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明勇丨麦田里的戒律

政邦智库 2024-07-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威海晚报 Author 高明勇


麦田里的戒律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对于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麦田是一种“象征”,除了麦田,也可能是玉米地,也可能是稻田,或平原,或山区,或南方,或北方,各有特色,不一而足。总之,庄稼地是乡村少年的成长舞台。
小时候,我和弟弟跟着大人一起割麦、收玉米,几乎所有农活都参与。劳累的时候,常常是父亲给我们讲故事,带我们做游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忘记农活的辛苦。

记忆深刻的是“玉米地里的游戏”,游戏很简单,从田地的这头到那头,看谁先到达,同时还要掰的玉米棒最多,脸上胳膊上不能被玉米叶划伤,不能被田地里的獾洞所绊倒。

这个游戏里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时间要快,收获要多,更要安全。成长就是这样,不是说哪一个维度的成长、成功、成熟,而是寻求一种平衡。相对于“麦田里的教育”,类似“麦田里的戒律”,像警钟一样不时响在耳畔。


敬善戒恶: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这句话最早是在乡村的村口大树下听到的,长大后才知道《围炉夜话》中也讲过。我们都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层面的评价,只能是看“心”,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法律层面的界定,当然是看“行”,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乡村的熟悉人社会,“孝”是最高的期待,也是最低的要求。善与恶的清晰界定,敬善戒恶,几乎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戒律。

守时如玉: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惜时,守时,本来是一种规矩,或者一种对己对人的尊重。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谚语,并不能准确理解,大致模糊的意思就是不要睡懒觉。通俗说,“三光”是指头光、面光、足光,相对的“三慌”是头慌、面慌、足慌。就是每天按时早起,能否有更充足的时间洗漱,整理内务,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可以收拾得干净整洁。反之,因晚起导致时间紧促,慌里慌张,丢三落四,挂一漏万。父亲参过军,对我和弟弟的要求是“半军事”的,像军人一样晨起锻炼,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宽容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记得读大学时,有一年春节回家,正好旧有的日记本写完了,我拿出一个新的日记本,请父亲在扉页上写几句鼓励的话。父亲考虑了下,认真写下了这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时猛一看到,还不是很理解,对于年轻人来说,“隐忍”“忍耐”可能都是“当拿云”的“少年心事”所难接受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却越来越懂这句话的含义,不逞一时血气之勇,不争一时口舌之快,以不争来励志,以隐忍来律己。

谦虚敬慎: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这句谚语的完整说法,应该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但自小长大,听到的都是前半句,尽管如此,大致意思也不难理解。总之是教育人要学会“低调”,但这种“低调”与当下的低调行事也不完全吻合,就是做人不要“烧包”。大致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谦虚一点,内敛一点,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妄自托大。

慎独自律:好刀难削自己的把儿

类似的说法也有不少,比如,老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黑。再如,说着容易,做着难;劝人容易,劝己难。人生在世,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最难。同样的戒律,西方也有告诫。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正因为如此,既要有进取之心,还要有反思之心、律己之心。如《墨子·非攻中》所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忧乐适度:人欢无好事,狗欢一锅汤,兔子欢了挨一枪

喜怒哀乐,是每个人生活的日常,每种经历,都会带来相应的情绪。像李白那样,烹羊宰牛且为乐,人生得意须尽欢,当然是一种快意人生的境界。问题不在于“尽欢”,而在于过度欢乐。如何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忘志,冷静对待,理智生活,其实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

处事原则: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急不借穷,借三不借二

在乡土中国,有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现象,就是“借钱”。要不要借?借多少?借了如何讨债?如果有纠纷怎么处理?一系列的追问背后,其实更多是现实的残酷与尴尬。所以,“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急不借穷,借三不借二”,是面对“借钱”问题的“戒律”。正常来说,粮食要比柴火更加贵重,为什么会借米不借柴?柴火随地可见,如果一个家庭连这都没有,只有一个原因,懒惰。同样,以前农村家里即便再穷,也可以自己动手编制草鞋,如此简单都不愿动手,同样说明太懒。“借三不借二”,意思是指孩子上学的钱、婚丧大事的钱、修房盖屋的钱,能借给的一定要借给,而不讲信用和喜爱赌博的人是不能借给的。总的意思就是,借急不借穷,借急不借懒,因为“穷坑是永远填不满的”。

利益规则: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戚工
这同样是一个关系协调的告诫,一方面是“丈人”“亲戚”这样有直接关系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耕田”“打工”这样的利益行为,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平衡?都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一个人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即使兢兢业业为老丈人做事,也很难得到认可与肯定;哪怕一个人起早贪黑为亲戚打工,同样也难以被视为正常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或者是很难有最优解的。原因不复杂,彼此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在利益面前,这些社会关系是很容易发生变异的。

自我保护: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0多年前,奶奶去世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在乡土社会,一个人过于忠厚老实,过于温顺良善,就很容易被欺负,被欺骗,被伤害。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坚守与底线,不去伤害人,但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按照今天的网络用语,就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麦田里的教育”,是提醒“该做什么”,“麦田里的戒律”,是提示“不做什么”。做好那些“应该做的”,警惕那些“不能做的”,就是和麦田一样成长,最终“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海子)。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3年12月19日A10版









往期回顾










































对话杜骏飞(上)丨常识课与“全人教育”

 对话杜骏飞(中)丨一个长期主义者的耐心


 董岩丨还想去贵州


 对话王丽丨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国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