎样避免得到这些下场。第二,我非常热衷于收集错误判断的例子,所以我完全无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自视过高”“过度乐观”等心理非常警惕。
一些心理学实验的结论表明:当准确度接近机遇水平时,过度自信达到最大;当准确度从50%增加到80%时,过度自信会随之减少;当准确度超过80%时,人们通常会变得不自信。换句话讲,在准确度达到80%左右时,准确度和信心之间的差距最小,当准确度偏离这一水平时差距会逐渐变大。准确度与信心之间的分离,与决策者的智商水平无关。
如何防止“过度自信”变成一种“严重错误”?在“自视过高”“过度乐观”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
当然,规避判断偏差、警惕决策误判,可以说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既要立足于事实现状,也要考虑好未来发展,既要尊重科学规律,也要留意关键变化,既要培养多维模型,也要学会反向思考,因为,“决策高度”至为关键。(完)




往期回顾










































对话杜骏飞(上)丨常识课与“全人教育”

 对话杜骏飞(中)丨一个长期主义者的耐心


 董岩丨还想去贵州


 对话王丽丨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国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