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撰写调研报告的关键,不靠“人手”靠“高手”丨高明勇调研笔记039
撰写调研报告的关键,不靠“人手”靠“高手”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最近,我与一些政策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些交流,期间谈到这个问题。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不同城市的政策研究部门人员数量不等,有的投入多一些,有的投入少一些,多则十数人,少则三五人。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撰写报告的关键,不靠“人手”靠“高手”——不管前期投入多少人,最后还是要靠关键的“高手”来统筹。
交流结束后,有两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何谓“高手”,如何成为“高手”?
结合个人长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历与智库工作的性质,我认为所谓“高手”至少要有五点共性特征:
1、理解政治运行——“政治运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识政治,表现为现代政治文明与科学执政精神;一类是现实政治,表现为官场规则与本地化的人情世故。这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上接天线”,主要是如何理解各级政府的机构组成与运行程序,尤其是政策走势和内在的决策逻辑。之前曾与南方某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交流,他认为撰写报告要考虑成果转化问题,“主题鲜明突出,理念积极超前,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情况、有总结、有问题、有对策。”他认为“转化”更能体现报告的价值。如果不理解政治运行,报告大概率很难引起重视,转化更是无从谈起。
2、理解政策演变——“政策演变”,主要指具体政策的前世今生,遭遇的现实障碍,不同时代的求解方案,不同地区的实验与突破。以城市发展为例,“城市圈”“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不同的概念都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规章文件都是如何表述、如何界定的?政策演变中的“变”有哪些,“不变”又有哪些?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与历史溯源,如何在这些脉络中去把握现行政策?所谓“高手”,一定是对这些政策了然于胸,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3、理解国际格局——在一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彰显国际化视野?理解国际格局的基础,是学会对“它山之石”的关注,关注同一内容的别国进度,关注同一问题的异域求解。也包括国际智库在政策层面的过程咨询,知己知彼,方能行稳致远。
4、理解真实诉求——政策性报告,其实是真实世界的“政策学”、真实世界的“发展学”、真实世界的“治理学”,既要听得到“喧嚣的表达”,更要学会打捞“沉默的声音”;既要看得见“阳光下的画面”,更要看得见“月光下的情形”。真实诉求,不因声量大小而有所偏颇,不应体量强弱而区分对待。只有更真实,报告才可能深入人心,分量才能更重。
5、理解写作规律——真正的公文高手,必定也是报告高手,精通公文写作方法,起承转合,措辞拿捏,都轻车熟路。当然,这些写作规律,随着观念水位的上升,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随着治理能力的要求,也随着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发现“写作”,在观念水位上更进一步,在传播环境里超前预判,在治理能力上契合节奏。
那么,如何成为报告“高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手”不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也不可能像山间春笋一样“拔节式成长”。从“新手”到“熟手”,从“快手”到“老手”,再到“高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精进、不断进阶、不断升级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资历阶段,认知度不同,关注点不同,乃至阅读的书目也不同,内涵、外现自然也不相同。
简单说:
新手要有兴趣,无兴趣难以入门;
熟手要有耐心,无耐心难以精进;
快手要有定力,无定力难以行稳;
老手要有志向,无志向难以致远;
高手要有境界,无境界难以逾越。
以阅读为例,不同阶段,层次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新手、熟手,更关注“势”——在“模仿”中成长。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大量阅读报告,阅读研究类的书籍,从形式到逻辑,萧规曹随,理解参悟,汲取养分。
快手、老手,更关注“术”——在“创新”中延展。这时候既要研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相对“显学”的学科内容,还要关注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无用之学”,以此增加积淀,拓展视野,构建格局。
高手更关注“道”——在“超越”中成就。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不断追求摸索,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表达风格,可以蕴含万象的思想体系。此时读书,山川自然,都为书籍,人情冷暖,皆入笔端。
想成为“高手”,靠天资禀赋,也靠机缘巧合,靠后天努力,也靠刻意训练。(完)
调研笔记丨“杂话”里的“暗功夫”
对话梁衡丨创作最后拼的是“思想”(中)
对话梁衡丨人格一定要保持“独立”(下)